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1| 0
|
悉达多 |
最新书评 共 93 条
Adjani$
嘎然而止。我既庆幸自己在这个年纪读到这本书又感到迷惑,因为我不懂最多略知一二这样的圆融统一以及所谓“唵”字真言。我得到最大的启示可能仅是趁年轻要去争取与挥霍甚至堕落,但仍需节制。悉达多的堕落因为他聪灵、空虚,他的孤独注定让他超出凡尘,即使他赌博也是为了嘲讽世俗和金钱,以及无法填满欲望的沟壑。他是贤者,却又不是圣人,他最终面带纯净、安详、奔放、慈爱与圣洁,他却又只是一个凡人,师从河流、石子、森林等世间万物,如此的圆融统一最终带领他到另一个新的境界,他的言辞充满智慧,这不能怪侨文达,因为我们都是需要经历万种世态才能到达极深禅定的彼岸。思考与修行不能停止,倘若我们把享乐也当作一种修行,体验生活的鲁莽、艰辛;倘若我们把哀怒比作一种戒律,那将是更加甘甜的清泉、极乐。心怀感恩,若你做不到包容,也要尽力尝试一笑了之并前进,坚定地在自己的道路上心无旁骛地前行,专注之余也要懂得欣赏,风景也好,苦中作乐也罢,总能从中吸取到有限甚至无限的能量。
20岁书。
来自: 豆瓣
详情
蓝$
任何体验如果未达极致并终归寂灭,都会重新出现,悲哀总会回归
这一句是悉达多体验过失去孩子后作者写到的,书中尤是悉达多爱子这几章动人心魄。这世间最终的考验,最大的劫难仿佛就是这奋不顾身,几欲用生命去换得的爱了。这爱不仅限于对子之爱,可以是对任何人之爱,对任何事之爱,冲击生命最深处的关键,教人如何平静下来。
而那河畔草木的一枯一荣之间,便是轮回了。如同那些往日的回忆的日渐消退和曾经那一瞬间的刻骨铭心便是一个轮回了。而今日的思念欲裂与明日的淡忘如水便也是一个轮回。生命的河流上,表象生生不息,轮回变生生不息,在生命交替之中,更在生命的过程之中。
以河比喻永恒的生命之流再恰当不过,河流不受时间的影响,而轮回依附于时间,是时间的产物与嘲弄。河流在时间之下静静的流淌,若佛陀证得永不受轮回之苦的涅槃,便不应是无死无生,而是安心在这永常的河流之中,不受时间的捉弄,便也无苦无痛。
然而如何寂灭,却没有交代。而且之后便是向船夫的倾诉,可见他只是摒弃任何教义并不是对导师的摒弃,或许跟着佛陀,若聆听生命也可圆满,只是他当时的狭隘让他以为佛陀只有教义。在之后就是聆听河水,与面露微笑。应该就是在那一瞬间看到了世间情感的无常,对那爱子之情的释然和对安住于生命之流的喜悦填充了他的心灵,这样便算是寂灭与圆满了。
然而小说确实有些戏剧性,暴富之后便是寻死与解脱,岂不知这生活最大的能力便是把人变的平庸,变的毫无特点,尤其经过那些奢侈,早已不是曾经的沙门,又哪来的勇气,哪来的坚定要出走和寻死呢。或是因为黑塞把这长时间的事情压缩了,如同把一个人可能需要几个月,几年来释怀的感情在一瞬间解脱。所以看故事意犹未尽,看黑塞的对心灵的描写真是酣畅淋漓。
来自: 豆瓣
详情
惡萌島$
第一章“婆罗门之子”我就疑惑了,释迦牟尼是刹帝利来着。中途还自作多情和聪明的为作者把悉达多和乔答摩分裂开来阐释佛经中的“所说……即非……是故名……”的手法喝彩。全书看完才最后发现这书是伪装成佛陀传记的自由发挥的小说。
抛开误会,其实让悉达多去见乔答摩真是个好创意啊。佛陀不是老喜欢玩是我非我的游戏么,比起跟弟子争不如跟自己辨来的痛快啊。而且回想起来,侨文达要皈依佛陀的时候,悉达多的表现真的很诡啊,他满心希望侨文达去世尊处,而实际上侨文达信佛陀说无异于背叛悉达多,悉达多对这种背叛不加阻止还高声赞扬这算怎么回事。合理的解释就是悉达多实乃乔答摩!另外注意到对佛陀没有外貌特征描写,这似乎也暗示了两者的关系。再有黑塞不可能不知道为本书取名悉达多会造成误解,所他这样取名肯定有为佛陀作传的意思,到底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简述下悉达多的折腾史:他是婆罗门之子,过着干净清洁的生活,可他偏做苦行僧找折磨,苦修三年他与佛陀辨后得到了自己的觉醒,可这个觉醒告诉他不该苦修而应该入世。于是他将米糕抛给了狗,对名妓伽摩拉说出“我想你做我的朋友和导师,因为我对你所擅长的技艺一无所知”这种混帐话。以后的二十年他越来越混帐,混帐到想结果了自己。之后他和一个敬奉时间之河的船夫做伴。这期间他得而复失了一个儿子。最终船夫得道而去,他也证得大圆满。整个故事中悉达多都是以一种天启的方式获得重生然后进入下一个副本。作者意图明确——先当高尚的天使再做堕落的魔鬼,然后你才可能去竞选上帝。
