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着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1#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虽不至于像福贵的一生那么坎坷波折,但我们的一生中真的会有些风风雨雨要经历,也正是因为这些变化莫测,才赋予了生命的意义,才值得我们期待未知,徜徉未来。我从来不觉得生活可憎,“那是因为你向来顺风顺水,未经磨难”,或许这反击有理,但我也不惧怕,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2#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活着》是在高三的时候看的,也许因为当时年少无知,所以只觉得富贵一生遭遇凄惨坎坷,晚年更是心酸落寞。家从昌盛到被他弄得破落,是他自找,可是后来的种种经历让人无法不同情他。妻子的离去,相继又是儿子女儿,女婿,没有人不同情他。在经历的这么多磨难,本该晚年守着老牛,守着苦根过完。生命仍然不停歇地折磨着他,可怜的苦根因为吃上一顿好的“豆子”,竟撑死了。很讽刺,在那个年代却很现实。之后,就是富贵独自赶着老牛在田里耕种,他只能和老牛说话,把老牛当成他的家人,他的妻子、儿女、还有苦命的苦根。
       在家里经历了一些变故,还有前不久爷爷的过世,重新体会到,活着~不仅仅是活着。而生命不止是场生死的角逐,更是对生活,对感悟,对磨难的一种深刻思考。爷爷的过世给了我很大的打击,所以更无法想象,富贵经历了那么多亲人的辞世又是一种怎样的悲痛。
       《活着》,它是在面对伤心绝望时的呐喊;《活着》,它是在看透生死离别时的叹息。《活着》,不仅仅是活着,也是对现实,对命运的一种坦然。我活着,顾我在;我经历,顾明白。
         也是《活着》教会我,即使繁华不在,即使黑夜将我掩埋,坦荡面对,淡然接受,在内心对过往人烟的铭记也会让我们努力、好好的活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3#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在于折腾吧,思考、选择、妥协、坚持,富贵荣华、荣华富贵。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活着、蝼蚁也在坚持。附:
  
  你看那些可怜的人。
    正缝缝补补 唯唯诺诺。
    这么活着 又算什么呢 让我搞不懂。
    我有那么多的理想。
    我还有那么大力量。
    我要改变世界。
    任凭我想象。
    隔壁老张对我讲。
    年轻时我和你一样狂。
    天不怕 地不怕 大碗喝酒 大块地吃肉。
    后来摔了跟头 老了 就变得谨小与甚微。
    就忘了梦想只乞求能够平安地活着。
    我是要做个英雄。
    要吃好大一片天空。
    现在懂了这都无所谓。
    我吃饱就行了。
    我们都是很柔软的动物。
    活在壳里 发誓抵抗。
    最后不过丢盔卸甲 慢慢地顺从。
    我们都是很微小的动物 不足道。
    如果想要快乐一些。
    就要忘掉世界的辽阔。
    我们都是很可怜的动物。
    来到这个世界 受点委屈 受点刺激。
    这么苟且的活着。
    我们都是很那个的动物。
    活在自己身边。
    这么看着 这么干着 这么凑合。
    这么快乐的活着。
    隔壁老张对我讲。
    年轻时我和你一样狂。
    天不怕 地不怕 大碗喝酒 大块地吃肉。
    后来摔了跟头 老了 就变得谨小与甚微。
    就忘了梦想只乞求能够平安地活着。
    有时我很快乐。
    有时我很难过。
    直到将来会变成老张活得像条狗。
    这种现实只能接受。
    能干干着 不能干看着。
    这一生会很快地过完。
    我是要做个英雄。
    要吃好大一片天空。
    现在懂了这都无所谓。
    我吃饱就行了。
    我们都是很柔软的动物。
    活在壳里 发誓抵抗。
    最后不过丢盔卸甲 慢慢地顺从。
    我们都是很微小的动物 不足道。
    如果想要快乐一些。
    就要忘掉世界的辽阔。
    我们都是很可怜的动物。
    来到这个世界 受点委屈 受点刺激。
    这么苟且的活着。
    我们都是很那个的动物。
    活在自己身边。
    这么看着 这么干着 这么凑合
    我们都是很柔软的动物
    活在壳里 发誓抵抗
    最后不过丢盔卸甲 慢慢地顺从
    我们都是很微小的动物 不足道
    如果想要快乐一些
    就要忘掉世界的辽阔。
    我们都是很可怜的动物。
    来到这个世界 受点委屈 受点刺激。
    这么苟且的活着。
    我们都是很那个的动物。
    活在自己身边。
    这么看着 这么干着 这么凑和。
    这么快乐的活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短短的几个小时,我从地球的一端飞向了另一端,我的生活也要从一种方式变为另一种方式。短短的几个小时,我阅历了一个人一生的快乐与苦难。以前时常想人为什么要活着,而实际上一个人生命的开始是父母给的,而结束又多是因为天灾人祸,说到底人什么时候来有什么时候去都不是自己决定的。那么为什么活着似乎显得已经不那么重要,“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于是我开始想人要怎么活着。可即使是怎么活似乎也不是完全由自己决定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即便是苦心经营也敌不过命运的捉弄。谁能想到曾经的辉煌却把自己送进了坟墓,曾经的落难反而保了自身性命呢。以为乐极必然生悲,苦尽自然甘来,无非是自我安慰的说辞罢了。以为享不了的福禄、受不了的苦难,其实到时候总能想个说法欣然接受,而一旦过去,便很快就不以为然了。人就是这么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好了伤疤又忘了疼。也罢,还是少想点这解不开的命题,该干嘛干嘛去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5#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一直很不喜欢这本书,
  或许是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国民性中及其消极的一面。
  余华在谈到这本书的创作意图时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福贵的不抱怨和逆来顺受,
  是由于失去了精神上的抱怨的能力,
  只剩下了肉体上的“承受能力”,
  他努力把自己变得麻木,
  但又忍不住要回忆和自我安慰,
  于是找了一条老牛作寄托,
  
