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1#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见,听着好像很怀念。但有时,这也许是从未见过,只记得一缕发丝,一阵芬芳,你的眼在哪?在右眼旁边,毵毵长发披于肩,那是什么样的美?也许,这可以是一座城市。
  翻开这本书的一页,作者告诉我们是这一切都由虚构作为前提。以忽必烈与马可波罗作为蓝本,呈现一座座不存在的城市,说事不存在那也不一定,或者它们会像某座城市的一个图框。曾经听过别人评论卡尔维诺,他一直都在写威尼斯。
  而关于威尼斯,我知道的不多,我只知道那里曾经是战场,是意大利最优美的一滩水,也许我没有机会去。但我想用卡尔维诺的方式,去看一看那座看不见的城市。
  那是一个白人女人,以东方人的眼光她不算美,粗腰的维也纳是西方美丽的女神,我划着小舟,离岸不远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异地水果的香味,水,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命运取决与水,沉浮不定。这里曾经是马可波罗游历的地方,向着这里的古道,他也来到东方,那里有不一样的壮观,但我还是爱上了这种精致之没,不需要太多的宏伟,楼台上的雕塑什么时候多了一层灰白,那是这个城市的记忆吧。码头许多人在搬运货物,凸显着整个城市活力的年轻人在嬉笑,那些孩童都在与水同欢,生于水长于水,这些都不至于让他们面白如水,而更显得坚毅。过了一个拱桥,想起曾经看《魂断威尼斯》里那美如希腊雕像的少年塔齐奥也是走在桥上,我会不会也爱上他呢?游历在此的我,始终不比古斯齐奥,不比许多人。就算是那阴沟里的水也显得特别,木质的窗不时有个少女在梳理长发,我看着泛着波光的水面,黢黑的,像她的秀发。一个东方小子,迷失在了威尼斯的水面。
  他说,在他写另外一座城市时,威尼斯就在慢慢消失。
  我回到地方。马可波罗也许还在游历,这个东方的未知世界,化成的集子构成了一座满是金子的东方,蠢蠢欲动的又何尝不是那东方世界过于安逸的细胞,让太多的掠夺者有侵占的欲望,一座城市的建立又谈何容易,一个帝国的建立,把所有城市都归属所有,却大都不曾相识,这也许是帝国矛盾的地方,太多的女人,这辈子又怎么能看得玩?忽必烈又何曾看过他那帝国的美丽街景呢?那些灯火阑珊的街头,码头的繁华,都被那威尼斯青年写成了游记。
  而现代人,似乎也不擅长在繁华中找到那城市的灵魂,因为繁华和便利,一切好像变得没有灵魂,之有迷乱和使人逃离的冲动。
  我们都在做一个好久不见的梦,梦见我们梦寐以求的那个城市,在哪呢?也许不可能看见,它不存在于你的帝国里,可能它也有一个码头,只是起航了,就一去不复返,这是马可波罗对忽必烈的话,在那些看不见的城市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2#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009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取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着膨
      胀着。
  
  011 你以为你享受着整个阿纳斯塔西亚,其实你只不过是她的奴隶而已。
  
  018 记忆也在夸张,反复着各种符号,以肯定城市确实存在
  
  022 陛下,别这样想,到那时,你自己就将是众多象征中的一个。
  
  026 每到一个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过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
  你看见在广场上所过的一声或一个瞬间,而这一生,或一瞬也许就是他自己的,假如时间能停止在很久很久以前,假如当他没有在岔路口上选择相反的方向,在漫长的旅行过后,或许自己就会在广场上取代那个人的位置。
  
  旅行者能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029 无论如何,今日的都市都更有魅力,因为只有通过她变化的今日的风貌,才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她的怀念。
  
