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仨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14:0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3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4 07:40:38 | 只看该作者
        刚从北京回来,是在来回京城的高铁上断断续续看完《我们仨》的,最大的感觉是关于家庭生活的追忆,虽则平淡,但也温润。
  圆圆和钱钟书先作者而去,这种生离死别每个人终将经历,但年轻的我却始终不敢、不肯、不愿去想这些,因为有着深深地恐惧,源于最深切的爱。
      如果说读书可引人思考,《我们仨》也确实让我想到了自己家庭生活的种种。人生有许多迷茫与情愫,似乎家庭生活也是这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工作虽则也有许多迷茫,但我并不会将精力浪费在这些无用的部分,所有的职场包括商海、仕途云云无不例外的只讲究“利益”二字,懂得此理,对于这些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坦然淡定。然而家庭则不然,这里充盈着满满的爱。关于父母与子女,《我们仨》中记录了圆圆在弥留之际仍惦念母亲的一日三餐,由刘阿姨助其写信嘱咐,这种情感大约是深入骨髓直至灵魂。这也不禁让我想起媒体曾经报导小品演员赵丽蓉罹患癌症去世的当晚,当她感觉将要离开人世的最后时刻,身边看护的朋友示意要叫醒她熟睡的儿女时,她摇了摇手表示不要吵醒孩子,让他们多睡一会儿。这位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关心自己的儿女。
      其实《我们仨》里包含的内容有许多,但我想还是单一只讲亲情吧。哲学上有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约莫有许多人曾经想过这个问题,但估计很难有满意的答案。我的一位长辈,曾就此说出了他的思考,他说人为家庭而活着!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这一回答与思考是完美的,但至少此时此刻确是我的人生哲学。
      家人之间的爱其实无需赘述,有一天,我将为人父母,自己也天然的会为孩子倾注生命的全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5 15:53:20 | 只看该作者
  我这个人因为没有固定的喜欢看的书,我们仨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听说过,但是一直因为各种事情忘记了,我表示很想看。第一次写豆瓣读书的评论说我的字数少了,,,,我上个周末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坐在友谊书城将路遥的人生看完了。之前看的是《平凡的人生》很不错,平凡却很感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1 12:21:38 | 只看该作者
  一
  
  这是一段家事,这是一场万里长梦。
  一位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带着如此豁达、平实与安静的心情,去追寻去怀念去重温往昔一家三口的生活岁月,悲、愁、欢、笑,聚、守、离、散,点点滴滴,平平淡淡,又是如此地惬意、朴素、温馨,如此地真。
  这些,全都汇在了《我们仨》这本书中,我读来也心底颇加充盈、感动、心羡。
  一展书,是素朴隽永的装帧,那苍劲俊秀的书笺,那淡雅泛黄的老照片,那柔软细白的纸卷,那氤氲清幽的书香,那清朗爽朴的文字,那梦劳魂驰的思念,不禁让人在这心浮气躁的夏日里也自多了一份清静。
  
  二
  
  独伴青灯,忧伤满面。半夜里,杨绛先生做了一个凄凄惶惶的梦。梦里是一对傍晚散步伴侣,但在苍苍茫茫中,另一半忽然不见了,独留着一人在荒郊野地里孤凄无助地喊着丈夫的名字。妻子在惶急中醒来,看到一旁的丈夫睡得正香,这才发现原来是一场梦,也终究意识到“我们俩老了”。由是,一路下来,作者踏上了那条充满离情的古驿道,踏上了那场长达万里的惘惘然的梦。
  虽然是梦,但切切在目,历历如真。母女俩相互搀扶着一脚一脚地走在这虚幻的驿道上,为的是寻夫、寻父,走着走着,终于在岸边的一只小船上看到了那侧安睡着的身影,“只见他紧抿着嘴唇,眼里还噙着些泪,脸上还有一道泪痕。”就这样,妻子握着丈夫的手,女儿抱着父亲的脚,一家三口团聚在了窄窄的小船上,不用说话,却都觉得心上舒坦。
  可是,斜阳生辉,相聚短暂。先是女儿“回家”了,之后丈夫也坐船离开了,苍凉的驿道上只留下了一个泪眼婆娑的憔悴的老人,佝偻地秃立在一片秋风黄叶之中。顿时,在这个老人心中——家,已不再是家,而只是一处客栈了,因为“我们仨失散了”。
  
