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围城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糊里糊涂把《围城》过了一遍,不知道自己是抱着什么心情来开始的,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结束的,总觉得读完后就该干些什么。不至于会有震撼人心的感慨,这一点我对自己很有信心,好像武功山之行,就洗净了我所有的文思,干干净净不留下一点痕迹。
  
            其实,此刻坐在电脑前,也不明确自己究竟要表达些什么,仿佛这些文字仅仅只是为这些日子找一些慰藉。那些文学上的考究我是没资格去探寻的,值得安慰的是能留下点足迹,表示这片土地我曾涉足。
  
           好像一直以来都纠缠在徐志摩与余秋雨之间,徘徊在梦与现实的边缘,为自己画圈为界,然后一味观望,希望在观望中会有侥幸的收获。其实生活又怎是浪漫与现实这简单的两笔就能画得完全的。嘴角一丝傻笑,是无知,亦是无奈。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是否不在那个年代,不局限在婚姻中的其他,也会如是。我满心疑惑……友情呢?亲情呢?
  
         “娶到的终究还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是不是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最好的,我不明白,既然不是自己所爱的,又何必煞费苦心的想得到呢?人生是没有后悔药的,婚姻的阴影也不是毁约就能摆脱得纯粹的。如果钱锺书大方点,成全了方鸿渐与唐晓芙,到最终也未必见得是件好事,也就不会有便宜让孙小姐捡了。这样说孙柔嘉或许有点偏了,其实,一开始,我是不看好方鸿渐与孙柔嘉的,但世事难料,最终二人也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婚后的吵吵闹闹,分分合合,好像是这场“闪电”似婚姻的必然结果。在连读者看起来都觉得危险的拌嘴持续不断的上演时,男主角的一句“不是最终的追求”似乎和情合理,但站在现实的角度,于我个人来说,很难想象。
  
         我自觉还不到谈婚姻的时候,但耳濡目染多了,不免会对之望而生怯。甚至于爱情,承诺誓言且不说海枯石烂,地老天荒,这一辈子,就真能至死不渝,忠贞不变吗?我在疑惑……
  
          关于友情,好像真如高中时老师所说的般,不再是那般简单。在意得多了,关心得多了,也自然就会磕绊了。就仿佛是一碗汤,调料加多了,味道多了,可尝起来就感觉找不到原来的味道了。当那纯纯的相互理解,不复昔日色彩,就没有延续的前景了。用老钱的话表达“得到的终究还不是自己所希望的”。
  
          说到亲情,温馨之际,多少会有鄙夷在泛滥。就如方孙两家一样,都害怕在相形之中让对方笑话了去,又不免在私下里一番相互贬低。但这种“贬低”在现实里似乎伪装的严实,轻易看不到,只会在印象的某个角落偶露狰狞的面孔,还一边博取同情的哀叹 “给予的终究还不是自己所期待的”。
  
         当然,谁又能抹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所以长久以来,我们都被困在了那被围困的城堡里。游离在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纠葛里,挣扎!埋怨!悔恨!还能聊以自慰的缅怀,纪念并幸福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突然想起一人物唐晓芙,因为模糊,再次拜读[[围城]]。
  
  关于唐小姐的文字不是很多却也算不少。
  
  杨绛先生的注解很简略,她说:
  
  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的更透彻了。方鸿渐失恋后,说结婚后会发现娶得总不是意中人,这些话都很对,可是他究竟没有娶到意中人,他那些话也就可以释为聊以自慰的话。
  
  杨先生的文字,钱老是看过的,“读后也承认没有失真”。可以知道,杨先生注解的可靠性和可信性。
  
  其实,唐小姐恐怕不仅是钱先生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也大概是所有读者都偏爱的人物,又大概尤其是男读者比较偏爱的人物。
  
  唐小姐的容貌,或许算不上标准的美人,但却足以是标准的可爱。尤其“有两个浅酒窝”,是具有最容易让人联想到可爱效能的文字——事实上是否如此,那当另说——然而容貌究竟不是全部,她之所以为人偏爱全在于那句总结的话:
  
