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63|回复: 1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围城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5:2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9年之后,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重印,仅在香港出现过盗印本。1980年由作者重新修订之后,在中国大陆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9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读到最后一章的最后几页,夫妻之间还在吵架,本以为总要如同芒果台大结局一般最后走到大团圆,最后却是直接一个失魂落魄的走在路上,戛然而止。
        严格来说,这本书不算言情小说,其表达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方鸿渐的漫漫情路史,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的脑子里第一眼浮现出的确是一部言情小说里的主人公——《倾城之恋》里面的白流苏。
        这两部书的风格天壤之别,但是里面的人却都有相似的境遇,一个是出国深造学业无成,一个是大龄离婚单身剩女,都一样的不得意。同时他们好像都遇到了贵人,一个帮他搞定了很多事情的赵辛楣,一个帮她牵线搭桥的徐太太。且将大背景置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颇增加了文章的时代感。
        但是毕竟言情小说就是言情小说,那些人物的搭建,设定,以及快速的情节发展都由着文章两万字的限制得死死的,也就只能专了文章作者的想法走,张爱玲女士舍不得这么点墨水是在是可惜了。
        而围城中的人物,虽然也不是很多,但比起张爱玲女士的墨水,钟书先生就大方多了。
        
        和张爱玲女士的“快准稳”相比,我在《围城》里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初始之时我们只是彼此间没有轮廓的贴上标签的人影,然后彼此接触了解,互相影响也就在彼此心中对方人影上刻了轮廓了,自己,也就被对方雕刻了一番。
        这里最深刻的莫过于苏文纨,开始时候的有名的文学女博士,大家闺秀淑女型,到在与唐晓芙和方鸿渐的事情后下嫁给曹先生,到最后出场泼辣地挤兑方鸿渐,变成世俗于私货。另外孙柔嘉也是,原来觉得就是一个简单的娇滴滴的毕业女大学生,后来慢慢见到了她的生活背景,她的做人方式,于是,人也就血肉清晰了起来。
      
        钟书先生每次新人物出场的时候的描写,总让我揣摩不透他对于这些人的偏好,就比如孙柔嘉,从船上都学期快结束两个人快确定关系的时候都还觉得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小角,但是当两个人真的结婚我才确信她在这本书中所占的分量。回想前文写的那些经过,我才发现貌似我一直有理由怀疑这个结果,只不过在钟书先生这里他实在在写大学教书生活这里写了太多人了导致分了心,而这段时间两人也飞也似的成长。被学生挤兑,被同事挤兑,貌似找个靠谱的人过日子成了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最后两个人被联合起来一起面对命运是件多么现实的事情啊!记得文中辛楣说找个互相不讨厌的人生活在一起,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想,更是在这种命运艰难的环境中,人们自发的抱团取暖也许就成了常态了吧!光只看孙柔嘉和方鸿渐,就像他们互相嘲讽的一般说互相都是小狗一般,说他们是姑妈和辛楣的小狗,其实如果移到任何人身上,谁敢说不是呢?何况日子那么难呢。人被迫着相互如同共生一般的共同存在着,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冒出爱情,又是多么稀有的感受。于是我们在张小姐的笔下看到了那座战火纷飞的城池,也在钟书先生笔下看到了方鸿渐和孙柔嘉变得尝试去爱对方袒护对方小心翼翼支持来之不易的小家庭。或许所有人都希望这样,也只能这样了。动荡年代没人指望地久天长。
      
