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是孩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2010年美国最高图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帕蒂史密斯与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二十世纪纽约最传奇、最美好的爱情。他们共同的人生,她以此书回忆。
  1967年,他们在布鲁克林偶遇,她是离家流浪的女孩,他是荒废学业的男孩;
  1969年,他们在切尔西酒店蜗居,她是爱写诗的书店店员,他是爱画画的午夜牛郎;
  1971年,在摇滚乐中她越陷越深,在前卫摄影中他逐渐发现自我;
  1973年,在CBGB舞台,在摄影暗房,他们于不同的领域各自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1989年,她已成一代朋克摇滚女王,他却因艾滋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1968年的夏天,那是柯川去世的夏天,是爱与骚乱的夏天,也正是在那个夏天,两个刚刚踏上艺术之路的热血青年相遇在布鲁克林。
  帕蒂史密斯会成长为诗人和音乐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会将他高度挑衅的个人风格瞄准摄影艺术。他们单纯而热忱,从科尼岛到第42街,最终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著名的圆桌、安迪沃霍尔王朝听政的地方。他们的足迹遍及纽约。1969年,这对情侣在切尔西酒店驻扎下来,迅速融入了那个赫赫有名也声名狼藉者的团体――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千奇百怪各色族群。那是一个意识格外敏锐的时代,诗歌、摇滚、美术和性政治的世界,相互碰撞、爆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两个孩子般的青年立下了相濡以沫的约定。他们的生活混乱而浪漫,他们献身创作,被共同的梦想所推动,在那段如饥似渴的年月里彼此激励、相互扶持。
  《只是孩子》像爱情故事一样开始,如挽歌一般结束。它是向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纽约,向它的贫与富、它的牛郎与恶棍的一次致敬。这是一个真实的神话,两个青年艺术家共同奋斗的写照,一段成名前的序曲。

作者简介
  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1946~ ):作家、音乐家及视觉艺术家,最伟大的摇滚歌手之一,于2007年入选摇滚名人堂。
  1970年代,帕蒂史密斯革命性地将诗歌与摇滚结合,开创了一个朋克摇滚时代。首张专辑《马群》,被尊为史上最伟大的100张专辑之一。封面肖像由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 Mapplethorpe)拍摄。至今已出版12张专辑。
  帕蒂史密斯的文字著作包括:《维特》《白日梦》《珊瑚海》《纯真预言》《空想》等,2010年出版《只是孩子》,赢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帕蒂史密斯从1973年举办首个素描展至今,包括美国安迪沃霍尔博物馆、法国卡地亚现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为其举办过多次展览,展品包括素描、摄影和插图等。
  1980年,帕蒂史密斯与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Fred “Sonic” Smith)在底特律结婚。1994年,弗雷德去世。现在,帕蒂史密斯与她的儿子杰克逊、女儿杰西一起生活在纽约。

