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史新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8-27 14:59:02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我读了两个多月,终于读完。说实话,这样的历史书,不够生动,而且加了钱先生个人的许多人生观、政治观、世界观,读起来略为隐晦,或许不称你意,但你总是敬佩他的。
      总结了一下,钱先生的国史新论,是知识分子的理想新论,有些地方还是偏颇,比如他对政治的观点,对共产党认识的不够,对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过高抬爱,对儒学的过分推崇等,包含了太多他个人的理想。但新意也确实明显,就是对知识分子的演史解读,以及许多知识分子的心理过程观,这些都值得我们后来者推敲研读。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8-30 23:32:45 | 只看该作者
  了解钱穆,从他推崇天人合一开始。中华民族过往的2000年,能够用优雅的汉字传承至今,必有其独到之处。然而近代的衰落,当今的危机,更多的时候使我们足够怀疑这个国家的一切。钱穆大师给我们另一个视角,那就是存在的过去,有足够强大的理由。因此,当对现状不满和希望渺茫时,我会选择读钱穆的书,体会大师的融会贯通,整理自己的缤纷思绪。然后,淡定的相信后来者的智慧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9-2 17:54:51 | 只看该作者
  一代大师的作品,读一遍,大概懵懵懂懂地懂一点,但是不敢再读第二遍了。
  
  一来心想还好自己不是做学问的人,思忖着真的要是做了学问,面对这样一本书和这样的一代宗师,你是不是还有那个毅力和专研的劲道来翻过这座山峰,要是你就此在山前止步,那你还做什么学问;要是你真的有这个理想来翻越,那你的内心又会是何等的惶恐;
  
  更何况,我不知道当下中国,还有几人在这座山上攀登,要是有这样的前行者,我祝福他们,为他们祈祷;
  
  二来这本书读起来心情一点都不轻松,每读过一段,都会有各种思绪涌上心头;每翻过一页,心里被一种东西堵得更加发慌,就像通过一口老井,隐隐约约看到属于你的这个民族和你的祖先们曾经有过那种宏大的理想,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思想,但是你无从诉说;在历史的虚空中,千年之后的你一个人,承受着这份孤独。
  
  于是,读好了,不敢再碰。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9-2 18:31:48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以概括理论为主,深合我意。遗憾之处也有,因为钱穆先生似乎倾向于保守些,理论也颇传统
  
  我最喜欢的是有关士族的章节,钱穆先生确实抓住了中国社会不同于西方的核心。士,既古代的技术官僚,是维护中国自古以来所有帝国的关键,现下更是如此。它是联系上下阶层的桥梁,某种意义上类似于西方的中产阶级。但中西区别此刻就显现出来:士是由上指派代表帝王利益,而中产由社会而生代表市民。
  
