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浮生六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近来看小说,发现多引明末清初文人文字,勾起馋虫,网上搜罗,得张岱文字若干种,继而牵引出冒辟疆《梅影庵忆语》,忆及当时年少读的《浮生六记》,后面附着《梅影庵忆语》和《香畹楼琐记》,遂一并搜罗来,并重读《浮生六记》。
  读书也好,看电影也好,有感觉处总百度一回,豆瓣一回,以期有同好抒我未抒之感,心理动作如穷措大占卦,只想听先生道上几句“公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面泛红光,三日内必有高升,亦有横财”。虽然可能绝非如此,但断断是听不得恶言的。此次重读完《浮生六记》,点开豆瓣,感觉心情不大好,遂发几句牢骚。
  时光机器、穿越我不信,但“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信。在一个封建鼎盛、儒宗当道、诗酒风流的时代,如果强求一个男人具有“贞操”观念,似乎是很多人穿越了。即便是现在,“男女平等”的现在,又有几个男人拥有“贞操”观念?恐怕女人的“贞操”观念也不多了吧?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着对美的追求,在男女关系上,大概分为“情”和“性”。爱情和欲望不一定要分开,但当所有人不以狎妓为耻,反以为荣,不以爱恋妻子为荣,反以为耻的时代,三白所为,已经接近了爱的真谛,并且超越了大多数男人,不但是同时代的,也包括现在和将来的。如果说,谁能够远离了俗世方式的制约,与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家庭相抗争而深爱一个女人,他的平凡,必会成为传奇。从这一点上说,沈三白并不懦弱,但确实是有点没本事——有些事他和我们都不能决定。但更显得他的坚持可贵。这是对鄙视三白狎妓、懦弱的不算有力的回应。
  尤其使人气愤者,有所谓“砖家”“叫兽”者流竟然“考证”出芸是同性恋,这里请诸位看官原谅则个,容我爆一下粗口先:“你才是同性恋,你们全家都是同性恋!”(特别说明,本人对同性恋绝对没有任何意见,但在这里使用确实对同性恋者不公,请见谅)虽然是混饭吃,终归是要有点道德底线的,记住,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虽如王公小波小说中所言,国人的自大和考据癖使我们可以通过证明比某某老外早若干年的当前国人的某个祖宗已经证明了或创造了某某以换取证书和金钱,但同性恋似乎不应该在此之列,因其无异于国人的自大。如果我只是在这里爆粗口,似乎是堕落到和“砖家”“叫兽”者流同一个档次,这是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那么还有一个办法,即证非,证明芸不是同性恋。
  对不起,我做不到,但这并不代表你是对的。
  只用家常道理便可明白:在万恶的晚明那个旧社会,妇人四德之德(余三为容、言、工)包含着宽容和胸襟,包含着为了所从之人付出一切,哪怕是和另外一个女人分享自己的男人,否则,便要落个善妒的评价,此其一;一个困难破落的家庭,人口同时代表着劳动力和对抗贫困的“办法”,此其二;任何时代(除了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当时的道德和行为标准均敬奉砥行,作为文青的芸,肯定被教化的有点傻气,此其三。此三点足以导致芸愿意并且带着很高期望值去为自己的丈夫寻找一名小妾,并因此而受伤害。更何况三白的枕边风定是吹了不少。芸不过是做了在那个时代里一个女人以最高标准要求的事,孰知今日落得个“同性恋”的下场。
  为沈复的父亲找女人亦是同样道理: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可以做到像芸那样,那个时代的妇德在沈复的母亲身上不一定找到。当公公要求找女人,且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期望所有人遮掩其事,如婆婆何?又如芸何?还有钱的事,那更是个大事!钱、女人、婆媳关系!真真亏了芸。
  芸跟随着沈复居无定所、寄人篱下、拖儿带女、强撑病躯且公婆嫌恶,却无怨无悔的用一双巧手、一颗玲珑心、满腔对沈复的爱,营造出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最温暖有爱的一个家。
  三白和芸可能并不是完美的,但他们绝对是中国文字里记载的,受到历史、文化、观念、家境制约的,所有不完美的婚姻中,最完美的那一对;而芸,真如林语堂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正如鲁迅先生言: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当今很多人,以喜剧的形式制造了很多悲剧。但是,请您手下留德、口下留德,为这个已经足够丑陋的民族和时代留下一点美好,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曾经拥有三白和芸那样的人和爱情,让所有人知道,他们是在所有的不完美中最完美的那一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效《诗经》以“关雎”开篇,《浮生六记》以男女开卷。
