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粉晶乖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悉达多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这类问题,虽然问法可以形态各异,答案却近乎一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表明了一种立场——形而上学的问题,无法通过理性这一途径获得解答。
  对待真理,需要一种严谨、小心的态度,无法回答,只好尽量回避。可是,面对生命无可排遣的孤寂感,“我”又被迫一遍遍追问这一问题的答案,终究实无所得。
  悉达多却寻找到了一种答案。回归内心。此内心说普通很普通,每个人身上都有;说不普通也很不寻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它。悉达多在回答伽摩拉时,说:假如你向水里投入一颗石子,它会自动找到最快捷的路线到达水底。内心便有这个作用,当认准一个目标后,其他的东西便很难再影响到你。
  悉达多用一种近乎堕落的方式,宣示着这样一个不言自明,却又被遮蔽不见的道理。不过,一切真谛都是离言说相的。你无法从悉达多的话中悟到这一真理,你也无法从悉达多的行为中体悟这一真理。“能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譬如人睁眼见物,除非“我”想睁开,否则外物再变幻,亦不能让你睁眼见物。
  正如悉达多非常钦佩佛陀的微笑,认为佛陀的说教究竟圆满,没有可以指摘的地方。但是,终究不是“我”体悟到的,佛陀开悟时的无上喜悦也无法为外人道,这种喜悦只有通过“我”的不断追求才能得到。虚云师体会到时,曾做一偈:春到花开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其美妙,当真无可言说。禅师公案,就更加的富有诗情画意。一禅师问:达摩祖师未来东土时,可有佛法与不?慧崇禅师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悉达多走过误区,这误区人人皆会走。即认为,寻求真理,必定要与世俗决裂。世俗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生住异灭,只有追求无上的阿特曼才是持久永恒的。这种认识可以很容易地被拆穿,当你不再相信周围的世界、感官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只有你是孤零零的一个,而这就是烦恼的开始,又怎么会达到智慧的彼岸呢?所以,佛陀称赞维摩诘: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长乐远离。
  真正迷惑你的,只是你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如圆性,此心被迷,又如何证悟。所以,当悉达多不再逃避自己的感官与周围的世界时,他获得的是多么大的欢愉,眼前的流水、白云,耳中鸟兽的鸣叫,鼻子所能嗅到的食物的香味,舌头所能感受到的触感。每一块石子在他眼中都变得有生命,每个人也变得可爱与可怜。
  “如来于法,实无所得”。悉达多也并没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寻找到内心,他告诉的只是:等待、思考、斋戒。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我从哪里来?
  我要去哪里?
  
  一切皆为幻化,
  一切皆发真如。
  
  生命觉醒之书。
  
  一气呵成看完此书,感概人的一生不过如此啊。
  
  若有缘,请不要错过阅读此书。
  
  你会从中找到生命的答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Siddhartha,从头读到尾感觉很顺畅,文字通透。看得出翻译还是很有文字才华的,至于译文忠实度不敢妄论。这部小说实在适合青年人看啊,写的就是人的追求嘛,人一生总在追求些什么,或偶有所得,或怅然若失。悉达多也曾迷惘,也曾眷恋浮华,不过最终还是归于平静。小说风格很淡然,不浓重,很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悉达多不是佛陀,悉达多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他的故事,也是你和我的故事。作为一名婆罗门,他也没有遵循社会的习俗做一名尊贵的礼佛者,而是选择成为一名苦行僧。当他弄清楚禁欲的生活并无益于发现真谛时,他放弃了。年青时,他遇到了得道的佛陀,但他并不能够轻易地依从,因为他知道师从并不是真的悟道。后来,他经历了俗世的生活,并在日久浸淫中迷失了自我。在行将自弃的当口,他受教于湍流不息的河流和一位因河而产生大智慧的船夫,也成为了一名船夫。他在晚年知悉自己还有一子,并被这个儿子伤透了心。了解到自己不过也同世上的所有俗人物一般无二,会为爱疯狂。
  悉达多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有荣有辱,同常人一样。世人喜欢把人生际遇划分为顺境和逆境,有钱有势一切顺遂时为顺境,流落街头或乞食为生则为逆境。但其实无论低谷或高潮,都是你经历的一切和周遭。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果循环,你低谷时储蓄的能量正是要在高潮中迸发,而在高潮中得意时犯的错,也可能在低谷中叫你偿还。
  就像悉达多从浑浑噩噩的富贵乡中惊醒,突然觉得自己人生壮年都浪费在了美酒色欲中,后悔不已直至要投河自尽。但河水循环流动不息,告诉他,如果没有这些年的沉迷,哪能得来此时的彻悟。他酣睡一晚,重获了新生。再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每一次朝阳中醒来的都是新的自我,这就是放下吧,放下既有的经验,已有的成就,也放下自己背负的罪责,于时间长流中只掬起当下这一瓢清水,痛饮而下,涤荡尽内心尘埃。
  悉达多在年青时不断寻觅着真谛,也是人生活在这世界上的深刻奥秘。他先是和自我对立,以至弃绝,然后将自我迷失。河边顿悟的这一刻,他终于和自我统而为一。宽容,是在时间里宽得了己心,在空间里容得下己身。这种对自己的宽容绝对不是自我麻痹,也不是一种麻木不仁。而是以透彻体悟了自己的优劣特点,所处环境,而做到的宽容。
  人只有先宽容了自己,才能宽容别人。人也只有先爱了自己,才能有力量爱别人。悉达多老年时,深爱自己的儿子,但儿子却因为与他的隔阂弃他而去,他痛苦不已。这让他终于领悟,自己和任何一位凡夫俗子没有区别。也有那举世皆有的爱子之心。他放下年青时的清高,放下与俗人的疏离感,去爱他们,爱所有人。于是,这样一位船夫,便得了佛的真道行。
  从四年前开始读克氏的书,到现在读黑塞的悉达多。我始终觉得佛学或禅宗实在是简单明了,却又直指人心。它说:
  人生境遇皆应珍惜
  活于当下日久弥新
  宽己恕人心灵安宁
  点滴大爱方为真谛
  但佛学的精妙又在于,这一切都在你的经历中,在体悟中,没有一位老师能教的了你,除了你自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先夸赞下译者,我没看过原文,也看不懂,但真心感到翻译的趋于完美。事实上,我有理由相信,通过汉语表达出来后,其中的意境已经得到了升华。
  