  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世界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这是一个极普通——甚至有些朴素——却又极高致的评价。正是“一个真正的女孩子“这区区八个字,让很多人,或许是所有人,都舍不得让她受一点伤。因为在摩登世界里,这样的人物太难寻找了,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她本来就是个理想的人物,也只能在理想中生存,钱先生不让她嫁给方鸿渐,或许也是因为不必让她接受现实的碰触,否则,真不知道她将如何处理那些她本来便不很重视的琐碎和无聊。比如她的表姐苏小姐那些烦人的猜忌或者面对需要被夸奖和褒扬的沈太太的应酬。
  
  以钱先生的博学与深识,他不会把这样一个偏爱全部寄托给虚无缥缈的理想。所以唐小姐应该不会仅仅是个理想,面对现实中一些愚昧的挑衅,唐小姐还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表姐太可笑了!我偏来吃你的饭。
  
  表姐愈是这样干预,自己偏让他亲近。
  
  而这或许就是“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所应有的一种“高傲”,犯不着向庸俗和愚昧屈服。
  
  唐小姐又不是“装娇样的女人”,这是方鸿渐对唐小姐的理解,而这一点或许就是方鸿渐动情的主要原因。孔夫子曾经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篇)许多年来,我们都没有弄明白老先生这句话到底是拿女人来骂小人,还是拿小人来骂女人?且更以为这么糟践女人总说不上是对——对于小人,他们倒不是很有意见,可见小人比女人多。——不过,无论如何,这句话影响的确深远,至少,方鸿渐存在是这句话信徒的可能。所谓“不逊”就是这里的“装娇样”,所谓“怨”其实就是嫉妒,唐小姐自然“近”没有“装娇样”,“远”也没有见到“嫉妒”,“方鸿渐们”当然就顺理成章的认为这样的“女子”应该珍惜。“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具备这样的性格,也实在让人无法“不可爱”,倒是她的表姐苏小姐两条都占着,混起社会来有些惭愧。
  
  唐小姐所以被认为是“一个真正的女孩子”还有一点是极细的心。比如,方鸿渐在沈太太身旁如坐针毡的时候,唐小姐是看在眼里的。不过这一点算不得骄傲,因为讲到细心,方鸿渐也算一个,而后来的方太太——孙柔嘉更是深谋远虑的细致。只是不同的地方在于,唐小姐的细心在于适当的关怀——或者应该说关注?——而另外的细心人或者因为不能适当,或者因为不能关怀。
  
  总之,唐小姐应该算是《围城》中的第一女主角,虽然她篇幅或许不是足够的多。
  
  杨绛先生的注解即为钱先生本人所认可,本也没有可以他说的,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杨先生的话只是针对着《围城》这部小说的创作而说的,而不是针对着唐晓芙这个人物说的。我们并不能知道唐小姐的婚姻是不是也会成为“围城”——据杨先生的注解,似乎这种可能性更大——但就我个人的感觉,我实在对这样的结局抱一种怀疑的态度。我实在不能够接受连唐小姐这样的“女孩子”都要进入“围城”,那婚姻干脆从此消失算了。而且从孔夫子老先生的训诫中逆上去推断,这样“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根本再没有“难养”的理由了,又何必依然要套上一个“围城”的枷锁呢?或者只有人生才会给一个真实可信的答案。
  
  唐小姐最后“到香港转重庆去了”……
  
  
  
  
  
  説苑中有句话,婚姻之道废,则男女之道悖,而淫佚之路兴矣。(卷七,政理篇)看来,儒家是绝对不敢否定婚姻的,也不敢否定感情。钱先生学贯中西,不可能忘本,围城也不过是一家之言。倒是这句话,放在今天很合适,“婚姻之道废”,果然引起了“淫佚之路兴”的蓬勃局面。
  
  读围城不敢信围城!
  