  立时就被首篇的妙人妙事所吸引,直感叹在乾隆年间那般压抑的历史环境,居然还能幸存这样鲜活的夫妻之情。联诗对赋中取乐,鸿雁往来中传情,这种种风雅都可算作寻常放下不言。但他们无疑是浪漫的极致,不错过每一次圆月共赏——七夕、七望、中秋,或深情、或伤感、或畅快,每一次月下聚首都让两颗心更加贴近。他们又是何等样的超凡脱俗,居然女扮男装同游洞庭君祠,还经历了妙趣横生的“非礼”之险。他们豪迈而洒脱,小心的创造机缘同游太湖,并结伴另一善饮佳人醉卧太湖船上。但骨子里,他们只向往那一份宁静与朴拙——化市井菜圃为田园,布衣菜饭,夫画妻绣,就已经是天大的自在和幸福了。
  芸娘太让人难忘了。她之活泼可见于劝夫食腐乳,与夫辩佛手、茉莉之香;她之多情可见于观戏而泪落心碎;她之善良可见于为大家庭之和睦而不惜承受百般委屈;她之大气可见于弃珠花而珍书画;她之深情可见于为夫谋美韵之妾,惜因外力不得,尽至病故。
  沈复也非等闲。那将蚊比鹤、为虫鞭蟾的出凡童真,那誓不植兰的花痴,插花植草的细致,大小虚实的园林布景之道,都可拍案称绝。当然,沈君的欢乐总少不了芸娘的陪伴:她或是那个在男人饮酒作对时,不多言不多语,一旁默默递上香茗的丽人;她或是那个心灵手巧、勤俭治家的妇人,想得出竹席当帘的雅方,创得出荷心浸茶的妙法;她或是活泼聪颖不拘一格的创造家,雇个混沌摊子就轻巧成全了一次野外的欢聚。
  不过,贫愁终似乌云渐渐由远及近的压将过来。芸娘百般努力都适得其反,终于失宠于公婆。都不用去细究那些婆媳、叔嫂、钱财的纠纷,只想想这样一个卓尔不群的女子,这样一个放在当代都显得落拓不凡的女子,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该是多么的夺目,以至于众人必欲除之而后快。先是被逐出家门,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后来渐渐沦落到衣食无着,入不敷出。两人姻缘23年,其中竟有8年,芸娘病卧在床。最后时刻,命在垂危,芸娘尚且忧心生计,强自起身绣经,名为延寿,实为填补家用,叹息之余,让人想起另一个故事里薄命的晴雯。芸娘终是先沈君去了,卒年41。还魂之日,睹物思人,沈君忍不住心伤泪涌,但又恐泪眼模糊无得见佳人还来魂魄,忍泪睁目…
  芸娘之于沈君是妻,是友,是师,是母。她年长十月,按现下说法两人算是姐弟恋,沈君也确实将芸娘作了依靠。芸娘实在太过完美和传奇,以至对比之下,沈倒显得格局小了。虽然在诗书画印的天地游刃有余,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每每狼狈不堪。面对胞弟的贪婪一味隐忍退让,在谋生求业的残酷中消极无措,处处是有心无力的软弱。家且尚不能齐,更何言平天下。是儒、是道不去论它,只作为一个男人,出于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不该如此的无为与不堪。短短一篇自传,满满是对芸娘的一片痴情。这痴情甚至达到偏执的程度,以至于忽略了他那同样值得无限怜悯的、英年早逝的孩子。那个取名逢森的孩子,又得到了多少父爱和母爱?他那从来与父母聚少离多的短暂一生该是多么的凄楚?他为何在最后一次与父亲的告别时,像是预感到诀别般的泪如雨下?
  沈复没有告诉我们。在他的文章里,相比痛失爱妻,中年丧子仅能算作轻描淡写…
  当然,我们还是被沈复打动了,因为这篇《浮生六记》记住了他。他文笔的洗练与流畅固然让人悦目,但其魅力的根源还在于他为人的率真、善良与坦荡。因为是这样一个人,为文才全无炫耀与功利,才无心文过与饰非,才格外的单纯与可爱。那份诚意是无论观者与作者之间隔着多少岁月都可以清晰可辨的,是文之可以流传与否的关键所在。更何况,从这份透明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么纯粹的爱。有时,只为了那一个无限美好的“爱”字,我们也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将沈复和芸娘永远放在心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买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那本,古意的封面,带点批及译注,非常符合书的气质,喜欢的不得了。
  整本书读来让人身心舒畅,里面还学到不少东西,比如如何插花,如何剪枝等。读过的古代散文,除了归有光那篇《项脊轩志》,最喜欢就是沈复的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因为上次在书店偶然翻到《浮生六记》的英语版(非林氏翻译),忽想这书其实想读多时,然而与许多书一般,终究没有读,于是趁着每天1小时的地铁车程,下载了PDF,读完了又上豆瓣去看了诸多评论,想要发发议论,发觉脑子一歪却想到了个另一个话题——文化本源。
  
