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着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1#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在学校花了三天的时间断断续续才看完了这本书 看这本书之前很多人跟我剧透 说什么最后全家都死了只剩他一个人
  
  从一开始觉得福贵这纨绔子弟活该如此结局 赌钱赌光家产 连怀孕的老婆也可以打的下手 老婆却从一开始到死的时候都依然待在福贵身边 即便福贵吃喝嫖赌 甚至被拉去当壮丁消失了两年都没有离开那个家 到最后患病都坚持干活生怕拖累了这个家 而这个女人却承受了两个儿女的死去的噩耗……福贵他爸被气死的 他妈在他人不知道去哪儿的时候病死的 他儿子为救县长的女人被抽血抽死的 女儿生儿子的时候死的 女婿被水泥块砸死的 儿子女儿女婿都死在同一家医院 到最后 连孙子都被夺去 居然是吃豆子撑死了……因为孙子根本没吃过多少东西 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他的老牛度过余生 到最后 依然不自觉地同情福贵 人活成这个样子 真不容易
  
  在这本书 能看得到文革和人民公社运动那段时期的人们凄惨的生活状态 许多人无辜被打甚至付出生命 也能看到当时一些人的丑恶人性 抽血把人抽死 医生骂了抽血的一句 你太胡闹了 然后转身去救那女人了 而令人更心酸的是县长就是福贵曾经打战时共患难的兄弟 ……各种触动人心的剧情 然而老人回顾自己的一生时 是那么的淡然自若 他依然活着 身边很多人死了 老全 喜生 全家老小 然而他还活着 即使孤苦无依 但依然能够活下去 与牛相伴 度过余生
  
  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突然就想起一句话“愿你人生有足够多的阴翳 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就这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2#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部很火、很感人的小说,听着本小说的名字久久,在图书馆也借了好久,一直排队等着借这本小说,可是一直没排上号,终于等不及看了电子版,果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在我看《活着》的时候,心里总是有隐隐的不舒服,的确这本书会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因为书中有太多死亡的情节,而且死去的都是至亲,每次看到主人公一个至亲死去的时候,我都难以置信,一条命就这样死去了吗?不可能吧,我总是这样跟自己说,可是人的生命原来就是这样的脆弱,你永远不知道谁能陪你走多远。
  
    记得在看这本书的序的时候,看到作者写的这样的一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时觉得这句话又空有拗口,有种文字游戏的感觉,总觉着这种说法就是在间接说明人活着就是和万物一样的一种存在罢了,根本没有意义。可是整本书看下来,对这句话真是赞同至极。作者在最后写道福贵人生的最后也只有一头老牛陪伴,也写道这头老牛就像是福贵一样。让我忽然想到人的存在其实和世间万物也许真的就是一样的。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这就是《活着》的伟大。
  
    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主人公福贵波折辛苦的一生。从最初的有钱纨绔子弟赌博沦落到家产败尽的穷人,气死父亲,在给母亲找大夫的路上被抓去做壮丁打仗,战争中大难不死逃回家,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见上。赶上人民公社,赶上大生产,赶上文化大革命,其实整本书也然我们近一步看到了在那段动荡的社会中,在最底层的人们到底过着怎样的日子。儿子为了救县长的妻子被过度抽血死去,结果县长竟然是当年的生死战友春生,想想有时人生就是这样的巧合,有些人在你生命中只是一闪人过,但是很多人总是要和你在生命中相遇。女儿凤霞嫁给了偏头二喜,似乎生活就要这样好起来了,可是凤霞却在生苦根时难产死去。不久跟福贵苦了一辈子的家珍也算是在不痛苦中死去。一家三代生活不久,二喜也被水泥板压死。福贵一个人送走了几乎所有亲人之后,就剩下孙子相依为命。如果你以为这样悲剧就可以了,命运应该不会再多走他最后的依靠了,那你错了,苦根最后也头晕发烧豆子吃多了死了。故事的结尾,孤零零的福贵和一头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每一次读到一个亲人死去,心就被狠狠的拉扯一下,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段对余华文字的评论很到位,余华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以福贵的回忆进行第一人称的叙述,就只是叙述,但这种叙述却有着侵入骨髓的力量,让读者真切的体会着无处不在的绝望。“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余华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每次当我觉得悲剧应该就到此为止了吧,生活应该转好了吧,接下来的一个悲剧却早已在下文等着我。
  
   《活着》让你觉得很沉重,很心痛,但是也让你很多的思考。命运这个东西你我真的能掌控吗?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生命或者说是生死,你我都无能为力。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存在,你我还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庆祝和欢呼的事情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3#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我想再没有谁的人生经历能像富贵这样如此的悲剧。原本富贵的家庭却败落了,父亲去世,好不容易讨来了媳妇,自己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可是母亲生病,自己却被抓去当壮丁,战争结束后,很不容易能与家人团聚,可是妻子,母亲都离自己而去。女儿哑巴,因为难产去世,儿子也随之去世,剩下自己和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看着都觉得辛酸,有人会感叹上辈子造了什么捏,才能有这世如此凄凉的命运。
  余华老师的这部书真是让人看了不得不潸然泪下,感叹人们在生活面前的无力,一次次的挣扎,一次次的死亡,给了这个富贵什么样的打击?我们不得而知,生活给了他那么多不幸,他仍然坚持活着,他是为了什么能使自己如此的坚强?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4#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以前看《活着》,以为余华是想写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不发问不怀疑,灾难来了,肩膀一挺扛过去,活下来是第一要义。《许三观卖血记》也如此,没有眼泪,没有控诉,苦难是这个民族血液里的东西,人们生来就学会与它相安无事。
  