  以自欺的方式活在精神和肉体之间。
  这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生存方式。
  
  存在是一种决心,活着是一种决心,
  哈姆莱特说:“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
  其实就是一个决心的问题。
  就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的本真此在。
  没有决心就没有存在,甚至也没有非存在、不活(自杀),而只有无限的“承受力”。
  最有承受力的不是别的,只是虚无。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王朔说,只要我不把自己当人,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他们都很“乐观”,就像福贵一样。
  但这种“乐观”不正是一种最可悲的生存状态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6#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昨晚是流着泪看完的余华的《活着》,有庆死时我哭了,他是那么的纯真美好,可抵不过命运的安排;凤霞和二喜结婚,我也从内心感到喜悦,看到了苦尽甘来的曙光,可是命运是一条单行道,由不得你选择。凤霞死了,接着是家珍,二喜,苦根。我不知道一个人是要多坚强才能承受至亲离开的悲痛.也许小人物是根本无法违抗命运,也只能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漂浮。我想到一句话,说一个人若是无法担起时代的重任就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可是对于小人物来说,他们的命运也许已经注定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语言很朴质的一本书。也没有一些华美的词藻,但我很喜欢这本书。
  
  虽然有些情节我是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读,因为其中发生在福贵身上的事情真的让我非常同情又可怜他。但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有一种吸引别人的魅力一样,让人不知不觉读完它。
  
