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着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1#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新买了Kindle,里面装了新下了100部书,对他爱不释手,随身携带,我戏称他为我的“新男友”,填满我的空虚,整天整天地陪我度过。
  
  周六晚上,窝在朋友家沙发上,背靠着软软的垫子,电视里播着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热闹地演着金色头发的Penny一如既往地走过去打开Sheldon叩响的三声门。
  
  随时插入一段广告,Dollar for dollar, nobody protects you like AllState.
  
  趁着插广告的时间,我边打开Kindle,看了一位拉着黄牛,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一整个下午的往事,聊这个世界对他的恩赐、蹂躏、屈辱、惨痛,和他经历风风雨雨之后苍凉的,消失在田里的歌声。
  
  那个时候的我,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部书跟情景喜剧,实在不适合同时看。
  
  余华的自序,其中三段话,让我把电视关掉了。
  
  1.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2.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3. 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大概看了半个小时,我起身,走向厨房,端了杯水,一口气喝了下去。这30分钟里,我也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
  
  我从沙发上站起来去放杯子时,“突然发现自己像个孕妇一样步履艰难。”
  
  你沙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喝起了的旧日歌谣,吆喝着远近闻名阔少爷固有的声响。
  
  你欲说又止的神情茫然失措,黝黑的脸颊在阳光里笑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
  
  福贵,你的名字里明明藏着吃不完的鸡,鹅,羊, 牛;花不完的金,银,珠,宝。
  可是你却把牛变成了羊,羊变成了鹅,鹅变成了鸡,后来鸡都没了。
  
  我细细地听你说:
  你说,有钱人嫁给有钱人,就是把钱堆起来,钱在钱上面哗哗地流。
  
  你说,你从小不可救药,长大了就成了二流子,可是你是有身份人家的唯一香火,你不能灭,灭了徐家就要断子绝孙。
  
  你喜欢被人背着,长根恭恭敬敬弯腰蹲着等你,那个肥胖的妓女夜里被你骑,白天被你压。
  
  你嫌弃家珍风一吹肚子就要大一圈,她只能不乐意轻轻说一句:又不是风吹大的。
  
  你说,你爱上了赌博之后真想光宗耀祖,你爹骂你孽子,你说“去你娘的”。
  
  然后,你告诉我:
  你背过凤霞,背过有庆,背着家珍,背过苦根,你把他们一个个背在肩上,然后放下,埋到了土里。
  
  家珍后来的肚子越来越小,力气越来越弱,整个人,像是被风吹瘦了。
  
  你觉得,有庆给羊割草时特别勤快,跑步第一名你特别骄傲,凤霞即使又聋又哑,也长得标致伶俐,苦根从小聪明得很,你觉得你的一对儿女和外孙光宗耀祖,可是,他们,和他们的娘,去了。
  
  你们家除了穷,还是穷,你没一分钱,连米都没一粒,看着稀得不能再稀的粥在你饥饿的脖子里哗哗地流。
  再然后,你果然没有灭,不过徐家的香火还是断了。
  
  还有,还有,你说:
  小时候你被你爹揍来揍去,后来你没事就揍你儿子。不过前者该揍,后者不欠揍。
  
  以前龙二叫你少爷,后来你叫龙二老爷。本来你该死,后来龙二替你去死了。
  
  年轻时你爹常喊你畜生,你终老了身边只剩下头牲畜。
  
  你以前把家珍跟你丈人气得走走哭哭,哭哭走走,你说着这段的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我这些几乎都没听进去,因为我耳畔一直响起…
  你说的,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你戏谑,一大把年纪全活到狗身上去了。
  你骂的,老子就是啃你你家祖坟里的烂骨头,也不会向你要饭。
  你自嘲,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你感慨,你把亲人一个个送走,能替他们收尸,也算无憾此生。
  
  你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有能如此精彩的讲诉自己。
  你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看到自己如何衰老。
  
  你笑,你笑丈人,笑妓女,笑长根,笑春生,笑家珍,笑凤霞,笑有庆。
  可是,你尽管笑,也觉得,笑容,从来不属于你。
  你哭,你哭你爹,哭你娘,哭你妻,哭你儿,哭你女,哭你孙。
  可是,你尽管哭,还是说,眼泪,也只是身外之物。
  
  我的新Kindle第一百部书是余华的《活着》。
  都说人生百年,我想福贵最后一定是长命百岁。
  
  对于死者而言,他们没有要离去,真正离开的,反而是活着的人。
  死者,一直躺在那里。
  
  Day for day, nobody protects you like yourself.
  