  由于士属于一种技术官僚,其能力很大程度关系帝国存亡,因此围绕与此出现了科举,九品中正,六部等等制度。但正如别的利益相同的阶层,士本身往往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强大的【官僚阶层】,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这点即使在目前中国仍然适用。但目前中国的士,或称知识分子,已经丧失了思想界的话语权,更没有了原本还有点儿的独立性,彻底沦为走狗,真是悲哀。中华之不幸。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9-8 12:00:4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上午终于坚持把《国史新论》看完了,钱穆先生的这本书看起来有点吃力,专著类的书相较小说来言总显得略晦涩,可对内心的激荡却不是小说可比的,小说虽然读时津津有味,看的快也忘的很,专著类书常常还会再读一遍或是多遍,而小说却很少吸引人一读再读的。)
        中国是不是一个封建社会?这一问题,应该根据历史事实来解答。中国史上秦以前的所谓封建,有属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西洋历史上的封建则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形态。(以前没有人告诉我们,两者间的封建社会其实不是一码事,我们错误解读了马克思所说的封建社会也不一定。)
      中国历史上依然走上由政治来指导社会,不由社会来摇撼政治、由理想来控制经济,不由经济来规范理想的旧路子。(主观不务实,脱离实际,不能实事求是是传统)
      汉代立法,像是不许有过富的,却可能性很穷的。唐代立法,像是许可有过富的,却不许有过穷的。因此唐代社会经济较之汉代更活跃,更繁荣。
      共产主义的思想根据,固然是唯物的,而资本主义的终极趋向,又何尝不是唯物的呢?双方的共同点,岂不都是在物质经济上?
      在中国传统政治的法理观点上,王安石迹近独裁,张居正则迹近弄权。
      耶稣教在中国不能像佛教般广深传布,其惟一症结,即在性善性恶两观念之极端冲突下受阻碍。马克思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则仍由西方传统性恶观点下演出。...耶稣的性恶观念尚有上帝作调剂,马克思唯物史观始为彻头彻尾之性恶论。...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正因其不能接受耶稣,而可断其更不能接受马克思。若要共产主义在中国生根,则势非彻底推翻中国传统文化不为功。
      释迦创设佛教,然崇奉释迦亦可人人成佛,并亦人人自创新说,此为佛教传统与中国儒学有大体相同处。耶稣为帝独子,崇奉耶稣,不能同为上帝独生子。而于耶稣教义亦不能多有新创立新发挥,此为耶稣来中国不能如佛教之昌行之一大理由一大原因。
       (总体来说摘抄的内容不多,而且很多观点我也不赞同,钱老先生知识渊博,可书生气太重,动不动拿古代与当代、中国与外国、传统与马克思相比,他的感觉似乎总觉得中国好于外国、古代好于当代(?)、传统好于马克思,这个总体结论很大,不是我能辩驳的,但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老先生过于相信纸上的东西、过于相信说的话,常常拿这个来比来比去的,竟然得出中国传统过于重视法制,而忽视人的因素这样的怪论,而且他还自负的认为中国传统历史中优秀人物远远超出其他的国家,结合我刚看过的鲁迅的《野草》里的情况说吧,中国的传统中正是由于乔木般的优秀分子太少才显得那么突出,上层的强力统制和愚民政策造成的事实就是野草般的平民(平庸的人民)太多,这也是鲁迅痛恨的,举个有点夸张的例子,如果看羚羊一天到晚蹦来跳去,而狮子整天懒洋洋的,就得出羚羊要比狮子强有力是荒唐可笑的,国人整体庸懒,才会有那么多呼吁进取、奋斗的文章和榜样,拿这个和一些甚至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民族、文化、国家相比,就是用我们的说和人家的做比,拿我们的个体突出和人家的整体实力相比,就得出国人各个方面都强于国外是自恋可笑的,类似于目前我们的运动员选拔完全是举全国之力培养一些参加奥运会的尖子,这样的人取得的成绩再优异与国人整体身体素质状况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老先生真糊涂。
      然而有一个看到的小故事,却能说明钱穆先生在国内历史发展的把握能力之强。
      1949年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越过天堑长江,开始向江南挺进,知识分子面临去与留的两难抉择。以研治古典文学著名的钱基博先生的孪生兄长钱基成,劝钱穆留下来。钱穆问,君治古文辞,看军队渡江的那篇布告,有无大度包容之气象?基成先生不语。我们现在知道,那篇文告正出自毛泽东的手笔。
      由于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不同,他们其后的命运也大相径庭。钱穆先生不但在港创立新亚书院,绛帐春风,桃李满天下,而且著作等身。钱基博先生心血所凝的著作手稿,却在1959年的学界“拔白旗”运动中被大量焚毁,最终郁郁而亡。
      钱穆先生的回忆中还有一段轶事,涉及哲学家冯友兰。当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冯曾揶揄钱穆说,“君治史学,事属过去;神者伸也,事属未来。君治史学,乃为鬼学;我治哲学,即神学也。”颇以能应帝王的未来之学自诩。可是1949年10月,冯友兰向毛泽东写信表态说:“现在我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准备于五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毛回信却说:“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冯当时心下不免悻悻然,搞不懂“我有什么不老实”。冯先生的哲学文章风格独具,出神入化,可此信却引喻失当,比拟不伦。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看来,实在是语近轻薄,宜给予当头棒喝。后来冯先生虽然悟出了其中道理,但半生降志辱身,实由当初的这一信所致。   钱基博先生的集部之学,独步天下。冯友兰先生也是一代哲学大家。尽管他们所攻术业不同,其实都是文体大家,但若论透过文体窥见政俗消息,通过文心觇知世道人心,则文哲学者不免终输史学家一筹。
       刚买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择日开始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9-8 20:05:36 | 只看该作者
  最喜欢钱穆先生这段话:
  两千四百年,士之一阶层,进于上,则干济政治。退于下,则主持教育,鼓舞风气。在上为士大夫,在下为士君子,于人伦修养中产出学术,再由学术领导政治。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3-9-10 18:42:57 | 只看该作者
  很荣幸我也是无锡人!对于钱穆本人也不是十分了解!从他的文章和经历来看,可以肯定他是支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对于西方的马列主义持一定的怀疑性。从当初我国照般照抄苏联的失败,到邓小平的走中国特色的路线,钱先生其实早有了一定的预言!本书也许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反复出现的结症有指导作用!!!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3-9-11 02:18:53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依然如故,心情比较复杂。今天的课变成了品茶论学,颇有几分名士风雅,老师在“黑五月”忙得够呛,今天却不知疲倦地讲了近4个钟头。不过直到晚上从文史楼出来,我还觉得这一切有点不真实。对于灾难,大家都闭口不谈,像有一种特殊的默契。坚守岗位,是高尚,是清醒,是无奈?我对新闻专业、新闻行当,一直以来是颇为刻薄的,不过这一次,我对新闻工作者表示尊敬,甚至,还有些许羡慕。天下兴亡,他们正在勇敢担当;成仁取义,我辈却无用武之地。前几天读钱穆先生论中国知识分子的文章,读到最后,几乎掉泪;这两天看电视新闻,看到总理与孤儿对话的镜头,又几乎掉泪。这两件事情没有必然联系,却都让我看到一种命运的召唤,看到自己要去的方向。士人阶层或许不在了,然而士人精神还在,祖先的血液在我们身上流淌,并且还要传之子孙。这一次,在沉重之外,感动和振奋居多。人在学校,我看到了学生胸中的日月,更看到了民族潜藏的能量。从我的所见所闻来判断,国家虽多难,但不足以动摇根基,天下事远不至于不可收拾。只是灾难过后,我们更要为将来而忧。如果我们以知识分子自许,也该问问自己身上的责任。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反躬自省,不能无愧。且把钱穆先生的一段话抄在下面以自勉吧:
  
  “然而我们无所用其愤慨,也无所用其悲观。中国将仍还是一中国,中国的知识分子,将仍还成其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了新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怕会没有新中国。最要关键所在,仍在知识分子内在自身一种精神上之觉醒,一种传统人文中心宗教性的热忱之复活,此则端在知识分子之自身努力。一切外在环境,全可迎刃而解。若我们肯回溯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深厚蕴积,与其应变多方,若我们肯承认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之独特价值,则这一番精神之复活,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呀!起舞吧!起舞!”(钱穆《中国知识分子》,收入《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第159-160页)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5:05 , Processed in 0.2325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