  说来巧合,这几天,刚刚有些明悟到“唵”,试着用灵魂去发出om音,有助于生命的升华,这是我所自身体验到。看完悉达多,我更是彻底明确了,“唵”是世界的声音,也是身体的声音,是灵魂的声音,万事万物都包容在“唵”之中。
  
  让自己成为“唵”,便可化生为世界,或者说,与世界相融,不分彼此,那是如来的真意。
  
  这是悉达多一生的领悟,黑塞的领悟,更是他们的馈赠,更是世界的馈赠。
  
  但,仅仅是回归世界,仅仅是明悟永恒不灭,涅磐的不生不灭无法使我满足,大定真空不是我想要的,随生随灭,方是我所寻之道,所求达之真理,我第一次如此明白,自己所求。真空不二劫。
  
  对了,真与幻,皆是世界。表与里,本质如一,如此的开示,实在是大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先夸赞下译者,我没看过原文,也看不懂,但真心感到翻译的趋于完美。事实上,我有理由相信,通过汉语表达出来后,其中的意境已经得到了升华。
  
  说来巧合,这几天,刚刚有些明悟到“唵”,试着用灵魂去发出om音,有助于生命的升华,这是我所自身体验到。看完悉达多,我更是彻底明确了,“唵”是世界的声音,也是身体的声音,是灵魂的声音,万事万物都包容在“唵”之中。
  
  让自己成为“唵”,便可化生为世界,或者说,与世界相融,不分彼此,那是如来的真意。
  
  这是悉达多一生的领悟,黑塞的领悟,更是他们的馈赠,更是世界的馈赠。
  
  但,仅仅是回归世界,仅仅是明悟永恒不灭,涅磐的不生不灭无法使我满足,大定真空不是我想要的,随生随灭,方是我所寻之道,所求达之真理,我第一次如此明白,自己所求。真空不二劫。
  
  对了,真与幻,皆是世界。表与里,本质如一,如此的开示,实在是大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先夸赞下译者,我没看过原文,也看不懂,但真心感到翻译的趋于完美。事实上,我有理由相信,通过汉语表达出来后,其中的意境已经得到了升华。
  
  说来巧合,这几天,刚刚有些明悟到“唵”,试着用灵魂去发出om音,有助于生命的升华,这是我所自身体验到。看完悉达多,我更是彻底明确了,“唵”是世界的声音,也是身体的声音,是灵魂的声音,万事万物都包容在“唵”之中。
  
  让自己成为“唵”,便可化生为世界,或者说,与世界相融,不分彼此,那是如来的真意。
  
  这是悉达多一生的领悟,黑塞的领悟,更是他们的馈赠,更是世界的馈赠。
  
  但,仅仅是回归世界,仅仅是明悟永恒不灭,涅磐的不生不灭无法使我满足,大定真空不是我想要的,随生随灭,方是我所寻之道,所求达之真理,我第一次如此明白,自己所求。真空不二劫。
  
