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4号孩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7 15:12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这是一个被宣称没有犯罪的天堂,但生活在“天堂”里的人们却不知道,自己何时就会跌入地狱。里奥,“天堂”最忠诚、勇敢的卫士,为了它,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为了它,可以奉献别人的生命。然而,在目睹了无辜的人被审讯,自己的妻子受到牵连,甚至一个又一个年幼的生命暴尸荒野,国家却坚决不承认这是犯罪之后,他的信念发生崩塌!他决定不顾一切寻求真相,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真正的危险不是来自谋杀者,而是来自他一心保护的国家……
      在这个彼此怀疑、人人自危,随时面临生存危险的残酷世界里,主人公里奥经历了命运的大翻转,迷失的自我慢慢觉醒。因为44号孩子,他看到了他一直忠诚效命的国家的真相;因为44号孩子,他得以窥破他与妻子关系的真相;因为44号孩子,他看到了自己一直不愿正视的与家人关系的真相。
      其实救赎,也是自救。

    作者简介
      汤姆罗伯史密斯,英国人,200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44号孩子》一经上市,旋将一系列国内国际文学大奖收入囊中,并登上欧美亚20国畅销榜,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世界级悬念小说杰作。因执导《银翼杀手》《异形》《末路狂花》《黑鹰坠落》《角斗士》等好莱坞大片而闻名的导演里德利科斯特,正在拍摄同名电影。

    最新书评    共 5 条

    小剑仙    “走进农舍,男孩的尸体不见了。炉子上放着一个大锅,锅里在咕噜咕噜冒泡,不知炖着什么。安娜领着他(主人公帕维尔)坐到炉旁,史蒂芬盛满满的一碗递给他。他低头盯着这碗热气腾腾的汤:碗里漂着压碎的橡实,关节和一条条的肉,史蒂芬和安娜看着他,史蒂芬说道:‘你本来会死,这样我们的儿子可能就会活下来。既然他死了,你就可以活下来。’他们递上来的是自己的亲骨肉,是自己的儿子。史蒂芬将汤举到他的鼻子跟前,由于太长时间没吃东西了,他开始流口水,这时本能占了上风,他伸手接过碗……”            我读到这本书的255页,这一段,突然感觉自己内心大恸,伴随着一股反胃的呕感,既想哭又想吐。这是描述小说《44号孩子》里的有关吃婴儿死尸的情节,背景是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的苏联。在乌克兰一座因为饥荒快荒废的村子里,一个叫帕维尔的孩子,与弟弟安德烈发现了邻居家里的一只猫还活着,于是二人就去‘打猎’,弄一只猫给全家当食物吃。虽然猫被抓到了,但帕维尔却被一个闯入村子的外乡人史蒂芬给打晕抓走了。只留下了弟弟安德烈和母亲,还有村里那些饿得奄奄一息的人。史蒂芬抓走帕维尔,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吃了他,因为家里没有任何食物了,他唯一的孩子雷奥快饿得不行了。但遗憾的是,他绑架帕维尔回家的时候已经晚了,自己的孩子被活活饿死了。于是史蒂芬和妻子决出了个新的决定,放帕维尔活,转而去烹食自己孩子的尸体,这是一个多么残酷又多么悲惨的决定。靠着那锅人肉汤,他们三人度过了人生中艰难的一晚,而帕维尔的脑部由于被史蒂芬事前打伤,已经失忆了。记不起自己的姓名和住址,无法再回去,于是帕维尔理所应当地顶替了史蒂芬夫妇的儿子雷奥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第二天,这家人动身去往莫斯科。再以后,雷奥上了学,参加了卫国战争,在战争成长为战斗英雄,战后成为前苏联国家安全局(MGB)的一员特工,史蒂芬夫妇也因儿子的功绩和身份过上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生活。可事情的发展不会那么一帆风顺,雷奥童年时记忆随着苏联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连环凶杀案而渐渐唤醒……            出生于1979年的英国青年作家汤姆罗伯.史密斯在研究了苏联历史上最严重的罪案安德烈.