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着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1#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看《活着》是高中的时候了,当时老师要求去看,没想别的就当一项作业,下午买了书,晚上无聊,想着:看看吧,一会再睡。谁知这一看就再也停不下来。
      对于那段历史,由于长辈的缘故,听过一些,关于地主、文革。当时没多大感觉,单单是知道有很多人在那段历史中死去了,各种原因,直到看了《活着》,看到很晚,哭着,但更多的是感动,其实更应该说是震撼。我不知道一个人究竟有多大的生命力,这无关身份无关地位,或许芸芸众生才像小草一样,烧不尽,吹又生。一直认为,每一个人活着都有一种念想,为了那份念想无论多苦都能撑下去,富贵,众生之一,当过财主,当过贫农,败过家,种过地,有着自己的小盼头,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大概是新中国早期大多数农民的想法,没有多大的追求,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家。对于富贵来说,这些他都有过,对,是有过。从地主到贫农,机缘救了他一命,从此安心过日子,盼着孩子长大,盼着家里富裕,不敢想以前的种种,仅仅是安顿即可。好日子来了,却没停多久,就这样,命运扼住了他的脖子。一直认为这是一本测试人类精神底线的小说,当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离开,那种无可奈何,有悲痛化为绝望,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但是,富贵接下了,扛过去了,伤心过,痛苦过,一夜白头过,终于还是闯过去了,带着对生命的一点敬畏和尊重,他就是那样的活下去了…生活,每个人都不易,对着那本难念的经,不是每个人都有本事理顺但却可以坚持,带着那么点的感激和敬畏好好地活着吧,总有一天会好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2#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用了两天的时间看了余华的《活着》。唉,还没整理出头绪。。。“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我都不知道自己现在的感觉是什么,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完就完了,有点儿堵得慌,又有点儿轻松。
         在读这本书的下午,圪蛋发过信息说给我买了个糖,还发图片过来让我看了。那阵儿,我正看到福贵浪子回头和家珍两人一点点活在一起,一起拼命,一起支持,一起天天盼着能过上好日子却眼睁睁的看着那么多亲人的离开……就这样一边看看书,一边跟圪蛋发发信息。那真切的情节触动着我,只想跟电话那头那位能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一本书看下来,只想说,管他贫贱富贵,活着吧,挺好。
         还想说点儿。命运公平么?福贵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如果不是输到腚上连毛都没有了,他是不会回头的。可他偏偏有那样善良正派的父母妻儿,直让我羡慕。没看到结尾前,我想到了《平凡的世界》里的那个孙少平的姐姐(名字不记得了),那样一个善良的人却对一个混蛋爱的难离难弃,不由得在心里暗暗的骂,凭什么?!这里不想讨论是不是真的说男不坏女不爱,也不想谈论张爱玲说的那句什么通往女人心里的路通过**。说的是这个故事的最后。最终,福贵亲手把一个又一个的亲人埋葬了,却一个人又活了那么久。。。公平了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3#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好书。
  
  这是一本值得被推荐的,尤其适合如今社会的书。
  
  相信谁都有因为各种外部内部的原因而沮丧失落彷徨的那一段低潮,有些人甚至会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感慨生命的艰难。而余华在作品里,给我展现了另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顽强和不屈。
  
  许多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时代性,比如《人生》。一个很纠结辗转的爱情故事,然而放在现代的背景下则失去了曾经的震撼。而《活着》却给如今“民不聊生”的社会注入了一丝清新,犹如一股甘泉,鼓舞着坚强的读者继续“活着”。
  
  刚才突然想到一个比喻,《活着》正如是maxwell方程,不断被人们推演变换而发展,推广到了一个可以令当年maxwell无法想象的程度了。
  
  你有在学业上迷茫踌躇,灰心丧气嘛?
  
  你有在工作和人际上彷徨纠结,妄自菲薄嘛?
  