        于是,《围城》最后一页缓缓过去,我看见方鸿渐渐行渐远,而那些人影渐渐清晰起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初读完《围城》,没有像读其他小说一样的情节上荡气回肠之感,却有钱钟书先生文字上的韵味在脑海中穿梭回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脑海中沉浮,挥之不去。开始时鸿渐和辛媚在船上的生活情节令我感到乏味,甚至有放弃的念头,但是随后每一个人物渐渐开始在我脑海里显现雏形时,我开始对他们产生兴趣,他们身上所发生过的故事以及即将发生的故事都对我有着莫名的吸引。有人说,每个人在读《围城》时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掩卷之后,我便开始回想他们每一个人。
      方鸿渐的维诺是从,玩世不恭,懦弱无用,会让人产生厌弃之感,但他虽碌碌无为,毕竟也未作出什么大逆不道之事,归根结底还是个好人,反映出的是市井之中最普通的人。但正如赵辛楣对他说的那样:“你是个好人,但是没有什么用。”他的这种性格总让人心中有些许不爽快,但是又充满了同情与无奈。他对于不合心意的遭遇选择退步与妥协,但也正好体现出普通人面对一些事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懦弱。敢作敢为,积极抗争听起来不错,但落到自己身上未必所有人都会大义凛然。书里有句话写到:“活诚然不痛快,死可也不容易;黑夜似乎够深了,光明依然看不见。”“只要不危险,人人都愿意轨外行动。”我觉得正是“方鸿渐心理”的确切描述。无从选择,只能走着来,无论活着多委屈,也不能死,无论黑夜多深,也得相信有那么点光明还在前头。我想要冲出重围,但那太危险,还是迁就一下,得不到厚待与深爱,那么至少别是当面的嘲讽。
      赵辛楣这个人在书中不领衔至少也得是个主演,但直接描写他的情节并不多见。他往往出现在与鸿渐的交流对话之中,讲出些颇有深意的话,像每个电视剧都得有个历经世事的人来阐述三观。他看似什么都比鸿渐懂些,却不懂得怎么照顾感情。他懂得许多道理,却不懂得勇于去爱。他对自己感情的压抑,以及将自己的感情迁移到另一个与自己爱人很像的女人身上的行为让我有些许怜意。他反映出一些人明明很明事理,生活井井有条,心里却总有一条过不去的关,终生抱憾。
      《围城》的一众女人中给我印象最深是苏文纨。曾有人说,男人这辈子都会暗恋过白莲花,亲吻过红玫瑰,最后娶了康乃馨。唐晓芙是那白莲花,不虚伪,敢爱敢恨,但纵然是一个美好的梦,醒来不知散落何方。是一种追求,但不一定得的到。鲍小姐即是红玫瑰,所代表的是一种诱惑,也许有人沦陷了,也许有人悬崖勒了马,但终归伤不了大理,是打马而过的一种心慌。孙柔嘉则是最后的康乃馨,但并未收到好的结局。辛媚说她不简单,她也的确是达到自己的目的。但看似有了一切,但最后也支离破碎。不知是她想要的太单纯,还是现实太复杂。而最先提到的苏文纨呢,她给我一种某些城市女性的感觉。好像心里有无限大的需求,但说到底只是一个词,虚荣。这也许是每个女性的通病,谁不想要家世显赫名利双收富家公子呢,正如现在许多女性渴望豪车豪宅奢侈品。为的是虚荣,可整个人很空虚。好似悬在空里,被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支撑着,还沾沾自喜。这种行为与追求是无谓的。苏文纨很是自命清高,瞧不起那些追随她的人,时时打量着别人,自己得不到的就毁掉它,殊不知自己令人望而生畏。
      不知读过《围城》的人是否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没有特定的人物,但或多或少都有些反省。它折射出社会百态,人的心理弱点,以及人生的荒谬和婚姻的悲哀。但我们总归不能活在悲哀里,还是活在当下,努力得到最好的结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可能是因为个人的关系,不太喜欢看阴郁却是诚实揭示人性的东西。
