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浮生六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浮生六记无疑是优美的存在。看书向来最重感觉,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洒脱,颇有魏晋风流的意味在其中。
  生活记事,沈复硬是将其写得流畅优美,让人看得往往拍手叫好……不说其中某些方面的消极情感,但就整本书来说,不得不说,让人珍之重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很偶然的在豆瓣上看到关于这本书的评价。。。貌似很高,我就找来随手翻了几翻,开篇的第一章就让我感动。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已很久没有这种感受了。芸娘的贤淑温柔,才思情愫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倘若我有幸生为清乾隆年间苏州城里的男子,我一定会时不时的迈进那座拙政园旁的小院,与沈三白聊一聊生活中的那一点小情趣。丝竹乱耳案牍劳形,人生处处不得意时,愿与那一对可爱的夫妇共赏太湖,躲开世间繁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人生一帆风顺时,愿与三白芸娘携妓同游,欣赏扮作男装的芸娘共度喧闹繁华。
  可惜我只能在这个难得的,仿佛是偷来的闲暇里,伴着黑夜里孤独的台灯,透过那泛黄的书页,一睹三白和芸娘温润的风采。然后和所有仰慕芸娘芳名的后来者一样,再赞一句:这个可爱的女人!
  富贵小康时,吟诗作对是雅兴,而颠沛流离时仍观花赏景,那就品德。
  
      生活是一门艺术。近代以来可爱的文人越来越少,五四带来了一个民族的苏醒,也仿佛带去了一个文化的背影。先是革命的浪潮,再是红色的洗礼,然后又是对伤痕的叹息,对新一次改革的歌颂,接着忙不迭要对这个突然到来的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进行消化,刚刚看腻了大都会的繁华与腐化乡土文学就风风火火的赶到了。中国的文坛太忙太忙,忙到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品一品,疏雨打梧桐雨细雨打芭蕉的区别,没有机会再给这样一个贫寒的士子,和他可爱的妻子赞叹世间所有美丽的风景与人情,然后记下他们坎坷生活中平凡而诗意的安乐。
  
      依稀记得对浮生六记的评价比较主流的一种大概是说构思精妙有趣,却受题材意趣太小所限,不成大器。我们的艺术作品究竟在追求什么呢?社会问题的尖刻揭露?悠悠历史的再演绎?诚然,这是文人的义务。千古以来都是这样,文人与政客,天生就是一对。既针锋相对,有水乳交融。可是,为什么,从诗经就开始的“风”,“雅”,以及中国文化中上千年的湖光山色滋养处的闲情逸趣莫非就该随汉语言的退化而逐渐流逝吗?
  
      林老头子说,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最活泼最快乐的生活是那种善处忧患的活泼快乐。老者智慧,这般对《浮生六记》的评论是我看过的所有评论中最为精妙的。然而老头子没有看见,在这个忧患已然小于当年的现在,他所赞赏的国人,仍然无法拥有这种安乐。
  
      这世界上的女子再也无须女扮男装才能一享繁华的妙处;这世界上的男子也大多不会再因为一场大雪而险些丢失性命;这世界上的夫妻没有机会因为共同喜爱一个才艺双绝的歌妓,却迫于权势不能纳之做妾而黯然神伤,这个世界上的伉俪也再也不必费尽心机瞒着翁姑同游太湖。然而我们依然日日奔忙,连看风景,都有着一张严格的时间表。生活的乐趣在适当的胡来,而生活偏偏不允许我们胡来。或者准确点说,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允许我们胡来。
  
