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着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命运总是爱跟人开玩笑的。这个饱受磨难折磨的人,一生中富过,潦倒过,到最后生活终于有起色了,痛苦一桩接一桩,读到最后,已是泪流满面。面对命运,除了积极生活,别无他法。就像是上世纪农村的缩影,那时候的中国农村也大概如此吧。看完后,脑海中总会闪现那代人的情景,简单、淳朴,没有勾心斗角,为了生活而奋斗。有时候你会感叹命运的不公,但最终结果还是你不得不现实的活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初中的时候在同学手里瞄过这本书一眼,印象里就记得开篇农妇做爱的情景。当时迷迷糊糊就觉得必定是群欢群戏群X,以XXX现象来深刻反应现下人民XXX的本质,从XXX开始到XXX时候结束的中国旧社会XXX现状。
  大学里闲得无聊回头翻看,嗯,坑爹啊就是这样的。
  看这本书是网上一个妹子推荐的,喜欢李碧华,喜欢8090年代的传统小说,夸余华文笔凌厉。看得快,花了两节英语课差不多就翻完了,基本的现状就是除了讲述者本身还活着,剩下的全死光了。
  中国传统的悲怆走得套路差不多都是这样,一生亲人有儿有女历经劫难未能享得清福最后死在凄风苦雨,期间遭受各种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苦痛和折磨,除却主人公还老死不死赖活着。我觉得之所以这样写真是把读者看得太浅薄幼稚了,估计他们认为死之于生的意义一样重大,阴阳相隔让人产生更强大的悲催和无力感,可事实上,有时候比死更能催人肝肠寸断的相反却是活下去。
  没觉得文笔好,我到喜欢莫言写《蛙》时那种长短句交错绵长细致的惊艳感,在报纸上读到过其中一小节连载一直没能忘记。余华的《活着》能收到如此追捧我倒觉得和他本身文化素养没多少关系,和他出书所在的90年代到有些沾边,学子躁动不安无心向学,原本就需要乡土的,可安定人心的淳朴力量,用另外一种悲催来抚平他们现在面对的苦境,在对比下展示如今生活之优越和自在。
  好吧~~上面都是我猜的~~^_^
  我觉得文本身就没太多的承载力量,完全就是后面吹捧的人自个儿家上去的,尤其是文革那段。同时看李碧华的霸王别姬能有鲜明比较,或者是所处时代的迥异,让人觉得单薄,余华只是为死而死,他竭力想要描述出大背景下三反五乱文革时代的荒谬和仓乱,有时候用力过度反而觉得这场灾难也只是他强行拿过来为故事本身的悲伤作铺垫的。每个女人男人仓促的交媾产下下一代,这种肮脏的毫无美感的叙述也紧紧是为了衬托人之束手无策,我描述不出那种感觉,就是余华只是想让你知道,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这是一个只剩下浑身力气的男人,他们在一起,生下一对仓皇就世的儿女,然后,谁管然后。
  他们活下去,肮脏得活下去,沾上土,沾上水,沾上粪便。
  脏。
  如果你觉得好,只管看了一个就够,这世界悲怆的事情太多,余华写了出来却没能保证所有人都会被感动。
  说白了吧,就是他以痛为痛。
  单纯为了痛写尘世的痛。
  就好像单纯为了观众为写观众的故事~
  
  我很喜欢他在故事开头写的序,比这个文要好~自我吹嘘的无视吧~
  附上: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这不只是我个人面临的困难,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应该看到,这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魅力,可它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
    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也有这样的作家,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福克纳是最为成功的例子,他找到了一条温和的途径,他描写中间状态的事物,同时包容了美好与丑恶,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着过去和将来。
    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怎样走去。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不是现实的作品。
    前面已经说过,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些,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电影是小说的浓缩版本 在当初接触这个电影的时候也是觉得很特别 有种活下去的无奈 生活总是开玩笑般的逼迫着人们接受苦乐。
  小说只是更夸张了一些,到最后,孑然一身,与牛为伴
  活着活着就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了,只剩下不停的日日夜夜轮回。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记得有人问过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我当时不假思索的说出了他的名字——余华。
    这个生长在黄土高原的汉子,他的饱含乡土气息的文字,却处处流露出一种独到的温情。
    他的小说中不乏让人哑然失笑的情节,其大多是一种中国农民式的智慧,或者称之为狡黠也不为过,然而这种狡黠却是让我感到真实的地方。
    看他的第一部小说是《活着》,彼时的我只是一个初中生,在网上接触到这部小说,乍读之后,就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无法自拔。
    虽然我幼稚的思维或许对这种中国农民式的悲剧难以理解,但是仍然被他的文字中透露的淡淡的悲哀与无可奈何的情绪深深的感动了。小小的我第一次知道了,生活原来还会是无奈的。
    文中的福贵命运多舛,我简直难以想象,一个人的命运竟然会充斥了如此多的未知与不测,生命不该如此的阴暗晦涩,应该是一片光明。然而当我看到他与外孙相依为命,而外孙也死在他的面前的时候,当他无奈的牵着瘦骨嶙峋老黄牛的时候,他的形象似乎与老黄牛的瞬间重合,老一辈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孤独的与这个世界做着抗争,靠天吃饭,靠命维生。当命运捉弄之时,除了有那么几声无奈的叹息,还能做些什么呢?
    而奇怪的是,年少的我竟然读到此处竟然也会热泪盈眶。
    