  读《活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4#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前一阵看过一部电影,电影的结局中,男主角把抵着他女儿的尖刀挪开,对着自己的脖子一抹,大吼一声:活着就是痛苦。
  这话要是搁徐福贵那儿,他肯定是万万不会同意。
  “好好活着就是幸福”他一定会这么说。
  
  徐福贵,如果断章取意鲁迅的话: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掉,他的一生就是悲剧的写照,他败完了家里百亩家产,败完了他父亲的生命,也差点失去将来会陪伴他一生妻子。好不容易重新开始,却被拉去充了壮丁。好不容易活着回来,他的亲人却在一个一个的失去。
  可以说,每当他的生活有了希望,悲剧就会一个接一个的砸过来。我都不记得有过多少次写到他哭着流泪,从青年开始,到中年,再到老年。他亲手埋葬了他的父亲,女儿,儿子,女婿,外孙,妻子。剩下他和老牛,一人一牛,俩福贵。
  余华的笔下,从来不缺小人物的悲情《在细雨中呼喊》到《许三观卖血记》再到《活着》。很多人都喜欢拿苏童和余华来做比较,见过谁说,苏童的悲情就像大雨浸*着菊花腐烂的气息,余华的人物都是生活在土地上的命运,悲无奈却透出丝丝柔和的温情。我一直坚信,作者想让我们看到的,并不只是这些小人物们卑微而艰辛的命运。
  从故事的开始,到故事的结尾,不管怎样的艰难,死这个念头徐福贵他从来就没有有过,仅仅一次,也只是一闪而过便消亡了。即使到了最艰难的时候,明天就会饿死,他也会勤勤垦恳地过完今天。
  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他就想这样过着也好,比起龙二、春生,他们风光了一时,却不能长久。亲人都不在了,他想,家里人全是他送的葬,全是他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他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于是福贵安心了。
  他总是想认真地活着,总有一天鸡变大就成了鹅,鹅然后变成羊,羊最后就变成牛。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就算卑微到尘埃里,也要活着。
  所以这本书名叫《活着》,我想这是福贵所要说的,亦是作者想表达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5#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余华的文字,在课堂上不知道被那个具有独立精神的女老师强调了多少次。我一直霸着齐老的《巨流河》而一直没有碰它。宿舍里的女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谈论,当每次谈论的人数不断的增多,我便越来越有压力。终于在那日合上了齐老的书,我开始无所适从样的开始读
      《活着》
  
     
      我其实不甚读懂,只是到文字的最后,默默流下眼泪。那种情感,与读到齐邦媛寻到张大飞的墓冢那样的感情不尽相同,虽然同样是那样的内敛,深沉,或者压抑。但是余华的笔触显而易见的更加犀利,他剥离真相的速度缓慢而缺乏节奏感,理所当然的利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把故事推离好远,那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的故事,一头牛,两双人,日出,日落
  
  
      近来读的文字,字里行间里充实的感情一篇比一篇更加丰沛,我终于脱离开西方翻译文学的刻板和生硬,开始略微了解母语文学的曼妙之处,《巨流河》,《莎菲女士的日记》,《金锁记》,《活着》。终于在这里找到我所之无法接受的感情,终于和某个时代的中国更加接近,终于开始伸手触碰那些深刻的文字,那些深刻的内核,那些深刻的当时社会。
      以一种我不是我的态度
  
      或者是 家珍,或者是有庆,或者是龙二,或者凤霞二喜,更或者,我变成福贵。经历那样的一场人生,经历那样的静默的接近死亡和战火硝烟的残忍和绝望。我发现中国的土地这样真实的贴近了我的眼,让我那样清楚地看见了,看见那些慢慢蠕动的身躯,看见那些凋零的黄叶,看见那些龟裂的地面生出的新芽,看见被那些丑陋的摩天高楼所遮蔽的无法关照的更中国的中国
      这和我昨日的感觉相似,贴切,我就冒着那样的严寒,走在一个我所根本无法熟知的北方城市里,雪覆盖下的一切,风吹过的所有,我发自内心的开始觉得
      这样才是中国
      这样才是一个国家原本应该有地样子
      这才是我第一次觉得踏实的地方
     
