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围城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1#
发表于 2012-9-4 15:49:13 | 只看该作者
       本书深刻地写出了当时真实、浓厚的中国特色。
       在事业上,爬得越高的人城府越深!工作并非凭借真实本领,而是依靠交际能力。拉拢下属、广交朋友、打击对手、拉拢上司,谁做得出色谁就混得风声水起!至于有无真才实学并无所谓,有固然好,没有也可以装,只要装得像,不被揭穿就一切好办。
       至于婚姻,正如书上所说,就是一座围城。恋爱的男女渴望结婚,以为结婚后就会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然而书中的背景是中国,结婚后婆媳之间相互厌恶,婶娌之间钩心斗角,夫妻收入不均以及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硬生生地把相爱的两人从围城中扯出来。
       种种矛盾都是人情世故。要想在围城中过得快乐,必须老于世故: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在亲戚中应付自如。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在中国做人不容易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
发表于 2012-9-4 15:49:13 | 只看该作者
  之前没有看过其大致内容。这本书看了开头也不会想到结尾。
  我很耐心地看完了,一有空间就捧起来看的。里面写的民国时期读书人的世界,生活,爱情。留过洋的很多,方鸿渐也是其中一个。只不过,学无所成,买了张学证,以慰父母,朋友,街坊邻居。
  读书人的嬉笑怒骂自是有趣,骂起人来也字字刻薄。
  方鸿渐对唐晓芙的爱情总是觉得尴尬万分,即使方鸿渐自己对她爱的如痴如醉,中间夹个苏文纨也不知该如何自处,他从头到尾也是拖拖踏踏,无半点干脆,自尊心高,生性敏感,却也是善良温厚,没有一技之长,却也不是潦倒之辈。
  遇到过三个女人,唐晓芙自不必说,那一场刻骨铭心,追求她时也是浪漫,信中的话真是读来不禁想学几句。若我是唐晓芙定是被感动的。他最易意乱情迷,想到对苏文纨月下那一吻,又觉得可恨至极。
  作为一个读书人,也是见过大世面的,国家濒危时,他们却也只是各自奔波生计,想来也是钱钟书经历过的写照。读书人的自尊最为碰不得,也最为不值钱。赵辛楣有关系自然如鱼得水,方鸿渐家庭受到外族侵略,也只剩下所谓读书人的名望而已,外面的人看去一片金碧辉煌,其实内在早已腐朽。
  方鸿渐都懂的,但是他又能如何。面对如此封建和搬弄是非的家庭,他也只能忍受,他不会决绝,也不能决绝。永远无法摆脱令人厌倦的生活,最后还得靠赵辛楣去求得安身立命的工作。
  其实文章最高潮的部分还是在于方鸿渐与孙小姐的婚姻生活,光看他们斗嘴就觉得精彩万分,骂人全不带脏字。妯娌之间,上司与下属,夫妻关系,佣人与雇主,这里面全都有,就是一个家庭伦理的小缩写,真实得犹如发生在身边。结婚四个月,就因为各种家庭利害关系,每天吵嘴,所谓读书人的才气全体现在骂人这一功夫上了。两人分分合合,全是自尊心作祟。结婚时的利益考虑全在今后显露出来,让人看去不禁抹一把冷汗,仿佛这便是今后我们婚姻生活的写照。
  方鸿渐是需要哄的,但是孙小姐不懂,刚开始还会收敛。直到后来,用其丈夫的一句话说便是,出去还是个人,回来便是一只刺猬。孙柔嘉没有本地家庭妇女般得温顺,出了洋后,主张个性解放,夫妻平等,自然也这封建家庭出身的方鸿渐摩擦起来。原以为是般配的一对,到后来竟是最不顺的一对夫妻。
  可见这留洋,学了些新知识,却将女子美德去个完全。
  这围城写出来,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想的多的自然看的深些,想的浅也可以看的津津有味。
  钱钟书并不像有些大家般专搞些晦涩难懂的句子和段落,以显示自己学问渊博,而是在水到渠成间看的人世百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3#
发表于 2012-9-4 15:49:1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学期读的书不多,感触最深刻的应该算是《围城》。
  
   虽说是断断续续的读完的,这本书是钱先生以500字一天一点点磨了很久出来,我读慢点也没什么了,最重要的是思考的目的已经得到。
  
  最近一些事突然让我想到了很多跟《围城》联系的问题,来了想谢些东西的感觉
  
  
  