  032 这并非她们都同样真实,而是她们都源于假象。
  
  036 一类是经历岁月沧桑,而继续让欲望决定自己形态的城市,另一种是要么被欲望抹杀掉,要么将欲望抹杀掉的城市。
  
  044 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
  
  048 没有一种语言是绝对不骗人的。
  
  052 每个幽灵都会便成人,上演一段追求,虚伪,误解,冲突与压迫的故事,而幻想的旋转木马就会停止。
  
  
  054 因为重要的不在于她们的交合和凶杀,而在于她们在镜中的交合或者谋杀的形象要冷静清晰。
  镜子外面似乎有贵重的东西,在镜子中却不一定贵重。
  
  两个瓦尔德拉达相互依存,目光相接,却互不相爱。
  
  069 它是由各种例外,障碍,矛盾,不合逻辑与自相冲突构成的
  
  
  077 她们用望远镜不知疲倦地望着每一片树叶,每一块石头,每一只蚂蚁,着迷地冥思自己杳然的存在
  
  081 梅拉尼亚的居民的寿命实在是太短,来不及察觉这些变法。
  
  087 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
      我不愿意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
     在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一点点失去它了
  
  
  096 我想,人到生命的某一时刻,他认识的人当中死去的会多过活着的。
  
  098 找到自己人生的故事和命运的转折
  
  139 人在旅行时法相城市的差异正在消失,而你的地图却保存了他们的差异
  
  141  形式的清单时永无穷尽的,只要没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产生。一旦各种形式穷尽了他们的变化,城市的模式就开始了。
  
  166    波罗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3#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叹服卡尔维诺那超脱常人的想象力。
      通常,一个写作者是否具有瑰丽的想象力,可以由他是否创作(或可以创作)优秀的童话来判断。而卡尔维诺的童话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看的时候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像是有一双褐色的瞳仁藏在这一行行字的背后。但今天要讲的并不是童话,而是他的一本在我看来神奇无比的书,它的形成完全基于作者浩瀚的想象力。
      这本《看不见的城市》是借马可波罗之口以向忽必烈描述旅途中所见的城市这种方式来完成的。和博尔赫斯不同,卡尔维诺更擅长于深入浅出,以一种更外化的方式变现其深邃的内核。往往在大段的白描或者抒情后,用点缀似的一两句便能够让上面的所有字拥有超脱它们原有的价值。
      也许对这本书的评读有很多,看的人也各不同的理解,但我的读书观很简单,便是在“属于别人”的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幸运,在这本书里我的一个起先模糊的想法越看越清晰起来,那就是:
      其实这里写的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人。
      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题目。看不见的城市,那么这有如情景剧一样的一集集,就完全需要作者的想象力来构造。看完了书才明白过来,“看不见的城市”既指对于忽必烈而言没有亲眼看见只是依靠马可的叙述来想象的城市,又指包含着城市构成要素的人:城市的规模大小即是一个人的高矮胖瘦;城市的所处环境即是人的生存环境;城市存在的意义即是那人存在的意义;城市里居民的独特行为、风俗,即是人的内在精神品质。
      完善了这样的观点实在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那么接下来我想用举例的方式来讲述几个被卡尔维诺精心安置在这本书里的人。
  
  一.
      有座城市的名字叫毛利里亚。旅行者应邀进城游览,并且欣赏一些反应城市旧貌的彩色明信片。若不想让市民失望,旅人们就要称赞画面上的城市,夸奖她胜过今日的风貌,但是同时又必须非常小心,使自己的惋惜表现在确切的限度之内:首先应承认变成大都市的毛利里亚所具有的繁华和壮观,可以同昔日作为旧省城的毛利里亚相比,又不免失去写优雅的气质。……这些明信片并不代表毛利里亚,而代表一座偶然凑巧也叫做毛利里亚的旧城。
      那么,肯定有这样一个人,假设他的名字叫毛利里亚。他生在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被教育成一个合乎身份的贵族绅士。但当毛利里亚渐渐长大,他内心里不愿受束缚的一面开始显现出来,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开始经商,最后大获成功,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富豪。当客人来他家拜访的时候,都会赞美一番毛利里亚今日的成就——这是一个整日抽雪茄打马球的贵族公子所不可能办到的;但与此同时,又必须适当地透露一点对毛利里亚显赫身世的羡慕,尽管毛利里亚早已和家族脱离了关系。只是毛利里亚在听到这些、体味成就感的时候,心里还是空落落的,因为他明白,原来的那个自己已经死在了回忆里了。
  
