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粉晶乖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悉达多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译者似乎有点洋洋自得的感觉。文字还可以,但似乎并为炉火纯青。并且,向已经有豆友提到的,将书名翻译成悉达多似乎并不是原著精神,而是译者建构的意义吧。、
    我还是被清澈的文字,和干净,适当的意象所感动。
    我想对于我来说,读一遍只是有粗浅的阅读快感,并未读透。但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在作者年表中,看到黑塞创作本书的时候遇到心理危机,求助于荣格及其弟子。后来顺利成书。、
     感觉本书确实受到荣格思想的影响。主人公悉达多在求道的过程中,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作者不断强调这点,而最后他在大河边的想象和幻觉,其实更像一个梦境,似乎潜意识的意象在不断涌现。不知道有么有人能分析下那些意象。
     我更像将悉达多的好友看出是象征悉达多的一部分。他最后的顿悟与意象的呈现,我觉得完全像是荣格所说的自性化的达成。
     
     悉达多的旅程,似乎是一个不断的去体验,去除自己的理性思维,努力活在当下,并不断向着圆满的自性化前进的过程。而这也是荣格对人心灵发展的一个理想状态。至于悉达多和乔达摩,和好友,可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也不重要了。、
     本书封面以云门舞集的《流浪者之歌》为X点,不过看过《流浪者之歌》,再看本书确实有些互为印证的感觉。一些本以为早已忘记的舞蹈动作突然被我想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了赫尔墨黑塞的《悉达多》,感受到了婆罗门贵族子弟的一生由学生到沙门到坠入世俗再到顿悟的经历。从全书来看,整本书充满了宗教式的氛围和神秘的气息,人生恍如隔世一般,没有终结,我们一切万物都陷入于轮回之中。
  
  佛教的思想,禅宗的理念在这部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我说说自己的一些的见解,在读完这本书以后。首先人生始终陷入一种轮回之中,无法自拔,无法超脱,生命本身没有错误,而老人或小孩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有机体或者是无机体只是一种存在形式,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联系与发展中,我们无法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由此可知,活在当下是一个多么明智的选择,无法决定过去,也不用担心未来。
  
  再者,藐视一切的哲学是伪哲学,所以哲学是建立在现实存在的基础上的。而作为学者或者是其他处在高等的地位的人容易把自己不自觉的渗透入高人一等的境界中去。
  
  然而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让内心安宁的东西。年少时,或者心理年轻时,欲望会成为我们前行的推动力,对地位权势爱情,然而人生都有尽时,唯有保持一种安静平和的心态才能得以存活,真正的存活下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看翻译过来的书的时候一般直入正文,作者的序也不看,怕有误导,看完后再看序。
  关于乔达摩与希达多,我也和大家一样,看到书名的时候很第一反应是佛祖;看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疑惑,被一种好奇心一直驱使着往下看;见到乔达摩之后感觉更奇怪了,潜意识里一直觉得可能结局的时候会是两个人以什么奇妙的方式融为一体;到乔达摩圆寂的时候我猜想突然他进入希达多的身体复生了……一直到结束。
  看完后在想,原来乔达摩和希达多是两个人啊,怎么跟我之前了解的不一样呢。搜索了一下之后发现我之前的认识也是很多人的认识,直到搜到这里。原来是这样。
  这时看了大家的评论,我就在想要是希达多看到这些讨论会是什么反应呢?大家太执著于字面的东西了,就像我走过的这段一样。这才发现,虽然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一直是跟着希达多的思想走的,而在现实中才发现,圆融的境界体现在人生的每一个点上。我看完了,但我还是没做到,还是在执著于自己是否知道乔达摩与希达多的关系。即使到了此刻,我还是没有做到,我执著于自己有没有做到圆融统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断的认识自己真正的去了解自己吧,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感受爱和一切情感,我们经历着的正是我们无比珍贵的。多看一次你的感悟就更深一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流浪者的双足宛如鲜花,他的灵魂成长,终得正果,浪迹天涯的疲惫吸取他的罪恶,那么,流浪去吧。”
  
  这是《悉达多》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源自《婆罗门书》。由于自己的阅读习惯,这段话我在读本书之前和之后各看了一遍。读完全书后,再来看着句话,仿佛出自悉达多之口。
  
