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刚看完<围城>,感觉确实牛啊!
最初看<围城>是因为英语老师说钱钟书博览群书,在清华上学时清华图书馆都是一架架的心一本不漏扫过去的。心里顿生仰慕之情,就跑去借了本他的传记<一代才子钱钟书>,看完后对他才气的折服自然是不用说的。然后就准备看选看<围城>和<写在人身边上>,但很懊恼的是这坑爹工科大学的小小二校区图书馆中,竟然没有找到这两本书,下了电子书来看,兴致大减,看得庸懒,就只是断续看了一点,就搁下了。
那已是一两个月前的事了,最近图书馆改组,添了许多书,前两天突然看到了这本<围城>,如见老友,顿觉亲切,就差一个拥抱,外加一句“你让我找得好苦”了。自然是要借来看的!
印刷本果然不一样,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这才是一本好小说的标志,不是吗?而除了言情小说外,电子书往往使书的这标志失了很多。
讽刺性的幽默,比喻更是见血,叫人捧腹,这可能是<围城>,我也是如此,尤其是“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路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意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一段,大笑,敬佩之余,竟然还有几分亲切,后来终于记起,是假期大钊看时给我说过。还有方鸿渐他们一行五人赴三闾大学途中对老旧汽车的的描写一段,也让我印象特别深,当然,我说这两处的意思并不是说其他地方就不出彩,相反,它到处是彩,而图书馆的书显然不能随便乱画的,所以现在有自己买一本,在对起语言仔细研究的打算。
只有那些幽默,这本书显然是不会畅销几十年的,之所以能成为名著,自然会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我市井小名,太肤浅,说不出那些深刻社会意义。只能说,觉得很真实,同样是虚构,有些小说读起来很爽,但总觉遥远,而有些你则能感觉很现实,每一步都有应该发生。<围城>自然是后者。而现实往往是很不堪的,所以你没有看到一个顶天立地,道德毫无瑕兹的完美主角方鸿渐,中途照例艰辛万苦,但也没有看到小说最后的大团圆,毕竟,那个时代,这样的市井小民是不可能有什么团圆美满到来的。
至此,我似乎也能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别了。在唐晓芙走后,尽管知道现实里不可能,但我总觉得还会写到他两相遇,解除误会的,现在的电视电影也无一不这么拍,但这只是理想,我们的理想。他两不会相遇,也没有再相遇,这是现实。到最后时,我也综觉得鸿渐和柔嘉会因为因为某一件事而解除矛盾,幸福生活,这是理想;而最后俩人是以打架来结束,这是现实。
归结起来,其实还是小时名就已告诉我们的,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里面的人想冲出来。我们总是把不曾拥有的东西想的很理想,而拥有了,又觉得很多不好,又想着其他的了。有人知道,一切还得回归现实,而我们,看到了现实,确仍然只愿意活在理想之中。
来自: 豆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