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书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福会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2-9-2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在书中看到了作为女儿我的影子,婚后才发现自己开始理解母亲了。好喜欢书中的一段话“女孩就像一棵树。你必须挺起身子,听站在你边上的妈的话,唯有这样,你才能长得挺拔强壮。加入你俯身去听别人的话,那你就会变得佝偻软弱,一阵风就把你吹倒了。”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女儿,一定会让她看这本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2-9-2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看的是前面一个版本,04年的时候在上海旧书店买的
  
  之前看过电影
  
  倒觉得电影比之更胜一筹
  
  书固然是写出了一些电影无法表达的东西
  
  但是,有些地方写的太玄,比如母亲从不会驾车却开着车那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2-9-2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很多年前读的第一遍,按着章节读下去,一跳一跳的就像在看一部电影。只有一个概像,缕不出全影。
  
  很多年后又读,挑着章节一个一个故事看完。感慨于作者一定是年长了之后 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从一个喝可口可乐长大的孩子,到开始渐渐了解千里鸿毛一片心。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两代人的年代差异,用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表达 诠释着同一个词:母爱。
  
  有旧弄堂市井的味道,有快餐汉堡的味道,有我们终究成为过来人会懂的味道,或者已经开始懂的味道。
  
  很多年以后还可以再读的一本书。
  
  五颗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发表于 2012-9-2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The most important scene in The Joy Luck Club by Amy Tan is the death of An-mei’s mother (Tan 270). After realizing that her status in WuTsing’s house was diminishing, Mother committed suicide. This led the superstitious WuTsing, afraid that Mother’s ghost would return, to give An-mei a high status in the house.
  Mother’s change of character made her death significant. On their first meeting, she told An-mei to passively accept her fate. However, Mother later found being a Fourth Wife to be humiliating as the overbearing control of the Second Wife was inevitable. She refused to suffer in silence. Just a few days before her planned suicide, Mother changed from a timid and traditional wife into a strong willed woman who ingeniously used her death as a weapon to secure An-mei’s future.
  The sett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scene. The story took place in a traditional male-dominated Chinese society where women were taught to be meek and to conceal their pain. When Mother was raped by and then forced to marry WuTsing, she did not protest but instead left her home to avoid bringing disgrace to her family. As a third concubine she accepted her fate and desired nothing for herself. However, as Mother’s status deteriorated with the arrival of Fifth Wife, she began to worry for her daughter.
  The death of Mother was a touching scene because it gave her daughter power and independence. The story was told by An-mei to show that she had been impacted by her mother’s sacrifice since childhood. She knew it was useless to cry because that would only fill up someone else’s joy, instead, An-mei crushed the fake pearl necklace in front of the Second Wife, and learned to shout.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2-9-2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i have seen the film of joy luck club before reading. as it is my english homework, i had to read the english edition novel of joy luck culb. i spent nearly a whole term on this book.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finished reading an english novel with no chinese translation.therefore, when finished this bood, i was happy and pround of myself. however ,when i thought of my enlish homwork, all the happiness had gone. my homework was that m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ilm and the novel of joy luck club. oh, my god! how can i finished this difficult homework? i didn't konw how to say the similarities 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ilm and the novel in english. i hoped someone can help me, but nobody would help me except myself. althought both the film and the novel gave me deep expression,and if allowed me expressed my feeling in chinese, i was confident that i would has a lot to say. unfortunately,i must expessed my thoughts in english. but how poor my english is ! what my view of joy luck?
  i don't know, i just want to ask who can help me finish my homework, so i can expressed my view very well!help me , my god ! who can help me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12-9-2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很少有这种全文字的书让我看到最后,《喜福会》就是这极少中的一本,女儿是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人,中国人眼中,她们是美国人;美国人眼中,她们是中国人。女人之间的感情可能格外细腻而感人,这四对母女间的感情又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显得平凡而又特别。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2-9-2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很多年以前就已经耳闻《喜福会》这本书,某电台主持人几乎每场直播都要提起一次,并且建议听众去读这本书。我很早便对这本书产生了一定的希冀,但是却因为主持人频频提到的某一血腥场面而一直都没有下决心去读。
  