    今天有幸看到了九四版的电影活着,影片与原著有些出入,在小说中部戛然而止,没有继续拍下去,或许是为了将故事的悲情气氛冲淡一些,显然他它做到了。
    如今重新看这部经典作品,稍微长大些的我,或许更能理解这部作品的力量,它深入人心,感人肺腑,在你的身体中点燃这么一中淡淡的忧伤,让你在卑微的心中长出不甘的情愫来。
    
    或许,文章的标题说明一切,活着,一切都是为了活着,活着就注定要面对无奈,活着就得打碎牙和血吞下去,生活不会给你太多的幸运,更多的时候,他是赋予你深重的灾难,然后让你在灾难中学会成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又对母亲说了一番忤逆话,看着她默默的滴下了眼泪,心中竟隐隐的有些麻木。好像是分裂了一样,我和他同时在身体里,一个冷血,一个多情。家里就我一个儿子,我被父母给予厚望。父亲是个暴躁的人,奶奶三十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家里艰难,父亲过得并不如意。奶奶生养三个孩子,两个长父亲许多的兄弟都分到了家产,父亲只有一把锄头、一包米。父亲彻底对这个家庭失望,自己一路打拼,靠着一身力气脑袋也有些活络慢慢的在村里立下了足。后面去帮了县城姨丈做事,姨丈那时有些权势,大抵有些想帮父亲一把的意思,父亲十分勤劳,那时帮他家起房子,父亲还炒的一手好菜,帮上帮下。当然,大部分原因是想借风上天,毕竟那时候的父亲想要成家立业是很难的。后来姨丈要到一个职位,本是说好要给父亲,那时候姨丈家缺些钱,然被村里的家中富些的人买了去。而父亲,整整做了三年白工,自然是恨恨的回到了家。家中兄弟也未曾帮过他什么忙,又在姨丈那讨了顿白工,心中积郁不少。在家厮混,有时做工,还帮着大哥打过架,父亲是有一把子力气的。父亲后来在不远的一个公社相中了我妈,谈了一个月,便向银行贷款了500块钱,娶进了门。那时也没有房子住,在村子里放置闲置棺材的楼房住了下来,空着也是空着,还不要钱。那时候我也出生了,时常想起,那时候竟也不怕。父亲和母亲后来又幸苦起了房子,日子到那时才算好过一些,我又上了学,家里负担重了许多,之后的事情就有些模糊了。大抵我继承了父亲的淡漠,对于父亲的苦,我不能理解。十多年来,家里很难见到其他亲戚走动,也很少串门。到后来,别人家拜年要四五六天才能拜完,我大年初三就在家闲着看电视了。十多年来,我没有爷爷,见到我奶奶的次数不会超过五十次,更别说会有什么交流。奶奶身上带着病,有肿瘤,早些时候没有割去。害着不知是因为没钱还是怎么,自己用玻璃划开了血块,后来便感染,到现在隔不久又要打针。老人喜欢喝酒,还要去山上的庙里做事,腿脚又不利索,耳目也不聪明了,可是这些都没落下。如今长我父亲的两个兄弟都不想赡养奶奶,起先因为家庭缘故说挤不出钱,后来有钱去打牌也不给老人了,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父亲结婚后,家中有点积蓄,买了块山,又在村里做事,每月还能给个一两百。剩下的是姨丈的妻子,既是奶奶的姐姐给了些钱,说来说去,老人命苦。可不知怎么的,我的心情很是复杂,明明懂得那么多,书读得最多,却愈加冷淡,对着感情冷淡。有时候深夜想想父母辛劳,鼻子总是酸酸的,到了家中,又不再想这些,多在父母身旁一刻又开始奢望。听父亲说,奶奶也活不长了。人总是有死的那么一天,不管是迟还是早。父母大概也会离我而去,想想没有了父母的家,那还能算家吗。我怕是承受不了。奶奶,姨丈,大伯而二伯他们都让父亲有了对亲情憎恨的借口,慢慢的对所有感情失去了信心,就算有些情绪大概也都深深的埋藏在心中。父亲一直没有断过奶奶的赡养钱,虽然数目在他看来很多,我却认为有点少。可我现在连看,都舍不得去看她了,母亲哭着说是造孽。活着,就像富贵那么一样活着。爹死了,娘死了,有庆死了,凤霞死了,家珍死了,二喜死了,苦根也死了。富贵还活着,牛也还活着。明天起来,和父亲一起去起房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记得富贵他娘在他输光了家产时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这是书看到这里时的第一次的感动。这段话让我想到在我心情不好时,我爹总对我说,‘看到你这么不开心,我的心里就难受。只要你每天开开心心比什么都重要。’书中虽然不是现在的年代,但是人的感情都一样,活在什么时候都能有感同身受。之后富贵就开始了比自己死了更悲惨的命运。看完之后让我反省了总是想死的念头,除非我比富贵更惨,不然老子死也要活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现在不为别的。就为养育我的爹娘好好的活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不喜欢读书的,但是男朋友特别喜欢读书。大学那会他总是拿各种条件诱惑我让我读书,给我推荐的其中一本书就是《活着》。只记得当时是晚自习,男朋友在学习,我也不想学习,所以就拿起了这本书。不看不得了,一看就无法收尾了,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然后就开始哭,哭的稀里哗啦,忽然就感觉生命是那么的脆弱,却在脆弱的生命中有那么一点希望在那里坚持着。男朋友问我什么感觉,书读的太少了,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此刻的心情,于是就使劲使劲的哭了。接着回宿舍连着《活着》的电影也看了一遍,好长时间心情无法平复,后来就慢慢地喜欢上了看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说真的我怎么不太喜欢这部小说,可能是里面没有找到我喜欢的那些东西吧,不是说活着吗,怎么死完了。难道能证明活着的唯一方法就是死吗?福贵是真的那么坚强还是他麻木了或者是他看透了?家里人这样死去,他福贵还活着,活的挺好?这是为了表达人要勇敢乐观的活着吗,不管面对什么困难,就算亲人都离去了?这是对人类的蔑视和侮辱?你笑话人类可以这样活着?但是我相信总有人选择不这样活着。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人真的很冷漠!我不知道余哥想表达啥!哎。据听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我肤浅的人生阅历无法理解,真的很惭愧。
    有庆死了,就那么死了,有必要为了一部小说让这个小孩死吗?那么乖,那么苦,小说哪怕不写呢。生气很,不是个好小说,不说了!生气!
    生活必须通过死人堆积?如果非的这样死的话不怕连读者也麻木吗?还有啥心思思考人生,体味苦难,坚持生活呢?都在等着下一个人啥时候死。你表达穷困,困难,那天下穷人多了,主要都不是饿死的啊!抽血死,生孩子死,干活死,打仗死。。。。神!
    你们别笑话我,我还小!我不说了!我真不想说了!
    哎,算了不说了,这也是我自认为最近几年写的最烂的一篇文章!哈哈,可能不算是文章,反正就是那个意思!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昨晚看到两点多,一口气把余华的《活着》全部读完,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这么卖力的看书了。
    虽然之前已经看过电影版的《活着》,对故事情节也有些大致的了解,但读完之后,仍然被它深深的打动。尤其是读到懂事的有庆去世的那一段,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眼泪在眼眶中不停的打转,我使劲的昂起头,不让眼泪流出来,希望它能够倒流回去。
  