  蒋勋评价黑塞时说:黑塞的文学可能影响了一代的年轻人走向追寻自然、流浪、孤独,追寻自我的觉醒。在悉达多看来,寻找自我觉醒的出路不应算是一种追寻,应该是一种寻见。对自我觉醒的寻见不会蒙蔽人的双眼,不会让人对目标有急切的渴望,不会让人失去内心的平安。如果成为了一种追寻,永远也不可能达到自我的觉醒。
  
  我是在对书与作者完全无知下决定读此书的。最初决定原因是因为书名——悉达多。可以猜到我把这本书误解成了一本介绍佛陀的传记。直到读到书中关于乔答摩与悉达多对话的章节时,我才发现这不可能是本传记,这只能是本小说。这时我竟读过了书的一半。
  
  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极大的原因是,之前看过的许多关于佛陀生平故事都太过传奇而梦幻。而书中玄妙、庄重的色调混淆了我视线。仿佛如同耶稣一样,注定要成为小说文学的一部分。
  从悉达多的故事里我能找到佛陀的影子:从小便醉心于宗教,参悟阿特曼的奥义;青年时放弃了婆罗门的身份,毅然皈依沙门,成为一个在森林里经受大自然考验的苦行僧;在与佛陀乔答摩的对话之后,悉达多决定与挚友侨文达分手,开始自我之路;他从名妓伽摩拉那里学习情爱,从富商伽摩湿瓦弥那里得到财富,最终在赌场挥霍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在萌生轻声念头之时,遇见了二十年前载他过河的船夫维酥德瓦,寻找拯救罪恶自我的出路;在人生的晚年,他参悟出世间万物圆融统一、永恒不灭的道理。
  黑塞在一种一真一切、一实一虚的境遇里给我讲述着一个行者的故事。因为与佛陀的想象,让我能够想象到最终悉达多的功德圆满。
  
  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蒋勋对黑塞的评价显然是过高了,更加与出版商将此书冠以“黑塞最美丽的‘流浪者之歌’”有不小的差距。
  对黑塞的无知,现在看来于我是最大的好处。因为可以更加纯粹的将《悉达多》与写此书时的黑塞揉在一起。
  
  我们所了解的先知,无论是苏格拉底、孔子还是佛陀,对智慧的寻见和参悟更多的是依靠口头的交流和思辨完成的。黑塞仿佛是在还原这种人对智慧与法门寻见的原始状态。不但是在小说的情境中我能看到人物之间的智慧的交谈,在温和的文字里我仿佛听见黑塞的声音。是独白,亦是对话。
  无论对于读者,还是对于作者自己,悉达多都不只是一个与佛陀相像的角色,而是作为扭曲、连贯作者彼时与读者此时的时空外力。对心灵与生命深处的探寻、思考不也再是生硬的形而上学的分析,而仿佛是在一种密闭却敞亮的房间里让每个读者都有自觉的思考和自然的独白的空间。
  虽然书中谈论着宗教,但是仿佛是在完成哲学的使命——提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其实读此书之初,我便将黑塞与茨威格化为一类。其实对于文学无知的我,这样划分毫无根据,却只是觉得两人的文字都温和而优美。总让我产生浪漫、安逸情绪的错象。
  我原以为德语的逻辑和表达是很难在中文里找到恰当的出路的,所以总觉得翻译后的德文晦涩难懂。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悉达多》给人阅读的舒畅,很大一部分功劳应该给译者杨玉功。在译者序中,译者说,《悉达多》的翻译伴随着它心中悉达多的成长与成熟。译者也体验到了悉达多的孤独与烦恼、追寻与苦恼。也许这种对于原著的感同身受,使得这种再创作不但妥帖而且自然。
  译者有意对译稿文字赋予的“庄严感”,使得梵文、德文与中文的美表现得更一致,更美妙。
  
  也许正如译者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悉达多,他会成长和成熟。
  《悉达多》也有了再次品味的必要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经常百思不得其解,自我是什么?什么是自我?
  或者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不带任何目的和答案的。
  我们永远在路上,永远去追寻,永远没有终极。
  每个人都不同。
  每个人都不被理解。
  每个人都是孤独者。
  是不是要舍弃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The GOD know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恩,我从这儿认识了阿特曼。
  斋戒、思考和等待。以及对幸福的认识。
  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的不想多说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说呢,,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看就知道是西方人写的。。。。。。真的很努力把印支文化简化成西方人能理解的内容。
  
  文字很美。故事情节也安排地很好。但是,,不知道是我期望太高,还是我没有读懂,总之看完了觉得有一点点的,,,肤浅。可能真的只是本对于完全没有东方情结的西方人的初级读物?
  
