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着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1#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最最震撼心灵的好书,,居然把姐看哭了。。。与言情无关的好书,,却让我想到了自己每次短命的感情。。我的伤痛、遭遇跟福贵比起来简直算不了什么,,但却让我几次三番想到死。。
  活着真的是最大的幸福么?
  现在的我真的体会不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2#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准备第二天要讨论的资料,不知怎么翻到了这本电子书。看了几页就不可救药看到最后。即使看到了中间,大概猜出了结局是什么,可是那种悲剧的力量就是生生地把我推向了那个情境中,仿佛就坐在那头牛和福贵面前,和他一起经历那些他爱的人像风烟一样一个一个散去。。。
  
  我偏爱这样朴实 惨淡 现实的小说,它让读者对那种生活的想象恰到好处又凸现真实,纵然你不一定经历过,却依然能对那个时代感同身受,对福贵的经历感慨不能自已。我看完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压抑的情绪一下子没法宣泄,我静静盘坐着看窗外一片海,死寂,黑暗,在我看来,像温吞的野兽,彼时同悲。
  
  那些突然的,意料之中的死亡一个个接踵而至,直到最后变成了麻木,福贵说他很满足了,至少一个个亲手送走了至亲之人,这种面对死亡的经历似乎比直面自己的死还要痛苦。有时候还没来得及享受温情,还没来得及在亲人活着的时候好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当主人公每次经历一次撕心裂肺的死别再坚强地爬起来决定要好好活着时,突然的事件总是这么不顾人情地降临,还是继续活着么?
  
  我看书看电影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不由自主地投射到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人身上。我想起我爷爷,我从未见过他,但是他的事迹我听过不下百遍,文革中被定为地主,成天批斗,最后受不了折磨,还是选择自己结束了生命。这其中固然有受不了皮肉折磨和维护尊严的原因,但是我听说,那时一些村里的人恶意诋毁他,怂恿我爷爷自己的子女也参加批斗朝他扔鸡蛋,这大概才是一向高傲的爷爷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福贵之所以最后淡然了,大概是因为,他更看重那些温情的回忆,他的亲人至始至终都爱着他,给了他足够的支持让他能够依然乐观地面对人生,所以即使是每次经历过亲人的,朋友的,战场的死亡,他似乎都有力量诀别后再次重生。那不是愚昧,或者说并不是麻木,而是一种真正的超脱吧。
  
  我很欣赏余华的文字,写死亡写得震慑人心,写在温暖之后,写在绝望之前,让人有一种无以复加的沉闷感郁结心头,他也写悲剧,也在做“把美好的东西摔碎了给人看”,但仍不至于完全绝望,那些黑暗里能缓缓冒出丝丝暖流,让读者可以慢慢挥发那种情绪却留下“苦根”,但就是那种暖流,相当于一种信念,一种希望,活着,就是为这些。
  
  于是,最后,福贵把回忆都交给了那头老牛,那是他的另一种,活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3#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以前看过电视剧《福贵》,听说过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也略微听过余华的小说《活着》,却从没意识到这三者之间的联系。问了一下办公室的同事,基本和我一样。从电视剧到电影,再到小说,正是大众文化流行的相反的路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4#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看完,觉得恍然如梦,深深的为书中的福贵觉得凄凉,从年少时的富贵到后来的潦倒只是让人觉得唏嘘,而从儿子死去开始,悲剧才真正开始,生活一次一次在给予希望后再不遗余力的将其湮灭,仅有的一点温情一步步褪去,只有那头叫福贵的老牛陪着他回忆,而他除了回忆只剩活着。。。想象着一个老人在田里对着一头老牛念叨着那些充满思念的名字的画面,心里觉得无尽的苍凉,于我们,感慨,同情,悲伤,于他,那是生活,或者说是活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5#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很早以前就听说书评很好,过了好久才把他看完。昨天早晨花了三小时一口气把它看完,对于我看书的行为一定要逼一逼。有些时候有些书没呢么容易看懂也没呢么容易进入书的情节,但你一旦被吸引那将会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
  这本书就是这么回事,刚开始看的时候也很勉强,就在昨天也不知道哪来的决心就把它看完了,就如书题一样活着感动千万人。忘记了别人了评语只是不由自主的被书中的情节所带入,看到他儿子死的那一刻已经泪流满面了,才发现不知道在何时我已经流泪了。老人一直淡淡的叙述自己的一生,没有万分的悲伤和心碎,有的只是一丝丝的感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6#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作家就是一群讲故事的人。
  