  后看的余华的几个中篇,《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等,是他三十岁左右的作品。年轻意味着新异,喜欢找几个有别与常识的角度看待事物。他在《虚伪的作品》里说:
  
  “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 ”
  
  “我实在看不出那些所谓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有多少艺术价值。那些具有所谓性格的人物几乎都可以用一些抽象的常用语词来概括,即开朗、狡猾、厚道、忧郁等等。显而易见,性格关心的是人的外表而并非内心,而且经常粗暴地干涉作家试图进一步深入人的复杂层面的努力。因此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
  
  余华找的是差别与大众经验的“另一部分现实”,文学的现实和生活常识之间存在一个古老的敌意。人的认识,添加了感情因素和价值判断,这扭曲了事物的真实面貌。所以他用零度叙事,脱离善恶的常识判断,消解作者的主观意识,纯粹用文字去记叙,呈现另一种真实。
  
  在余华这里,社会规范只是一种外部性,这种社会属性掩盖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能欲望,这个才是他要揭示的。
  
  到了最新的作品《兄弟》,余华抛弃了早期的写作技巧,明显的向常识回归。有的作家认为这是余华的堕落,向通俗读物的方向堕落。但我相信是余华对何谓真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价值与经验,是人类社会用几十万年的实验,在各种可能性之中挑选出来的最有效的安排。如果一个作家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上帝,不可能把人类社会安排的更出色,向现实堕落就是时间上的趋势。这种整体有效性不代表完美,它仍然有疏漏,不能避免局部的痛苦,探索其它可能性,这是大多数写作者发掘的方向。
  
  余华想在《兄弟》里写这个真实的世界,由文革的荒唐残酷到改革后金钱至上的喧闹,写好了会是一部伟大之作,但他恰好没写好。
  
  了解了余华早期的思想,我想他创作《活着》一定思考了更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层次,另一个层次是在哲学意义上探讨存在。他那不着冷暖的故事,是在陈述一个思想,可以用格里耶的一句话来说,“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5#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大家都有病 深些浅些而已。
  
  当我病重时 我看[活着]然后听到自己一颗心再砰砰的跳动起来。
  
  [活着]是一则很好的故事 像小时候临睡前反复听反复听的故事一样 每一次都还是津津有味 听缓缓到来 呼吸平静。
  
  作者也是一个听众 把听到的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用一种平凡的方式 重现了它质朴的不平凡。
  
  很难想像 人可以那么活着 其实 人就是那么的活着 当撕心裂肺的被浓缩 没有共鸣也许就一笑而过 但只要有那么一点点 只要在共鸣 就无法逃脱 那生命体验的悲凉感 那活着的微小不足道的幸福感。
  
  感谢你 感谢我 我们都活着。
  
  感谢你 出现在我的生命中。
  
  I LOVE YOU.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6#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五颗星在豆瓣默认为“力荐”。不为别的,只因为记得上一次这样糟心的感觉是大概是七八岁时看《妈妈再爱我一次》。
         富贵的一生,不幸种种;但单就任何一种,你都不觉得是天外来客匪夷所思,只是富贵阿富贵,你把所有的都赶上了。
         但究其根本原因,都是这亘古未变的万恶的生我养我的中国社会亲手酿成的毒酒,撂倒了活着的芸芸众生。
         “活着”,但就这两个字,在中国对于平头老百姓来说,意味深长;它是隐忍,它是悲凉,它是无奈,它是逆来顺受,它是随遇而安,它是额头上的细纹,它是内心的沧桑。基本上可以这么讲,在中国,除了大权在握的那几个脑残的儿子外,基本上很难寻觅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
         蝇营狗苟,我亦其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7#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活着》的时候,是在高二,那时第一次知道余华这个人,对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我并不喜欢看名家的作品。在有一次去书店,看到这本书,薄薄的一本,无意识的拿起来,从序言到正文,我承认我拿起了就无法放下,在南京书城,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并决定买下来,这是唯一一本能让我如此着迷的小说。
    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工作已经有六年时间,我把它看了无数遍,跟无数人推荐过这本书,不是因为它的辞藻华丽或者故事情节迷人,只是每次看了都会有一种鼓舞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富贵对生活执着的追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压力大,只是我们对自己要求高了。一个朋友看完《活着》后对我说,这是一本关于追寻生命本质的书,但绝对不是一本积极的书,因为它讲述的对生命的追求只是停留在生存阶段。我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我无法理解书中那个年代的真实生活,但我知道他们却都在努力追赶着自己的幸福,从小鸡到小羊,再到猪,再到牛,这也许真实反映了中国大多数人最淳朴和原始的诉求。
    富贵是个悲情人物,他的一生充满悲剧但却不失幸福,即使他在幸福的时候自己感觉不到,龙二被枪毙的时候他庆幸自己还活着,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可能已经认为活着最大的幸福,只是在他的生活中,他不会如此明了的体会到。送走一个又一个亲人,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悲哀,可是我认为他领会到了活着的真谛。其实,我猜测富贵的心理,能亲手送走自己的亲人也是一种满足和幸福,尽管这种幸福有些残酷。
    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活着》里面,富贵属于第二种,他坦然的接受着一切,一直到老。
    最后,引用余华的一句话,人活着是为了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活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8#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说明:我写的是读后感受,不是书本评论,所以不会对余华的写作的字词文笔、描述手法、故事编排做任何评价,也没有资格。
  
