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你自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是一本彻底改变你工作、生活、财富观的心灵成长之书!创新工场董事长 李开复、阳光媒体集团主席 杨澜亲自为《做你自己》作序推荐!比尔克林顿、比尔盖茨、李开复、杨澜、徐小平……从未有一本书,让如此多的世界级政商领袖及精英们激烈讨论、自发推荐!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告诉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引爆全球3600万青年人的“立志”大变革!
      “ 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为我们带来了这本世界级的心灵成长之书——《做你自己》。他的父亲沃伦巴菲特是名列《时代》杂志全球10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富可敌国的“股神”。身为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却没有继承衣钵成为华尔街金童,而是选择用音乐谱出人生最美妙的乐章。他从父亲那里获益最大的是一套人生哲学: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能做自己!他在名校斯坦福大学只念了三个学期便决定休学,从零开始打造音乐梦。尽管历经波折,但他终于靠自己的力量,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赢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
      的确,如果跟着父亲走入华尔街,顶着“巴菲特”家族的光环,绝对可以少奋斗三十年。但“ 股神”让彼得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发挥自己的天赋,于是彼得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音乐之路,这才是他人生真正的激情所在!能有个“股神”父亲,彼得巴菲特的确不是一般的幸运,因为从父亲身上,他看到了什么是认真和自律、如何勇于面对挑战,并且尽情享受自己所选择的人生。彼得巴菲特以他动人的人生经历告诉你:唯有“做你自己”才能永远怀抱热情,拥有迈向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意志、胆识和决心!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中,股神父亲教我的12件事:
      会赚钱,还要会经营人生。//别把优势当成挡箭牌。//起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梦想。//游荡的人,未必是迷路的人。//追寻志向能激发我们最大的潜能。//停下来审视内心,是对时间和人生的投资。//找到真正喜欢做、世界也愿意为此付钱的事。//每一次错误都是学习的机会。//从心出发,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成功离不开能力、热情和坚持。//金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工作的实质。//我们无法选择人生从哪里开始,但可以选择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将告诉你怎样超越自我,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活出最充实的人生。

    作者简介
      你或许没听说过彼得·巴菲特,但一定听说过彼得的父亲——沃伦·巴菲特,他是名列《时代》杂志全球l00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富可敌国的“股神”。然而,身为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却没有继承衣钵成为华尔街金童,而是选择用音乐谱出人生最美妙的乐章。彼得从父亲那里获益最大的是一套人生哲学: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能做自己!他在名校斯坦福大学只念了三个学期便决定休学,从零开始打造音乐梦。尽管历经波折,但他终于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他曾赢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MTV频道刚开播时令人惊艳的片头配乐出自他的编曲,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精华的一幕“火舞”配乐也出自他的手笔。
      
          他曾为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纪录片影集《500部落》配乐,策划、编写、制作美国音乐剧《魂》,并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演出。他与曾获“格莱美奖”提名的歌手阿肯以人权为主题合作歌曲,并成为联合国大会的特殊表演节目。此外,他还推出了多张音乐专辑。他既是全美知名的音乐人,同时也担任NoVo基金会的会长,投身公益,回馈世界。彼得·巴菲特在本书中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与读者分享,唯有“做你自己”才能永远怀抱热情,拥有迈向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意志、胆识和决心!

