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浮生六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1#
发表于 2012-9-25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看的古典文学算是不少了,比较而言,这部书属的上古代文学里情感最为浓烈的。而悼念爱人的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更是凤毛麟角,感情比较深刻的,除了这个长篇,也就元稹的《遣悲怀》系列、苏轼的《江城子》等三两部而已。
    中国男人似乎更加关注社会地位、关注社会认同,用哲学术语讲解,更加自我持存,所以这样的一部悼念爱妻、讲述爱情美好的小品文,在中国的文坛里也就显得尤其特殊和难得,没有刻意追求思想深度的作品反而具备独特的思想内涵:缺少爱的人性是不完整的人性。
    沈复不是职业写手,用现在的话说,是部当时的原创作品。所以没有职业写手的刻意铺陈和矫情,文章主要在回忆,那些记忆里的片段每一个场景都如此的清晰,他告诉我们曾经时光的美好,而我们知道那些时光一去不复泛,那个美丽的女人也已过早的离开了那个停留在过去回忆里伤心的男人。
    和今天看了的《墨攻》联系起来:没了这点爱情,充满杀戮和愚弄的中国历史是多么的苍白。
  
  附上同样喜欢的《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拨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宅。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2#
发表于 2012-9-25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天气很好,心情却不太好,走在热闹的街头心情有些寂寥,两边鳞次节比的商铺并不能让我对这个物质化的城市产生些许好感,路上永远有跟我一样找不到方向的人在失魂落魄的游荡着,我也跟他们一样在信马由缰的走着。
    到了一家书店门口的时候,脚步渐渐的慢了下来,在潜意识里我还是找到了我的避风港---何以解忧?唯有看书。
    书店很大,很干净,店员很亲切很随意,没有让我产生做贼的感觉。迎门摆着一堆奶酪和鸡汤,幸好还不饿,继续往前走,来到了文学架,书店必备的四大名著象砖头一样在地上码的老高,我小心翼翼的绕了过去,生怕碰倒,后面是一个大几,上面摆着一些笔记本大小的书,反开看了看,很便宜,便找了起来,一本浮生六记被找了出来。
    很久了,记得是读初中的时候看过一篇节选,当时对喷蚊以烟作青云白鹤观的沈复大有好感,现在邂逅于此,绝无错过之理。
    第一篇起首第一段,事如春梦了无痕,象杜拉斯一样沈三白的回忆开始了。不可避免的一个女子出现了,美丽是固然的,聪慧却很少见,居然能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我开始无可救药的喜欢上了她,于是交钱买单一气呵成,我得找个地方坐下来了。
    出了书店,门口一排长椅,太阳很好,树也很好,就在椅子上方伸展着枝叶,随便找了张坐了下来,演出开始了。
    美丽的芸---也就是那位聪慧的女子,与咱们的沈公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并没有发生什么波折两人成亲了,吟诗作对,把酒赏月那是家常便饭,殷实的家境满足了他们一切小资的想法,生活的安逸也让他们时常产生创作的冲动,兽云吞落日,弓月射流星,日子象流水一样的过去了,期间发生的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被沈三白一一记录。这两个无忧无虑的人过着云淡风轻的日子,说着他们和我才能懂的话(比如吃粥,比如论白)终于有人看不下去出来搅局了。因为一件小事芸娘在翁姑面前左右碰壁,沈公子也因为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渐渐失宠了,以致后来居然沦落到抛下一双儿女双双躲难的地步。
    逢森(沈儿)闻声亦起,呻曰:“母何为?”芸曰:“将出门就医耳。”逢森曰:“起何早?”曰:“路远耳。汝与姊相安在家,毋讨祖母嫌。我与汝父同往,数日即归。”鸡声三唱,芸含泪扶妪,启后门将出,逢森忽大哭曰:“噫,我母不归矣!”青君(沈女)恐惊人,急掩其口而慰之.当是时,余两人寸肠已断,不能复作一语。
    读到这里,我也是肝肠寸断,不能复作一语了。
    两人终究还是别过儿女,避难于友人家去了。一日,两人商量还是去弄点钱回来找份正经营生,做个本钱也好。衣裳褴褛的三白上路了,朔江而上,风雪交加,饥寒交迫,那情形怎一个惨字了得!
    钱终于是借到了,工作也找到了,在幕府里做了个师爷,芸娘的身体却一日差似一日了,在一个苦风凄语的晚上----芸乃执余手而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宇,忽发喘口噤,两目瞪视,千呼万唤已不能言。痛泪两行,涔涔流溢.既而喘沥微,泪渐干,一灵缥缈,竟尔长逝!时嘉庆癸亥三月三十日也。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合上书,恰有微风拂过,街上已是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他们面无表情的从我面前经过,他们不知道长椅上的这个人刚刚正经历了一场爱别离,一个鲜活的生命刚刚在他眼前消逝。是的,他们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我也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浮生一记,记之曰麻木。人生本就如此。