  书看完了,手里还是抱着Kindle,突然举得不那么空虚,反而一阵堵得慌。我冷静了一会,又去喝一杯水,打开电视,这个时候还在播着欢乐的《生活大爆炸》。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2#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一部反映人性的书,一个人与整合世界。舒伯特写过艺术歌曲《女人的一生》我就暂且称这本书《男人的一生》吧!
          一个微小的人,无力改变周遭,周围的一切一切你只有看着的份。该去的人是一定要去的,你无法改变;该来的事一定要来,你无力躲避。整合世界似乎是一部安排好的戏剧,有时你觉得“好险啊!差一点就完蛋了。”其实你大可宽慰自己,老天让你活!就像这部书,福贵从阔少爷到贫农,惨吗?惨!但同样像书里说的,若是他不挥霍的话,枪毙的也许时他不是龙二了!凤霞因高烧不会说话了,但却找到了二喜这样的好人家,他应该幸福了吧!却因着大出血死了。有庆是家里唯一上过学的人,但是呢?因为医疗事故死了。家珍这样闲德的女人最后也没有得到老天的眷顾早早生了病。苦根呢?和爷爷经理了这么快乐的一段时光最终竟被噎死了。一家医院里接连死去三个亲人!本应该幸福的家庭最终只剩福贵一人。当年抓壮丁的三个人老全经历了大风大浪最后还是死在战场上,春生逃过了子弹炮弹却死在了文化大革命。但是一辈子没有任何建树的福贵活了下来。命!福贵也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早已看穿人生,死了这么多亲人怎么办?生活如何继续?他的回答只能是,凉办。生活要继续。
          当他给苦根介绍墓地时,说道这是舅舅的墓。唉!活着的人不断长大,长埋地下的人却依然年轻,虽是舅舅但仍是一副小孩的尸骨。
           福贵这一生经历过荣华富贵,经历过战争的残酷,经历了其乐融融的生活,也经历了失去亲人的悲伤。一切都会来,也终究都要过去。只有那头老牛和他自己仍然在这世上活着。但也走向消亡。
         人生,无法改变,似乎真的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无力改变他人。做好自己,努力活着吧!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3#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财富、名声、美好等一切物质、精神上的享受都是浮云,这一切终有一天会失去,而且在作者心中这些甚至只是短暂的,这些的失去是必会经历的,而生命中真正长久的、本质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就是“活着”这个状态。读完小说后,难免会感慨生命的无常,你无法预测,甚至无法控制,一切你担心的事情可能变得美好,一切你觉得美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失去。《活着》这部小说中将生命里难得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沉重、悲痛。余华就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用一种很平静,甚至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象逐个打击的粉碎。
      有的人说这本小说描写的故事太悲了,但仔细想想,这所有悲惨的事都是实际之事,也存在发生的可能。有的人说这本小说体现了中国人一个很重要的“美德”:忍耐,在整片小说中,没有浮华的描绘,只有平淡的叙述,作者将整个故事起止于一个长者和年轻人的对话,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但这简单、平淡的文字中蕴含着强大的震撼力、无奈之感和悲痛之情,体现着无数坚忍的、沉默的中国人默默地、沉重地活着,无法抵抗、挣脱命运的安排,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述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活着》这部小说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他花钱买下的那头老牛,福贵说这头老牛和自己一样,都年龄大了,干不了太多活,他会时常体恤它,每当自己休息的时候让老牛也休息,自己开始干活时,老牛也精神起来一起干活……这样的结局似乎是繁华落尽后的一片萧瑟,体现着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结尾那个与福贵通行的老牛暗示着另一个看似有点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这样说似乎很消极,但仔细思考过后,确实如此,