         未读《围城》之前,那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早已如雷贯耳,读了之后才发现,这对未读之人也许会有误导作用。我本以为本书是讲关于发生在一座被四面城墙围起来的小城里的爱恨情仇,年代背景也许还可以追溯到什么明清甚至魏晋三国。读过才发现,其实不然,围城更像是在日军炮火包围中的中国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要走却走不出,走出了却又不甘放下的局。
         方鸿渐等一干刚刚从法国留洋回来的留学生,初回国的情形,我读得津津有味。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以及方顶着海归精英的名头,却又无真才实学的尴尬处境,像是舞台上的一场戏,供人嬉笑怒骂,然后再审视一下自己。
         我也喜欢读他们一起前往三闾大学旅途中的情境,旅途劳累奔波最终还是有惊无险,旅途中还有各式各样的人等,譬如那个苏州的寡妇,那个王美玉,还有蚤虱丛生的乡间旅店,让我这个从未经历过的人,虽不至心驰神往,却也是吊足了胃口。
         到了三闾大学之后的境况,像是作者的笔尖的一个转折。如果说之前每个人会有自己对于人世的偏好与憎恶,那么到了这个偏僻的大学,人性当中自私自利,刻薄的一面全部显示出来了。这里每个人心里都打着精密的算盘,颜面上却还要佯装客套,并且装得还很professional,暗中做的小动作也不在少数。如果说三闾大学是座围城,那必定是座是非之城,虽说最后方鸿渐或是被迫或是自愿逃出了这座城,但天下虽大,逃到哪里不是这样的一座城呢。
         当方娶了孙柔嘉以后,他便被迫踏进了婚姻这座城。亲家双方相互鄙视,当初旅途中温婉可人的孙柔嘉似乎也变了一个人,言语刻薄带刺,好像稍稍训练就能和乡野妇人试比高下。
        文末,一切人世的讽刺和啼笑在那只走不准的大钟的当当声中交错,围城这个局,彷佛也只能是在时空中回荡,逃不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无需任何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钱钟书的文字本身就可以构成一种高潮。我并非出于对情节的追问而读这本书,仅仅文字就足以推着我把它读完。感谢先生的心思和才华,让后人看到这么淋漓尽致的笔触,这么有滋有味的书。
         我想,这样的作家应当当得起漫画大师或相声大师的。因为在纷扰熙儾的尘世间,只有具备这种职业精神的人才会如此冷静地旁观,在内心勾画出世人丑陋的线条。就这一点而言,钱钟书讽刺挖苦的功夫无人可敌,后来人仿作的语气和笔触,都使我觉得,作者这样辛勤地幽默着,反而把语言本身拖得沉重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方鸿渐这个小人物没有男主角一向的好运,他是个处处不得志的普通学者,婚姻也包含着平常家庭的琐屑俗套。他有过时髦的日子,留过洋,追求过有学问的小姐,回国后遇到时局动荡,为就业四处奔波不定,到最后青春已被岁月消耗得再无心力情场追逐打闹而有点病急乱投医地订婚结婚。但是看到最后惊觉怎么就没了呢?
      书中有不少笑点,婚姻生活部分的描绘很真实,钱老肯定是过来人才能有如此精彩的文字,看得我心绪随着情节起伏而激荡不平。方鸿渐和赵辛楣的友情贯穿全书,和孙柔嘉的爱情相比,男人的想法跟女人真的是太不一样了,男的想法简单,他们要生存,要面子,要发挥才干,女人图安逸,舒适,稳定。上天造就这样矛盾的一对又要彼此结合,所生出的枝节更是纷繁复杂。只是中间描写赵方孙李顾五人从上海到长沙的细节占据了较大篇幅有点不解,更像是对中国一贯的坐车难的国情的一次精准描写。结尾让人欲罢不能,实在埋怨作者怎么没有写下去。也许这是没有办法得出结论的。对鸿渐和柔嘉接下来的关系发展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空间,书完了,男女之间的博弈永远不会结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一、        妙语连篇,耐人寻味
      当初刚翻开《围城》的时候,便是一段环境描写吸引了我的眼球,“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样比喻与拟人的混用把那任性地侵占夜晚的太阳和那海上被太阳灌醉带着酡红的夜空描写得惟妙惟肖,太阳和夜会不会是甲板上的一对互相迷恋的情侣呢,一切景语皆情语。
      