    站起身,茫然四顾,一转身,我也投入了这滚滚红尘,此去经年,又不复知何日醒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3#
发表于 2012-9-25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偶然看到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为其内容和文采所深深吸引,所谓乐以忘忧,读这本书时深有这种感触。
     沈氏夫妇真天作之和,趣味相投,情深意笃终此一生。沈三白固然才子,文字在他笔下有如活了一般,叙人叙事都引人入胜;陈芸亦是佳人, 其观剧“惨别”时,伤心不忍再看;做新妇时,终日无怒容,事上以敬,处下以和,又有“情之所钟,虽丑不嫌”等语,不是深有内涵的女子说不出这样极有韵味的话来。“恭而有礼”真是名言,夫妻之间恐怕必须如此才能长时间和睦相处,感情一日深似一日;在沈三白的笔下,一位痴情、柔顺聪慧的女子跃然于纸上。
     卷三所述“坎坷记愁”,读到逢森大哭说“我母不归矣”,不觉伤心流泪;而夫妻永诀虽不是缠绵激昂之语,但相互体贴之意想来却让作者肝肠寸断;尔后在读到沈三白闻丧子时,真的有如切身感觉到命运乖张,一股忧伤之情由心底冉冉而升。
   “恩爱夫妻不到头”,但愿只是沈三白一时伤感之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4#
发表于 2012-9-25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读《浮生六记》是在拥挤的公车上。但芸娘却让我入了迷。
  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美的女性,我却认为芸娘是历史上最痴情,最有情调的女性。
  从小时候留给沈复的那碗粥,倒对爱人始终如一的理解和爱恋。沈复其实是个很没有出息的男人,事业无成,治家无方,让芸娘尝尽柴米油盐的艰辛还有来自公公的刁难。
  可芸娘却自始至终没有埋怨过他一个字。
  有钱谁都能讲情调,有那么多暴发户发了财,就舍命的买名牌,情调品位也就上来了。
  难的是没有钱还能讲情调,还能苦中作乐。
  十月的读者有篇文章就讲到三个生活艰难却穿着整齐,非常有情调的妇女
  记得很深的是,大家要去郊游,苦于没法吃到热的酒菜,手头很紧的芸娘就租了个馄顿担子挑着去,钱花的不多,乐趣却无穷,情调也提上来了。
  最不理解的是沈复这东西在芸娘死后还写了那么多的游山玩水的破文章。
  看这本书就是冲这芸娘去的,芸娘香魂散后,你个臭男人还罗唆个什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
发表于 2012-9-25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在大学的图书馆的二楼阁间里发现的这本书,书都旧得发黄了,文言的,慢慢的看下来,被书里的内容所感动,生活虽然不易,但仍可以从中活出生活的情趣,会友,吟诗,与爱人相依偎,即使天上没有满月可以欣赏,也觉得知足。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淡的,在平淡的生活中注重那些生活的细节,书里的人让我感觉到生活是自己珍惜来的,再平淡,再难也可以活得有滋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6#
发表于 2012-9-25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很早的时候看的,八十年代初的一种版本。可能当时还小,不能体会闺房之乐,只是觉得这样一种生活很好,即便是下着雪去借债或者寄宿在别人家里。现在大了,还是这样觉得,芸这样的人未必能遇到,怀着他们的心情在生活,也是很好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7#
发表于 2012-9-25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沈姓人中,除了沈括的《梦溪笔谈》,沈万三的聚宝盆,就数沈三白的《浮生六记》让我印象深刻了。
  
  这种文章要慢慢品尝,方能品出个中三味。虽是文言文,其实很好懂。此书是纪念亡妻之作,文笔细腻传神,平淡中见真情。就写夫妻生活而言,算得最好的一篇。换到现在,算得是标准的小资生活。
  
  转载一篇俞平伯写的序,看看国学大师对它的评论。
  
  重刊《浮生六记》序            
  
      重印《浮生六记》的因缘,容我略说。幼年在苏州,曾读过此书,当时只觉得可爱而已。自移家北去后,不但诵读时的残趣久荡为云烟,即书的名字也难省忆。去秋在上海,与颉刚伯祥两君结邻,偶然读起此书,我始茫茫然若有所领会。颉刚的《雁来红丛报》本,伯祥的《独悟庵丛钞》本,都被我借来了。既有这么一段前因,自然重读时更有滋味。且这书确也有眩人的力,我们想把这喜悦遍及于读者诸君,于是便把它校点重印。
  