  (本人数码淘宝店铺销售数码相机卡、TF卡、U盘,欢迎您的光临)
  友情链接
  http://store.taobao.com/shop/view_shop.htm?tracelog=twddp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围城这本书在初中时就入手了。那时仅仅是抱着对钱钟书的大名,书架上还仅仅只有一小排的书,旁边还放着龙门和一课一练(大家懂的)。那时什么都不懂,只道是最好看的一定是苏文纨,唐晓芙都差点不记得有这人。
         而现在,此书已经不会翻起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走,这是围城的深意。不少人把他奉为对婚姻最准确的评价,我也不敢否定,只是在这围城内外,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社会的反抗,反抗爱情,反抗一幕幕,不过是想获得所谓的自由,期待爱情,期待婚姻,也不过是期待自由。只不过摆脱的对象不同,获取的对象不同,归根结底,不还是一种自私。
  
  可是爱情不都是一种自私么。爱的人不爱自己,不爱的人却苦苦纠缠。越是想要证明自己,就越是被这个圈套所羁绊,然后陷在里面一发不可收拾。然户在里面筑上一座城墙,把自己的心狠狠地包起来。骨架要选用最坚硬的混凝土,墙体选用最坚实的砖石,一丝不漏的严实,然后在墙的外面挂上永远不变的一幅画,或许是一副笑脸,或许是几滴泪,再或者,不过是面如死灰。
  
  男人有梦想,可还是抵不住红颜祸水,就好像 再大的气球也有瘪掉的一天,就算梦想再大,也会被压垮,直到自己一文不值。人生不由人,我们只能尽量让自己过得好些,于是我们变得自私。我们想要自己爱的人爱我,想要爱我们的人同时不要离开,以显示自己的受欢迎和魅力。可是这样的不公平,却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爱,本来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只是我们想要的公平,总是把我们带进婚姻的殿堂,也就是那座"坟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爱情是人生的坟墓。我们没有力量反抗,这时候的渺小,只能默默的承受。
  
  心上的墙难以拆除,是因为我们一开始把它建造的太牢固,再加上长久的隔离,我们已经失去了力气,甚至一颗稻草都能把我们压倒。我们也懒得去拆除这堵墙了,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个人。
  
  城外的人想进去,是因为城墙还未曾出现,一旦进入,再想要逃出,墙比天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之前也许犯了跟大多数人一样的病,拿起《围城》总是看不到几页便草草败了,正如你明知道怀中抱了一个尤物,却因为她不通人事而无计可施。如今再抱起来,美人的冷眼还是冷眼,好在现在的自己已经见惯了冷眼,知道如何把脸皮一横,头皮一硬,肚皮一露,无论她是何面目,先拿下再说。不料愈加深入,便越愈现这美人的万种风情,完全忘了初识之际的尴尬境地,便像方鸿渐被经验老到的鲍小姐玩弄于股掌,逗引着你,来读她这本趣而弥辛的小书。
  
     钱老精致而恰到的比喻为全书增色不少,文字游戏固然出彩,不过最惊艳的还在其对人性的洞若观火,世情冷暖在钱老的眼镜下与嘴角的笑容里伪装尽去,坦白从宽。民国知识分子们的生活就如此这般在你眼前展现,钱老的笔是探照灯,照到何处,何处便纤毫必现。人物暴露在强光之下,初看之时,只见西装革履旗袍飞扬,男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女的名媛做派窈窕无双。直到这一众人终于在光鲜亮丽中背过身去,你忽然发现,这些人背后的小算盘并不因身份的赫然而显得有所忌惮,反而似乎变本加厉欲盖弥彰,一个人的知识境界与身周环境每上到一个层次,他或她的自尊便会随之几何级数地增长,然而自尊的膨胀往往并未伴随着自爱的协同发展,人们便开始为自己建造一座堡垒保护那所谓的自尊,可笑又可怜,正如暴发户怕别人说自己不学无术,便在家里支起个大书架,上面贴满精装经典的书皮,让他说一下最近所读,却顾左右而言它,大声道出自己近来又干成几笔大生意,赚了多少云云。
  