  《围城》里面虽说讲的故事不算复杂但是里面刻画的心理,还有很多点缀的很多比喻句和暗喻却很多值得慢慢把玩的地方。
  
  读一遍到了一个似乎是结局又不是结局的结局就结束,总感觉有很多未完的,很多没弄懂的。
  
  就如钱老自己说的,人生是更大的一本书,现在我还年轻,或许更大年纪一点再来读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围城》里面刻画的人性很细腻,很深刻。我读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将自己代进去。
  
  虽说钱老说里面的人都是虚构的,但是读起来又仿佛确有其人,那种感觉仿佛就是钱老自身亲身经历过一般。
  
  但是细想一下,方鸿渐很多弱点又正是人性中脆弱的那部分,正直却怯懦、想要却逃避、自负与自卑等等的复合体。
  
  我读起来都觉得有点心虚了,因为里面的心理活动读起来都似曾相识,仿佛在影射自己一般。
  
  
  
  读完《围城》想到现实最大的感触,看人生果真是越走越窄的
  
  不是每件做错的、错过的事,事后都有得弥补的,有些人错过了,就不再回来。
  
  读到方鸿渐一方面爱着唐晓芙,另一方面又犹豫不决与苏文执扯不清,最后错过了之后真的无比心酸。
  
  说了一个谎可能要用另一个谎来圆,做错了一件事可能要用另一件注定错的事来继续。
  
  得罪了周家只好去三闾大学,对父母的谎仿佛就是个恶性循环,最后弄得连家都不好意思回去。
  
  做了错误的决定之后,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让你之后都在还一笔永远还不清的债。
  
  孙柔嘉条件不算糟糕,虽说故事的结尾没有说他们有没离婚,但是如果在一起的话也很难得到幸福
  
  某种层面讲我觉得婚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葬送了方鸿渐人生的爱情,扼杀了各种可能。
  
  就好像小说里说的,婚姻的资本貌似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了,只要互不讨厌就行了。
  
  婚姻可能不是幸福的开始,而是幸福的结束。
  
  
  
  从方鸿渐身上想到 做好人不是件这么容易的事,方鸿渐不算是个好人,但也不是个坏人
  
  他没有做好人的资本,也没有做坏人的胆量,最好只好两边不讨好,狼狈不堪。
  
  一方面不屑在三闾大学教书,被解雇后又想继续留在那。
  
  有正义感的他对报社的作为不满辞职,但另一方面自己又没有办法找到个更好的职位。
  
  可能人生真的是这样,所谓的原则有时在现实面前、至少在饭碗面前不得不妥协。
  
  突然想起《海贼王》里克罗克达尔把达斯琪踩在脚下说的那句对白:“没有力量的人没有资格谈正义。”
  
  
  
  一个个“围城”的编织者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造就的悲剧。
  
  围城外的人对城里的情况并不知悉之下就不知不觉地编织
  
  到围城既成,跳脱不得时,就有了那句: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4#
发表于 2012-9-4 15:49:1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第一篇书评,献给《围城》。
     