切卡特洛(Andrei Chikatilo)结合自己对苏联司法制度和古拉格文学的研究写出了这部小说。此书一出果然引起了全球的强烈反响,好评如潮。2010年在日本被评为海外推理小说第一名,在中国大陆也成为新浪文化推荐外国文学排行第三的位置。此书不能视为一般的推理小说或侦探经典,与《达芬奇密码》《天使与恶魔》这类侦探+冒险题材类似。更吸引人的是作者对当时苏联体制下的非制度化生活的研读。尽管对于我,这一个历史爱好者,本人觉得这本小说所展现的苏联时代社会生活细节太过稀少,MGB的恐怖也过于扩大之嫌(甚至超过了斯塔西),但是作为传达反集权体制和乌托邦的著作,本人认为此书给人带来的哲理反思和历史触摸感的确超过了《1984》和《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样的书。            小说中的凶手是历史上真是的杀人狂安德烈共在苏联时代犯下的罪案光是人命被确认的就有53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妇女和女童,尸体有被烹食。其家庭背景也与小说中的细节相同,历史上的安德烈出生在1936年恰好是乌克兰大饥荒刚过的年代,安德烈的母亲曾对他说他小时候他的哥哥曾被饥饿的村民掳走烹食,虽然没有经过证实,但这一素材被写进了小说中。另外一个素材是安德烈的父亲在卫国战争中被德军俘虏,战争结束后,安德烈的父亲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被称为苏奸和叛徒,这都是斯大林当时的体制所造成的。而在小说安德烈父亲的遭遇换到了安德烈自己的身上。这两种原因都属于他杀人动机的诱因。            “住在这么一个国家,不必担心会以杀人,强奸,抢劫这种刑事罪名入狱,反而随时会被扣上反革命,叛徒的帽子而送往古拉格去。”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小说中反思苏联集权下的法制化的一个体制,对外宣传零犯罪率,对内以高密,窃听,跟踪的方式把一个有一个似是而非的守法公民投入监狱。“库兹明提醒里奥,多愁善感只会蒙蔽一个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真相,那些看似最让人信任的人最值得怀疑。里奥想到斯大林那句有名的警句:信任,但检查。斯大林的话可以解读为:检查那些我们信赖的人。”斯大林的教条在没一个MGB的心里落地生根。苏联当时有最严密的特工组织和侦测工具,但这些本因保卫人民生命和社会安全的秘密警察每天忙碌在对国内异己分子以及所谓叛徒的捕风捉影上,而对真正的严重刑事犯罪则忽略不查,甚至为了保证所谓社会主义零犯罪率的承诺,不承认国内有连环杀人案,而把杀人案件归结为破坏分子造成偶然事件,于是越来越多的冤案丛生,而真凶却逍遥法外。因为没有严重罪案就是最好的效纪。主人公雷奥因为追查一个同事孩子被人谋杀的事件,而受到本单位上司和副手的重重阻挠。                  而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雷奥排除万难,破坏这场严重罪案之后,苏联官方给出的结论却是一场政治目的凶手案,因为凶手安德烈在卫国战争中被德国人俘虏过,成为纳粹地下工作者,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带有政治目的的残杀俄罗斯未来的花朵。实际上凶手安德烈在小说中是因为童年大饥荒的记忆失去了哥哥,在战俘营和战后又受到不公正待遇,产生了病态人格,要以杀人吃人的方式制造血案引他哥哥雷奥来查,最后使二人兄弟相认。这个病态的心理的诞生与苏联当局执行错误的政策密切相关。而他之所以屡屡得手,没被察觉也是拜托苏联部门玩忽职守,不敢公开案情的零犯罪率有关。                  以前我曾看过电视剧《誓言无声》,剧中那个印尼华侨陆一夫曾佯装吃惊地问着自己交的中国女朋友许婉云一个十分滑稽问题:“原来大陆也有凶杀案呀。”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的讽刺。或许我们要记住这句话:“只有恶魔的教徒才会在自己的土地上粉饰罪恶完全不存在的气息,并伪装以毫无瑕疵的天堂广告词。”     详情 发表于 2013-8-6 03:23