     杨绛在《我们仨》中写到当年与钱钟书往来的友人们,围城中的赵辛楣、曹先生、诸先生等人都有自己的原型,包括方鸿渐辗转伦敦、巴黎游学后又被爽约教授等等经历也是其来有自,钱老本人必有切身体会。相比上述几人,书中对李梅亭、韩学愈等人的描画则更为刻薄,尤其是李先生的携私货、逗寡妇、觊妓女、穷得瑟的一干情状几乎可以用嘴脸二字形容。想必是钱老对此人原型的怨气最大,于是写得不留情面,冷嘲热讽,但细细想来,生活中却总有这般人物,以职业的高尚和职位的高低标榜自身的道德,衣冠固然楚楚,像孔雀开出金碧辉煌的彩屏,转过身,后面却凸着一个肮脏的屁眼。
  
     拜影视剧所赐,很多人虽没看过原著,却必定知道“围城”二字对婚姻的隐喻,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其实在职怨职原为人类本性,这一作比绝不仅限于婚姻,世事无不如此。方鸿渐在结尾如此窘迫,却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跟他换个身份,哪怕一天一夜一个时辰,也是满心欢喜。鲍小姐之时,热爱古铜皮肤的洋人们必定想换;苏小姐之时,一往情深二十载的赵辛楣也定然求之不得;到了孙小姐之时,学校的“同情”陆子潇也该心中不平欲取而代之。无奈方鸿渐的唐小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她之外,其余所有女子不过同是会描眼花眉的两足动物,再无实质性区别。坐拥别人心中的女神而不自知,又岂是他一人如此?只怪世人形形色色,靠谱的却总没几个。
  
     现在想来,方鸿渐其实也并非一无是处,一步步走到这里只是因为太把自己当回事,留学归来的博士虽无真才实学,但智商情商总是不缺的,抖起机灵来还要胜人一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才是真实注脚。知识分子青灯古佛,孤凳坐穿,无论大小,自会得出一番成就,只是鸿渐辛楣等人只是把教授种种看做人生的资历而非乐趣,在当年那个战事连连的环境中,活的虽不是如鱼得水,倒也不是苦不堪言。小圈子中的那些纷纷扰扰其实不过沧海一粟,说到底,大家不过都是些普通人,做些普通的事情,别人今天给个桃,你隔天送个李,别人嫌恶轻慢你,你便脸上装满了尊严和不屑,大义凌然不苟言笑,遍寻机会,等有朝一日给他不堪,说说别人,被别人说说,间或做些让自己自得的事,别人再假装些仰慕,低调地高调,清醒地无知,也便是了。天才也罢,庸才也罢,诗人也罢,画家也罢,博士也罢,车夫也罢,校长也罢,学生也罢,只要世间存活一天,总是离不开这些,生活已然如何,便接受它如何,希望在前方,回忆在过去,这串葡萄无论怎么吃,最终毕竟是要吃完的,也许地位品性的悬殊会间或影响下平均的滋味,但别人的滋味如何,与我们的关系,其实并无想象中那般紧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先道个歉,钱先生不好意思我误会你了,原来你这么好玩。
  怎么说呢,这部小说和我看过的其他小说不太一样,一边看一边感觉心里隐隐藏着一根刺,是那种刺,深入肌肤,不会爆发,却永远拔不出来。全是因为这本书的主角。
  这是我的毛病,每次看小说,总会把自己代入主角的位置,对他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所以,自然希望主角都是令人自豪的,就算是坏人,也坏得叫人心痛,叫人爱上这坏。
  偏偏,鸿渐不是心仪的这一类人物,但谁叫钱先生以他的视角来写,看得多了,便也不得不关心起他的起伏得失。
  在外国混几年,买张假文凭,在船上又和鲍小姐纠缠一起,在苏小姐身上有些气节,但真心爱的唐小姐又不得,最后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与孙小姐结了婚。他在小银行,在三闾大学,在报社的事,真是叫人又好笑又好气,看他受欺压不如意又心生怜悯希望钱先生多眷顾一些,看了他的小心思小伎俩又觉得有趣得很,这人怎恁地好玩。特别是孙小姐那段,他自己都说,全是辛楣的不好,开玩笑开得自己心里种了根,稀里糊涂便让孙小姐如了意,与孙小姐订了婚。好玩是好玩,但看到他订婚,心里那根刺微微转动了一下,毕竟有些意难平,打心底,是希望他最后再遇唐小姐,且辛楣也常在身边,不似结局那样在繁琐吵嘴中收尾。
  说道辛楣,我想这个人定时钱先生边想边写的,开头哪会知道他是这样一个人。他虽不是第一主角,但却是我最爱之人,对朋友义气如斯,爱情又那么专一,你看,他后面喜欢的汪夫人,还有未婚妻,不都是有苏小姐的影子么
  只可恨后面他和鸿渐的友谊插进了孙小姐,没有机会荡气回肠。看到鸿渐最后也怀疑辛楣不寄结婚照的原因是,心里那根刺又转动了一次,多怀念他们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还有学校里面工事的那段日子呀。
  算了吧,这是一篇少有幻想的虚构的写实小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一本道出婚姻本质的书。方鸿渐于苏文执,只是对她来讲好控制,我看不到苏对方有多爱,只是满足她那阶层女性的虚荣。方鸿渐于唐晓芙,那是最纯净的爱恋,然而往往这样的爱恋都太过脆弱,因为越是完美的爱恋我们所要求的更高过完美。这样的爱,一生就只会有一次。如昙花一现的美好与脆弱。但是啊,当我们年老色衰时,回想起这样一个人,这样一种感觉时,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还是会掀起那一层层涟漪。方鸿渐于孙柔嘉,是还不错不讨厌的情感。最终我们是不是都要和这样一个人结为连理,过着平淡如白开水的日子,生活的鸡毛蒜皮小事,不断地小争吵,和缺少激情的乏味的生活。无关爱情,而是一种需要维持的婚姻和生活。
  是不是我们都是要这样,错过一个唐晓芙,然后必须和随便一个孙柔嘉度过余生,有一天,我们会不会遗憾叹息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有很多的著作并不适合小小年纪就读,现在这个年纪,正是适合阅读的年纪,经历过一些事,明白了一些道理,揭开了心眼上面蒙着的那块纱布,不再如小时候那样懵懵懂懂的看世界。也就真能看得懂,真能不辜负一本真正的好书了。
  