      方鸿渐对鲍小姐的好像不经意地说的一句“咱们今天都是一个人睡”产生了念头,直回到船舱,“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的难受”,男人要打消那种念头确实困难,要跟女人打胎一样,那可让人当真难受!犀利的语言一下子击中鸿渐的内心,让人忍俊不禁。
      
      方鸿渐把信还给了唐小姐,“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失恋的世界是幽暗孤寂的,是抽象的感觉,可在这里,它成了具体的事物,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鸿渐“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甚至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对爱情伤痛的描写更是让人读了都觉得痛。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一简单的比喻便如此恰当地讽刺了高松年那一类当官的。做官,让人联想到腐败,其实腐败的真正原因是他的心里本身就长着一棵腐败的幼苗,只不过做官了,肥料施得好了,苗也就长的亭亭如盖,不可抑止了!这话可真是越读越有味,钱氏精辟!
      
      书中这样值得人深思的语言还有许多,犀利尖露,精辟玄妙,诙谐幽默,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真可谓是妙语连篇,耐人寻味。
      二、        爱情牢笼,是劫是缘
      难道我监禁你?
      还是你霸占我?
      你闯进我的心,
      关上门又扭上锁。
      丢了锁上的钥匙,
      是我,也许你自己。
      从此无法开门,
      永远,你关在我心里。
      
      也许许多人感慨的是婚姻围城,但其实我想感慨的是爱情牢笼。方鸿渐真心爱上了唐芙蓉,唐芙蓉才是关在方鸿渐心里的那个人。只可惜事与愿违,不管是苏文纨的阻碍,还是方鸿渐自身性格因素所致,方鸿渐到底还是落魄不幸。多么无奈的围城,唐芙蓉锁在了方鸿渐内心的围城中,方鸿渐却进不了唐芙蓉的婚姻围城。这是全书最让人痛心的地方,若爱情牢笼锁住了两个人,那便是幸福结局。只可惜,真正的爱情牢笼却只是把一个人锁在另一个人的心中,同时锁上的还有他一生的欢欣和最纯真的爱情。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怅,让人痛,是劫是缘,只有感慨万千。
      
      三、        围城人生,何去何从
      
      围城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更是多层次的。
      
      第三章中,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进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最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到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让人感慨。更让人值得深思的是,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本身就是虚妄的。
      
      方鸿渐是“围城”困境中最典型的人物,他要么是不想进入围城却不得不进入,要么是进入围城不断渴望冲出围城,要么又是想进入的围城却进不去。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父亲和岳父却一直催促,不得不买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苏文纨,他真正爱的是温柔伶俐的唐晓芙,却终究因为各种误会而不了了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他最终想和孙小姐在婚姻的围城中寻找一份宁静的生活,却最终又因亲戚封建观念的干涉以及各种原因失去了这份婚姻……
      
      作者在描写方鸿渐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围城时,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鸿渐以及其他人物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懦弱无能的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等。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各种黑暗行为,比如方鸿渐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证明,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又比如去往三闾大学的路上尽现出来的人间百态,再比如方鸿渐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经历的各种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以及官场中的腐朽堕落等等。方鸿渐之所以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韩学愈,我想也没有必要多说了。
      
      其实我觉得,《围城》中的各种悲剧缘于人们永无止境地欲望,以及人们性格中的弱点和缺陷。围城人生也许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个社会便是个无奈的社会,我从不奢望一个完美、自由、纯洁、简单的人生。但我觉得,一个人拥有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人生怎样,我们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知足知止,乐观向上,做好自己该做的能做的,有信心做好自己想做的,即使是围城人生,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凌晨两点,合上书,有点不舍,些许感动,有点失落。是的,正如有些人说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不能拿来评的,只能书写一些感触。
            
             用时下的话来说,方鸿渐是个不折不扣的屌丝。没有出身,有点懦弱;没有才华,有点脾气;没有志气,有点小气。用赵辛楣的话说,他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正是这样的一个玩世不恭的穷小子,钱老用他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那个时代的典型知识分子的命运,着重描写了他的几段爱情。
      
             周悉淑,要不是病死,以方鸿渐的软弱,很有可能成为正统方太太,也正是由于她的早逝,周先生见方鸿渐慰唁的长信文法书理好,情词深挚,才出钱送方鸿渐留洋读书,本来方鸿渐有很好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他不学无术,回国之前不得不弄个假文凭。在与周的一段“交往”中,方鸿渐的软弱变现无疑,向往自由恋爱,想毁掉婚约,在父亲的恩威并施下,只好作罢。
      
             鲍小姐,对于他来说,更多的是肉体和欲望。自己有未婚夫,还要“勾引”方鸿渐,无非是为了排遣短暂的寂寞和空虚。为了打发船上的无聊时光,方鸿渐跟她有一段短暂的交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利用与被利用,没有任何爱情可言。分手时,没有任何留恋和不舍。
      