最新书评    共 2 条

黑利安    最好的爱情不是王子遇上公主,而是一个流浪汉遇上另一个流浪汉。      在那个可能通往一切的年代,女孩已逐渐摆脱童年时的名单。她开始愈发强烈的意识到独立的自己。她有强烈的冲动想要去实践脑海中不切实际的幻想。她认为她应该去追逐自己的使命。于是她来到了纽约,开始了前途未卜的流浪。她决心把自己投身于历史的洪流中。那是,她只是一个孩子,一个除了理想一无所有的孩子。。。      在科川离开的夏天,是《水晶船》的夏天。手无寸铁的花童举起了双臂,中国试爆了氢弹,吉米亨德里克斯在蒙特雷烧了他的吉他,调幅电台放了《比利乔颂》,纽瓦克、密尔沃基和底特律都发生了暴乱。这是《埃尔薇拉马迪根》的夏天,爱的夏天。这是那个注定将成为诗人的女孩遇到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夏天。      此后的命运将这两个流浪的孩子,紧紧连在一起。。。即使是死亡,也无法将他们分开。每当我看到书本封面上的两个人,看到群马CD上帕蒂的眼神,我就不再羡慕其他的爱情了,即使任何人都有权利把自己的爱情称作爱情。。。      当你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孩子时,不要放弃做梦,然后等待夏天。。。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06:12
csensi    这样一本书,在这样一个大太阳的周六读完也没什么不可。还好,今天是儿童节,就像书名说的,只是孩子(Just Kids)。      第一次发现这本书是在豆瓣读书的推荐里,自己当时被书的封面无情击中,纯黑画面上的两个相依偎的人,一个依赖,一个享受,他们终究会有一段不一样的故事。后来的某一天,豆瓣阅读上有了试读版,一口气读了四十多页,很久都没有那种被完全吸引的感觉了。一直期待豆瓣能出完整的电子版,却迟迟没能如愿。我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可完整阅读的版本,结果没有发现中文版,只有英文版。找到的这唯一的英文版很不完美,没有如期的封面,字密密麻麻。还有一点,因为Patti写到了太多的地名,人名,我现在的英语水平读起来实在费劲。虽然中间又尝试读过几次,最终因为难理解而放弃。然后经历了考研,过年,找工作。来深圳后买的第一本书就是她了,亚马逊的快递还带来了那个有纪念意义的诺基亚3020和《英语阅读参考手册》。时间是4月2日。      本来,期待这么久的书应该很快就看完才对。可是,很奇怪,我没想着要一口气看完,虽然也没想过要慢慢欣赏。只是,总觉得不着急,会优先处理每天遇到的各种事情,然后利用真正的空闲时间来看。这不是一部小说,却比小说更让我着迷。只身一人来到深圳,投奔同学,找工作,面试。日子很苦,能享受的只有思想。      Patti笔下的自己和Robert,两个自恃才情的年轻人,独自闯荡纽约大都市。有过食不果腹、睡地铁的经历,也有过迷茫为生活何以为继发愁的时候。Patti越是轻描淡写,越发透露出不懈可击的神秘。对于我,他们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而他们,正是铸就那段传奇的一份子。我本身不懂什么摇滚、朋克,诗我也无法欣赏,前卫摄影我也不知能否接受。这些都不重要,吸引我的是他们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本身。记得Patti在描述Robert的时候用过这样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他爱它,是爱它本身,而不是它给他带来的光环,这是真爱。是的,如果带着目的去爱,很累。      Patti和Robert两个人,亲密无间自不必说,难得的是他们心里真的有彼此,就算后来Patti嫁作他人妇,Robert成为同性恋,他们那份无时无刻的牵挂都从未消失。他们在生活是彼此的扶持,精神上更是如此。他们无条件相信自己,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们也有世俗的烦恼,却从未向世俗低头。我们大多数人都想追随自己的心,可都没有那份勇气,甚至,有时候我们连自己真正的心是什么都没有概念,所以,大部人都成不了传奇。      自工作这段时间以来,业余几乎没有活动。无非看看电影看看书,再“研究”一下感兴趣的技术,这就构成了我全部的业余生活。当然,出于本能,我会隔三差五去我曾经借宿的那个同学,捎上点水果什么的。然后跟他们一起吃饭聊天。要是摆脱世俗的眼光,我喜欢这样的生活。      读着他们故事的时候,莫名地羡慕他们那种无羁无束,好奇他们那样一个遥不可及的社会。感觉只有在那样的环境,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而非为了艺术而艺术。作为回忆录性质的这本书,Patti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在写呢?是对Robert的一份承诺,还是对过去时光的缅怀?再或者,这些都不重要,这只是他们传奇一生的一部分而已。      看到最后,知道Robert要不久于人世了,心里酸酸的感觉,虽然还不至于流泪。不过,Patti写到她放声痛哭的场景,我们都能想象的到。那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流逝光阴的尊重,是对人生旅程的一次总结。      贴一些书中的句子。   p182 要记得我们不能永生。   p191 我们还是我们。   p225 我相信你,我也相信自己。   p238 矛盾往往是通向真理最清晰的道路。   p240 爱他的作品。   p247 他对我的信心改善了我的自我认知。   p274 今天如何,今年如是。   p276 若不能理解他们的两情相悦,便不能评判他们的关系。   p277 极端的资源性行为。   p290 耶稣是一个值得去反叛的人,因为他就是反叛本身。   p292 那晚我必须在榜样面前充分的成为自己。   p314 那曾交集过的,终将再度交集。      写到这里,想起仅有的亲密无间的他。  详情 发表于 2013-7-25 15:01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 09:28 , Processed in 0.280098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