    最新书评    共 13 条

    Sabrin    1.教育是为了激发或维持好奇心。每每想到各类辅导班占住中国孩子童年,我就为中国的教育感到悲哀。这样的教育,扼杀了最初的天性,哪来创新?把教育搞成流水线上作业,还想要什么样的未来?!      2.起点不决定终点。 为什么那么多担心输在起跑线的中国家长,不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起点在哪,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引导的方向,和你在过程你附加的勇气。      3. 富二代,高富帅在通往幸福,成就自我的路上和普通人一样艰辛。而这条路,无人可以替你完成。只有你,敢于面对内心的恐惧,敢于做自己,无论多难。。。      4. 做自己有多难?换个问题,换个问法,你的梦想是什么?你会因为现实放弃梦想吗?         评论终止分界线   ——————————————————————————————      做自己有多难,我深有体会。。。但是,抛弃自己,那种绝望和遗憾会蚕食你所有的幸福感,是让恐惧主宰你所有的生活还是勇敢起来,踏出第一步,你只能成就你。  详情 发表于 2013-7-28 02:17
    破小孩     当我将这本《做你自己》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打开豆瓣开始搜索有关它的书评。说老实话,这是一个聪明的决定。    如果我在打开书之前看这些评论,可能会提前做好另一种准备:不去理会整本书广受批评的逻辑主线,不去考虑股神之子写的书是不是真的像其他人说的那样只适合富二代和他们的父母参考,而只拿它当股神之子的语录,专心研究每个章节作者所想表达的重点,把那些至理名言剥离出来(出版商甚至已经帮你用红字标出来了!),并当做股神之子传授的人生哲理默诵熟背。这样,接下来的文章可能更接近于读书笔记,大量的引用原文,大量的名言警句——别人的思维已经先入为主,自己又怎么会有新认知?    如果我再坚持一下不看评论把书看完,可能又会面临另一个问题:读完了整本书,感触太多了,多到不能确定真正属于自己的心得是哪些了,为什么会这样?客观的说,这本书的逻辑并不像专业心理学丛书那样连贯,作者似乎急于向读者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感悟——彼得巴菲特告诉我们要信任、要包容、要崇尚教育、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公、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要懂得回馈……加之巴菲特的姓氏注定了作者的生活环境与大部分读者有很大的差异,还在为温饱犯愁的大多数家庭很难像巴菲特夫妇一样乐观的看待工作和生活, 更不可能给自己的子女那么宽容的前程选择。过多的感悟点和远离生活的背景致使我在阅读此书的时候不会有很强的共鸣——我们都很喜欢听英雄的故事,但往往也仅仅是把它当故事听不是么?    庆幸的是,我在这两个选择的中间找到了一条路。正当我已经被彼得平和、友善而充满正能量的文字所吸引,正像他的老朋友一样准备倾听他的生活,准备全身心投入他的理念,代入他的故事时,他人冷静客观的书评把我拉了回来。是的,彼得巴菲特有一个“富爸爸”,这注定了他的人生会跟其他普通家庭的孩子不一样,过分拘泥于他的经历和感受可能在阅读时会十分震撼,觉得他所说的一切那么精确,那么儒智。但当我们回归现实,就会发现巨大的落差感。彼得和他朋友的家庭条件允许他从容不迫地选择自己的工作,抛开金钱的前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而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大学期间在机械工程、物理学、数学、美术、建筑、材料等多专业间不断地转换这样“迷茫的选择”无疑非常之奢侈而无望,何况他们甚至连听闻城市规划师那样高级职业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惊觉要想在这本书中有所获,必须边阅读,边思考,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1、不变的宿命    文章一开始,彼得就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人非生而平等。虽然在之后又提到过“出生于富裕家庭的人,不值得以此为荣,而出生于贫穷家庭的人也不应当以此为耻”,但说到底,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上大学、工作的启动资金),巴菲特的姓氏、殷实的家底和稳固的人脉保证了他能按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这种前提是我们所不具备的。 就如他自己在书中提到:“在我父母送我的所有礼物中,最珍贵的无疑是一个信念:要相信自己无需被生活挤压,可以通过更开阔的视野来支配人生,而不是自我蜷缩到一个预先设定的缝隙里。”这样的话语,又有几个父亲能拍着胸脯底气十足的说出来呢?    我没有像老巴这样的爸爸,甚至连李刚这样的爸爸也没有,我的爸爸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他能供我读书,也像其他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一样望子成龙,而现在他更多的是希望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稳稳当当的吃工资、存钱、买房、结婚、生子,而不是告诉我,孩子你要发现自己,做你自己,追寻你的梦,钱多钱少不是问题。我爸爸也爱我,但是,他那种爱,总归不能像巴菲特那样豁达,现实的重担他不可能替我抗一辈子,这担子必须是我自己抗。    