            苏文纨,跟鸿渐一样,留学归来,孤芳自赏。工于心计、虚伪做作的她,起初不把方鸿渐放在眼里,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很高贵,自认为是高枝,无人敢高攀。后面发现方鸿渐也没那么讨厌,对他心生好感,虽然我们不知道这好感里是不是有几分虚伪。她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爱情方面的满足。明知道跟唐晓芙公平竞争没有优势,除了嫉妒与促狭别无他法。耍尽手段还是以失败告终。最后,急需重建自信的她下嫁给跟她臭味相投的诗人曹元朗。
      
             唐晓芙,天真直率,简单纯真,富有个性,“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她是鸿渐的最爱,也是《围城》中最讨喜的人物。她对于爱情非常严苛,无法容忍一个男人的过去,“我爱的人,我要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着我”。但是,遇到鸿渐后,她也在自己的爱情规则前让步了。与鲍小姐比起来,唐晓芙清纯;与苏文纨比起来,唐晓芙可爱,甚至连吵架时都是那么的可爱。最后,以两人以分手结束,也许是作者对她偏爱,不愿意她嫁给方鸿渐。(根据杨绛的说法,确实是这样)
            
             孙柔嘉,任何方面都很平凡,长得不美也不丑,没有苏文纨的心机,也没有唐晓芙的纯真,不算很聪明,也不笨,是极其普通的女孩。她跟方鸿渐的感情,不是一见钟情,是属于“旅行之后不讨厌的”两个人,她出现的时间正好是方鸿渐的失恋期,两人的爱情没有激情,更多的好像是应了赵辛楣的谶语。方鸿渐对她的态度是应付式的,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她把婚姻当成事业来经营,但她肯定不是一个好的经营者,两人的婚后生活充满了吵闹和敌视。嫁给方鸿渐是她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
      
             婚姻真的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苏文纨自以为能进入方鸿渐的围城,殊不知,自己只能在城外。城里城外,唯有一墙之隔。 其实内外本无差别,只是因为风景的不同,心态的不同,所以有了眼界中生活的差距。
      
            “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得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之所以想要读《围城》,是先对钱锺书老先生感兴趣的。从小到大所欣赏的语文老师都无一不敬佩钱锺书。因而就特别关注了一下他,大概有多了解后真的觉得是一非同一般有异常才华而又异常有趣的人。初读《围城》,就可看到钱先生学识之渊博,经历之丰富,文笔之精彩。文中真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有些语言打趣的让人开怀大笑,有些语言的深刻又不禁让人五体投地。钱锺书在文中通过方鸿渐的视角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复杂的人事进行了独特的评论,其新奇而又深邃不得不让人钦佩。对于婚姻中琐碎事务的描写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钱锺书先生真有世人评价的那么达观豁然,悠然快乐吗?看到最后杨绛先生的描写,如果《围城》真的是不谙世事的钱先生根据少量他所有的经历加上丰富的想象而形成的,真的是让人惊叹。对于书中描写的形形色色的人发生的复杂糟乱的事,真是让我对社会对婚姻产生了一丝丝恐惧。不过回归到现实想想,人性不过如此。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性格他自己的想法,人在社会圈子里错综复杂,性格也是磕磕绊绊,人无完人,总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想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瑕,而自己也不是没有缺憾的而且不止一点两点。事出必有因,我们都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就会理解很多。也许是我涉世不深,可能等到真正踏入社会的那一天,再回过头看《围城》,又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围城是一个很有真实感的故事,看完之后,它成了照射自我的一面镜子。故事里面最真实的人莫过于方鸿渐,有学识但不够,虚妄但是有底线,机敏善讽但善良得近乎懦弱,是一个好人却“无用”。最终沦为高不成低不就的芸芸众生中一员。
      而他的妻子孙柔嘉,在婚后也表现出了真性。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这样形容孙柔嘉: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孙柔嘉聪明可喜的一点是能画出汪太太的“扼要”: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一个年轻女子对自己又羡又妒又瞧不起的女人,会有这种尖刻。但这点聪明还是钟书赋与她的。
      我是一个对外部世界无感的人,看到这里,不免担心自己是否会成为孙柔嘉一样的人物,只看得到“围城”内外的一方空间——使别人跟我在一起形同和我紧紧绑在一起,不得将感情分给旁的亲人、不得有自己的朋友、不得离了我而独自找乐子……恐怖的负担!
      方鸿渐的真实和孙柔嘉的打算混合在一起,生活走向了分崩离析。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2:11 , Processed in 0.0545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