     
      很喜欢这本书。
      记得第一次拿到她还是在我中考之后的那个暑假。开学时,我与父母大包小包的奔赴新学校报到。那天下着大雨,我印象很深。到了宿舍,打开书包一看,大部分书都被雨水打湿了。这本《围城》还好,只是书脊的边角有些许破损,还没到影响阅读的程度。但我还是难受了一下午……也许爱书的人就这样吧,他们大多是完美主义者,哪怕只是一点点的不称心,也会给自己下达这样的死命令,并且毫无商量的余地:明天一定一定要去书店再买一本完好的!  就好像在看一部电影时漏掉了两分钟的片段,虽然与主要剧情毫无关联,却仍要执拗的按下“Replay”。
      不过,这本书仅被翻开了三页就被我整齐的摆放在了宿舍里。本打算拖到以后再看,可没想到这一拖就是4年。直到我高考之后的这个暑假,直到今天,才真正的阅读完毕。如果说当时的我还太小,远不会理解书中的内容,那现在的我,仅仅是向前走了一小步。毕竟身处围墙内的高中生还涉世未深;毕竟我们距离婚姻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未知并不代表无知。有些事情虽未曾经历,但我们至少会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我们至少可以从过来人的经验中总结属于自己的世界观。或许十年后的我,对一些事物的想法会与现今的我截然不同,但每个感悟都属于它特定的阶段,都是我人生历程中一抹缤纷的色彩。就好像每个生命都在竭尽全力活着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它们,都应得到尊重。
      以上,就算是我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吧。
      下面回归正题。
      本书想要表达的主旨很明晰:结婚如同身陷围城。书中有这样家喻户晓的两段:
     “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结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是说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鸿渐摇头表示不知道。”
      “城外的人想出去,城里的人想进来”,一语道破了世人对待婚姻的态度。这不是一条自然定律,但却有那么多的人在对其嗤之以鼻之后,不知不觉地走上了这条道路。待他们进进出出城门好几回时才幡然醒悟,原来可笑的不是他们眼中的围城定律,而是别人眼中愚蠢的自己。
      其实恋爱又何尝不是如此。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逃出来后却仍要义无反顾、想方设法的再进去。就这样一再地受伤,一再地伤害别人,直到我们进进出出着实累了,才想起与身边那个合适抑或是不合适的人一起,找一个舒适抑或是不舒适的旅店,全心抑或是根本无心,永远抑或是仅仅短暂地安顿下来。
      电影中有着太多父母逼迫子女相亲的桥段,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相信现实中有许多。那些被相亲搞得虚脱,被父母逼着结婚的人不大都是随随便便找了一个不敢说喜欢,但至少不讨厌的人便一起跨进了围城吗?就像是那人原本只是你生命道路上的一位过客,却硬被你拉去剧院看了一场并不美妙却还得装作很美妙的音乐会一样。可是过客终归是过客,该走的谁也拦不住。本就不合适的,为应付父母而匆匆进城的两人,终归会双双出去。
      这便是方鸿渐的愚蠢与悲哀。被鲍小姐引诱;昧着真心与苏文纨交往;追求唐晓芙却无法得到;最后冲动地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爱不爱的孙柔嘉结婚,只得到个不欢而散。
      这便是我们的愚蠢与悲哀。未曾准备好就盲目追求爱情;爱情拿在手里了却感觉她易得,而不懂得珍惜;疲惫了就草率做出决定;交了学费后才感到后悔和可惜。
      想进城的人从没想过要出来,想出来的人却总是想着要再进去。这没什么错的。但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人,请不要轻易进去;已经进去的人,请不要轻易出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发表于 2012-9-4 15:49:13 | 只看该作者
  钱先生真是聪明的家伙,个个人物都在他的笔下,在不经意间描绘的血肉丰满,不言语,却就如站在旁边,生活在世界中的活生生的家伙,让我不由的去比较周围的人是否是一样的。
      言语的魅力,人情的世故,历历在目!!!先写下。。。改天列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6#
发表于 2012-9-4 15:49:13 | 只看该作者
    从少年的自负狂妄,到中年的妥协谦卑;从爱情的狂热浪漫,到婚姻的平淡琐碎……这是乱世中的安稳,也是现世里的轮回。
    十几岁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和勇气,可以打破现实的藩篱,冲破出不变的人世规律,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就像被大家说烂的一句话,时间有的是耐心,慢慢磨圆我们的棱角。
    在和现实乐此不疲的斗争中且战且和,却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点点蚕食掉那些桀骜不驯,最终融合进这个曾经被自己所唾弃的社会里。
    和现实的对峙,从来就没有胜利,只有被遗弃。战胜现实,也必然意味着被平静的生活所抛弃。
    少年人鄙视成年人的圆滑世故,成年人嘲笑少年人的不谙世事。其实大家都不过是食五谷杂粮玩竞争挤兑苟活于世,谁也不比谁更高明。
    再怎么故作清高,也别想得道成仙,只能用尽一生在琐碎的生活泥泞里沉浮挣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
发表于 2013-7-22 02:41:5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从何时起,“围城”已经变成了许多人抱怨当下情境的口头禅。“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这个社会好像已经习惯了这样,或者说人类贪婪的劣根性本就决定了他们无论在什么位置上都是不会满足的。就如同婚姻,当未婚者喊着“不能死无葬身之地”时,总有过来人语重心长的劝“坟墓还是别那么早入为好”。
     前段时间闲时无意又捧起钱老的这本书,看着书名,突然觉得,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问题往消极了看?“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那是否你厌恶的当下,就是他人最羡慕的将来,抑或是有人无限缅怀的过去?既然这样,何不珍惜当下?
   昨天晚上看见一张图,是青年中年老年的时候,一个人的体力金钱时间的变化。其实我们不过是在不同的时间用自己拥有的换自己不曾拥有的或者已经失去的。有些东西你迟早会得到,有些东西你最终还是会失去,何不享受当下?忘记了是谁说过:“人生最开心的事情,不过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尽兴而为,做该做的,做想做的。”可是,有多少人能够体味?大部分人都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不属于本阶段的东西上。何不享受你已经拥有的?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那你至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都说人生苦短及时享乐,为什么总是有人学不会享受当下,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或是坦然接受事实呢?
  初看《围城》时,最喜欢最后一段里,那个晚点了五个钟头的祖传老钟。五个小时前,方鸿渐回家路上想着要和孙柔嘉和好,柔嘉满心欢喜的等着方鸿渐归家。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因为一切的一切的已经来不及。
   再说钱老的语言,之前有人拿他和鲁迅作对比。同样是用讽刺,我却觉得不同,鲁迅的讽刺像刀子,刀刀见血,钱老的语言却像针,起初不太疼,回味之时,总有隐隐作痛之感。就如开篇一段“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鱼片里示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抛开精妙的比喻不说,“一种不期待的伤痛”总觉得细嚼起来特别有味道。都说真小人胜过伪君子,说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再像爱尔兰的骗子看完方鸿渐的回信后“气得咒骂个不停,喝醉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这句“唯一胜利”带着多少讽刺尖刻之意又夹杂着多少无奈之感。
  总的来说,“围城”是对人生情境的一种概括,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一个死循环,就像莫比乌斯圈一样,任何情境都有两个面,但是这两个又是紧紧相连的,在两个面的无限循环里,如果我们无法学会珍惜当下,只能永远的陷在这种消极的循环里。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8#
发表于 2013-7-22 13:21:08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看了钱先生的作品 才知道大师所以为大师 真的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书写的真是极好的 可因为自己总能把书中内容套向实际生活 所以心情实在是提不起来 真的不建议更多的人因这本书总结性的了解生活的本质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看了这本书 仿佛自己就是前半部的方鸿渐 被性感迷惑 又懦弱的不舍得表露真心 傻傻的和自己的爱人怄气
  