只是彼得的生活背景不同,他对于条件远远低于自己的家庭似乎并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更多的是在给富人夫妇以及孩子提出建议。其中一段很痛心的描写,写巴菲特到中国来,“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工厂和田间劳动”,小巴说“由于出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一生或许都要在这样默默无闻的劳作中度过。在这个环境中,不知有多少潜在的企业家发明家和创新者被埋没了”,老巴说“那座山坡上不知道正有多少比尔盖茨在干活?”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彼得对待不能解决温饱的家庭的孩子的无助和惋惜。    2、悄然转变的心态    出生在哪个家庭是随机的,但如何努力就是自己的选择了。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里,彼得为我们阐述了他的奋斗史,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如何建立正确的志向,如何强化自己,如何塑造天赋,如何定义成功以及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    而他所认为的正确的心态,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没关系,慢慢来。    这是一句让人觉得无比温柔的话。在这个节奏日益紧张,每个人都拼了命的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或者目标的社会,如果有人跟我说:“没关系、没关系的,你可以慢慢来,找到诀窍,直到做对为止。我们不会放弃你。”对我来说无疑是精神压力的莫大解放。不同于一般那些“有用”的励志书一直敦促读者要“尽早定下人生规划,要明确目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同,这书却鼓励你多去学些“没用的”,“如果希望人生尽可能生活得充实、多姿多彩、有价值,就应该尝试什么都学学”,还说如果“没有确定方向,为什么要拼命往前冲呢?随后,他开始不断的强调:要对自己耐心,要等待那个最终的志向逐渐地浮现出来,花钱买时间来思索自身永远是有价值的;不要害怕犯错,只要你能吸取教训;成功的定义应由自己来决定,你的心愿必定会实现,因此要小心自己选择了不合适的心愿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慢下来,找到一个温馨的,适合自己的节奏,感受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也许我们的需求并不像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就像彼得引用的梭罗的观点,“人只有食物和温暖两种需求,这两种还可以进一步合并:食物是为了维持体内温度,所以人只有一种需求:维持体温。”这种自足常乐的态度是不是能在遏制住我们在竞争中可能无法控制的欲望?也许等到我真的过热的时候再看这本书,会有新的体会。    3、做你自己    回到原点,彼得巴菲特在整本书中想告诉我们的,无非还是这四个字——做回自己。仔细回想,当我们面对选择时,很少有父母会郑重其事走到我面前告诉我要做你自己。相反,他们给我的建议多是如何处好人际关系,说话不要太直等等等。你我的父母都很实际,毕业了,面对选择,父母会告诉你要做你自己么?工资多少,待遇多少,有没有提成,老板为人怎么样,父母的这些关心都很重要,但是他们却很少会问你觉得这份工作怎样。要做自己,实非易事。    这本书里难能可贵地用他自己的事情真诚地告诉了我们一些道理,每当彼得面对选择时,解决问题的往往并非他父亲的金钱或人脉,而是自己通过自己考虑和决定,尽管不是每次都那么如意,但确确实实是他自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用一句很俗的话概括:“用心改变命运”。巴菲特在他的生活里领悟了这其中的真谛,并传给了他的子女,现在彼得也在做同样的事。尽管他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他想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仍是自己的内心——富二代也有失败,也有一事无成的败家子,可见富有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心态,却能帮助每一个不同层次的人群。不骄不躁,冷静果敢,不冒进不退缩,对一切事物保持仁慈,对一切遭遇保持豁达……其实道理我们都懂,只是彼得用他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更生动的课罢了。    纵观本书,似乎到最后彼得巴菲特也没能让读者信服做好自己人生就能成功。连作者自己都承认,在驾驭人生方面没有特殊专长,也不认为自己彻悟了人生的奥秘,更无雄心要扮演心灵导师的角色。这不是一本能帮我们解决当前问题的书,但的确是一本能传达温馨的书,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在不同时间,不同的人生状态下,这本书都能给我们不同的启示。     详情 发表于 2013-7-28 18:09
