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着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1#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有的人活着也是一份工作。。。不是事业,但在乱世, 有份“工作”就可以了。。
  
  大学看的书,记不清细节, 但路上的行人,那些老人,经常让我想起这本书, 也许他们也是“活着” 的主角。
  
  能活着就是HAPPY END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2#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余华有一篇活着,写的真好。结局是一种注定的伤痛。
  
  如何去活,我们总想着要完美的生活。但是现实中会出现很多你不想要的,而你又不能不去接受它。
  比如一个恼人的亲戚,一个勾心斗角的同事。。。。。。。。。。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你无法去避免他,很多人选择逃避,但是发现不论逃到什么地方,相似的事情总是重复的出现。
  
  难道这样,就不该认真快乐的活着了吗?如何去处理生活中的小瑕疵,只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
  
  我胆小,怯弱,喜欢逃避,总想找一个小角落将自己藏起来,伪装起来,让别人不能够伤害到我。到后来才发现这无异于转进沙堆的鸵鸟。一切只是自以为。
  
  现实让我茫然,未来让我害怕,原以为可以依赖的东西,现在开始慢慢地,慢慢地,变了。 我以为我也可以变的坚强,一次次的,只是下沉。
  
  现在维系着我生命的东西,亲情,友情,少之又少,我只能小心翼翼的去经营,很害怕一不小心失去了,便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种小心,让一切变得刻意,我无法享受到原汁原味的营养,添加太多辅助剂的东西让我营养不良。
  
  我的心很累很累。但是一切还一定要继续,为了活着。活着本身不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3#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1.释题
  
  我在看《活着》,我以为这是我看过的最残忍的一本书。我需要残忍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
  
  余华在前言中说道: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活着》一书中出现唯一的童话就是上述的童话,而这个童话来自于安徒生《老头子总是对的》;在前言中,余华又说: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觉得这里说的话与海德格尔的居然惊人的相似,海德格尔著作等身,为的就是帮Dasein解蔽,Dasein的翻译国内有很多,有人说是“存在”,有人说“是者”,我看都不如活着妥帖。
  
  余华很成功,他做到了,至少在华语界,这部作品的力量比安徒生和海德格尔的都要大。
  
  2.你记得自己活着吗?
  
  昆德拉写过一本书叫《笑忘录》谈的是笑,开头的话就是:有谁关心过笑了?我想说的是真正的笑,高于玩笑,笑嘲和可笑的笑。
  
  我对昆德拉的敬佩由来已久,看了这句话后更是不能自已。这个句式同样可以,或者说,更应该用来追问活着:有谁关心过“活着”了?我想说真正的活着,高于为了什么而活着。
  
  我们忘记了活着,我们似乎都很珍惜生命,但是他们珍惜生命是为了活得有意义,也就是为了意义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是个英文句式,英文中有xx for xx的说话,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为了xx而xx。我们呐喊为了社会主义而奋斗终生,这个为了挺好懂,但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至少我是看不懂的:有些东西,如果不是用母语说出来,它就是不可理解的,虽然很多人说奎因的译不准原理错了,但是我还是挺支持的,这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余华是个了不起的作家,因为他活着一词,准确地翻译了海德格尔的Dasein。
  
  什么事为了活着而活着?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活着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为了xx而xx这个句式中,只能用在而后面,不能用在为了后面。再进一步举例说,你去北京吃喝玩乐小组找一个男青年出来问,你跟姑娘打炮为了什么?他一定会很愕然:打炮为了就是打炮啊!对的,当我们打炮的时候,我们为的就是打炮,不是为了繁殖,不是为了不朽(柏拉图语),我们就是为了打炮。至少我找到了一个纯粹目的的例子,你们就可以想象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什么状态。活着本身就有意义,不需要为活着寻找其他意义,不需要为了什么而活着,只是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忘记了,活着本身被遮蔽。不过活着的意义不容易找,死去的理由却到处都是:因为饭堂的饭菜不可口,有的人会自杀;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有人跳楼了;失恋了就自挂东南枝;无颜见江东父老就乌江自刎……我们相信有一种死轻于鸿毛,有一种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有些人活着却死了,我们崇拜那些舍身取义的,宁为玉碎的,唾弃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如果生命没有质量,那么也不需要数量。
  