      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求的一切不过虚妄而已,一切到最后都是都离去了。以前看重的物质东西似乎已不再重要,最后只剩下生命的存在,就是活着的状态,无奈但又实际。就像福贵说的:“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余华用《活着》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是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一个人活在这世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不同的活法,没有必要去一味追求同一种“社会公认”的活法,生活着自然有烦恼、痛苦,这不可避免,但程度似乎可以改变。这程度的改变取决于你的心态,你人生的追求。你可以做一个拼死拼活,想尽一切办法,耍尽一起手段谋求上位和追求所谓的“无忧生活”的人,同样,你也可以做一个简单、自在、随心的人,自然后者似乎活的更自如、轻松、快乐、淡然些。生活已经如此残酷了,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好一点,多一些心灵上的自我安慰和关心。看到了福贵的结局,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所拼命要争取的一切到最后都会失去,都会离开,这样痛苦、疲惫的话,不如从现在开始淡然的对待生命中的物质、名利这些危险的虚无之物,珍惜身边的人,好好的对待生活,对待他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4#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昨天下午闲来读了下余华的活着,故事挺简单,但还是有些感触。
  作者从“我”这个类似采访者的角度,通过徐福贵老人自己的叙述完整地再现了徐福贵的一生。他作为“富二代”,却没能在一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向,赌博把整个家业输个精光后,方才开始觉醒。但其后来的人生道路阻且艰辛,先是自己被抓去当炮兵,回来时母亲都已过世,然后女儿凤霞又因发烧变得又聋又哑,儿子有庆则因被过量献血致死,妻子罹患软骨病身体日渐不支,虽则二喜娶了凤霞,给二老及凤霞以无限的喜悦,但凤霞生苦根时又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妻子也因各种打击而去世,二喜又因工作意外致死,甚至连小小的苦根也因吃豆而噎死,到最后只剩徐福贵一个人与一头叫“徐福贵”的老牛相伴。
  整个故事笔调很凄凉,却很朴实。静下心来看看,还是能给人很多的感触。
  其中有一句话很精彩: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值得一生品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5#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有庆拿着鞋光着脚在雪地里跑的时候
  为了让有庆读书把凤霞送给别人家养又逃回来的时候
  有庆无辜地被抽血过多死了的时候
  相亲后的第二天二喜竟然回来给福贵盖房子的时候
  婚后二喜为了还债不买蚊帐都是自己先去把蚊子喂饱的时候
  凤霞在医院生小孩二喜说保大的,却只活下了苦根的时候
  二喜被钢筋班夹死的时候
  苦根被豆子吃的撑死的时候
  福贵克死了所有人后一直对老牛福贵讲的那几句话的时候
  