      记得很久以前初次看到《乡愁》,深为台胞的赤子情怀感动,受语文课本的暗示,总觉得台湾回归只是时间问题。后来亲眼所见余光中先生兴趣盎然的念一首幽默滑稽的诗,慢慢才发现仿佛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乡愁其实与大陆无关,与政治和通商无关,那是一个故纸堆里苍凉的英雄,感叹着某种再也回不来的失去。
  不过,其实也没有什么感叹的。本来嘛,那是一个诗人的乡愁,你怎么要求政客去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年关临近,常常夜不能寐。便翻箱倒柜找出一大堆书来打发这失眠的时间,这本书说是浮生六记,其实只有四记出自沈复的手笔,在明清诸多笔记中,我很偏爱这本书,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情,所以动人”。那个名气大他许多的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除了假惺惺的有几句体贴之余外,通篇让人感觉就是在自我炫耀,仿佛在告诉世界说“看我冒襄有多大本事,美女才女如陈圆圆、董小宛辈都在倒追我哎,而我还是不为美色所诱,照样把为父为国家的大事放在心中,她们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相比之下,沈复那些怀念亡妻的文字句句真情,令二百多年后的我这个男人都忍不住为之感动。他与老婆陈芸从小时候的青梅竹马,到成婚后的吟风弄月再到被赶出家门的携手漂泊,那份情谊实在没有理由不让身处速食爱情时代的我们向往。读罢此书,心中仍有个不大不小的困惑,莫非古代的父母都不希望子女的婚姻恩爱,贤惠如陈芸者仍然不受公婆喜欢,最后仍被逐出家门,这一幕我们是否似曾相识,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还好我们生在了现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读到情深处,不禁潸然泪下。芸娘是古今许多文人心中的理想妻子,夫唱妇随,知书达理,温柔贤淑,但如此女子往往红颜薄命,或许是沈复无福消受吧!世间冷暖只有在落难时才深切感触,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所幸沈复与芸娘伉俪情深,颠沛流离时依然相濡以沫,只可惜沈复为人软弱,小人当道,兄弟离间,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凄凉处境。
      大树底下好乘凉,丈夫好比那棵树,树干粗壮才能抵御狂风骤雨,像沈复这样弱不禁风的小树,自己都倚仗不了,如何给他人幸福?贫贱夫妻百事衰,芸娘病世的那晚,一双儿女流落他乡,只有残灯相伴,饮痛而亡,一缕香魂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世间完美两全事少之又少,抱守残缺何尝不是一种慰藉?            
     曾痴心妄想寻一如意郎君,貌不惊人,但须才高八斗,每日促膝畅谈书画,琴瑟和谐,只羡鸳鸯不羡仙,可事与愿违,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得之,我幸!弗得,我命!我将寻访我灵魂之唯一伴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沈三白将幸福统统归到第一章‘闺房乐记’,然后将愁苦都写进第三章‘坎坷记愁’。这么写,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他前半生极幸福,后半生极郁闷。若浮生真能若此,苦和乐都来的如此强烈且分明,确也很爽。
  
  但其实没有这么爽的。若读者细察,他的苦逼和幸福在时间上是混着进行的,有俞平伯的《浮生六记年表》为证。只是他写书的时候,硬将苦乐抽离分开,使其看起来很爽。其实,他没什么出彩的经历,仅一介布衣,生活中乐于和媳妇贫嘴,也为租房子发愁,经常游山逛水,但多是无奈为稻粱谋。观其一生,无立功立言,无大起大落,实在乏善可陈。
  
  但是他的牛逼之处,在于能于琐碎粗糙的生活中汲取到温暖、提炼出幸福。他自豪于自己这种汲取和提炼的能力,行文中多有炫耀。他的人生也以收集这些零散的快乐为乐趣、或者为目的,这也是《浮生六记》成书的最大动力吧。
  
  至于描写愁苦,比沈三百体验深、写的好的人多了,杜甫在这方面就最擅长。只是人生平淡零散之幸福,古人中怕难有比他体验之真切、描状之自然的了。宝玉在大观园里的幸福体验虽也由日常打情骂俏而来,只是几个妹子“多才而似伪,多情而近妖”,反失日常生活之亲切真诚。
  