    nicman    (涉及剧透)                      结尾里奥夫妇收养了米克哈伊尔的一双女儿,因为那两个孩子失去了双亲。我倒希望作者别把米克哈伊尔夫妇都写死了,应该让里奥在瓦西里枪决米克哈伊尔之后,立即救下他的妻子,这样孩子就不会是孤儿。因为我希望里奥能够收养亲弟弟的孩子。    再把安德雷的生活重新设置一下,安德雷膝下的一对女儿换成一对儿子(命运的相似),安德雷的妻子在里奥到达之前就死去,可以是意外发现丈夫真实面目后绝望自杀。    结尾处作为单身父亲的安德雷面对崇拜并且深爱的哥哥,使得里奥对于杀死亲弟弟有着更为复杂的矛盾感情。但是安德雷还是得死,还是安德雷从瓦西里手里救下里奥夫妇,不过妻子就别掺和进来扣动扳机了,因为里奥结果弟弟的凶器还得是刀。安德雷和瓦西里搏斗的时候,瓦西里的枪飞去好远,成功干掉瓦西里救下兄嫂后,弟弟安德雷让瓦西里捡起刀。安德雷多么崇拜哥哥,他和哥哥团聚后也要让哥哥达成心愿。可是里奥也是深爱弟弟啊,而且弟弟还救了他和妻子,而且侄子们也会无父无母了,里奥下不了手啊。这时,安德雷果断抓起里奥拿着刀子的手,向自己的腹部(对!一定要是腹部!!!)切去,切大些,血流不止吧!这次是里奥看着地上一滩弟弟的血,远离自己,永远的远离自己。    最后,里奥夫妇决定收养弟弟的两个侄子。对了,里奥还不知道侄子们的名字呢,侄子告诉伯伯,爸爸安德雷帮兄弟里取的名字是帕维尔和安德雷二世(有没有很狗血)。结束······            我不喜欢作者的结局,觉得不够残酷,最后里奥开枪杀死弟弟后,没有痛苦度与弟弟对他的爱似乎不大相称,有些不能接受。改成我想象的结局,这样弟弟就永远和哥哥里奥如影随形了(我想要再次满足安德雷的愿望)。         祭奠那44个孩子,他们是兄弟亲的牺牲品              详情 发表于 2013-8-7 11:07
    瑶伊园    读着《44号孩子》,不由地让我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鲁迅评论他是“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而这部《44号孩子》同样也是让人在罪恶中发现人性的爱与支持,不同的是,作者是位生于79年英国的年轻作家Tom Rob Smith,一位外国人写苏联的故事,而且如此的吸引人,他绝对是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            我很少看推理小说, 那是因为学生时代,总觉得女生适合看诗歌,戏剧,散文之类,而充满悬念的推理恐怖小说似乎更适合男生。而这部小说,却让我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字极其口语和简单,也不需要忍受几百页的枯燥无味才能换来惊天逆转的结局。这本书给人极其愉悦的阅读过程,读后发人深省,对于人性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暗黑时代的生命      斯大林说:信任,但需要核实。      这句共产主义格言不仅需要所有的人背诵下来,而且还要照着去做。所有信任的事和人都要经过检查。在这个彼此怀疑,人人自危,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的冷酷世界里,迷失的自我慢慢觉醒。因为当真正地应用过这句话,将看到整个社会的真相,那就是人们不敢相信任何人,甚至是自己的家人,朋友和爱人。            在极权制度下,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小说的主人公里奥,是卫国战争的战斗英雄,以一己之力来挑战这个社会乃至是这个时代的潜规则,为我们揭露了苏联暗黑时代不忍听闻的黑暗面。而里奥是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的,本是那个时代规则下的得利者,他的反抗,显得尤为珍贵。            当一个又一个年幼的生命暴尸荒野,国家却坚决不承认这是犯罪,因为这对苏维埃政权来说,“谋杀”的存在不啻是一记耳光。谋杀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共产主义社会很安全,没有犯罪,更不可能有连环杀人案。在信念崩溃后,他仍然热爱这个国家,仍然想在内心深处保留自己的信仰,不会放弃希望和理想。而在这个暗黑的时代,被追逐的不是罪犯,而变成了一心破案的侦探。            坚持理想的人, 遭遇到悲惨的现实时,人生就是一曲悲歌,而生命就会成为理想的祭品。即使经过千难万险,受到无数折磨和凌辱,实现了理想,而为之付出生命的人,却被雪藏,他们做出的贡献,无人知晓。真相,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是需要付出无数的勇气和生命的。