  在上面这段,我似乎宣扬一种肉欲主义的世界观,似乎在诲淫诲盗,要求人们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是这并非我在《活着》书中理解到的。我们与《活着》这个故事中的人一样,对活着本身有着各种希望,我们像福贵父亲一样希望儿子能光宗耀祖,像龙二一样希望能有恒产过上安稳的日子,像福贵一样希望凤霞有个好婆家,有庆能上学……当你有了希望的时候,现实就变现出他的丑陋与阴暗,而我们不禁感叹:“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面对这些丑陋与阴暗,有的人舍身取义,宁为玉碎,企图抓住美好的事物;而有的人则在这些丑陋与阴暗面前丧失了活着的勇气,选择了轻生。但是意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才有的啊,人是先活着然后才有这些意义,为什么这些意义后来竟然成为了否定活着的理由呢?我们什么时候关心过“活着”了?余华在前言中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以为余华所说的真理就是这种活着,它排斥道德判断,超然于善恶。
  
  有人担心一旦取消了意义的追求,人就变得与禽兽无二。活着的伦理学应该如何构建我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一个以活着为目的的人的精神状态绝对不会比怀着意义的人的精神状态要差,余华说,这将是一种高尚。我们还是举广大骚年喜闻乐见的打炮为例,为打炮而打炮会使得打炮这件事变得索然无味吗?我不曾见过,我只见过广大的骚年在讨论这件事上如何的意气风发,如何的为追求更巅峰的一瞬而讨论各种奇淫技巧。为活着而活着的人,他会像怀着意义而生活的人那样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就像打炮的人要获得更高的高潮;而当他遇到挫折,看到现实的丑陋与阴暗的时候,又不会否定活着的意义。
  
  3.安徒生与海德格尔之间
  
  余华在前言中说道: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我以为余华是在安徒生与海德格尔之间为我们解除蒙蔽活着的东西。
  
  安徒生《老头子总是对的》里面讲述的故事跟《活着》里面的故事有点类似,老头子把一匹马牵出去,先换成了牛,再换成其他,最后换来了一袋烂苹果,他在这一连串交换中,所考虑的不是如何获取更大的价值,而是更切近自己的生活,虽然最后一匹马换来了一袋烂苹果,价值极大降低,但是却因为老头与商人的打赌获得了大量金币。安徒生似乎要告诉我们,虽然这种切近考虑表面上似乎并不划算,但是却从其他方式令你受益匪浅,所以我们活着就要这样。
  
  海德格尔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作品,一部《存在与时间》讲述了Dasein如何被抛入这个世界,如何与世界共在,各种的烦心与烦神,最后沉沦于世,直到它听到良心的呼唤,才能超越常人,进入本真的生活,领悟存在。
  
  余华要像安徒生那样用虚构的方式,但是他又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就失去了说服力;但是也不能像海德格尔那样概念判断推理,而是叙述,否则也就失去了吸引力,用虚构的形式来讲述活着的道理,他是如何做的呢?如何为我们揭开遮蔽存在的重重幕末呢?
  