  为什么说是一群呢,因为作家时常会换着角色讲故事。
  
  这个故事很平淡,说实话,其中的很多情节我猜想到了,可是妙处是作者的写作角度,用一个老人家回顾自己一生的角度写下来就有趣多了。
  
  活着,为了自己活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7#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你跟西藏的距离就是一张火车票,你和一本书的距离就是翻开它,想看《活着》好久了,只是一直忙碌着,它在自己的书单上放着,等待被翻起,于是在一个傍晚,我开启了这段旅程。
      小说很短,但是故事很长,在一个大背景下,一个家庭的沉浮。所有的人都死了,于是死亡对于福贵来说已没有向第一次那样可怕了,眼泪流光了,所以欲哭无泪更显得心碎。每次当自己矫情,抱怨的时候,看看这些坚强活着的人们,都觉得羞愧。突然觉得在中国当时的背景下,会有成千上万的人面对无奈的死亡,就觉得压抑。每次看到冰冷的死亡数字,我也许会震惊,但随之而来就是习惯,而当一个个数字变成一个个真实的生命,以及生命背后发生的实实在在的故事时,我就会感到更震撼,可能提到三年自然灾害,提到文革,有许多人因此丧命,可是当他落实到福贵一家的真实命运时,我还是觉得唏嘘不已,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的抵抗都是螳臂当车,最后的命运都是妥协与屈服。
      好好活着吧,明天起来迎接你的又是崭新的太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8#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通读完余华的《活着》,一时间心绪此起彼伏。一个人怎能接受如此多的苦难?虽说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但这样的人却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
  一个人老了,都经历了自己的一辈子,从出生到暮年,每一段都是可歌可泣的传奇。谁都会有芳华尽失、逐渐老去的一天,等到古稀之时,回首来时之路,忆起种种前尘往事,不禁有种悲凉之感:人生命途多舛,从悲痛中来,又从悲痛中去,人活着为了什么?又为了什么而活着?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而活着。”我想他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注定要走向死亡,活着只是一种从生到死的过程,不管这一生是富贵、贫穷、悲苦抑或是平凡,我们都是会死的!在这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我们按着自己的轨迹去游走,有的人一生都在追名逐利,有的人一生都在向上攀爬,有的人享了一辈子福,有的人却苦了一辈子。其实不能定义何种人生才是最完美最喜乐的,因为活着本身没有意义,任何一种人生都有他独到的价值。我们为生存而活着,但人生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是一个过程。如果说活着本身是一种概念的话,那么人生就是因这个概念而创作的书籍。概念无形,而书籍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合上此书,细细品味自己曾经历的酸甜苦辣,再次回味已没有那么多忿忿不平,却平添几分感慨、几丝惆怅。谁没有自己的悲苦?面对自己所遭受的磨难怨声载道,却对别人的困苦视而不见。人啊,总是放大别人的幸福却缩小自己的喜愉,当我们的眼中只剩下自身的痛苦时,我们的心就会变得狭隘了。
  我们总是没来由的觉得自己很苦·逼,想当然地认定自己应万众瞩目,应锦衣玉食,应受人追捧,遭遇一点挫折就抱怨世界遗弃了自己,生命从此黯然失色。过着让老一辈人所憧憬的幸福生活,却怀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观情结,整日双眉紧蹙伤春悲秋的。其实我们没缘由这样,生活不是童话,没想象中那么美好,有许多事物是我们毕生所求却求不到的,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这个事实,我们永远都将活在悲痛当中。
  世事难料,半世潦倒、半世波折,这一世所遭遇的辛酸困苦、跌宕起伏,若皆化作泪水,平生所受也能斟满半个东海。然而,生活不需要泪水,啜泣够了还要继续上路,满身污秽也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跌到了,爬起来拍拍尘土继续前行。累了,小憩一会接着上路。支撑人一路走过来的正是人的信念,信念崩溃了,人也就死了。
  富贵的遭遇让人扼腕叹息,从一个不谙世事恣意挥霍家产的纨绔子弟到一个连温饱都能愁断肝肠的佃农。父亲因他赌输了全部家业而被活活气死,妻子家珍随后被老丈人强行接走。一系列的变故让他深深体会到了人世的凄凉与无奈,这样的打击迫使他走向成熟。褪去富家子弟的绫罗绸缎穿上穷苦大众的粗布麻衣,向地主租了五亩地开始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还好家珍并没有抛弃他,甘心与他共苦。后母亲生病去县城请郎中时不料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被解放军俘虏后回到家乡时已有两年光景,这时母亲早已病故,而女儿凤霞在他“失踪”不久生一场重病后变成了聋哑……此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一次次打击着这个残破而又寒酸的家庭,命运似乎总是叫人难以琢磨。儿子有庆在医院给老师献血时被抽过量而死,凤霞在嫁给偏头搬运工王喜不久,在产房生孩子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家珍因经受不起接二连三的打击,在久病缠身不久后也一命呜呼。王喜带着儿子苦根艰难的过活,含辛茹苦拉扯苦根到四岁大的时候,父亲在一次意外中被两个水泥板压住身体而窒息,父亲死后,苦根由外祖父富贵带着,可怜苦根打小就受穷,在一次发烧中,因吃了太多的豆子进嘴里而被噎死,只留下富贵一人徘徊在孤独与悲伤之中。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饱经因岁月而斑驳的风霜,经历了一辈子,感悟了一辈子,惆怅了一辈子,蹉跎了一辈子,但即使如此这般,又能如何呢?自己的人生是自己走出来的,他人在其中只是扮演匆匆而去的过客,自己酿的苦酒只得自己去品尝,即使有多不幸,有多悲苦,众人也只能做到一阵唏嘘后转身离去。
  富贵和“富贵们”的命运既让人可怜又让人可叹,其结果又是可悲的。怜的是为何老天待他如此不公?要让他受尽人世间一切折磨,却不是苦尽甘来的结果,看着一个个至亲死在自己前面,那种痛苦又岂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到的?叹的是他面对残酷的现实时所展现出的那股韧性,生活带给他无数的劫难,他却用行动回馈给生活“人是不能让磨难击倒的!”纵使再大的坎儿,一声叹息也就过去了。悲的是他一味消极的忍耐,却从没想过如何摆脱命运的桎梏。贫苦久了,思维也随着麻木了,认为人的命运早已是上天安排好的,不可更改。
  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但活着又不只是为了生存,而且还要活得有价值。马斯诺曾总结出人的五种需求,人类除了生理需要外,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既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与不做全在于我们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活着,需要一种态度,睁开双眼该上路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9#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两年前看了余华写的《活着》,今天又看了葛优演的。或许两年前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哪怕有,也只是稍纵即逝的。可是今天,似乎感触很深,也似乎有点点可以体会作者的感受: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是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丝孤零零的意味。换句话说就是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其它任何事物而活着的。
  