  多年以后的现在,我发现我买的每批书中好看的越来越少,周思源正解的金陵十二钗越看越像学术论文,韩寒的书像是更年期的妇女絮絮叨叨地嘲讽着国家制度,安妮宝贝的书看着看着就走神了,另外还有许多卓越网大力推荐的所谓畅销书,读不到几页就要睡着了。无奈之下,我只能鼓起勇气去读这本让我恐惧的《喜福会》。
  
  这是一本讲母女关系的书,作家谭恩美是美籍华人,她所书写的也就是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和第二代移民的女儿之间的情感故事。故事分为母亲篇和女儿篇,母亲篇的故事都颇为传奇,例如削肉为母煎药(我所害怕的血腥场面),逃难时丢下自己一双女儿,受逼迫和蹂躏的童养媳,具有恐怖预感能力的女孩。书中的描写颇具画面感,情感的描写虽然太缥缈,却很细节化,很容易就融入那个战争年代的恐怖情境,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很残忍。女儿篇的故事比较生活化,残忍痛苦的成分相对也较少,作者想要揭示的是不同文化下成长起来的母女之间的情感矛盾和冲突。书中最后以比较温馨的亲人团聚场面结束了所有的故事,从残忍到琐碎到温暖,我也由此经历了一番情感的三温暖。
  
  在我看来,这本书书写的就是我和我妈之间的关系,既彼此需要又无法和谐相容。不同的时代特征给每一个女人都打上了烙印,我常觉得我和我妈没有办法沟通,可是却忍不住要把什么生活细节都告诉她,我常常只能用吵架来拒绝我讨厌的事情,但是最终总是屈服于我妈对我的所有大方向设定。说起来颇为无奈,我几乎每天都要承受我妈高分贝的声音和高强度的压力,但是我仍然对她有无限的依赖。
  
  总之,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可以让你恐惧,可以让你感动,而且不会越读越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发表于 2012-9-2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女儿和母亲就象两棵纠缠在一起的藤,离不开分不开,可是在一起又总是互相伤害。伤害是一瞬间的快感与久久无法泯灭的悔恨有交织在一起。
      母亲常说,等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儿女就知道我们的心,我们的苦了。那一瞬间顶嘴似的说我以后不要小孩,当时母亲的表情很难受。读着它的文字仿佛就看到自己在和母亲大声争吵,恨他们为什么一点都不了解我、不理解我、不明白我精神上的感受,只为他们认为的幸福来安排我;恨他们吃饭草草了事,总是不听我的,嘴上答应的好好的可做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他们认为的爱、认为的付出完全给了我,可是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女儿究竟是怎样的!!
      可是当看着他们的头发一根根白掉,再也无法那样有力的和自己说话,看个什么东西必须先找眼镜的时候,心里又无比的心酸!
      我想这就是女儿与母亲,每一对母女之间都有她们自己的故事!
  
  PS.
  电影我也看了,说来也巧。那时自己也就十多岁还不懂事的时候,在外出的旅社里看电视(天气很冷没法出去)正好CCTV6就放了这部片子。当时不能完全看懂,但是却是一部无法忘记的电影。然后就开始一直找,才知道是有这么一本书,看了书,后来又看了电影。说实话,电影感觉没有书的好,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感谢这部电影,如果没有它让我少年时如此深刻的记忆,也许在人生中我会少许多东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2-9-2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5月5日7:12
  评论:《喜福会》
  评价:4星
  