    vii    就算知道了这个道理,也很难实现dream。   世人总忙着赶路,哪有时间用来发现passion。   生存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害怕落于他人之后。恐怕说是寻找梦想,还有背负不孝的罪名。   人总是容易被局限在眼前的利益,很难跳出牢笼,去高瞻远瞩。而且看得太远又容易掉进好高骛远的圈套。   心灵够强大是追梦的第一步。   家庭的支持以及物质条件的允许也很重要。   混不上饭的,理想什么的还是省省吧。            中国人的生存压力远大于美帝的劳动人民。要有巨款买房,又没有全民医保。先进的美国文明是不是只能用来admire。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passion。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兴趣爱好赚钱只能是个乌托邦。      最好的生活必定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passion。只是李开复和peter都是美国人。而且是有才的美国人。      关键还是要认识自己。到底是个庸俗的傻逼,还是敢于背水一战的良仔。想清楚了,接纳下来就好。        详情 发表于 2013-9-1 01:13
    小甜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犹如警世恒言的金句。。      不明白为什么分数那么低      下面是自己做的笔记   1,金钱是副产品,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本质,钱买不到快乐,而人的价值观是最稳定的货币   2,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一听的故事,换句话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人生没有那么多的不公平,刻苦努力,最终耀眼的太阳就会跑到你的身后,你生活的起点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最后抵达了哪里   4,外界可以给我们报酬,也可以收回报酬,但是,外界不能给我们追求的价值观加以判断,因为这取决于自己,我们为自己定义的成功,是一份不会被玷污也不会被剥夺的宝藏  详情 发表于 2013-9-16 21:37
    一辈子     只有将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看作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才会领会其中的深意。人生由你打造。    书看完了,有些虎头蛇尾,但看着一个有这样家庭背景下的子女,存在这样的心境,着实令人敬佩。书里提到了安于平凡,如何安于在于信任,包容,宽容。作者很强调人生价值观,多次提到了基础,核心。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    西方哲学,东方哲学都在讨化着一个话题,人从出生一直也在思考着一个话题,那就是活着,活法,如何活。葛优曾经在《活着》里有一句话:“要好好的活着回去”,“回去要好好的活”好好的就是对于人生价值的评判。    经济上的繁荣一向起起伏伏,唯有人的价值观是最稳健的货币,它为我们赚得自尊,赢得心灵的安静,带来最丰厚的回报。人在抽取出生彩票时,我们甚至还不存在。应得的在出生的字典这样解释:因自身的行为或品德而赢得,获得或者拥有。书中提到了做与想,“想”是中国的哲学,安静的沉思和天人合一的体验,简言就是快乐,“做”是西方的哲学,实现,完成,打上烙印,简言之就是工作。快乐的工作,工作的快乐,也是一种志向。    先将本不清楚的生活弄简单些,简单了才有时间去丰富自已的内心,时间是用简单换来的,丰富了才有渴望的超越。这样的人生才不简单。好好的活。     详情 发表于 2013-9-19 10:15
    Sonia    8知道为虾米,晚上趴在床上点着床头灯,我边看这本书边哭,稀里哗啦的,总觉得自己的生活缺少了什么。不是皮特的钱和与生俱来的金钥匙,而是内心的什么东西。第一章讲“信任”,阅读的时候想象皮特正在将他的人生经历及所学所想亲口讲述给我,就像朋友一样,劝诫和安慰,这感觉很好。不知道原版的会不会更贴近作者的心声,有机会一定拜读!  详情 发表于 2013-9-22 11:32
    lancel    这本书还是很给了我一些启示的。  如果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即使埋头奋力前行,也还是离目的越来越远。所以,选对路是很重要的。生命属于自己,生活由自己打造,虽然我们不能原则生命的起点,但终点是由我们决定的。just do it!随着中庸之道对个性的打磨,激情与活力,冒险与探索也随之远去。浑浑噩噩,其实有时候我们把成熟和消沉混淆了。波澜不惊不代表没有激情,不敢冒险。即使犯错,错误总会过去的,不要后悔,后悔是很久的。需要和想要,要分清楚,想要的越多,付出的越多,自由,也越少。  详情 发表于 2013-10-10 23:25
    莱拉    如果不是有来自出版社的老师推荐,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一定就被吓走了,连翻都不会翻。   一方面这书的封面装帧实在太媚俗(尤其是那个皇冠),另一方面,我对什么股神巴菲特也好什么李开复也好没啥特别的感觉——跟我毫无关系嘛……前几天在上海书展服务,有同来的小女生想溜班去参加李开复的签售活动,我痛快地告诉她没事去吧这摊子我替你守着,但是对此行为完全没有共鸣。(这跟年龄有关系吗?据说90后都特别喜欢李开复。)   若不是自己去逛书展时正好看到这本书顺手买了,我大概根本不会特意去当当之类的网站搜索它,遇见了也算缘分吧。      这书今天花了大半天便看完了,虽然看豆瓣上的评价不是很高,但书中所谈及的问题倒是很符合我现在的需求。   虽然近期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读研这一年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很开心,收获也没有本科时大,而且我反反复复地叩问内心,试图通过调节和思索来寻求一条出路、一个明确的目标。然而迄今为止,我的状态可说还是很迷茫,忙盲茫。