  至于尝叹三白窝囊,不思进取的同学,还是歇一歇吧。还是引用宝玉的话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这经济学问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林语堂说,芸,是中国文学史中最可爱的女人。然矣,料他沈三白生性豁达,寻常百姓,居家乐趣,方见真性情。人生底事,来往穿梭,多少值得留恋,不胜豪杰,感动常在,抚卷轻叹,读者自会悦然会心。且挽兰芷,从容而过,算在如今,不务正业,也应该是败家子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有女如芸者,亦欲何求?可今世入得女儿身,无缘...
   她是多病不胜衣,他是潦倒不堪随。
   曾记否,总角之年,三白唤她淑姊,芸儿暗牵其袖,入之闺阁,待以暖粥.
   却被芸儿表哥发现,笑以:专待汝婿乎?两片绯红映上了芸儿的娇容.
   "吾非淑姊不娶也."天成佳偶....
   沧浪亭,萧爽阁.神仙眷侣.其趣,其乐,非会心细读者不能领也....
   若无憨园,芸儿的血疾是不是不至于如此重犯?芸娘的重义却误了自己.
  
   她太懂生活,吾俗人远不能及.
   夏日莲花初开,芸娘用砂囊盛满茶叶,放在含苞待放的荷花蕊上,翌日清晨取出,佐以泉水,香韵尤绝。
   三白及友人于郊外赏油菜花,芸娘雇以卖馄饨的老汉随行,让其对花热饮,何其大雅!
  
   若有来世,教卿为女子,我为男.但芸娘有三白,亦算得幸运了.她回眸浅笑,他已是一缕情丝入魂魄.
  