  很多人说美国年轻人大学时都读这本书,,i doubt it...严重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请允许我这个俗人小白开始白话剧情归纳:身为贵族婆罗门的主角小伙主修科目zhuangbility已经日渐成熟,眼看就可以拿出去现的时候,小伙迷茫了,中二了。我为什么要zhuangbi呢?无疑这些优雅的礼仪和圣贤之语都是好的,但是我就不知道他们到底在说啥。橙子姐姐说的好,我要去找到根源。哇,那边来了两个丐帮的看着酷呆了,等等我去也~~
  于是小伙加入丐帮学习幻术和忍术,其主要内容是如何忽悠施主给饭和如何忍受饥饿而不自觉,(这内容和名字当然是我总结的)。说来这小伙就是实诚,没有几天都老老实实学了,在丐帮也可以zhuangbi了。这时候他回过味来。咦~他说,不学不知道,学了这东西不就是用来掩饰自己没有东西吃的自欺欺人术么!不干了,退学费!正好东边来了一个圣人,小伙就改道向东了。
  见到圣人,一看排场果然不同凡响,排开小伙老早就听说了的圣人的大统一宇宙模型理论,小伙发现圣人气质就是飘逸自然,浅浅的微笑仿佛在说:我真不是故意要鄙视你。众人纷纷要求入门为徒。小伙这时候学乖了一点。上去跟圣人说,你的大统一理论固然精彩。但是大彻大悟之道不仅需要理论修养,更在于个人实践。您光讲理论,不搞实验,有前途么?圣人笑而不语,仿佛在说:偶真的不是故意的。招或者不招,sb就在那里,不离不弃。这话说了就俗了。所以我什么都不说。
  小伙告别大师独自前行,此时他终于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妄图别人告诉自己人生的道理是徒劳的。自己一直傻学苦读,以为拼智商就可以补情商,却完全未曾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小伙决定开始聆听自己的欲望,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偶插播一下感想,读到这里我最大的感悟是,当吃饭真的不成问题,穿衣什么的也不需要,无论何种作法都死不了的热带地区,人的zhuangbi需求是真的可能成为诚挚的唯一需求的。这个纯粹的、脱离了物质世界的高尚的想法,又是多么的阻碍人真正的认识和理解世界。
  这时候恰好名妓适时的打酱油路过,小伙的下一个人生修行的指导老师就此确定。这段渐渐堕落于世俗生活的情节是我在全书的最爱。我们知道,小伙出身贵族,经过丐帮的特训,对世俗的酒池肉林那是抱着研究的态度,有快感无快乐,更绝对到不了人生目标的程度。即使这样,还是在习惯成自然的伟大力量下慢慢变成了赌徒。陷入我悲伤所以喝酒,而我喝酒所以悲伤的困境。这对于我显然非常有现实的警示意义。
  就如所有的自我觉醒,包括我自己经历的那个,一样,否认过去,开始接受过去压抑的那个自我,这仅仅是事情的一半,另一半是重新接受过去,发现新挖掘出来的自我其实仅仅是刚刚抛弃的过去的那个自我的一个补丁。我们的小伙倒也不是故意矫枉过正,但不幸没有敌过世俗的侵蚀。结果反而离自己越来越远,闹到痛苦的去自杀的地步。在沉入河底的时候,小伙,现在已经是大叔了,主角不死的光辉突然闪现,回忆起来年轻时候zhuangbi学中那个充满了哲思的那个词,重新确认了那个追求45度的有志青年是自己的本身,认识自我的过程终告一段落。大叔便把世俗的生活抛弃,在河边继续思考。
  我们的大叔在河边沉静修炼了几年之后,从某天突然天而降,过两天又离他而去的的儿子那里,领悟了爱这种感情,这时候他终于想起来,父母自从他投身丐帮就了无音讯,现在已经在对他的思恋中挂掉了。(晚熟也要有个程度好不好!)失去自己的儿子和让父母失去他们的儿子的悲伤重叠,大叔终于理解了万事万物,明白了所有这些愚蠢、幼稚和简单的欲望蕴含着生命和坚毅,或者用我的话说:zhuangbi学的所有要义,仅仅就在于用语言表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而已。
  然后他的境界终于开始超出我的理解:他竟然不懊悔。尽管一生已经过去,他追寻的人生的真理,即使已经找到,也无法弥补他过去的遗憾,减轻他经受的痛苦,但是大叔,现在是老头,最后的眼中的世界“全部都互相交织和互相联结,千百次的缠绕纠结在一起。把一切集合到一起……他的自我融入了统一之中。“ 他否定了时间。他说事物并非发展,而是在每一个瞬间就包含了所有。将来已经存在于现在之中。生和死一样,罪孽和圣洁一样。而这个包含了所有的罪恶虚荣和愚昧的世界,就是完美的世界,不再会用来和臆想的完美世界相比。而他要做的就是爱这个世界,从属于这个世界。
  然而我不同意,虽然老头对于“为什么我要爱一块石头而且就是爱这个石头本身不是它所象征或者将会变成的什么东西“的论述并不觉得突兀:因为我知道这块石头的原子记录着大爆炸时候的正反物质比例,它其中的重元素经由太阳前身的超新星爆炸而形成,它留着上一个冰川季节流水冻结方向的痕迹(这条我猜的,为了凑排比句,你懂的),它可能还附着着本地的独特的矿产和气息。然而对于我来说,万事万物的,包括这块石头的价值是历史的。这个世界就它真实本征来说,无疑是美的,值得去爱的,它包含着所有残酷、黑暗的美好,远远的超过了任何臆想,YY和45度脑补的各种天堂、大同世界、欧美发达国家……然而它不是完备的,它必然是发展和变化的,它的现在是它的过去的延续,它的未来却还仅仅以萌芽的形式存在于未知中。我会为了这个不确定的未来而抗争,在一生一世纠结于各种各样的欲望,得不到尘埃落定,大彻大悟的一天,因为这才是生活本征的模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悉达多》是肯定还要再重读的一本书,看到这本书缘起于室友的推荐,他们要去看台湾剧组的《流浪者之歌》,说是由《悉达多》改变的。
  