  1 从穿越说起
  
  穿越文不知道何时起就很受欢迎。梦回什么朝的想法我也有过。不过后来忽然明白回去,一,是不可能的,二,回去也不尽美好。不美好不只是:
  
  没有抽水马桶和手抽:有了净桶后也罢了,不然回去前先请练好蹲功加用芦叶代替草纸。要知道那时候纸张可是很昂贵的。
  
  衣服不保暖:除非很有钱买得起皮夹克,不然要有零下十度只穿棉絮夹单衣过冬的忍耐力。不然只能穿回海南岛。
  
  饮食单调:准备好面有菜色……一般人一年开不了几次油锅。
  
  医疗水平差:一不小心就会挂。女的如果要生娃,就更不用说了。回去前先预习点产科常识。
  
  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等等等。关键是 —— 价值观问题。
  
  人们总是有怀旧情绪,每个时代都有其让人怀念的一面吧……不经历那个时代的真实残酷,怀念些旧时代美好的东西总是好的。这个旧——不是真正的旧,而是人们意念里的旧。说白了,这个旧在真实世界里压根没有存在过。
  
  于是穿越说到底,不是真的穿越回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而是意念里的秦汉唐宋元明清。
  
  但大部分都是想穿回秦汉唐宋元明清,想穿回民国的就很少。至于想穿回文革的我就还没看到过。(有的话通知一声,我感兴趣。)
  
  原因很多,假如深层次挖掘一下的话,离得太近的历史不被认同为文化本源,一定是个原因。越是遥远的时代的文化,在一个文化断层或后事不济的时代,越容易被召唤为”文化本源“。因为它似是而非,在意念里可以被修饰的无限美好。
  
  但这是文化本源吗?
  
  我的回答是,你要是认为是,那就是的。
  
  所谓的追溯文化本源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在做的事情。不只是每个时代,也是每个有智识的民族。
  
  2      一次次的寻找,重复与组合
  
  让我们略览欧洲艺术史,发现频繁有寻找本源的例子。
  
  譬如文艺复兴是追溯了古希腊罗马艺术,新古典主义又是,只是当然每次追溯的方式和重视的要点不同,效果也不同。
  
  新哥特主义前面的时代是新古典主义,是巴洛克,是文艺复兴,但新哥特主义跳跃过去,开始追寻中世纪哥特风格。
  
  一次次,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本源。当然不可能再复制真正的过去。于是无论新古典主义怎么试图重现那些希腊立柱雕塑,但终究流于表面的模仿。如同新哥特主义的教堂简直比中世纪还中世纪。最终,与其说寻找了,重复了,不如说还是种新的解释。
  
  至于到了历史主义,那就完全是历代艺术风格的组合体。某些建筑的效果如今看来不是一般的差。但当时不能不说也是种严肃的追溯文化本源运动。
  
  组合也有好的效果,譬如纽约任何一幢单栋建筑放到巴黎都会是个笑话。因为这里的房子上的装饰纹可以将原本修饰梁柱的图案搬到窗户上。不过合在一起形成建筑群的规模后却自成了风格。
  