思想上,对于佛教部分的解释没什么新意,无非就是一花一世界一石一梵天,自性自满不假外求,法可心传不可言说之类的。非要从这书里找到一点西方色彩的观点,就是最后突兀出现的“热爱世界论”——我感觉爱是世上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鄙弃它。佛家或许有慈悲心,但那是一种怜悯并非热爱,黑塞解为热爱怎么看都是西方基督教思想的产物。
总结:本书语言诗化,情节浪漫,缺乏逻辑,是一本魔幻小说佳作。
来自: 豆瓣
详情
已注小$
一直以来,我的记忆中,佛祖释迦牟尼的名字叫作乔达摩悉达多.
然而作为世尊(佛陀十号之一)的乔达摩出现在青少年悉达多面前讲佛法的时候,我的三观开始崩塌,更何况,悉达多还有个基友叫乔文达(我一直想叫他文西...).
很多年以后,乔文达在悉达多的额头轻轻一吻,那一瞬间,在悉达多微笑面庞之后,乔文达看到了无数自然事物、人物甚至整个宇宙的生灭和变幻。当时世尊乔达摩已然辞世,新的世尊悉达多也豁然开朗立地成佛。
我不知道乔文达这一吻中,有否感受到伽摩拉三四十种体位曾经给青年悉达多带来的快感,只看到乔文达泪水划过脸庞仿佛在说“感觉不会再爱了”。
一个俄国出生后来入瑞士籍的德国作家用轻快并且饱含深情的笔触重新演绎了印度佛祖从少年到沙门到商人到渡船船夫的流浪之旅。中文译本可读性十足,估计原著更是文采四溅可惜我并不懂。
阅读时间:2.5小时。
推荐购买。
来自: 豆瓣
详情
如是$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这类问题,虽然问法可以形态各异,答案却近乎一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表明了一种立场——形而上学的问题,无法通过理性这一途径获得解答。
对待真理,需要一种严谨、小心的态度,无法回答,只好尽量回避。可是,面对生命无可排遣的孤寂感,“我”又被迫一遍遍追问这一问题的答案,终究实无所得。
悉达多却寻找到了一种答案。回归内心。此内心说普通很普通,每个人身上都有;说不普通也很不寻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它。悉达多在回答伽摩拉时,说:假如你向水里投入一颗石子,它会自动找到最快捷的路线到达水底。内心便有这个作用,当认准一个目标后,其他的东西便很难再影响到你。
悉达多用一种近乎堕落的方式,宣示着这样一个不言自明,却又被遮蔽不见的道理。不过,一切真谛都是离言说相的。你无法从悉达多的话中悟到这一真理,你也无法从悉达多的行为中体悟这一真理。“能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譬如人睁眼见物,除非“我”想睁开,否则外物再变幻,亦不能让你睁眼见物。
正如悉达多非常钦佩佛陀的微笑,认为佛陀的说教究竟圆满,没有可以指摘的地方。但是,终究不是“我”体悟到的,佛陀开悟时的无上喜悦也无法为外人道,这种喜悦只有通过“我”的不断追求才能得到。虚云师体会到时,曾做一偈:春到花开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其美妙,当真无可言说。禅师公案,就更加的富有诗情画意。一禅师问:达摩祖师未来东土时,可有佛法与不?慧崇禅师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悉达多走过误区,这误区人人皆会走。即认为,寻求真理,必定要与世俗决裂。世俗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生住异灭,只有追求无上的阿特曼才是持久永恒的。这种认识可以很容易地被拆穿,当你不再相信周围的世界、感官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只有你是孤零零的一个,而这就是烦恼的开始,又怎么会达到智慧的彼岸呢?所以,佛陀称赞维摩诘: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长乐远离。
真正迷惑你的,只是你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如圆性,此心被迷,又如何证悟。所以,当悉达多不再逃避自己的感官与周围的世界时,他获得的是多么大的欢愉,眼前的流水、白云,耳中鸟兽的鸣叫,鼻子所能嗅到的食物的香味,舌头所能感受到的触感。每一块石子在他眼中都变得有生命,每个人也变得可爱与可怜。