    突然想起了前几天因车祸去世的一位同学,初中毕业出来打拼,小有成就。然而命运像是和他开了个玩笑,在他将要结婚的前几天,一场车祸无情的夺走了他的生命;还想起了高中时有位女同学,在楼梯上摔倒了,之后再也没有醒来;他们都是那么的年轻,那么有活力,我想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脆弱到一个跟头就能把它带走,或许是上帝觉得他们太优秀了,想把他们留在身边吧。
  
    人们常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当连活着都是一种奢望时,我们拿什么来面对残酷的世界,我们还能否保持最本真的善良。家珍、凤霞、有庆、二喜已经生活中那些离我而去的人们,一个个淳朴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闪过,然后慢慢消失,让我禁不住流下心酸的泪水。
  
    昨晚读完后打开电脑,想写点什么,可是脑子里空荡荡的,像是被捅过的马蜂窝。今早起床,看着窗外烟雨蒙蒙的大海,想不管生活多不容易,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只要活下去,就会有希望。
  
    读完了此书你会觉得生活并不像你所想像的那么苦。其实活着就是一种责任,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让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显得微不足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9-28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富贵在败家后,家人没有埋怨他、抛弃他,正是这份向上的力量给予了他生命里的阳光。从此以后,他明白了责任的承担。当生计出问题时,他选择了卖女儿,让儿子读书。后来当女儿半夜回到家时,并像以前一样爱他时,他没有再送女儿回去,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刚强。后来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时,他选择为儿子报仇。而他得知县长是以前的战友时,他放弃了报复,或许是因为战争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活着不易。当他害死了自己的孙子时,他没有选择死作为解脱,继续活着。到这儿我就不明白了,当世上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朋友,这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活着吗?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3:06 , Processed in 0.0512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