      围城是一本好书。但是一开始也确实惊讶于它的晦涩难读,好几次看的很累,因为分段实在是成问题。。。。是一本必须耐着性子字字句句读下去的书,也是必须字字句句去读的书,因为它精就精在,字字句句都是精华。也是值得你字字句句去反复反刍的书。比起来,那些一本书看过只一句话总结就够了的“废话书”实在是不应该叫书了。
     
      钟书前辈的比喻实在是,一绝啊。特别的不相干的事情他能想到一起,并且经那么一比喻,你确实就觉得再没有什么能比这么比更贴切的了。有时候尖刻的实在是忍不住笑出来,并且佩服的五体投地,真真是见识了什么叫文人杀人不用刀了,挖苦人挖苦的也绝了。
     
      当然描写的也生动,这就是它经久流传的道理,那些所感所想,名言真理,字字句句写到人的心里去。我想不管是谁总能找到一两句真想把作者奉为知己的话束。不知道钟书老人,他两眼是不是放光的呢。
  
      读着书,我最大感慨的倒不是那些仿佛是你一直想说的心里话一样的至理名言。这些至理名言都该是作者有过的感慨,我感慨的就是他这感慨。在那样一个年代,在那样一个环境,在那样一个人的头脑里,产生了那些对于人世的感慨,然后又那样解人痒痒一样的写出来。而这些感慨本身,竟然和如今我们的感慨,高度雷同。
  
      难道这侧面说明,中国人果然一脉相承?。。。这本书中的故事,很多情节,很多道理,很多想法,很多现象,和现在社会,仍然相差无多。    自然,当然是无论社会怎样进步,也依然会有过去的影子,可是这人的情感,却并未有多少改变。可能这就是天性使然吧。男人和女人,婚姻和感情,很多千古不变的天性。
  