“如来于法,实无所得”。悉达多也并没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寻找到内心,他告诉的只是:等待、思考、斋戒。
来自: 豆瓣
详情
bleybi$
悉达多不是佛陀,悉达多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他的故事,也是你和我的故事。作为一名婆罗门,他也没有遵循社会的习俗做一名尊贵的礼佛者,而是选择成为一名苦行僧。当他弄清楚禁欲的生活并无益于发现真谛时,他放弃了。年青时,他遇到了得道的佛陀,但他并不能够轻易地依从,因为他知道师从并不是真的悟道。后来,他经历了俗世的生活,并在日久浸淫中迷失了自我。在行将自弃的当口,他受教于湍流不息的河流和一位因河而产生大智慧的船夫,也成为了一名船夫。他在晚年知悉自己还有一子,并被这个儿子伤透了心。了解到自己不过也同世上的所有俗人物一般无二,会为爱疯狂。
悉达多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有荣有辱,同常人一样。世人喜欢把人生际遇划分为顺境和逆境,有钱有势一切顺遂时为顺境,流落街头或乞食为生则为逆境。但其实无论低谷或高潮,都是你经历的一切和周遭。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果循环,你低谷时储蓄的能量正是要在高潮中迸发,而在高潮中得意时犯的错,也可能在低谷中叫你偿还。
就像悉达多从浑浑噩噩的富贵乡中惊醒,突然觉得自己人生壮年都浪费在了美酒色欲中,后悔不已直至要投河自尽。但河水循环流动不息,告诉他,如果没有这些年的沉迷,哪能得来此时的彻悟。他酣睡一晚,重获了新生。再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每一次朝阳中醒来的都是新的自我,这就是放下吧,放下既有的经验,已有的成就,也放下自己背负的罪责,于时间长流中只掬起当下这一瓢清水,痛饮而下,涤荡尽内心尘埃。
悉达多在年青时不断寻觅着真谛,也是人生活在这世界上的深刻奥秘。他先是和自我对立,以至弃绝,然后将自我迷失。河边顿悟的这一刻,他终于和自我统而为一。宽容,是在时间里宽得了己心,在空间里容得下己身。这种对自己的宽容绝对不是自我麻痹,也不是一种麻木不仁。而是以透彻体悟了自己的优劣特点,所处环境,而做到的宽容。
人只有先宽容了自己,才能宽容别人。人也只有先爱了自己,才能有力量爱别人。悉达多老年时,深爱自己的儿子,但儿子却因为与他的隔阂弃他而去,他痛苦不已。这让他终于领悟,自己和任何一位凡夫俗子没有区别。也有那举世皆有的爱子之心。他放下年青时的清高,放下与俗人的疏离感,去爱他们,爱所有人。于是,这样一位船夫,便得了佛的真道行。
从四年前开始读克氏的书,到现在读黑塞的悉达多。我始终觉得佛学或禅宗实在是简单明了,却又直指人心。它说:
人生境遇皆应珍惜
活于当下日久弥新
宽己恕人心灵安宁
点滴大爱方为真谛
但佛学的精妙又在于,这一切都在你的经历中,在体悟中,没有一位老师能教的了你,除了你自己。
来自: 豆瓣
详情
随风听$
先夸赞下译者,我没看过原文,也看不懂,但真心感到翻译的趋于完美。事实上,我有理由相信,通过汉语表达出来后,其中的意境已经得到了升华。
说来巧合,这几天,刚刚有些明悟到“唵”,试着用灵魂去发出om音,有助于生命的升华,这是我所自身体验到。看完悉达多,我更是彻底明确了,“唵”是世界的声音,也是身体的声音,是灵魂的声音,万事万物都包容在“唵”之中。
让自己成为“唵”,便可化生为世界,或者说,与世界相融,不分彼此,那是如来的真意。
这是悉达多一生的领悟,黑塞的领悟,更是他们的馈赠,更是世界的馈赠。
但,仅仅是回归世界,仅仅是明悟永恒不灭,涅磐的不生不灭无法使我满足,大定真空不是我想要的,随生随灭,方是我所寻之道,所求达之真理,我第一次如此明白,自己所求。真空不二劫。
对了,真与幻,皆是世界。表与里,本质如一,如此的开示,实在是大妙。
来自: 豆瓣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1:52 , Processed in 0.466721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