  1
  
  肖珊娜是什么东西?哦,貌似是个女孩名字。
  
  等等,是“女孩”吗?他们的孩子都这么大了?那可是未婚夫哎。而且看文章的样子,也找不到什么证据说他们是再婚的说。
  
  算了算了,也许是宠物狗(为什么不能是猫或别的呢?)的名字也说不准。
  
  一篇我们大学英语课本里的文章,引出一堆奇怪的问题。文章讲述一个美国女婿拜见未来的中国丈母娘引发的文化冲突方面的尴尬局面。但是文章本身有几个地方让我颇感怀疑:首先看样子女孩是中国人,可为什么他弟弟和弟妹都要用英文名字?而且,文章中丈母娘大人貌似可以直接向美国女婿提问而不经过(女孩的)翻译,而且谈话虽然笑料百出,但是很流畅。最后……“当我们晚上终于回家,把肖珊娜放到床上时……”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名字(而且只出现一次)让全班同学都思考了一阵时间,老师也得不出什么确切的结论。
  
  算了,祭出百度大神。
  
  这一查,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本长篇小说中间的一个段落,而这本小说不仅被拍成了电影,而且连带着获得了不少荣誉,小说本身畅销的无可救药,拍成的电影也是“足以感动铁石心肠的一流催泪电影”,捧红了几个华人女演员和一个华裔导演。
  
  嗯,我喜欢这样的隐藏情节。
  
  2
  
  首先我看到的是电影《喜福会》的海报。从这风格里就猜得出来,像一切90年代的华裔一样,淳朴,热心,厚道的风格。没有后来电影海报里常见的特技,没有夸张的突出主体人物,只是淡淡的加入几句评语。而这些评语也不似后来《纽约时报》的书评那样为了讨好每一本不坏的书而绞尽脑汁,只是单纯的,最初始的赞美罢了。One of the year's best films. Two thumbs up, way up. An extraordinary film.
  
  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剧本本身打动了观众,而不是主要因为演员的演技,或者直接是特效的简单堆砌。1993年还轮不到计算机来抢镜头。影评里那么多人忙着赞美温明娜(这个名字搜狗拼音里不能直接打出来,后面的也是)、邬君梅、谭玲等等华裔演员。赞美是因为真情的投入。难道她们在表演的时候,想到了她们自己吗?难道她们是因为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对情节的高度认同感,让她们能做到extraordinary的投入吗?
  
  这积累到无以附加的好奇心,终于让我打开了《喜福会》这本书。
  
  3
  
  肖珊娜是个女的。
  
  她是个四岁的小女孩,是文中主人公薇弗莱·龚和前夫的孩子。在文中被译成“苏珊娜”。
  
  《喜福会》以一些小到几百字的小故事作为文章主人公自述的过渡——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然后分别从每个主人公的视角出发,慢慢把我们引到四对母女的回忆里。而文中那些“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她们对旧风俗和迷信固执的坚持,和融入血脉的熟络,让我坐在一旁暗自惊讶。即使她们代表的是当时的中国——她们代表的也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幸亏母亲辈的人最终要客死异乡,否则如果她们回家寻亲,却发现自己的文化的插头早已过时,不能接入异变着的新中国的插座,这种非中非美的尴尬,这种自己一直坚持的文化信仰的迷失,会要了她们的命。就算最终琼(精美)以为自己好像找到了根的归属,但那也只是写到姐妹的初次见面就停住了,谁让我们有“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叹呢?
  
  如果你对她们——那些旧中国的女性,那些来到美国开辟自己新生活的女性,还有她们已经成长起来的,被美国化了的孩子感兴趣的话,你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你只是想享受一种像流水一样叙述事情的感觉,或者感受在不同人的经历之间穿梭的感觉,或者只是累了,想在睡觉之前拧亮床头灯,多看会书的话,《喜福会》这部小说都会对你有帮助。
  
  文章后半部分,妈妈辈的几位女性对身世的自述,是全篇中比较值得欣赏的亮点。故事本身,包括那早已离我们远去的环境,都足以勾起我们的强烈兴趣。而作者同时在文字上的处理也十分到位,那风格像极了一位老妇人坐在你身边,兀自兴味盎然的絮叨,但絮叨的内容我们却听得很新鲜。
  