  首先这个故事有一个安徒生童话般的外壳,就像书中所言,牛变成了羊,羊变成了鹅,鹅变成了鸡,最后连鸡都没有了。福贵的一生就是各种生活美好梦想一一破灭的一生,所有能想到的向美好生活的方向都给砍断了:他没法光宗耀祖,家业因为赌博赔光了,父母之恩难以报答,父亲被气死,母亲走的时候他却被拉夫到了战场上;他没法给妻子过上好日子,富贵的时候嫖妓,妻子人品好不离不弃,落魄的时候因为夙兴夜寐;儿女也没有指望,儿子和孙子都是早夭,女儿难产而死,女婿意外身亡,连接他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人都一一离去。余华残忍地把福贵所有活着的意义都砍去,也只有这种砍去才能够让活着孤零零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就算所有意义都失去,我们依然能够好好的活着,俨然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人能被打败,不能被打倒的英雄一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4#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高二时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当时也许比较浮躁没有看完。现在大二了,突然想起这本书,于是每晚看一点。今天网络出问题,我把前段时间没有看完的今天都看完了、、、、、然后,我哭了、、、、、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其实苦根是最悲剧的,生下来就没有母亲,4岁父亲就没了,然后跟着苦命的外公,小小年纪就要去干活,最终因为吃豆子被噎死、、、、、、而我们现在呢?食堂浪费相当严重、、、、、、我们应该庆幸没有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5#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活着》真是一本不错的小说,虽然《活着》被认为是张艺谋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但是我还是觉得电影没有拍出原著的原汁原味,大约是原著太惨了,而电影则是想要留给观众一丝希望。
                我更愿意把《活着》看作是一部中国的现代苦难史,福贵正是操蛋年代里万千贫苦老百姓的一个缩影。作为当事人的福贵,可谓“阅历丰富”:做过地主少爷,当过城市贫民,被国军拉过壮丁,被共军当作俘虏,参与过大跃进,加入过人民公社,经历过三年大饥荒,最后又熬过了文化大革命。说福贵运气好,是因为他多亏败家才保住了一条命。说福贵运气不好,是因为他眼看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陆续离开这个世界(这里有点假,感觉是誰到他家谁就死,居然连女婿都莫名奇妙死了),而自己愈加苟延残喘,却只能活着。
                我想一般读者如我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福贵最后不选择自杀?假如我是福贵,在除了孤独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想不开就不活了。我觉得福贵之所以没有自杀,一定是有一个什么念想或希望。作者在序中把我的这个想法彻底敲碎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话虽然很实在,但是我并不能完全认同。
                所谓活着,“活”是一种存在,“着”是一种延续,就是你突然出现在这个世界,向着死亡自然地流动。在这样一个“存在着”的过程中,我们当然“存在先于本质”,不是为某种道德和信仰而活。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总有一些“本质”是“存在”的目的,比方说记忆。
                在《活着》的电影中,福贵和家珍每一年都会给孩子们上坟,在有庆的坟前放上20个饺子,在凤霞的坟前摆出她儿子的照片。有庆和凤霞当然看不见坟前的物品,难道这些行为是无意义的吗?不,这是一种对死者的精神寄托。生者易逝,亡者难忘,很多时候人卑贱的活着,只是想保留心中的美好记忆,因为人一旦死去,记忆不一定能够带走。所以,我认为福贵的“活着”,只是活在过去的美好记忆之中,而并非为活着而活着,不然他也不会把一头牛叫做“福贵、家珍、有庆、凤霞”了。再者,我们只明白人死不能复生,而不晓得生命可不可以重来。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存在于福贵的记忆之中,福贵若是死了,再也没有谁认识拥有他们的记忆了,他们也算是真正死了,所以“死了也要活着”。
                人们惧怕死亡,是因为现在太美好,想要留住现在的记忆。人们总是向往死亡,是因为现在太痛苦,想要记忆迅速终结。而一切都在当下,美好和痛苦都不可能是永远,只有活着才可以体验时间,或者超越时间,让所有的美好和痛苦都变为记忆的云烟。
                最后以一首关于记忆的歌为结尾,“即使我的记忆消亡,但永远不会忘记我失去的”这句很好,与君共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想买了很久,大概半年前买了,又忘了看,结果今天在火车误点的时候把它读完了,差点没在火车站哭出声音来。
  
  
  
  少给一颗星是因为作者实在残忍,非要把所有的好的事情都从福贵身上掠去才肯收手。
  
  福贵这个名字总感觉带点讽刺意味,福贵他除了在前二十页左右是个小败家子儿可以配得上这个名字,后面穷了以后完全就是“祸贫” 。
  
  
  
  
  人就是容易莫名的对不幸产生崇拜,福贵,一个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富二代的地主家儿子,算是集所有大不幸于一身的人了:家产被他败光,全家落魄撂倒,亲手埋葬了所有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这条老牛甚至无法延续他的生命,他只能跟老牛比谁先死去。
  
  所以我们崇拜福贵, 我们看来福贵是一个英雄,一个承受所有痛苦都不倒不死不屈不挠的英雄。但是对他来说这只是命运,给了他什么他只能顺然接受,就算是身边的人死光了,他也只能继续自己的生命。
  
  
  或许他的生存也建立在其他的人身上,比如说一开始的养家,让鸡变回牛的愿望。到后来的为了照顾孙子而继续劳动,再后来为了养老牛而没有孤独的死去,他的寄托点从来都不在自己身上,貌似在文中福贵很少提到关于自己的。都是围绕在外物身上。
  
  
  合上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想,福根是不是就不怕死了,见证了这么多的死亡,赤裸裸的砸在他的头上。
  
  因为自己始终是怕死的。
  男朋友总害怕地震,莫名其妙的死掉。他说还有很多事情没完成,所以不能莫名其妙就死掉了。
  
  而我是想,如果我死了,身边的人会有多难过。因此格外怕死。
  
  但是从福贵的经历来看,死就像一个很平常的事情了。即使以各种奇怪的方式死掉。比如他的娃被抽血抽死。还有二喜被夹扁而死。
  死神算不算是特变眷顾福贵呢?还是特别憎恨他才把所有人从他身边拿走?
  