  每个时代的审美不同,价值观不同,于是要去寻求的“本源”的所在也不同。时代就如此复杂了,推之到个人,就更加千差万别。
  
  你如今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存在即合理,也许今日你所厌,明日为他所好。如今大家都喜欢明式家具,简洁大方,可清朝人一定更喜欢雕琢的繁复。
  
  如今你看多欧洲建筑肯定会觉得巴洛克洛可可太夸张了,还是文艺复兴的简洁好,可当时的人们不是这么想的。
  
  所谓的追求文化溯源,说到底是人们一次次追溯一个已逝文化的旧影,擅自描画,遂成新篇。某些声音发出,得到的回音在许久之后。而某些回音毕竟不是回声。
  
  
  3  还是说《浮生六记》
  
  
  我想这是本好书。明清人写的随笔小品,文言味不重,读来顺畅,而文辞又美。
  
  看豆瓣的评论,很多人,我估计只看了第一篇《闺房记乐》,于是大叹沈复不可得。有人看了后面的,于是又大骂沈复负心。
  
  说 白了,第一篇中作者沈复极尽笔墨描写与妻子二十三年的夫妻感情,读来动人,以为他痴情至性。 而之后则写到有回在福建招妓,且专门挑了个长得像妻子的,得意自己只召了此女一个,而且对她十分礼貌周全,赢得了花船姓名。—— 于是好似这位就变得“道貌岸然”起来,之前对妻子的感情尽显虚伪。妻子死后,有人怜惜沈复鳏夫而独子早丧,因此赠送他一个小妾,他又从此继续”春梦“…… 到此,沈复在第一章里的痴情形象就可谓彻底覆灭了。
  