  二.
      有座城市的名字叫佐贝伊德。相传很久以前,很多男人做了同样的一个梦,梦见在一座夜色中的陌生城市中,一个女子,披着长发,赤身裸体地奔跑,大家都在梦中追赶她,转啊转啊,最后大家都失去了她的踪迹。醒来后,人们都去寻找这座城市,遍寻不着的人们聚在了一起,准备建造一座梦中的城市。这就是佐贝伊德城。那些人在这里定居下来,期待着终有一天梦境再现。但是,无论在梦境还是清醒时,谁也没有再见到那个女子。城里的街巷就是他们每天上班工作要走的录,与梦中的追逐渐渐地没有了关系。久而久之,连梦也被遗忘了。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做过同样的梦,他们便来到这里,从佐贝伊德的街巷中看出某些自己梦中的道路,于是他们也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最早来的人们想不通,是什么吸引那些人来佐贝伊德,走进这个陷阱,这座丑陋的城市。
      同样,肯定存在这样的一个人,假设他的名字叫佐贝伊德。佐贝伊德年少的时候,有过很多很多的梦想,他梦想成为一个小说家,于是他买了一整个书柜的小说;他梦想成为专业的桌球运动员,于是他拥有了整套的球桌、球杆;他梦想成为大提琴演奏家,于是他买了很多大提琴演奏的唱片和一把昂贵的、出自大师之手的大提琴;他梦想成为高级的西餐厨师,于是他买了最高档的厨具,买了一大堆菜谱……但是这些理想他一个也没有最终完成。到了中年的时候,他家成了客人云集的地方,人们开心地看着小说,打着桌球,听着古典乐,做着美味。脸上挂着笑容的佐贝伊德心里却暗想:这些到底有什么乐趣呢。
  
  三.
      有座城市的名字叫瓦尔德拉达。建造在湖畔边的瓦尔德拉达里,有阳台的房子层层叠叠,高处的街道临湖的一面都修了护栏和围墙。来到此地的游人便能看到两座城市:一座在湖畔坐落,一座是湖中倒影。无论湖畔的瓦尔德拉达出现或发生什么,都会在湖中的瓦尔德拉达里再现出来,因为这座城市的结构特点就是每一个细节都能反映在它的镜子中。每个瓦尔德拉达的面孔和姿态,在镜子里都有相对应的面孔和姿态,但是每个点都是颠倒了的。两个瓦尔德拉达相互依存,目光相接,却互不相爱。
      那么,肯定同样存在一个人,假设他的名字就叫瓦尔德拉达。瓦尔德拉达的生活很矛盾,因为他似乎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客观性,即,能够随时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审视自己。于是他便活在了痛苦之中:有时候他想要做的事情,看着以第三人称出现的自己却发现那是绝对不应该做的,而作为第一人称的自己又觉得非做不可;有些事情是第一人称的自己是绝对不想做的,但看着第三人称的自己却觉得非做不可。于是他从内心的深处开始憎恶自己,尽管如此,他还是只能郁郁寡欢地苟且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四.
      有个城市的名字叫埃乌特罗比亚。确切地说,埃乌特罗比亚是散布在起伏不平的高原上的许多城市,她们大小相同,形状相似。其中只有一座有人住,其余的都是空城;这情形总是轮流出现。原因是这样的:假使有一天埃乌特罗比亚的居民厌烦了,再也忍受不了他们的工作、亲属、房子、街道、债务,以及那些他们必须打招呼的人和对他们打招呼的人,全城的市民决定迁移到邻近那座一直在等待着他们的崭新的空城。在那里,每个人都开始从事新的职业,娶一位新的妻子,打开窗户就能看见新的景致,每晚跟新的朋友做新的消遣,谈新的闲话。于是他们的生活在一次次的搬迁中不断更新,而每座城市的方位、倾斜度、水流和风向都使她显得和其他城市不同。……在帝国的声音城市中,只有埃乌特罗比亚始终保持着不变。这个城市最尊崇的无常之神墨丘利造出了这种暧昧的奇迹。
      有个人名叫埃乌特罗比亚,人们纷纷称他为智者、大隐于市的高人。在这个繁芜的城市里似乎只有埃乌特罗比亚一人保持着人生来的纯洁与自由,不为世俗所囿。国王听说了他的事,专程到他家拜访,问其原因,埃乌特罗比亚只说了两句话:想要保持不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改变,明天成为别人才能最好地保存自己。
  