  我都哭了!!!!!!!!!!!!!!!!!!!!
  
  下课的时候走出教学楼的时候闻到栀子花的香味,空气也很清新。
  不由得感慨:活着真好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6#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1、        时代背景——作品淡化历史背景,电影则将时代详细交待。作品中的时代背景是为故事发展提供一定的辅助,提供一个舞台背景(极端化的时代),不至于令读者感觉有异样,一种为故事的真实性服务,适时的出现为故事发展提供一定依据,是潜在的隐形的线索;而电影中,第一幕就是强调显示的三十年代,随着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将大时代背景作为了一种推动和贯穿的作用,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时候会不自主的受时代主控,将人物命运与时代相挂钩,使得悲剧性有了一定的局限,削弱了“活着”这一主题的宽广时代性。活着,应该是不限时代的无限穿梭,映照在每个时代每个人身上的,即使是现代社会,告别了地主、改革、大跃进的现代人,依然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电影会削弱这一宽广性,使得紧缩了,紧紧局限与当时那个时代,降低了人物的力度。
  
  2、        百度百科——余华的《活着》通过福贵的叙述有些超脱的感觉;而电影则有种入世的味道,是张艺谋拿了一个讽刺的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这里没有控诉什么,没有要反抗什么,没有埋怨什么,中国最被人看不起的农民默默地在那个时代里承受着一切,努力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正如百度百科所说,作品中的福贵,已是年迈的老人,与一头老牛相伴,不埋怨不苛责,不奢求也不放弃,他的口中,那个经历了悲剧的大时代的人,仿佛不是自己,他超脱了自己的生活世界,没有一点挣扎的意味,只是一种活着的状态去面对生活中所有的苦难,他与苦难建立了一种深厚的、复杂的、纯粹的友谊,他与命运彼此相惜相守,他默默忍受着命运赐予他的任何东西,将中国农民最大众最宽广的姿态展现开来,不喧宾夺主,也不苟且卑微。如道家一般飘逸、自由,但又紧紧贴着他所生活的大地,不离不弃。而电影中,他则成了明显的、耀眼的第一主角,整个故事由他带出,他的一言一行都被观众紧紧盯住,于是悲剧意味扩大,将“活着”中黑色的、悲悯的意味表现了出来,但是降低了“活着”中默默忍受的那种作为生存的态度,减弱了福贵与命运之间“友谊”的感觉,转而强调了福贵与命运的抗争。这样,影片可能就不能称之为“活着”,应该就叫“我的悲剧”,或干脆叫“悲剧”。
  
  3、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
  
  4、        在展现人在生活中“活着”的状态中,作品和电影有着强烈的区别。作品充分发挥了文字的强大效应,很多描写都以文字的笔触去表现生活,表现苦难,表现在苦难重压之下人的活着的状态;而电影受一定的局限,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将故事戏剧化来吸引观众,所以很多艺术性的真实的东西都被电影忽略或一笔带过,电影必须将人物在时间轴上一一安排,在固定的情绪点引爆。例如在死亡的问题上,电影是很迅速的急速的甚至是爆炸似的方式,让和平的生活突然被扼紧喉咙令人窒息,有庆昏睡着带着饺子上学,结果被车撞到墙压死;凤霞生了七斤二两的儿子,结果失血过多死亡。在面对二者死亡的问题上,电影以疾风骤雨与风平浪静的手法来表现,总是以悲喜结合,在巨大的悲剧氛围中给观众以喘息的空白时间,紧接着就是突然的死亡。观众被电影牵着走,观众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没有阳光的阴霾之地,即使福贵一家在笑,我们也感觉得到那微笑背后的死神的模样。死亡在电影中变得又突然又悲痛,像绞肉机一般撕裂人心;同时死亡也变得比较容易被接受,剧烈悲怆之后是一种自然的回归,很符合观众的审美感觉。从舒缓的小幽默,到开始有预感的转折,瞬间就是突然的死亡,紧接着便是悲痛、眼泪,然后是再次舒缓情绪的抚慰悲伤,这符合观众的情绪发泄,符合观众的享受感觉。张弛有序,步步为营,使得福贵的生活不像是“活着”,更像是千年等一回的特殊案例。
  而作品在处理死亡的方式上,更加含蓄和绵长。有庆死亡之前,有很多个人的背景。作者似乎比较着重交代有庆和福贵之间的父子关系,福贵打有庆,有庆生闷气,给福贵买糖,福贵上学,布鞋,炼钢铁有庆出的加水的注意、有庆养羊,然后为羊割草,然后在喂养割草和上学之间忙碌,然后练就了长跑技术,参加比赛等等。这一过程叙述,让读者更加熟悉更加认识有庆,也更加懂得更加怜爱这个孩子,并使得有庆与福贵之间的父子情更加有血有肉有力度。因而在死亡的时候,作者降低了福贵和家珍的悲伤,但是却将这份悲痛留给了读者自己来承受。尤其是家珍的死亡,电影中选择了继续活着,而作品中则是死亡。而且家珍在死亡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叙述,她一直生病,身体时好时坏,坏的时候在水塘便倒下去站不起来,在床上缝衣服,担心自己会拖累家庭等,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这些叙述是生活化的细节描写,是很小很小的细节,但是串联起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氛围,一种庞大的不突兀却一针见血的悲剧渲染,更是一种“活着”的状态的良好表现。再一次突出了活着,是忍受的状态,与命运不离不弃的关系。
  而且电影中的死亡,都有戏剧化成分。有庆的死,福贵自责于自己把孩子叫醒去学校参加炼钢;凤霞的死,福贵唠叨于自己不该给王斌吃七个馒头还喝水把他噎着。这种让观众产生“假如他不那么做,就不会怎么怎么”的想法,是电影常用的手法,也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课题“如果当时不怎样,那么或许就不会怎样”。但是我感觉这一点违反了活着的整体感觉,因为活着就是承受生命的苦难不去反抗,而这种“假如”的意识就是一种潜在的反抗了。意识到了苦难,就会减低苦难的意味。对悲剧一无所知,或许才是悲剧最真实的地方。
  