  
      其实我们摩登的外表下,总是包裹着一个小农的心脏
  
      余华的文字这样决绝的剖析给我们看了一个更真实的现在,一个更真实的我们作为他者的内心。
      这些,似乎与厚重有关
      又或者不是
     
      无所谓
      这本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6#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开始知道这个电影因为是堂兄给我极力的推荐,所以自己在看完了《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自己在纠结看什么书的时候看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今天刚看完的,自己的直接的感觉就是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生活是什么,就是生下来活下去,这本书给我的这句话填上了一句话就是不管如何就是要活着。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否贴切的,自己感觉作者写的书是不错的,但是自己的脑子里面的第一个出现的是鲁迅,他写的文笔没有像鲁迅那样是那么的血淋淋的现实。他写出的感觉就是真的很现实,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可以承受的,有的时候感觉鲁迅写的文章就是他一针见血,自己需要缓冲期。是很好的书,自己要看这个的同名电影了,希望也是部出色的影片。这是自己在豆瓣的第一篇书评,希望自己可以继续下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7#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喜欢余华很久了。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是因为先锋文学这个词,于是尝试着去读一下。
  这本活着写得很安静,即使是眼泪也是默默的顺着眼角往下流。没有嚎啕大哭没有哭天抢地,但是心里却会很苦,苦到眼泪下来也不知道。
  福贵是个好的叙述者,讲自己的故事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只有偶尔的情绪失控和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才会让我们记起这是他自己的故事。他的讲述很安静,我觉得我只有用安静这个词,那么多的苦难,那么多的悲痛,一点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如尘土一般堆积,越来越厚。父亲,母亲,老婆,儿子,女儿,女婿,无论哪个的离开都会让人伤心欲绝,福贵却要承受他们所有人的离开。尤其是每个人走的都那么不甘,那么委屈,福贵会更痛。我是一个好的倾听者,更是一个好的记录者。我没有打断福贵的讲述,让自己和他一起感受这份悲痛。但是我同样是安静的,我也痛到只会流泪不会哭,从朴实的语言中深切的体会到那份痛。
  整本书就是这种安静的气氛,但是读的人反而更悲伤,或许这就是情到深处不敢哭的效果。但是文章真正给人力量的不是这种悲伤,而是福贵的坚韧。一切一切都已经发生了,但是生活还要继续。人必须往前看,要活着,向着好的方向去活,不管生活是不是欺骗了你。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看完这本书可以很好的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不管怎么样,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不管怎么样,还是要活着,一如福贵最后鼓励他的牛一样,大家都在忙,你不能偷懒,要好好干活。余华这本书的书名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8#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是看到二喜拉着各种材料回来修补茅屋,才开始泪如雨下。
  生活的苦难算不得什么,尤其是一直活在苦难当中,当生活终于有了转机,不知道是一种内心的共鸣还是什么,触动了我的泪腺,甚至接下来一连串的打击,凤霞、家珍、二喜、苦根的离去,都不会让我有这样的感触。
  看完整本书,只觉得生活很美好,要用心生活。
  原来,看到路边的乞丐,有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时常会想,年纪这么大了,又无牵无挂,日子过得又不舒畅,这种苟延残喘的生活有什么可过的,不如死了干净。而今,也许我还是不明白,因为别人的人生我并没有经历过,但是,我会尊重每个活着的个体。
  哪个人,从来都没有烦恼,从来都是一帆风顺的,即使如此,也可以开开心心过每一天,即使是,拥有了再失去,即使,曾经拥有的不真切,那也是拥有过,应该感谢上苍,让我们的生活不是一潭死水(好像是琼瑶阿姨的话),生活,还是必须继续下去。
  至于,活着的意义,也许,你对某些群体意义非凡,也许,你对任何人都是一文不值,那又如何,大家都是一样活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9#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功课紧张,一直想找本小说说看看。 找了又找,终于找到个篇幅不长评价有很高的——就是《活着》。
        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读完了,竟然就完了!
        
  
         感觉能活着,能健康地活着。本身就比很多人幸福了。
  
         越来越感觉不能浪费时间和生命了,尽管我以前清楚却又不去做。
  
         还是抓紧时间趁着年轻多办事吧。 我可不想当什么败家子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0#
发表于 2012-9-28 20:39:4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早有听闻,但现在才买了这本书。平淡真实的叙述,其实就是中国60多年前历史长河里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但这个小家庭反应了当时真实的中国,它是如此的贫困,愚昧。这本书不仅仅是结局悲惨,而是从一开始,悲惨这个词就贯穿全文,我只知道文化大革命中那些错误的政策,却从未了解过当时的人们是那样苟延喘息的生活,只知道中国五千年来那举世闻名的文化,唐宋元明清的盛世繁荣,却对60年前愚昧的中国毫无知晓,我想这是一个中国人,必须去了解的。
  
  再者,那些扭捏娇柔造作的词句只适合取悦有相同需求的人,如果是一个故事,那么朴实的娓娓道来也不是不可,这本书《活着》就做到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1 18:50 , Processed in 0.0436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