  于是很多人终究不满了。
  
  我得说,沈复是个痴情人。对妻子的感情不假。他以当时的价值观“痴情”着。今天读了可笑,乃至可恨了,可我却很不以为然。
  
  继续”春梦“不代表将过去遗忘。春梦是继续了,可与妻子二十三年的故往却在笔下依然鲜活。—— 我想他不是遗忘了过去,只是他也需要重新开始。
  
  其实永远,今人都是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希望古人的。
  
  今人似乎以为沈复的浪漫爱情,应该以他对妻子的念念不忘,终生孤独,郁郁而死告终。
  
  沈复只是个古人。一个普通的古代文人。
  
  所以意念里的历史,不是历史。
  
  我们有自由去期望意念里的故事结局,但没理由去批评真实历史里的现实。
  
  《浮生六记》说到底,只是生活随笔,不是爱情传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据说伟大的作家在创造出一个文学形象之后,就会在作者脑中活起来,然后自已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作者本人只如偷窥者一样暗地里观察其言行,记录下来就成了传世的佳作。
  这本《浮生六记》,诚如作者所言,活在斯时斯地,得遇斯人斯事,不将付诸笔端实有负天公造物,而这一写便成了传世经典。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林语堂在《浮生六记代序》中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这份可爱并非来自她外表的美丽,打动我们的是她与丈夫间算不上轰轰烈烈,却自有感人至深处的爱情。我想,若是我有这样的一位表姐,或是邻居家有这样一位贤婉的姐姐,我一定会常常找她,与之交谈,分享心事,一同外出游玩,品味自然之美。我真愿意与这样的一位女子成为好友,并祝福她这美丽的人生能够延长得更久一些。
  爱情小说中的爱情曲折感人,女生们看完后不忍释卷,还要抄上几句经典对白,时常拿出来念念,落得几分感伤。韩剧里的爱情就是冲着女观众的眼泪来的,为了赚得眼泪,男女主角的命运之绳被编剧拉来扯去,好不纠结。好像爱情啊,注定要经历一番苦痛挣扎,方才称其美丽和精彩。可香港填词人林夕在《爱情转移》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你不要失望,荡气回肠是为了最美的平凡。”在《浮生六记》之卷一“闺房记乐”中,沈三白与其妻芸的爱情,就是以平凡却无处不渗透着爱意打动人的。而这种平凡,并不是白开水般淡而无味,它散发着清香,品之亦有甘甜,令人不觉间羡慕不已。
  沈复曾经对芸说:“如果你能变为男子,我们就能一起游览名山古迹,把那天下尽情地玩一番,一定很快乐。”芸说:“等我们老了之后,虽然不能远游五岳,却能将稍近的湖山玩一玩。”老了走不动怎么办?那么相约来世,男作女,女作男,还要在一起。每当我在路上看见一对年老的夫妇迈着略有些颤巍的步伐,慢慢散步时,总会感觉格外美好。想象他们这一生中是经历了多少夹杂了酸甜苦辣的岁月,不离不弃,相互扶持走到了现在。他们的背影是爱情最坚定的证据。沈三白与芸的这一番来世之约,同样让人感到爱情之深。这一对夫妇都是雅人,丈夫虽生于幕僚之家,但终生没有考过科举,爱花成癖,喜剪盆树,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妻子虽是女子,但从小略读诗书,爱李青莲之诗。两人不慕富贵,不计家境好坏,安乐亦或是忧患,自能过得恬适,不失生活之趣味。这是在柴米油盐间亦不褪色的爱情,难怪要相约来世。
  这一对夫妇曾于秋暑灼人之时前往一老妪处租住。在那里,他们和邻居的老夫妇一起过着纯朴自然的闲适生活。垂钓联吟,晚间月下乘凉,坐着躺着听老人讲因果报应事。两人希望今后能够在此度过晚年,过乡人的生活,子种水果蔬菜,男的画画,女的刺绣,闲时饮酒作诗,不要什么锦衣玉食,布衣菜饭即可。甚至啊,连曾经相约的晚年远游计划都可以为此放弃。我们总是渴望精彩而充满挑战的人生,仿佛只有在一次次的追求成功中才能找到人生的价值和快乐,可是芸和她的丈夫却早早地看透了世间的繁杂,名利的追求不如与心爱之人简简单单地携手到老。细水长流的平淡爱情在岁月的积淀下会愈发地不可摧。我也愿自己的爱情不求精彩,但求情意深远,可得两鬓斑白之时,回想起过去的岁月,嘴角扬起一丝幸福的微笑。
  令我们这些读者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携手到老。古人的生命总是那么容易被疾病夺走。芸为丈夫看中了一位“美而韵者”歌伎憨园,并暗中撮合他们,劝丈夫纳为侧室。但后来,憨园被另一个有钱人娶走,芸因为这件事大病。之后,她的身体一直不好,最后离开人世。事实上,这个片段看了两次,我始终不明白芸为什么要极力为丈夫找侧室,并且知道对方毁约后,如此伤心气氛。也猜测过种种原因,她不爱丈夫?当然不!她想借此表现自己的贤德?那也不会招来一个歌伎,招来公婆的不满。她心知自己身体不佳,命不长久,因此欲早早找好日后服侍丈夫之人?有可能,但她曾主动与丈夫约定年老时一起过乡村生活。若我拿这问题去问美丽的芸,我猜答案当与她对丈夫说的相差无几:“我自爱之,子姑待之”。那么,芸,告诉我,为什么你要为自己深爱的丈夫找另一个女子呢?
  把芸称作是最可爱的女人的林语堂说,这是由于“她太爱美至于不懂得爱美有什么罪过”。她的知书识字令她不似寻常女子那般被日常俗事压得疲惫,而渐少了审美情趣。而这份对美的追求豁达到令旁人无法理解。如果真是这样,芸的单纯和天真真是要让人心生不忍!她这样一个清新脱俗的女子因为崇尚美的事物竟然“傻”到不顾夫妻间爱意正浓,主动为丈夫找侧室。作者的记述属实否?如果属实,我们该说她痴还是赞她崇高呢?
  芸还是没有回答我,但是我也爱美,如芸之爱憨园美而韵,我爱芸的可爱,善良,脱俗。因此,我姑且愿意相信芸就是那么一个爱美如痴的女子,也原谅她的“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读了《檞寄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何以笙箫默》《浮生六记》。
  