      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只存《闺房记乐》以下四篇,其五六两篇已佚。此书虽不全,而今所存者似即其精英。《中山记历》当是记漫游琉球之事,或系日记体。《养生记道》,恐亦多道家修持妄说。就其存者言之,固不失为简洁生动的自传文字。
  
      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年无考,当在嘉庆十二年以后。可注意的,他是个习幕经商的人,不是什么斯文举子。偶然写几句诗文,也无所存心,上不为名山之业,下不为富贵的敲门砖,意兴所到,便濡毫伸纸,不必妆点,不知避忌。统观全书,无酸语,赘语,道学语,殆以此乎?
  
      文章事业的圆成本有一个通例,就是“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这个通例,于小品文字的创作尤为显明。我们莫妙于学行云流水,莫妙于学春鸟秋虫,固不是有所为,却也未必就是无所为。这两种说法同伤于武断。古人论文每每标一“机”字,概念的诠表虽病含混,我却赏其谈言微中。陆机《文赋》说,“故徒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这是绝妙的文思描写。我们与一切外物相遇,不可著意,著意则滞;不可绝缘,绝缘则离。记得宋周美成的《玉楼春》里,有两句最好,“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这种况味正在不离不著之间。文心之妙亦复如是。
  
      即如这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这所以不和寻常的日记相同,而有重行付印,令其传播得更久更远的价值。
  
  我岂不知这是小顽意儿,不值当作溢美的说法;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
  
  一九二三,二,二七,杭州城头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8#
发表于 2012-9-25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经常想写个关于浮生六记的东西,有可能是剧本。
  芸娘是早就已经成了中国男人YY的对象了。我想写的话,应该是以沈复为中心。(“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多有镜头感啊……简直天生就是好莱坞电影的开头。)
  沈复童年时就开始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娶了芸娘,短暂的幸福甜蜜。两个人投契,一样是热衷情趣,经营二人的情致生活和精神世界。和外界的逼仄成鲜明对比。但不祥的预兆时时闪现。后来芸和沈家庭的关系日益恶化(这里是重点发挥),芸劳心成病,命运之网一步步收紧。憨园事终于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我以为憨园事不是芸之死最重要的原因,而是芸在沈家受到的一系列不公,以芸的个性怎么会和沈父交恶,复为长者讳,为死者讳,应有不少隐语,憨事只是命运的最后一击,沈为了美化芸的大度和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将这件事情放大为芸的最重大死因。)之后复坎坷浪游,不知所终。
  前一阵看一本三国的书说品评某人“器小”,其中“器”,不是指气量,而是胸中格局的意思。复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器小”的古代中国男性文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自我麻醉,用内心缔造出来的不堪一击的脆弱小天地来对抗强大的外部世界,YY是把握世界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且犹不自知,可悲复可怜。芸的人格形成有天然的魅力也有后天的努力,其实贤惠,可爱,大度,有生活情趣远不是她性格的全部。
  经常浮现在脑海里的一个情景是芸死去多年后,复浪迹花船酒肆,秦淮河上,在脂粉丛中被推来搡去,踉跄醉倒,谑浪笑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9#
发表于 2012-9-25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多年前曾买过本大概是八十年代出版的清沈复(三白)的《浮生六记》,看过后爱不释手。该书文字流畅,行文优美,沈夫妻间的温情如涓涓流水般慢慢而出。那个版本的书附有林语堂等人对该书的评价。林称沈的妻子芸为中国文学作品中最美丽的女子。读过后我深为同意。从芸的藏粥到制双鲜酱泛舟到与憨结拜为夫做媒,无不流露传统女子的娇柔贤惠可爱。其中的插图为素描,很有特色。去年去苏州时,特意到书中描述的仓浪亭寻迹。
  
  
  《浮生六记》原本有六记,后遗失后两记。在我所买的那个版本里六记都有。介绍说是后人补写的。后来这书被我送人了,到现在还很是舍不得。前几天到书店看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闺中忆语》中收有《浮生六记》,只是并不包括后两记。其中的插图与前本不同,多为国画。虽然这书与前本相比稍逊,却也不失好藏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0#
发表于 2012-9-25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三白很有福气。。娶得陈芸,夫妻二人虽然没有白头到老。但也是相亲相爱的过了不少幸福的时日。
  
  我喜欢芸。。的酱瓜,喜欢她藏粥给我喝,喜欢她不成篇的文字。
  
  每当回忆起来,我满脸就是幸福。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只记得沧浪亭畔的日日夜夜。。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2:52 , Processed in 0.0570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