  当读完的时候,我才惊觉“诶?这就读完了?”这样的感觉也是有的。
  
  但有时候心中也会有,他们真不懂事,像有庆这样的孩子,单纯到令人有时候都产生反感。因为他把他的羊看的比谁都重要,一点也不懂得体谅父母。甚至上学还不认真听课。所以在他去世的时候我甚至还松了一口气。还有苦根,和有庆一样。其实并不是他的本性不好,只是周围的坏境使他变成了一个性格恶劣,自私的傻孩子,死也是撑死的。这里不想细谈他。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家珍和凤霞还有福贵,二喜。他们都是心灵最朴实的人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活着的意义一直是文学作品关注的话题,一千部作品可以有一千种对生命的诠释。但当我读过余华的《活着》后,还是对作者对活着的解释吃了一惊。
      这部小说采用零度叙事的风格和新历史小说的写作手法,不动声色的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人的悲惨的一生。小说紧扣死亡主题,福贵一生忍受着各种困境与苦难,一生中经历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最后,他了然一身,与一头名叫“福贵”的老黄牛相依为命。小说从始至终几乎没有评论性的言语,只有一句话是福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即: “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
      这本书是以福贵为第一人称,自述式的方法推进情节的。所以当读者深入其中,会感到自己仿佛变成了福贵,与他一起经历时代的洗练。在阅读过程中,我百感交集,一次又一次的随着福贵品味了人生各种各样的苦难。起初,我心中总是充满期待,希望‘福兮祸所依’,在某个阶段苦难会戛然而止,生活会苦尽甘来。抱着这种心情我苦苦寻觅,福贵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去世了,相濡以沫的妻子家珍去世了……。如同变幻莫测的海面,好容易风平浪静,霞光满照,却忽然阴云密布,惊涛拍岸。骇浪一波波的袭来,把所有的希望与梦想摔得粉碎。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迫使我思考一个问题,小说的名字叫《活着》,但故事却讲福贵周围的人接连逝去,只剩下福贵孤零零的活着,作者的用意在哪里呢?在作者眼中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余华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初读这部作品,我感到深深的悲哀与迷茫。可能由于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并未真正有过这样的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我感到不寒而栗。然而奇怪的是,合上书后,内心却多了一份平静与淡然。不知不觉中我深深地被这个故事吸引了。
       追本溯源,这个故事源于美国老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写下了《活着》这部小说。
       以生活为话题的书不胜枚举,其中《活着》所阐述生活的视角可以算特立独行的了。它始终围绕着苦难这个主题,以小人物的生活故事,阐释一种价值观: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其实人生,不论轰轰烈烈还是平庸寡淡,都是一个过程而已。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抑或是难以言说的艰辛,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视角在逐渐改变。从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眼光从迷茫、懵懂到锐利、疏朗。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随着时间推移压缩成一张照片,深埋心底,当时的痛苦或者喜悦,在现在看来变得平淡。
     《活着》中作者以苦难的经历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正如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种坚忍,是落寞时的隐忍;是悲伤时的坚韧;是绝望时的洒脱。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我们没有选择权,不论喜悦抑或悲伤,我们要么欣然接受要么从容面对。
      作者在这个小人物的命运中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含义,而这一切只是通过福贵平淡的叙述推进。比如在描写儿子友庆去世时,福贵的感受时,他说“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之前盼望儿子归来的喜悦与之后儿子去世的悲伤的对比,一览无遗。小说始终以一种冰冷、客观的语调讲述福贵的一生,但从中读者又能切实体会到福贵的情感。这种“零度叙事”的写法,使人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福贵的隐忍、平淡的性格,以及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主旨。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身为新解构主义的代表人,他力图打破人们对于生活的常规视角,以全新视角与方式表达生命的韧性这个主题。当然小说的情节是夸张化的,是人对苦难承受能力的一个实验。我们不必追求情节本质,只需和福贵一同体验、感悟人生沧桑。再回到现实,我发现曾经的烦恼不再那么重要;曾经的喜悦也变得淡然。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无论经历什么样的际遇,最终都会归于平淡。
      不禁联想起苏轼的《定风波》。苏轼在被贬黄州后的一个午后,一面吟诗,一面在风雨交加的竹林中慢行。虽然命运多舛,但在他心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当风雨过后,他蓦然回首,一语双关地感叹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想这种态度是一种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洒脱。风雨阴晴如此,更何况是人生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真是无常,为家珍感到惋惜.在她身上我感觉到了一种内在的力量,应该得到幸福的人,却历经磨难.
  我不会去思考故事背后到底寓意着什么.只是看到这么一个故事,为里面所有人感到惋惜.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悲哀,应该庆幸我们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吗?或者这个幸福的时代在创造另外一种悲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0#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6月20日,早上快走到學校西門的時候,看到馬路對面修理電線的高架子下躺著兩個人,開始以為他們是在繼續作業,頓了兩秒后右邊的男子像被電擊了一樣身體往空中連續痙攣了幾下我才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麽。旁邊衝出來一個男子拿著紙箱子,想把那人和鐵架子隔開,可是人已經不動了。
  
  我就愣在馬路對面,一直看著對面的兩個人,看得我眼睛都酸了,我也不知道爲什麽我要一直看著他們。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接觸意外死亡,整個人都出於掏空的狀況,下意識握了握電話,不用我打了,大家都在打。
  
  學校里的跳樓我沒大有感覺,預謀的死亡招來最多的就是流言蜚語,我不說話就可以了;身旁的親人去世我沒太大的感覺,一是死去的人里沒有我實在親密的,二是他們的死亡是可預料的,心中早早做下了鋪墊,死生有命,盡人事便好。而意外死亡,在報紙上看到時,大都也只感慨一下這人是多麼的倒楣。
  
  同學看完《活著》過後,捶著床嘆道:“這人怎麼這麼倒楣?”
  
  那樣大環境之下,誰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倒楣的人。我看完后心情也極度壓抑了會兒。你不與誰過不去,可是命運也會與你過不去。大多數人無力反抗,也未想過怎樣反抗。
  
  大多數人的生命遇不上意外死亡,但要遇上了死亡,一點也不意外。
  
  活著真是一場精彩的賭博。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4:41 , Processed in 0.0493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