  5、        电影中还出现了很多前后对照的细节。典型的就是皮影。皮影从福贵赌博的地方出现,到他输光家产借了皮影过活,再到他为八路军表演,为大炼钢铁的时候表演,直到最后因为文革而烧毁,最后出现是一个皮影盒子,装下了代表着希望的馒头的小鸡。以及二喜为福贵家墙上画的毛泽东像,到最后一幕已经褪色残破。这些都表现着时间的流逝。
  而比较重要的皮影,是原著中没有的,我认为也是比较有争议 (作品中没有依靠和凭借的形态,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常态的人生;电影则有了一定的依靠,借助一定外界形态来进行主题等的阐释)的东西。皮影,福贵通过皮影表演,唱出词曲。张艺谋为此找了专业人员为电影配曲,而且所配的音乐极具震撼力。我们可以认为皮影中福贵的表演歌唱,是一种侧面的潜在的作为活着的人的呐喊,这种呐喊是不易察觉的甚至轻微的。皮影的出现是否削弱了活着这一主题的力度,还是产生了新的艺术力量,这是比较有争议的地方吧。但是影片最后将馒头的小鸡装在只剩下空盒子的皮影盒内,可以看做是影片在表现着活着的希望,新的事物的产生,活着的美好。但是作品中,福贵一家败落后生活依据的,则是最真实的东西——几亩土地,与电影中的皮影、烧热水相比,种地养活,似乎是更加符合农民符合“活着”这一氛围的方式。电影中甚少涉及土地,也没有种地劳动的场景,使得总体感觉福贵一家不太像真实的农民,只是为了让观众欣赏他们的苦难(电影和作品中的人物:手工业者和农民) 。
  包括春生也属于前后对应的手法,在一起参加战争时,春生因为喜欢开车所以留下了,于是影片让春生的车间接撞死了福贵的儿子,自己生死战友的儿子。然后在文革期间又在于福贵一家最后一面中,家珍喊出了:好好活着,你还前我们加一条命的话。
  
  6、        最后要说的,就是作品中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牛,电影中则保留了福贵、家珍、二喜和馒头。究竟是全部死了更加悲剧,还是保留下一些希望让观众自己去相信更加符合主题需要,我想这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但是在电影编剧方面,我们应该值得,电影编剧之一,便是《活着》的作者余华。余华在电影中保留了四个人,或许这也是张艺谋所要表达的一种希望。正如电影经常出现的,一只鸡一只羊一头牛的画面(作品最后是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是一种人生常态,观众可以想象黄昏下福贵牵着他的老牛一起走向家,走向生命的尽头,观众可以预知他的最后命运;而电影保留了四个人,但是却是希望中的闷和苦,观众不知道影片之后他们四人的结局,反而是一种吊胃口和更加空旷深远的悲剧) 。
  
  7、        总的来说,小说细腻温婉,属于风轻云淡,时间河流中将一切腐蚀,略有风浪惊涛,但是将活着的中国人的真实一面徐徐道来,是默默承受,不去抵抗;电影也精彩如史诗,将平常人推向一个宽广的舞台,有戏剧有巨大,有感动有剧烈。
  
  8、        忍受,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苦难是一种作用力,当苦难降临在人的身上的时候,会有一种自然的反作用力去抵抗,从而产生了戏剧化的东西,就是电影需要的东西。而作品在苦难的攻击下,反作用力却是忍受,一种巨大的力量,它不于苦难抗衡,而是具有包容、吸纳、吸收的力量。
  