首先是没有时间;其次在有限的自我时间内我较为急于得出一个结论后,往往会出现我把自己(以为)想明白的答案给忘了,为了同性质的问题再次烦恼(当然并非完全如此);到了最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这种向内探求是否是正确的,是不是没用,是不是走过头了?我怀疑看我文章的人都要不爱看我的这种内容了,我在写作时也不再有急迫地想要抓住读者对之倾诉的激情。   除了想要摆脱这种不愉快的状态,我还一直都很盼望自己能尽快定下一个让自己满意并能长期贯彻的目标,我将来到底要往哪里去,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自从考研这件事几乎圆满地达成之后,我始终都怀念、并希望再次体验这样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事实上我希望今后永远能保持如此。但现在面对广阔的可能性,我发觉选择不再是那么单纯和易于决定了。我急于出行,但一来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二来发觉我甚至对穿什么鞋子去都很犹豫不决——好像每一种选择里都包含着我所不愿意接受的部分。   于是我对自己始终摆脱不了迷茫的状态感到很焦躁,并且觉得自己还是像以前一样: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确实要什么。一点长进也没有,我心想。      而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我标题上的那句话:没关系,慢慢来。   这是一句让我觉得无比温柔的话。可能是因为我总是会害怕自己做错事受到惩罚或者不被人喜欢(有时甚至恐惧得什么都不敢做),在这方面相当没有安全感,而如果有人跟我说“没关系、没关系的,你可以慢慢来,找到诀窍,直到做对为止。我们不会放弃你。”,对我来说无疑是精神压力的莫大解放。而且,在我自己想最大程度地表达对一个人的温柔时,也会这么说。      在我焦急于无法确定人生规划时(我看了不少文章说经过规划和没经过规划的人生大不一样),这书却鼓励你多去学些“没用的”,“如果希望人生尽可能生活得充实、多姿多彩、有价值,就应该尝试什么都学学”,还说如果没有确定方向,为什么要拼命往前冲呢?   对于需求,他和《幸福之路》中罗素的观点一样,认为人们经常高估了自己的需求。这让我想起水木丁的一篇博文《人生仅有的自由》:说她的一个朋友只花了九千多人民币,200多天周游了亚洲11个国家,因为样子实在太像要饭的,到处都有人主动给他买吃的。他有数码相机,但是懒得带,也全无都市人对自身存在感的饥渴焦灼。人们总认为要有能力有财富有这个有那个才能有自由,但其实非常简单,完整的自由不存在,而只要你愿意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尽情享受那相对的自由,你就拥有了自由。本书作者在书中引用梭罗的观点更是极端,认为人只有食物和温暖两种需求,这两种还可以进一步合并:食物是为了维持体内温度,所以人只有一种需求:维持体温。对于从小给孩子昂贵的礼物,他表达了谴责,认为这会让孩子把昂贵的东西和爱与安全感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他们迈向自由独立的门槛。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观点还是较为适合家庭水平在中等以上的读者,因为他花了大篇幅谈及的是当选择太多时该如何决断:“游荡的人,未必是迷路的人。”他认为迷茫是必经而且是有益的过程!为此他举了他朋友的一个例子:这个人大学期间在机械工程、物理学、数学、美术、建筑、材料等多专业间不断地转换,但最后终于找到了城市规划这个能覆盖他所有兴趣的领域。这样长的“选择时间”对于一般人来说无疑非常之奢侈,而且在我国恐怕很容易遭到长辈的干涉——但不得不说我对于这种情形却很向往。   后面的篇幅所不断强调的是:要对自己耐心,要等待那个最终的志向逐渐地浮现出来,花钱买时间来思索自身永远是有价值的;不要害怕犯错,只要你能吸取教训;成功的定义应由自己来决定,你的心愿必定会实现,因此要小心自己选择了不合适的心愿。也包括如何让这世界愿意为你的创造付钱,甚至还包括了如何去做慈善。      彼得·巴菲特无疑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有充足的来自家庭的支持,我们大多数人也许没有。但这确实是一本暖人心的书,推荐给家境不错的朋友们看看~  详情 发表于 2013-11-13 21:25
    aphrod    首先,译名很简短响亮,但文不对题,对人有误导。      其次,我借这个名字谈谈“做自己”这回事。      粤语有句俗语:“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有心无力”,讲的就是知易行难的道理,谁不想做No.1的开山怪?可有几人能做成呢?      做自己的想法既不新鲜也不高贵,可人生在世,我还真想不出有什么事比做自己更难的,Peter也走不出父亲的荫蔽,不是吗?      生活很实际的,你不打股神之子的幌子,这书能卖的出去?打死我也不信啊!你看,你并不是在做自己,你只是在做儿子,最不需要努力就能做的一种自己。        详情 发表于 2013-11-14 01:44
    Cicely    有些还是挺童话的,至少在中国很童话。自己不是那么好做的,他要付出很多的代价。而很多东西,不是说丢就能丢的。有一些有可取之处,比如关于选择,好的选择要花时间;比如愿望,愿望落空了未必是坏事,他可以让人放眼更远‘比如错误,人都会犯错,不要为了犯过错误感到羞耻,而要为从错误中学到道理而自豪。  详情 发表于 2013-11-22 11:01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3:06 , Processed in 0.398636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