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尽的悲凉感概。面对如此凄凉的境遇,你会如何做呢?         爱与支持的灵魂            书中最为重要的情感是由里奥和妻子瑞莎贯穿的,那就是爱与支持。            记得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测试,当危险来临时,如果杀死你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保住你自己还有所有在场几百个人的生命,你会怎么做?结果显示多数人都选择会杀死自己的孩子,理性战胜了情感,生命便得以延续,这是人类数万年来繁衍的本能反应。但这种理性固然伟大,却也道出了生命的残酷和无情。            里奥的一句: 我妻子是清白的。      他为什么决定不举报自己的妻子呢?哪怕他的上司明确告诉他,只要放弃自己的妻子,他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前程;哪怕他的父母告诉他,三比一,放弃瑞莎可以保全一家三口;哪怕他知道妻子并不是出于爱情嫁给她,而他当初图的也只是她的美貌。            情感战胜了理智,这种反常思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人性,即使婚姻和事业同时跌入谷底,他需要做的, 就是反抗,而不是一味地被这个隐藏着无数卑鄙和罪权的政权所蒙蔽和操纵。而妻子也被他的真情感动,从恐惧他到爱上他。虽然真相太可怕,怕到令人无法面对,但是他们还是做到了。      这个特殊时代里的故事,其实不仅仅属于那个时代,那是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爱的独特诠释,这些足以震撼当下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44号孩子》不止是一个直插心脏的利剑,更是一个在黑暗中闪耀的,充满爱与支持的灵魂。  详情 发表于 2013-8-15 09:09
    Bellin    “嫌疑犯因清白无辜而被释放——谁听说过这种事?”      拒绝合作,不要相信任何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早已不是什么意识坚定的人了,尽管我轻蔑生命,不屑她的价值,不了解她的真谛,认为她谜一样难以捉摸,无法赋予她意义——但很显然,在任何非主观情况下我对她还是万分不舍的。      我缺少的不仅仅是勇气吧?      祝福每一个陌生人——因同样也是将一丝美好,施舍给自己。  详情 发表于 2013-8-28 06:10
    Mr.Fun     饥荒年代的某个村庄,一个女人将猫作为自己的信仰。她因为那只猫活了下来,又因为那只猫而死去。    一个国家部安全人员,终日盼望着消灭自己的竞争对手,而真到了自己的幻想即将成为现实的时候,他却舍不得自己这个信仰。    傻乎乎的弟弟暗自把自己的哥哥作为自己的信仰。他傻乎乎的看着自己的哥哥英勇的行为,看着他几乎一个人撑着一个家,他也想变得像他一样,梦想着自己能够被他认可。然而天生不够聪明伶俐的他却总是让自己的哥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因此他更加确信了自己的信仰。哥哥被人抓走了。他知道某一天哥哥还会回来看他的。带着这种信仰,他想尽了办法让哥哥发现他。于是便有了一幢幢莫名其妙的杀人案。       我记得去年读初三的时候,考上市重点高中是我的信仰。那个时后我总是既期待又害怕。去年清明,我还在给老祖宗磕头的时候请求老祖宗保佑我考上我想去的学校,一走神还多磕了一个头。最后我考上这所学校。整个既是我想象的那样,却又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我又变成了没有信仰的人。       赫塔·米勒说过:“一旦你没有了希望和恐惧,你就是行尸走肉。”       信仰,既是一个人的希望,又是一个人的恐惧。        详情 发表于 2013-8-29 12:1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7 11:36 , Processed in 0.25157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