  9、        福贵与悲苦命运成为了一种友谊,这种友谊,是一种活到最后的友谊。一种剩者为王(那个时代,活着就是一种胜利,皇帝、军阀、国家都成为飘忽不定的东西,没有法律没有信仰没有政府,真正活下去的,就是王者)的感觉。
  10、        真正的中国人,作品展示的福贵,不媚不洋,不自由不抗拒,是真正的中国形态。作品中没有彻底的好坏之分,没有清晰的辨别,每个人都有轮回因果,都有活着的状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7#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沉重的书,他能让每个铁石心肠的读者落泪
  许多年前,读过许多次《活着》
  暑假的夜晚,看到痛彻心肺,眼泪横流
  为富贵的命运悲喜,为生命的悲苦流泪,许多个夜晚,沉浸在富贵的命运里无法自拔,泪湿双眼。
  依然记得埋葬有庆的那个情节“月光下的小路像撒满了盐”
  沉沉的压抑感和悲剧感,让人不忍猝读
  那时候,为富贵的命运唏嘘不已,除了看到富贵的苦难,别无他
  多年后,再次重读
  为生命能够承受的巨大苦难而感慨,为生命的坚韧和淡然感动,那些痛直抵心灵,那些悲伤足以湮灭让整个人生,但却与绝望无关
  一点点萤火虫般的温暖,依然能撑起如此巨大的悲伤,当有庆走了,凤霞走了,苦根走了,活着的希望与支点一点点消失和倒塌,依然能从一头老牛身上获取相互温暖的慰藉
  “在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倾诉也能成为一种快乐,两个迟暮的生命淡然平静的接受生命中的所有
  不管是赶着老牛的富贵,暗无天日的小艾,高温工地上农民工,格子间中的你我他。。。那些生命的悲苦与无常从来都在,活着,存在着,接受着,忍耐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8#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余华,一个描写改革开放前后有独到眼光的作者,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作者,一个笔锋诙谐却犀利无比的匠人,用一个人的一生告诉我们:面对残酷的现实时,选择活着坚守,或者死去!
  
      看过电影版的活着不止一遍,所以听说有同名小说时,立马找来看一遍,同时买的还有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唤,以及兄弟。
  
      与电影善意的改编不同,福贵没有给解放军当过民夫,他的觉悟没有这么高,有庆也不是被车撞死的,是因为县长夫人治病,被抽血致死的;甚至家珍也身患重病早早离世,歪头女婿被砸死了,连最后一个外孙,都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先福贵离去!
  
      余华之高明,在于他把书中的主人公,逼到了逼无可逼了,等于把读者,逼无可逼了,在残酷的现实当中,你将做如何选择,福贵像一棵久经风雨的老树一样,千疮百孔,但,依旧坚强。
  
      所幸,余华给了我们两个福贵,在漫天风雨过后,给了我们一抹迟暮的亮色,温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有继续向前的勇气!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9#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之前看余华的《活着》总是读不懂书的意义,除了看到福贵的苦难,没有看到其他东西。 到今天,才发现这本书讲的并不是苦难,而是幸福。 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知道其实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活着, 才能经历生活中的喜与忧,哀与乐。 活着,存在着,经历着,感受生活的赠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0#
发表于 2012-9-28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是分两次在一天内看完这本书的。
        可书中每个人的命运却一气呵成,疑惑为什么败家子福贵在经历了输光家产,妻子离开后会成为顶天立地的男人。这在现实中应该不可能发生吧。 若分情况,或有可能。
       一他无知,只是贪赌好胜,不知道自己身陷泥潭,那么还真的是有可能发生的。
      二他活的寂寞,空虚,自己的处境也都明白,那再说他的蜕变就有些扯了。
       有这样一个普世的道理,人不怕犯错,就怕不知道自己在犯错。
  可是我说,人不怕不知道自己在犯错,怕的是明知是错却仍旧继续。
  因为那时恐怕已经难以自拔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7-3 17:15 , Processed in 0.0434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