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7| 0
|
永不拓宽的街道 |
最新书评 共 3 条
还是找
不知道为什么陈丹燕的上海六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红颜遗事、上海的金枝玉叶、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成为和平饭店)里没有这本书,仔细读来这本书里的确是截取了六部曲里的不少片段。
每次经过音乐学院附近,路过那些制作凡俄琳,缝纫手工皮鞋的小小橱窗,是姚姚走过的路,是戴西走过的路,是简妮、范妮走过的路,总想象着她们踩在那些金黄的梧桐树叶上的样子,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跳跃着她们的故事。所以,总想着去不同的地方,或许有一天有个人让那些地理上的名词就变成我的故事。
这里有吉米仰望的绿色房顶,滇池路旁精品店里老板娘摆出一张臭脸说“我们这里不准拍照,这是和平饭店!”门边的侍应生却温文尔雅的说“你们没有房卡乘不了电梯走楼梯也可以的。”
这里有简妮第一次去淮海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小心翼翼的注意入门第一步迈下的台阶,像林妹妹进入大观园留心众人吃茶一样谨慎刀叉的摆放,怕被人笑洋盘。
这里有黛西不见了那个“有意思的人”后的湖南路,现在那家叫1984的书店门口的涂鸦被人盖了又出现,店里的奥威尔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这里有姚姚的雨衣在路中央绽放的如昙花一样短暂美丽,再也回不了那个有着普希金像的街角,诺曼底公寓像艘大船驶过时间之河带走上官云珠的故事,不见了登登,不见了燕凯,终有一天也不见了我们。
这些永不拓宽的街道还存在着么?调亮了灯光的走廊里还有沙逊沈醉的那甜甜鸦片香么?竖着内衣商标的江口那座摄政王公园姊妹小凉亭还能从郊县的倒闭国营旅店里买回来么?没有了爬山虎的小阳台还能吸引罗密欧的到来么?
详情
Lois
我爱读外国小说,开始时读经典,刚读初中的时候,现在想起来,崇洋媚外的情结竟是那时候种下根的,后来看外国电影倒在其次。但是外国的东西,再亲切也是有隔膜的。而中国的文学只要和政治沾上边,都倏地变得僵硬。相比起来,中国文人的隐逸情结,虽然有一多半是不纯的,却萃聚了中国文字的精华,柔软而俏丽。这隐逸情结渗透到宋代士大夫的骨子里造就“吏隐”文化,带上雍容的贵族气,延续到晚清,已经圆转熟烂。只有过过贵族般生活的人,才最懂得怎样用各种感官来描绘事物。中国人擅长如此描绘此时此地眼前身畔,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的确比西方人感性。普鲁斯特擅长如此描绘记忆,西方人便把他看作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先驱。而陈丹燕,在描写记忆这一点上有些像普鲁斯特,但她的感官式修辞竟没有一点学谁的痕迹,倒像是来自中国文学的古老传统,只是因为描绘对象的复杂与新奇,修辞的内容与手段也翻新,于是跟两边仿佛都脱了干系。她的感官式修辞戳破时空的隔膜,让我们呼吸到记忆复生的惆怅。
读过陈丹燕中短篇小说集和《上海的风花雪月》等,这种感觉非常熟悉,她早期作品里这种修辞用得最好的是第一人称,这本书里不管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她都把握得很好,都像在写自传。当然修辞只是手段,复活记忆才是目的。有和她相似而不相当的经历,和家里的长辈亲密,读过他们的自传,看那些仿佛因为血液的隔空感应而与自己息息相关好像前生的真实经历,让我对她用感官式修辞来复活记忆特别特别特别中意。如果我写记忆,可能更多会受她影响,而不是普鲁斯特。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8 06:40 , Processed in 0.21940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