  人最终都是孤单的,不论是求道还是生活,在孤单的路上去发现自我,这种发现的过程,父辈的熏陶代替不了,导师的教导代替不了,经历经验,经历繁华、堕落、自我厌弃,最终悟得大道。YOU CANNOT GET PEACE BY AVOIDING LIFE.
  
  读书的过程中,会忍不住反思自己不长也不短的人间岁月,那些贪念,那些执着,感觉黑塞对人性把我的很深。全书最动人之处,在于悉达多抛下繁华,栖身在河边后,邂逅自己的儿子后。一生未曾爱过什么人的他最后还是拜倒在人类最质朴的血亲关系上。他放下对权力、金钱和女人的欲望,面对叛逆的儿子,却无力的像个孩子,无法管束,不忍责骂,当他窃取财物逃跑后,还不舍的期待去见他一面。一个不动真心的人终究不是全面的人,故事添加这一情节后,悉达多的智慧和平和更令人信服;否则,他会是脱离人类基本感情的树叶,兀自飘离,特立独行。对儿子的牵挂和痛苦使他更能理解人类的感情,士兵、妇女在他眼里才是有生命的个体,在对大众情感波动的感同身受中他完成自身的又一生命体验。当最后,当他痛苦的瘫倒在河边,他的倒影出现在水中,水中的老人多么像他的父亲啊?他远离父亲,他的儿子逃离他,这是悉达多家族的使命吧,子女和父母永远是离开、目送和背影的关系。他终于释然。
  
  每一刻,既是过去,也是未来,更是目前;每一物,既是表象,又是意义,更是itself。生命的热力和对生活敏感的体验,让我们热爱这个聒噪又寂灭的世界,追随悉达多的脚步,去活。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2:30 , Processed in 0.1035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