      电影的结局相对小说来说会好一些,因为我记得小说的结局是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这样的结局,更显得生命的孤独。命运或许是残酷的,对福贵来说,他的生命中难得的温情都被身边亲人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电影改变了比较多,也改变了那个悲剧的结局,至少在电影的结局中,他保留了一丝的希望,他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因为在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死了,老全,有庆,春生,凤霞,家珍,女婿,外孙,这些所有的他所熟悉的,他的亲人,都一个个地离他而去。
  
      当我看到凤霞死的那一幕,我的心真的是被触动了。她生完小孩后,大出血,我看着那些一个个穿着白色的衣服,被称为白衣天使的人,那么的茫然无措。尤其让人觉得可笑的是,当病人家属求他们就凤霞的时候,她们却高喊着:我们是学生,我们不会!……对于他们来说,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看完电影,以前所看的书的内容一瞬间全部被记起。或许跟所有的人一样,我也有同样的困惑:是什么让福贵一直活着?余华先生曾经说过:“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是的,福贵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在他的一生中,他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他送走了他的妻子儿女,他的女婿和外孙,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活下去。他的不死确实很让人困惑,可他选择了活下去,既然活着,他就有他活着的意义,有他存在的价值,活着他只是为活着而活着。
  
      我看完这书,最大的感触莫过于对活着的感谢。怎么说呢,毕竟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没有经历过那些事,虽然我也很同情主人公的遭遇,但有的也只是同情。更多的,是我对生命的感谢。我很感谢自己活着,不管活得怎样,至少我活着。对于那些无法享受生命的人来说,我们都是幸运的。
  
      以前总是喜欢抱怨,为自己所遇到的那些不开心的事,偶尔也会觉得要是自己没有活着,该有多好。可是今天,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是活着的,很庆幸。人生在世,难免会有不如意,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我们活着,不是吗?只要活着,一切都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0#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活着是门艺术 活着就是让我们不断经历各种磨难 各种挑战 好好活着是对造物者最大的感恩 所以我们要鄙视轻生 珍爱生命 好好活着 这是对亲人朋友的一种责任
  读完活着 不得不说 大家的作品就是有涵养 即使读起来平淡无味 但当你细细品味的时候 你会发现其中的意义 价值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31 05:39 , Processed in 0.0843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