  对了,真与幻,皆是世界。表与里,本质如一,如此的开示,实在是大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是个永恒的命题,或许也是我们活着的意义。睿智如黑塞,也并未给出答案,但我看到了关于人与人差异那么自然地分析。
      拿起这本书,本以为是乔达摩·悉达多的成佛之路。一直觉得,佛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佛的半边,是人,不是神。说的,便是任何人都有证悟的可能。后来出现了那位乔达摩,那位才是所为圆满融合的存在。
       乔达摩与悉达多,或许黑塞故意这样分开的吧。他们合为一体,便是释迦,而单独开来,就如”佛“字拆两半。
      那么,悉达多要到哪里去呢?苦行僧、商人、船夫,他们是悉达多么?都是,又都不是。就如同《西藏生死书》里索甲仁波切那个譬喻:燃了一整夜的蜡烛,上半夜与下半夜的它,是同样的么?说是,它的形状变了,说不是,它不还是原来的那只么?
      悉达多终究是人,未成佛。他不断寻找自己,遇见爱情、金钱、名利,然后他恶心到要吐了,于是离开。殊不知,一个儿子。而且那是个叛逆放肆的孩子。悉达多追求那么久的圆满,证悟,终究逃不过爱,逃不过贪嗔痴。
        然而这样有错么?选择并无好坏对错,只有代价。悉达多,不过是想找到成为自己的路。而我很高兴,他并未逼迫自己成佛,也没有沉沦于欲念。
      让思想像流水一样飘过吧,也许不经意间,你就发现,自己便是自己了。
      喜欢黑塞的《咏书》一篇,他说:”世界上任何书本,都不会给你带来幸福,但书本会悄悄教育你,让你成为你自己。“
      但愿这是阅读的意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此悉达多非彼悉达多,这个不用纠结,毕竟不是人物传记。甚至更可以说,是黑塞个人的心理探索与反思过程的总结。
       这里也存在一点点吊诡,书里的悉达多否定了智慧可以传授、体验可以用语词表达的实践,但是黑塞用这本书详细地、水到渠成地展示了悉达多个人探索的种种体验。……
       道学家看见淫。我一向坚持认为,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所得也不同。有人以一当十,有人从两行里看出第三行来,有人解决了部分疑问,有人和作者干起来。……我自己,解决了某些部分的疑问。(这本书如此流畅,流畅到像书里的那条河,虽然很多很多排比句看起来有点煽情如琼瑶小说,加之译者本人对此书的译功也作欣欣然状,哦也)
       对基督教之类的完全不了解,不敢妄言。但还想斗胆比较一下个人的阅读体验,仅仅是个人性的阅读和思索体验:基督教之类创造的上帝,置于了绝对原则之上,神圣和禁忌,不需要辩机,所有后世所做的努力,不过是编写了圣经并维护它所宣扬的,排他,追溯,以原罪的形式来给人类加一定大帽子,不得不服从,绝对服从,否则就是触犯了天生的禁忌。总觉得,这不过是人人自律时时举起抽象道德的大棒子,树立了绝对权威和敬畏,用以给自己追溯最早的精神谱系,建立了这个精神谱系,里面却空空如也,除了心理暗示的“……生来……服从……否则……”的话语方式。可怜,它靠先天的信、先验、无理性——完全无逻辑。
      而佛教,取消了语词的特定含义,颠覆了所有的前定,它彻底将神性打破,它不会令你无疑信服,它有辩机,它要揭开所有的语词陷阱,逼得你步步后退,直到再无可躲,看见了真相,取得了和解。……它消融了了你和世界,和宇宙,和时间流的所有界限,自由出入,物我和合。它是哲学。它是自我探索的过程,是探索程度与限度的忠实记录,是利刃敲碎所有的顽执。
     当然,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历史上和现实中、甚至当下都有人拿来做武器和工具,劈杀许多生命。但是,宗教和用宗教去杀人是两回事。宗教成了工具,宗教还是宗教。
  …………再回来说《悉达多》,最后读到流泪,不是因为里面的故事,是有些个人内在的问题也得以解决。对于自我的逃避,即使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也是徒劳,南辕北辙的追寻之路,指向的是永远不能到达。悉达多在清修、堕落、欢愉、创痛等等各种生命幻象之间轮回,一个人,内部,外部,几经轮回,他是自己,不是自己,他是他,不是他,和合幻化,最终圆融。
         当然,我也不能完全同意悉达多所谓“必须”经历的那些苦痛折磨、拥有与失落,比如和名妓伽摩拉的情爱生活,比如成为富商拥有花园仆从,失去儿子,……但是伽摩拉很有智慧,或者说很多人都是智慧的,而这智慧与智慧也是不同内容与层次的——比如和船夫的智慧一定是不同的,——伽摩拉说,天真的人能够爱。
      ……悉达多要多衰老有多衰老,要多天真就有多天真,所以他可以爱,他对自己的探索、对时间、对人对万物的体验,有多远就走多远。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亦时常陷入对自己的厌恶之中。
  这装潢华美的地狱的人世间。
  
  所有浅薄的,轻狂的人,似乎更容易切近幸福。
  痛苦源于迷惑生发的思考。
  
  当然,我并不因此而反智主义。
  
  这诚然便是缘起。
  盗贼之为盗贼,舞女之为舞女,悉达多之成悉达多。
  
  最喜欢茫然无所知的表情。
  最向往身体作为容器被完全清空后趋近旷谷般的澄静与清明。
  
  老子说,世上极之微小的事物不具备核心,实则乃大。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02:24 , Processed in 0.0528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