  《檞寄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还好,
  《何以笙箫默》稍差。
  《浮生六记》较好,
  还是真实的东西最感人。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薄薄一册《浮生六记》闲置书架久矣。去岁在网上购买时,尚不了解此书主旨大概,只约略记得课本里那篇《闲情记趣》的古文是从中节选的。年前,舍友向我提及了书中所载沈三白和芸娘的故事,便存了日后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直到昨天,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一段如烟似梦的往事。
      我是为着芸娘的故事而来,沈三白也是为着芸娘的故事而写。虽然开篇时,他以《关雎》冠诗三百之首为由而列夫妇情事于首卷,但我相信两百年前的沈复于灯下展卷落笔,回忆此生来路时,第一个浮上心头的,不是别人,只是她。
      起初,他唤她为淑姊,并对母亲许下“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的心愿。小小少年,竟然痴情如许,让人大叹姻缘莫非前定?我依三白文字的笔画,在心中默默绘刻芸娘的一颦一笑。她应该是那种人淡如菊的江南佳丽,虽不是至美至艳,但却灵慧通透,惹人惜之怜之。林语堂赞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我更大胆地认为芸娘兼具林黛玉和薛宝钗之美。说她像林黛玉,因为她“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因为她于刺绣之暇吟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更因为她能发出“李(太白)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的会心妙论。说她像薛宝钗,因为她“事上以敬,处下以和”、“恐堂上道新妇懒惰”的恭敬谨慎,因为她对丈夫的“披衣整袖”、“递巾授扇”还要“连声道罪”“起身来接”的相敬如宾,更因为她面对误解时“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的委曲求全。
      也许,有人会说芸娘是一个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女子,处处退让,步步谨慎。可是,当我们把背景置换到当下,当我们把芸娘想象成一个新婚的妻子,那么她侍候丈夫、孝顺公婆、为家庭和睦不辞辛劳的作为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呢?毕竟在中国这个以儒家文化为思想主流的社会,注重孝道、崇尚和谐、以家庭为首的观念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不竭生命力。当然,在芸娘的身上,不免存在当时妇道规范的痕迹,比如不私自外出,主动为丈夫纳妾等。我想,这是时代风气浸染所致,不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苛责古人。
      后来,芸娘因失欢于翁姑屡遭误解,默然承受了太多的酸楚辛悲。然而,她还是幸运的,得遇三白这样深情不渝、不离不弃的丈夫、知己,使得她背负的一切都有他替她分担,正因如此,哪怕夫妻偏居乡野陋室,也能携手做一对优游林泉的神仙眷侣,直令世人羡慕!
     《闺房记乐》卷中,每一篇都像是一部微电影,或感人至深,或诙谐幽默,或情致盎然。这一幕幕是雕刻在沈三白心头,任后半生辗转飘零,不去深想就能跃然纸上的人生底色。此后,不管是闲情时、坎坷时、浪游时,都有芸娘的身影相伴。爱到深处,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从来没有忘记。
      写到这里,思及他夫妻携手焚香拜祷月下老人绘像,一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图章,以及芸娘临终时断续叠言的“来世”,心中恻然。在这个情人节的夜晚,私愿二人今生重续前缘。
  
  后话:看完《浮生六记》全书四卷,在慨叹三白与芸娘爱情的同时,我更艳羡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精致生活。在《闲情记趣》卷中,关于叠石成山、栽花取势的审美经验令我拍案,发自肺腑钦佩古人的情致巧思。试想现代人每日奔忙于各种俗务,哪还有闲心雅兴莳花弄草,陶情冶性?而古人那种胸中有丘壑、腹内满乾坤的逍遥智慧,如今哪还有形迹可循?
       写于835宿舍灯下  2012年2月14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浮生六记>>
  事如春梦了无痕
  相视嫣然
  笑之以目,点之以首
  事上以敬,处下以和
  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
  相见甚欢
  沽酒御寒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词句读起来很有韵味,让你不由得感叹中国古文的优美和内涵。聊聊数字,却回味无穷。读“闺房记乐”,让我心中暖烘烘,因为里面真是爱意浓浓。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中国文化的那种男女之趣,只是现在只能从书中感受举案齐眉、夫唱妇随。。。所谓三从四德了。还在阅读之中,很喜欢这本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4 02:30 , Processed in 0.0444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