  余华写的《活着》早已拍成电影,但我很少看电影,所以我看的书。这本书虽然是写富贵的人生经历,却是采用的第一人称手法,所以读起来仿佛是自己的经历一般,富贵的每一次波折都让我感同身受。我似乎很乐意去读这些悲情小说,读别人的一生,去感受、去思考,仿佛只有它们才能让我体验到生活的真实。
  
  这本书上周六在南山图书馆借的,第二天就看完了,因为书本身就不厚,32开的小本订装还不到200页,却讲叙了主人翁富贵的一生,这是悲惨的一生,虽然我很想这么说,但我知道富贵肯定不会同意,他并不认为他的这一辈子有多悲惨,只不过是在平平常常之间插播了几首哀曲罢了。
  
  富贵对过往人生的自述并没有半点悲哀,娓娓道来的往事虽历历在目却早已落成尘埃,回忆已只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经历。是的,我也一直认为,过往虽是最真实的存在,但它毕竟已经过去,我不会去否认它,甚至还会去留念它,但已不会再为它而悲伤,它已只是我人生沉淀的一部分,不可否认,也无需否认。
  
  活着,并不具备任何意义,如果非要说有,那也只是活着本身而已,特别是像我这样的毫无理想与追求的人,一切安安稳稳就好,但我认为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富贵肯定也这么认为,他年轻时靠着祖上的钱财风光了一阵子,龙二靠着从富贵手里赢过来的赌债风光了一阵子,春生抗战立功当上县长也风光了一阵子,是的,都是那么一阵子,弹指一挥间,犹记曾经沧海桑田,一切过后,终究尘归尘,土归土。
  
  余华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活着》能如此感人肺腑,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否也应该为内心为活着?“我为的是我的心”,如果林黛玉也算是普通人的话,那么她已经为我给出了答案,可有时候我并不能做到那个程度,因为我无法准确的找到我的心。
  
  书中最后一句话概括得非常好:“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恰好我这个年纪的人,特别容易兴奋,所以要么有点精神病,要么有点神经病,而我又刚好比较可悲一点,精神病和神经病都有些,总是冒出新的想法,又总是轻易的忘记它们,久而久之,我开始学乖了,我不去惹它们,我要学做和尚,来去随缘。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我觉得人这一生,能随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幸福的,虽不可妄求,但愿尽力而为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9#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福贵,开始是一个有着百亩土地地主家的公子,吃喝嫖赌样样占全,然后后来把家底输没了才有所领悟,可能是上天对他开始惩罚,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与他陪伴。
       夕阳西下,老无所依的福贵叙述着曾经的人生,仿佛获得了第二人生。
      福贵不怕输,不怕失败,痛彻心扉过后还是可以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虽然犯过错,但孰能无过呢?福贵  一个让我敬仰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0#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人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是否注定也要孤独的离开?
  以今天的话来说,富贵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从家有良田百亩,到穷困潦倒。在被抓壮丁以后,九死一生回到家中,念叨着他的母亲已死,女儿变成了聋哑,唯一安慰的是有了个小儿子。生活也就这样过下去了,为了给儿子念书,将女儿送人,但最终因为亲情还是领了回来。本以为故事到这里也算美满,但是作者不动声色的写着县长的女人需要输血,儿子有庆去献血,被抽血抽死了,而且县长竟然是当年一起在部队的壮丁。到此,故事也就继续下去,县长在文革中自杀,家珍似乎也原谅了他。富贵的女儿凤霞也找了个好丈夫二喜。于是,有了欢乐。然而,这种欢乐没有持续多久。凤霞生小孩死了,家珍随后也死了。几年后,二喜在工作中死了。二喜的儿子最终也死了,只留下了富贵和一头老牛。
  这是一个沉重的关于死亡的故事,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一种冰冷的笔调,带领我们思考人生。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一切结束之前,我们是否需要思考一下我们之所以存在的意义?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经历着一切,悲欢离合,忙忙碌碌,可曾想过我们为什么要生活?生活本身是否有意义?
  对于我来说,生活本身没有意义。她仅有的意义在于体验,认识一些人,遇见一些事,明白一些道理。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这就是这个世界何以灿烂的原因。我们不单单要经历生活,更多的是要体验生活。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0-3 09:00 , Processed in 0.0480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