      书里写的每一座看不见的城市都是一个人。越写如上的内容这个观点越是明晰。同时,我又想,若是把主谓的顺序倒过来,即,每个人都是一座看不见的城市,岂不更好。书里的城市只有一百多个,表示成人也只一百多个。但是这世界上有几十亿的人,我相信这就是几十亿座不同的城。是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就如同没有一座城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的关系或联系,就如这世界上的城也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城与城之间有水路、公路、铁路连接甚至相互接壤一样。至此,人活着的意义就不仅仅是繁衍了吧,就如同城的意义不会是只消存在下去。
      这本《看不见的城市》只是一个让我们看见自己,认识人和生命意义的入口。
      只是当我凝视卡尔维诺文集封面上他的眼睛的时候,我知道其实他还想告诉我更多的东西。
  
                                                       Onio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很难在看到如此充满作者个性、幻想、思考的文字了!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寓言,无论轻盈的城市,痛苦的城市,看不见的城市。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中,我们看见了什么?卡尔维诺是文字奇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5#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花了几个晚上终于阅读完了这本书,更觉得这本书适合在某个清凉的下午,在路边的某个角落,一杯茶,细细回味。我们身边都有一座这样的城市,我们幻想,但永远都看不到。于是你会感伤,想写点什么,但无处落笔,只剩年华与时光在城市的理想中逝去。我们只是时间的单位,城市也是,这是献给城市的爱情诗,但希望不是最后一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6#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如同标题一样,这是一本幻想的城市与现实城市相结合的书籍,内容不多,文字轻松。我个人更喜欢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书中对可汗的文字描绘,非常精彩细腻~~
    幻想中的城市在现实中都有一一对应感,读起来让人恍惚,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实的城市。
   学插画的朋友也可以通过本书细腻的描绘来画一些城市建筑类的插图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在这越来越难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
        
          一直觉得自己不属于城市,遥远的古代,时常吹来隐士和田园的风,朝阳夜月,日出日落。在我年幼时候,我曾经,或等我老了,我将要坐在长满蒲公英和苍耳的山坡上读着那些跨世隐藏的智慧,怀着对那些辽阔而孤独灵魂的敬意。
         也许那时的我并没有真正走进城市,没有读懂城市,没有遇到卡尔维诺,就像是不知道马可波罗正在另一个时空滔滔不绝的向忽必烈谈论着一座座看不见的城市那样。
         “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我才明白过来——没有谁属于或不属于城市,我们真正难以释怀的是:在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会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因为,我们始终会认为,我们本来是可以“曾经拥有”的。
         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轻盈的城市,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这就是卡尔维诺在尝试良多之后确立的体系构造。就如一个微小的城市越来越大,最后成为了众多正在扩展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在深渊的蜘蛛网城市,抑或是一个像莫利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幸福的城市在书本的开合间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它们每个都取了一个女人的名字。
         “当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走访过的城市时,忽必烈汗未必全都相信。”
        “在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帝王又会因意识到自己将很快放弃对这些地域的认识和了解而感到忧伤和宽慰;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在黄昏时分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
         “只有马可波罗的报告能让忽必烈汗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食的精雕细刻的窗格。”
  记住一个城市名字并无意义,它的标志性建筑也并不让人难以忘怀,而是我们在那里度过的辰光,我们体验到东西,有时,也许仅仅是树下的月光,或者是暗中浮动的气息,仅仅是我们以我们自己能体验到的,并且是碰巧,也不得不在那种情境下相逢的东西。
         回忆把现实拉入了虚空,重新用碎片和符号构建起来。空间与时间上得不连续,情绪和知识型上的极限和阈值,当细节被勾勒时,城市主体消解了,但它的即刻性被瞥到,并且熠熠闪光,它处于积极性的发端,但无发被掌握,只能描绘它延展的空间。马可波罗说,那些城市,你不能认为能够停止对城市的寻找,也许在谈论的时候,它已在帝国疆域内散乱的显露出来。
         城市里的我倦了,落笔之时,窗外的阳光照进了玻璃窗,在空调的白漆上散射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我想这就是我所存在的城市,无处不在的符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掌纹一样隐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里,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刻凿,猛击下的痕迹。归属于城市的记忆,莫过于此了。那些简单纯粹的痕迹被贴上无数记忆的标签,只为有人来到面前,将它识读。古老,陈旧,总有它存在的价值,它的微弱光芒只为在角落闪烁。不为其他,就像多余的也该留下来诉说它的故事。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给钙化封存起来。记忆存放起来,不会变质,只要够浸入灵魂。没有人愿意将日积月累攒下来的东西出卖给时间。时间再长,也没有人心的痕迹能够给人海绵的膨胀和满足。熟悉的,不熟悉的,再者死去的人也会在你新的生命里继续存活,只要愿意,也有人会愿意为你而活。你遇见的每一张面孔都会印着旧模子的痕迹,是你为他们各自佩戴了相应的面具。
    我们还在回忆,我们还在旅途上,还要有很多做城市等着我们去讲述,还有很多人等着我们去遇见。同时该站在自己的地方,看这座城市,看那个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执拗的忽必烈汗,何必费心一定要去看清云遮雾缭中的马可波罗呢?
  