  君不见,今世今人有几人能及三白芸娘这般情意...纵是20年的穷困亦不足叹...
  若梦思浮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一阵出于对自己未来的迷茫,找了很多人物传记来看,很快发现当代能读到的人物事迹模板统一的出奇,由励志的东西铺满着,由报刊传记体限制着,正如梁遇春批评文人简介的教科书所说“都是面目模糊的老夫子”充满着为体制推脱责任的政治目的,而无半点借鉴价值。
      往别的方向找上了个人笔记,很快看出了许多趣味。这里不提。浮生六记无疑是很典型的个人杂记的范畴,由本人自叙平生所历,个人的际遇,得失,经验都很明白地摆在那里。
      这本书原本名气不大,林语堂推荐到国外,后来名声渐起,文人的书,个人的经历都是如此,原本都是湮没在尘世中为各种琐碎烦恼的一个人,若有机缘而得到了称誉或成就和包装,便宛然脱于众人。很多很好的书不出名,都是因为不被当时的那个时代所欣赏,或者说并没有迎上时代的风口浪尖。
      《浮生六记》是近代中国走在风口浪尖的那么一本书,因为林语堂,周作人等人,那些富家子弟,留学人士,当时所提倡的就是那么一种充满生活情调的小品文,冲淡清和略带小资体现生活中琐碎乐趣的文字。浮生六记恰巧是那么一本书。苏州的才子天生带了文人的诗意和苏州人的小资的对生活的精致的态度。落笔便是小品文一般展现愉悦生活的文字。
      我曾构思一篇文章谈沈复和芸娘如何能够避开那些坎坷的经历。写了大半,直把芸娘写成了薛宝钗,沈复写成了贾政,完美地处理了与公婆亲友的关系,到沈复的父母去世,终于无从下笔。我没有办法写沈复与他的兄弟争夺家产。沈复可以过上一种现世的幸福的生活,但若是那样,沈复就不是沈复,芸娘便不是那个芸娘了。
      作为一个不相信亲情的人,我默然看着沈复的父母两次赶他出家门,沈复的兄弟又对他百般忌惮。几千年的历史看下来。亲人从来都是一个位置,而不是一种感情。不知如今的人何故还能高举着大旗。
     半年前读这本书,我会很憧憬沈复与芸娘甜美的爱情生活。现在不是不憧憬,但是更多的看到生活背后的东西。爱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让人沉溺于其中,以爱情为中心,过着恬淡的小日子,只要有你,世界与我无关。另外一种是两个人的互相扶持,以好的生活为主线,衍生出的支持与陪伴。沈复和芸娘,无疑是前一种。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是前一种。对女性来说,有时就相当于要回答一个问题。是顾家的男人好还是追求事业的男人好?芸娘和林黛玉选择的是顾家的,能够全心全意对她的男人,我想很大原因跟她们身体都不大好有关。因为素染旧疾,所以需要疼惜,需要全部的关心。而不是一个能挣钱庇佑子女而让她们吟唱“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丈夫。仕途经济这类锦上添花的事物在多病敏感而时有需要照顾的身体面前就不那么重要。
      沈复是一个很典型的善良而无用的文人形象。只是那个年代,女子经媒妁之言,或因了好价钱(彩礼)被父母嫁给不认识的男人,被裹小脚,或许还不让识字,被婆婆挑剔,丈夫呼来喝去,不给予尊重和平等的年代。沈复对芸娘表现出的尊重足以让到现代的女子眼红。不是爱,不是那些山盟海誓和夫妻间的小情趣,而是尊重。比如芸娘原本话不多,沈复逗引着使她渐渐能发议论。比如沈复称赞芸娘虽为女流之辈,但有男子的胸襟和财势。对一个古代女子来说,这些就足够构成所有幸福的理由。
      只是现实依旧是现实。支撑一个仕宦家族子弟的小家庭的经济来源,要么是男主人从仕或从商,要么是继承家产。不幸的是沈复是标准的文弱书生,那些文人特质,在女人面前是好丈夫的表现,而在外人面前,就是种种祸患来源。比如说会有兄弟栽赃,比如说朋友让他作保,而他从来抹不开面子拒绝。比如说无防人之心,被朋友出卖,或者家里的小厮偷走了财务。或者父亲临终时,兄弟故意瞒着他,而他全无察觉。
      而没有经济来源和挣钱能力,渐渐地就会面对许多能把人压垮的小小问题。比如仆从的轻视和不服从,比如被父母认定为败家子而想撇清关系,比如芸娘重病而无钱医治,比如小妾被能抚养其母的有权势者夺去。比如,其中面对的"父母",还有"朋友"""兄弟"的冷漠。
      可笑的是,沈复的“坎坷记仇”一节里,竟然还没有自觉。只曲写了父母的仗义疏财,父亲死时自己的看淡家财分毫不取和异性兄弟的仗义行为。说自己“多情而重诺”反而因此而受累。我敢说认识是第一个原因,性情还是次要的。   
      《源氏物语》里有谈女人的一段,犀利而中肯。谈女子容貌、性情之外,还有贤明一节。若只具备前两条,就会在夫婿不在时处理事物不当,或夫婿在时也会有失误,而为家庭惹上麻烦。若只备贤明一条,则又无趣。我斗胆说,芸娘所缺的正是贤明一条,贤明不是煮粥持家的手艺,而是大方向能对丈夫有提点,从而能对子女作荫蔽。青君和逢森后来就一个作童养媳,一个作了学徒,吃尽了父母性情恬淡的苦果,后来逢森死去了。若是芸娘能对沈复多加提点,逢森和青君不至于此。
      写到这里还是叹息,芸娘和沈复的可爱,很大程度在于他们的孩子气,在于他们的不问世事而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若是事事做的妥帖,财誉兼备,能用他们作范本来处一本“如何为人处事”的集子的,断不是让我们唏嘘不已的沈复和芸娘了。各人有各人的性情,命运。我们这些无关的看客,读完了此书,也算过了一遍沈复的人生。从拥有的和给予的百分比来说,沈复对芸娘不可谓不厚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浮生六记》像一首淡淡的曲子,在月光下静静自远处飘来,有人撑长篙缓缓于晶亮的河流飘然而过,那些过往,温柔的,灿烂的,春意盎然的,中年之悲的,都轻轻飘了过来,又飘了过去,独留下淡淡的怅惘,美好而惆怅……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13 07:34 , Processed in 0.0513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