  于是又惊恐后半生是不是也会如他般痛苦
  
  总结起来就是男人自己没本事的时候真的不要结婚 有了本事又千万不要欲求不满
  
  珍重珍重 自省自省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9#
发表于 2013-7-25 04:01:00 | 只看该作者
  恋爱和婚姻,隔着一堵围墙。墙外的人想进去,墙里的人想出来。
  
  看完《围城》,心中的确压抑。
  
  对于婚姻有了恐惧与迷茫。
  
  恋爱是墙外的放风,连跌打疼痛都能欢畅淋漓,那样的爱哪怕痛的心在滴血,人在堕落,回想起来依然是极其美好的事。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进入婚姻的牢笼。
  
  但是婚姻,婚姻只是两个人的相互扶持
  
  看到有人说:在人生这个学校中,婚姻似乎是一场默认的暑假作业。只有做完了,才能进入人生新的学期。 有些人一早就做好了准备,早早完成。 有些人拖拖拉拉,到了最后敷衍完成。 还有些人忙着精彩的暑假生活,直到别人提醒:你作业做了吗?才痛苦地想起来。
  
  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遇见梦想的真爱。 只会因为害怕孤独地死去而选择随便找个人,互相饲养。
  
  争吵的蔓延像是一串鞭炮,吃一开始点个导火线就开始噼里啪啦炸开来,中途可能会熄灭,于是遇上再一次点火。这样一直到婚姻的终结。
  
  我想唐晓芙即便是在最爱的时候嫁于方鸿渐,也未必求个圆满。
  
  在外面受的气,除了能对着与你平级的伴侣发泄,还能有别的垃圾桶可以吐露么。那么即使之后后悔,也必然在争吵时痛快淋漓。可是婚姻与恋爱的区别就在于它有坚固的围墙,吵得再怎么厉害,第二天依然想要哄着对方,即使拉不下脸道歉还是希望能获得饶恕,在一起吃饭睡觉的人如果一直不理自己是件多么恐怖的事。
  
  鞭炮并不能那么轻易越狱,不是么,除非来剂大炮。所以我们回想起放风的时候是那么自在。
  
  生活是多么不容易,看到一个女人结婚五年的感悟,让我更是伤感。平淡如水的守候,这才是一辈子。但这也是在蹲监狱,不是么。
  
  
  忙碌的人忙于任何事情,除了生活。——塞内加(古罗马悲剧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0#
发表于 2013-7-26 04:26:09 | 只看该作者
  书描写详细而不累赘。从传体讲,或许会觉得这里有作者的影子。从爱情小说讲,这里主要出现了三个女人:男主人公喜欢的,喜欢男主人公的,和男主人公结婚的。从整个社会风气而言,稍许觉得这个sh没怎么进步。读完后有种感觉:不该就这么结束。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4:29 , Processed in 0.0417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