  
  
  生者已逝,死者坚强。福贵就是这八个字的完美履行者。
  
  
  
  也许在十年后再看这本书,又是不同的心境罢。
  
  只能说,活着未必好,但是不活着,希望就为零。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7#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因为之前看过电影,所以在图书馆看见他的时候就借来看看吧,前半部分和电影差不多,没特别大的感觉,书看了一半就搁置了。
  昨天晚上洗澡完后看了几页,就没放下了,有庆死的真可怜,我甚至感觉那画面都在我眼前浮现了。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8#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真正意义上读过的小说,整个人都升华了啊。多久之前的事情我都不记得了,那个时候还在那座城市,过着扯淡但又很文艺的生活。那个时候的发型真拉风!充满文艺气息呀。但是那个时候的生活又很绝望,复杂的心情看完这本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是我最喜欢的文笔风格,要读一本小说,太难了啊。特别是现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9#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活着》告诉我,生者卑贱,死的容易,人生不过是像要死一样的活着,却总是活着,像年老的富贵一样,人生像可以一直活着那样死去,像长庆,像二喜。这样的书读完,已经不忍去看电影,文字带给我的想象已是如此深刻,让人想哭哭不出来,内心憋着一股劲,确实无处发泄。电影听说拍的很好,还获过奖,但是越是这样,越是让人不忍去看。想到一句话,不该死的死了,不该活着的却活着。话虽然有点伤人,但是真的是这样的感受。这样的小说是不忍让翻上第二遍的。自己有收集书的爱好,遇上好看的或是值得收藏的总是会买回来,但是这部书在电脑上看完以后,自己却是不忍再读了,尽管第一遍只是匆匆看过。
  
  《人生》告诉我人要有目标要奋斗,马云正是最好的例子,可是《活着》却告诉我们好死不如赖活着。于是小说中的一部分人好死了,死得容易死得轻松,而富贵却艰难的赖活着。
  
  作者用一种冷峻平静的笔调诉说着在我们看来是惊天动地的苦难,这反而加深了作品的象征意味,无论回忆多么悲惨,只要他成为了回忆,我们再回去看的时候总觉得它跟我们隔着一层玻璃,尽管记忆依然清晰,但是那里的哭与笑总觉得不太最真实,似乎那是的自己不是自己而是被某些东西赋予了另一个灵魂。于是连自己都不太相信了。
  
  《人生》比《活着》真实,但是《活着》却是更具感染力。对于我们无法经历和体验的感受,我们总是愿意更多的花费精神力来理解,而对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我们反而漠然了。《人生》的种种事迹其实在我们今天时有发生,或者说是更加常见了。而富贵那极富悲壮色彩的人生经历反而让我们震撼了。
  
  这也许是现实和小说的区别。我们不愿相信现实的中庸,不太好也不太坏,而宁愿去相信小说的悲壮与美好。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品味了路遥的《人生》,又花费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品读了《活着》。这样的安排绝对是偶然,但是两部小说给我的安排却刚好是相反的。一个是带着希望的憧憬,一个是带着虚无的绝望。一个是虚无中的希望,一个是希望中的绝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0#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短短的一本书,看了好几天!
  
      仿佛一个正在经受折磨的人需要喘息的空间。
  
      看到有庆死的时候,歇了几天。当妈的人,心都特别软,就怕听到孩子有个什么闪失,哪怕那是别人的孩子。
  
      直到沉闷的心情被日常琐事冲淡了一些,接着往下看。这是中国版的《悲惨世界》么,为什么倒霉事儿都让他们一家碰上了,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呀!
  
      凤霞死了之后,有珍看孩子的眼神和死去的凤霞一样,我就猜到这孩子也不会活得长。实在没有勇气再经受一次折磨,所以干脆跳过去看了看结尾就算了!
  
      男人终究还是比女人能够忍受孤独的,换做是我,一定不活了!
  
      不喜欢这类的作品,所以给了四颗星。我们自己的生活已经是烦心事够多了,没事还要去体会别人更加悲惨的命运,何苦来的呢?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9:24 , Processed in 0.0721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