  4
  
  还有几个小小的感想要提。
  
  故事一开头就回到中国抗战中的大西北,刻画出一个就算落了难也要保持优雅身姿、翩翩风度的大小姐样的女性,无疑让国内的读者都感到好奇。……传说中的汉奸不就长这样吗?我记得自己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但旋即我明白,一个人有即使在危急关头也能美丽的活着的权利。把这样的人轻率的打入十八层地狱,是极端化思维的体现。谁说在那个时候,良民就都要是被压迫的苦大仇深的那种?能活得优雅的人都不是好东西?就非要是地主、资本家抑或汉奸什么的?
  
  (写文章的时候是地没看清楚是什么花。雨滴追逐着雨滴,落在我阳台盆栽的榕树叶上,叶子颤动,枝丫摇晃,但还是支撑不住这重量。风从东面震之前一个星期。地没看清楚是什么花。雨滴追逐着雨滴,落在我阳台盆栽的榕树叶上,叶子颤动,枝丫摇晃,但还是支撑不住这重量。风从东面震来了,成都人依然在废墟旁边打麻将,让我觉得这种性格似乎真的可以随着基因流传。)
  
  故事也照顾到赴美的中国人的几种不同的类型。其中象棋神童代表了从小笼罩光环的一代,她长大后的命运并不像小时候那么光彩照人,遗留的只有她小时候养成的微微的优越感。大多数人都像另外一个女孩,就是曾经有过钢琴梦、明星梦、神童梦,然后梦想的肥皂泡一个个破灭。但是这样的成长,让她在长大以后收获了更多。我们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会不会感到有点心理平衡了呢?
  
  故事中对旧中国传统和习俗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再次感觉到,失落的中华文化会在中华之外的地方传承和被发现。因为佛教也是在自己的故乡被冷落,似乎任何古老的东西,要不改变所在位置,要不改变自身形式,要不就是直接消亡,反正原样的传承基本上做不到。
  
  附:剧情
  
  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在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主要情节是琼原来跟母亲有很深的误会,但当她代替已去世的母亲回中国大陆探望两个当年在抗战逃难时被遗弃的姊姊时,却深深感受到上一代的苦难和割断不了的亲情。
  
  http://lishuhang.yo2.cn/archives/626736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发表于 2012-9-2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听着周杰伦的青花瓷写看喜福会的读后感似乎有点奇怪,但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我们在现代的社会里不断重温着曾经被我们遗忘的东西,正如这小说里描写的二代移民,除了中国人的皮囊,从里到外的都是美国的,却又在完全中国式的家庭中长大,在认知上总有一些混乱,在归属上更是迷惘,纵然是不同的四个女子,但都真真切切的交融着中美文化。
     第一次接触喜福会是在一个外国女教授的课上,她选择了20多部不同的电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不同的文化窗口,内容涉及广泛,有关于北部遥远的爱斯基摩的纪录片,也有无厘头式的黑人文化,其中与中国有关的就是喜福会,那些在李安的片子了演粳米的姨太太的女人们悉数上场,我那时才知这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与我而言,它向我们深刻浓缩的刻画了二代移民的生活和思想,谈恩美以其特有的女性敏锐将女人之间的感情,战争,纠葛描写的细腻到位,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女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背景完好的结合起来,看完后,作为女生,感触更深,不光是对于中美文化冲突下的人物性格命运的思考,更多的是对于女人命运和际遇的思考。
     不过不无可惜的是,对于美国人来说,动荡年代的中国人的故事命运似乎更加特别,当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渐渐丢弃很多东西,更加全球化时,人们所说所讨论的还是当年的中国,现代移民,现代中西文化隔阂和差异似乎还埋在冰山下面,我们的讨论大多只是浅尝辄止。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4:29 , Processed in 0.0492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