       博古通今。寻根溯源了就便于更好的理解现在,会有一种恍然大悟“原来早就如此”、“原来有根可寻”的感叹,也就可以更好的接受现在了。
  
      奇怪,很多作品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那样的: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时代还是背景,只要爱情来了,总是被描写的心悸啊,兴奋啊,幸福啊,等等。是真的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还是仅仅是因为只要是写书的人,都是心思细腻的人,所以才有这种同样类型的情感。所以写出来的,被我们看到的,也都是这样同种类型的情感。而它只是面对爱情时,人们反应的一个类型而已?难道说混账王八蛋,没心没肺,没头没脑,等等所有类型的人,碰到爱情都是一样会有如此的反应吗??或者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有科学依据证明全人类都会如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围城》入手已经两个多月了,每天睡前看几页,才算是慢吞吞地将其浏览过一遍。常常为书中一个好玩的比方忍不住发笑,又为一些家长里短或者琐碎纠结的描写真心地感叹这小说太有真实感了,由此而引发一些共鸣,这才真的觉得若是翻拍成电视剧,少了这些文字性的描述,必定是比不上原著精彩的。
  
      对于题名的由来,也是书中最著名的段子:人生好比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恐怕这是看透世事后才能得出的结论,却不是尚未经历的人应有的想法,也不当以此作为自己消极被动对待生活或者守在原点的借口。作为其延伸,在婚姻方面,方鸿渐对赵辛楣说的即便赵娶了苏小姐,到最后估计也觉得不过如此;还有他后来总结的结婚的对象往往不是当初中意的那位。或许此前追逐数载,最后的结果不过如此,然不曾追逐过,到后来找个还不错的人过还不错的生活,人生便少了一段经历,结果却也没有因此变得更好。我宁愿先入围城而后出围城,绕了一圈折腾了许多年华,回到原点,明白实际上更喜欢在围城内还是围城外,坚定信念,更加从容地生活。
  
      我感激有这样一本书可以陪我度过一些时光,也让我想起起最先推荐此书的鲍老师,第一次借此书给我的胖子,以及围绕着那段时光的好些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看完 围城 花了些时间,因为感觉不到那种强烈到一夜就要看完的欲望,但还是有一种小小的动力继续每天看一点,不像别的一些书,看到一半就直接扔到一边。话说我只看懂了一半,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这么受到欢迎,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是很满意的作品之一。从留学到找工作再到成家,这琐碎中到处充斥着生活。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书的后小半着重于婚后的生活,每天每夜的争吵,为各自家人,为面子,为工作,为柴米油盐。婚姻如这样的话那当初又为何走进这围城,如果不能和平共处是不适合生活在一起的吧,让两个原本不熟悉的人生活在一起,要经过漫长的磨合,要不你臣服我,要不就我臣服你,没有平等可言,这样才能相安无事,跟爱情无关,用爱情的语言解释就是,要不你爱我多些,要不就我爱你多些。
  书中有段话现在还记得,结了婚两人会慢慢露出本性,原形毕露,无处躲藏,心里难免会多少受到些惊吓。但并不全是坏处,也有好处,如书中所说,至少有了一个可以随意发泄的对像,不同于父母不同于朋友,怎么也不会轻易就丢掉。
    婚姻好比烧开水,从相识的冰冷到慢慢熟悉到达一定热度,觉的彼些有了爱情,然后就意无反顾走进围城,随之而来的就是沸点,争吵如同翻滚的开水激烈而煎熬。然后经过时间的冷却,年月的磨合,就成了温开水,可以入喉入心了。
    男主人公,太过于平凡,符合所有大众心里化,没有多大的能力,出国留学却为论文的事连文凭都没拿 到,后来想法买个假的,又觉自尊心过不去。不像后来的韩教授,也是假文凭,但别人却能丢心丢脸的做个系主任。
    这本书就如温开水般,没有热水烫嘴,没有冰水刺激。感觉不到阅读的快感,也没有强烈的阅读欲望,但却能发人深醒。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2:21 , Processed in 0.0447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