  三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聚聚。”由是,作者溯游而上,再次端起笔来,用细琐、流丽的文字又做了一次畅游。
  一九三五年,他们一起离家赴英求学,从此相依相偎。在这期间,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出门“探险”,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公园、教堂、书店、贫民窟,总会有惊奇的发现;另外还一起做饭、一起读书、一起记账、一起搬家、一起逃会、一起照顾孩子,等等,除了想家想得苦,真可谓无忧无虑,一起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
  而从一九三八年归国,一直到文革结束为止,这期间又先后经历了各种战火、疾病、政治风暴,几遭生离死别,却始终保持着一代知识分子的本色与信念,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小小的家庭成了他们最安全的庇护所。任它世事无常,只要一家三口在一起,便烦恼皆消、困难皆无,生活也便充满趣味。
  一九九四年夏,丈夫锺书住进了医院;一九九五年冬,女儿阿圆也住进了医院。她每天为他们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聊天、通电话,看完了这个再去看那个,也不觉辛苦。“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这意思里,满是幸福!是啊,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还有什么更能比这样地照顾自己的丈夫、子女更幸福更荣耀的呢?然而不幸也很快降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女儿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丈夫去世。不禁,我难以想象,一位丧夫亡女的老人心中该怀揣着怎样的痛苦啊?而这,又去凭谁诉说?先生只是淡淡地留下了一句,“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四
  
  天上人间,阴阳殊途,然而挚情难了,足以联通两界。
  翻读此书,一页一页,深觉先生于字里行间处处节制着哀伤,但又感觉不到这哀伤。这种对亲情的怀恋和怀念,在岁月的流逝之中早已沉淀心底,成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但是临余我还是感受到了一种泰然。——“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常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在这里,没有海誓山盟般的惊世宣言,也没有诗情画意般的传说,更没有出现“爱情”这个浪漫的字眼,有的是平平淡淡的相互慰藉,有的是无语心已然,有的是“不要紧”。在书中有两幅照片,照片中两个老人相互理着发,是那般亲切随和,看来实是叫人温暖。同样,在这里,也没有长辈对于子女的训诫和管教,有的是熏染,有的是玩伴,有的是“爸爸逗我玩”。看那孩子似也的爸爸,趁着小闺女睡着了,就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还在肚子上画鬼脸,见此不禁令人捧腹。再看那当女儿的,在去世前几天自己已经不能进食了,可是放心不下年迈的妈妈的一日三餐,就拖着病身写信教妈妈怎样做简易的饭食,这几乎让人感动的流泪。
  由此观之,一家人不是亲人,倒更像是朋友;而且谁也离不开谁呢。
  其实“我们仨”是最平凡不过的了,要说谁家没个一家三口呢?然而,正是这样简单的三个字,却涵括了作者许多的感情: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三个,就是“我们仨”,就是这样一个紧紧连在一起的小家庭。一如杨绛先生自己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是的,我只是一涉世未深的毛头小子,不可能完全真切地领悟透一个世纪老人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等这类根本问题的理解,我还尚未有那样的眼量和胸量,但在这个浇淳散朴的时代却也为我点燃了一方光亮。我读出了一丝温暖,划过心间,也使我懵懵地懂得了该如何保守一份充实,追求一种高贵。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合上书,我似也久梦乍醒,但这于作者实是一段长长的还家之梦,而想这梦恐也更多是在夜半惊起罢,定也一身更惆怅。“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情味呢?念此,夫妇若此,夫复何求?有家若此,夫复何求?人生若此,夫复何求?此情深阔,已抵连天国。
  这便是“我们仨”,这便是“家”的味道。
  
  行吾道,2013年7月
  
  ——————————————————————————————————————————
  ——————————————————————————————————————————
  
  【附】我的一些摘抄:
  
  我们仨。
  我们俩老了。
  我们仨失散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毕竟是梦,彻头彻尾的完全梦。
  我焖了饭,捂在暖窝里;切好菜,等锺书回来了下锅炒;汤也炖好了,捂着。
  阿圆扶着我说,“妈妈小心,看着地下。”
  我们三个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虽然是古驿道上,这也是合家团聚。
  我握着锺书的手,他也握着我的手,好像是叫我别犯愁。
  我的阿圆,我唯一的女儿,永远叫我牵心挂肚的,睡梦里也甩不掉,所以我就创造了一个梦境,看见了阿圆。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了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想念的太狠了,就做噩梦。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我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我们三个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我们回到寓所,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我食量小,他能吃的,我省下一半给他。
  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
  锺书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
  锺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顿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
  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
  圆圆始终和她爸爸最“哥们。”她和爸爸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
  我们从今以后,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锺书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行吾道,2013年7月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9:34 , Processed in 0.0558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