  更何况是已经抱定了想法拒绝相信波罗君任何措辞并且全部怀疑到底。
  
  说到底,因为说不出我的旅行就只是为了看一片树叶之类的话语,所以没有心意可以吐露,这才用密不透风的言辞来遁逃:“掌握故事的不是声音,而是耳朵”
  
  这就是说如果你听到我提起它,或者曾经在地图上看过它,其实它就在一点点地消失……
  
  时间性就是这么瞬息万变的东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0#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个问题,这本书为什么看起来很新颖?
  1、碎片化
  为什么相同的主题不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各个章节?
  我想这种结构本身就是制造一种碎片化的感觉。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就是碎片化,没有集中、连贯的情节,也没有整体性的论述,它是一个以描述城市为载体的对话体故事。大汗与马可之间的故事只是一条细线,用它穿起来各种宝石、珍珠。
  2、隐喻
  使用大量隐喻是这本书的另一特征。各种物件与行动代表着不同的观念、思想,而作者的主张又隐含其中。
  3、细节
  对于细节的描述让人眼花缭乱,名词的丰富程度堪称华丽。这也是作者主张的明确体现。作者的思想不仅体现在说什么上面,也体现在怎么说这一形式上面。可以感受到,碎片化的表述形式,对细节、差异的关注,以及暗含着的嘲讽,都渗透着被称为“后现代”的思想,或者说这些东西被人总结为“后现代”。
  4、节奏
  当关于城市的描述告一段落之后,可汗与马可就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这对话也是非常精妙,常常迸发深刻的思想。这就如同歌曲一般,有主歌,有副歌,当主歌重复几段(结构相同,但具体歌词有所变化,从而表达几段不同的意思)之后,副歌掀起一个小高潮。作者也在变奏上也下了功夫,使本来平淡的对话能够有所波澜,不断推进。
  5、总体性关怀
  这不是一本描述城市风俗,论述城市建设的书,它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是一本总体性讨论人类状况的书。
  
  总之,这是一部有着诗歌般韵律的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精妙的思想。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受到豆瓣读者的如此欢迎?首先,他是文艺的,形式非常漂亮,辞藻华丽、深刻,对于豆瓣读者来说形式很重要;其次,这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叛逆性,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反对“现代性”理性、刻板、整齐划一等弊病的讽刺诗,其后现代思想,小众的态度也受到豆瓣读者的喜爱。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4:51 , Processed in 0.0507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