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1.假如你每天用八小时切割玛瑙、石华和绿石髓,你的劳动就为欲望造出了形态,欲望也同时为你的劳动造出了形态;而在你自以为正在享受安娜斯塔西亚的时候,其实只是它的奴隶。
  2.“如果有一天我熟悉了所有的徽章,”他问马可波罗,“是不是就可以真正拥有我的帝国呢?”威尼斯人回答说:“汗王,别这样想。到了那一天,你只是许多徽章中的一枚徽章罢了,”
  3.假如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就得留意远处微弱的光线
  4.“记忆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下来就会消失了,”波罗说。“也许我不愿意讲述威尼斯是害怕失去它。也许,讲述别的城市的时候,我已经正点点滴滴失去它。”
  5.到了生命的某一个时刻,在你认识的人之中,已去世的会比活着的多。这时你的心就会拒绝接受更多的面孔和更多的表情,你遇见的每一张新面子都是旧的容貌,它们各自寻得合适的面具。
  6.忽必烈问马可,“回到西方之后,你会再讲已经给我讲过的故事吗?”
  “我讲,我讲,”马可说,“可是听的人只会记得他期望听到的东西。我有幸得到你聆听的描述是一个世界,我回国后第二天流传在搬运工人和船伕之间的却是另一个世界;假使有一天我成为热那亚海盗的俘虏而跟一个写探险小说的作家囚在一起,那么我也许会在晚年再讲一次,让他笔录,那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决定故事的,不是讲话的声音而是倾听的耳朵。”
  7.公正的城的种子里包藏着一颗有毒的种子:肯定自己正派、肯定自己比许多自称比公正更公正的人更加公正的信心和骄傲。这颗种子在愤懑、敌意和不满之中发芽;向不公的人报复,是一种自然的欲望,而伴随着这欲望的是渴想取代他们的地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http://faydao.com/weblog/1656.html
  备份:http://xiaodao.us/blog/1911.htm
  
  我的故事就要讲完了。我的故事和桌子上的水杯不一样:故事再度叙述的时候,将是另一个风貌,而杯子则似乎是从没改变过。当然,我的故事也可能和水杯一样:再度被我讲述的故事,将不再完整地像过去的那样,而那杯再度斟满的水啊,怎么也不会是你上一次喝的那一杯。
  
  我的意思是说,我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把你留住,我该用什么样的故事,去把你留下,我的王后。我只好为你再一次讲述,那变幻的、看不见的,但只属于你和我的城市。
  
  "我爱的人啊,你走了那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摆脱那旧日的重负么?"站在赫尔特城的入口,请你记得看那一句写给你的铭文,那是我某一天为你刻下的,然后用我的青春疆域中最美的花和最苦涩的泪作为镏边的。当你抚摸他们的时候,我祈愿你忘记了那些过往的苦楚。然后,推开城门。
  
  欢迎你来到赫尔特城。既然你能找到这除了我之外空无一人的城市,那你一定是付出了青春的代价,在暗黑中飞翔了很久,或者是幽暗的隧道中匍匐了许久。总之,在你抵达城门之前,我想,你一定如同我一样,历遍了劳苦、愤怒、幻想以及欺骗。我们当然不能忘记伤害,但我们该记得,这伤害从来都是双向,锋刃向外的时候,也向着我们自己啊。
  
  进入城门之后,请记得一直向右边看,那里有我为你存放的各种际遇。那细如血管的道路,向右边开满了荆棘和鲜花。每一朵鲜花下面,都长着一枚叫做代价的叶子。而荆棘下面,也并非空无一物:那里的苹果,不管产自何方,都沾满了情欲的蜜和苦。
  
  你一定会问,左边的路会是什么。我不能自私,所以我会对你说出全部的真话:从这里一直向左,便是无数的门,每一个门,都是离开赫尔特城的。它们通向一个个没有我的世界。我不知道该在同往左边的道路上摆设一些什么,就如同我不知道该在你离开的时候要摆出什么样的表情才是合时宜的。所以,左边的道路两旁,一直空着。
  
  就继续往右边的天空看。你不要吝啬于自己的表情。那里的天空是用一种神奇的油彩画就的。我的意思是说,在你向它微笑的时候,它会毫不吝于向你保持更持久的微笑。而如果你面上有乌云,那么它也会顿时乌云密布。只是更多的时候,它如果能看到你,便会充溢着花香的颜色,四季轮换,五彩缤纷。
  
  如果你不急着赶路,你也不会因此而寂寞。我把我的故事,一个一个地摆放在路边。你随时都可以,走进去,和过去的那个我,打一个招呼。如果你有兴致,你甚至可以拉着那时候的我的手,一起做上一个游戏。只是,你不能沉溺于其中,因为前方的故事呵,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曲折。而我,也努力地让它们变得有趣。
  
  忘记了跟你说,赫尔特城和世界是并行存在的。我们不能和这个时代割裂,但我得让赫尔特城免于遭受痛苦。在现实地狱存在的时候,我将努力从中寻找那不被地狱俘虏的事物。我不敢奢求你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我也只能像其他人一样,持久地保持警惕和学习,学会辨别那些才是美好的事,然后再将它们存放到赫尔特城里。我期望它们会在你的注目下成长,或者至少保留那动人的部分。为了以上的效果,我知道我得保持持久的努力。如果你看到了赫尔特城的花开与流水,不要熟视无睹,那是我的不懈。
  
  其实沿路的故事实在不算多,你放心,你要走的路不会太远。因为我不能忍受空白无趣的路。可是,尽管赫尔特城说到底只有两条路:左边的和右边的,但像我说的那样,有几个人会一直向右走下去呢。那常常是孤身一人的游客,总会厌倦。
  
  如果我足够幸运,如果你足够有耐心,这个时候你已经听着我的唠叨,走到了那赫尔特城的心脏。那里也有无数条的道路,不管是左还是右,它们与另一个平行世界相连。一个孤独已久的国王呵,瘫坐在荆棘缠绕的座椅上,期待并迎接着他的王后。座椅的周围,是血迹斑斑的足迹。谁知道呢,我已经在赫尔特城徘徊良久。
  
  若果我没有那么幸运,你恰好也没有那么多的耐心,我的赫尔特城呵,周围将荆棘密布,城上的天空,不再与其他世界平行。若干年后,当我垂垂老矣,赫尔特城也将迅即消逝,就在这如烟的往事中。
  
  我的故事已经讲完了,我的王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读完之后,不明白老卡到底要说什么,在说什么。蓝天下的世界纷纷攘攘映入眼睛、钻进耳朵、渗入体内,那看不见的城市,依稀浮现于眼前。
  
  老卡的文字你越是想看清楚它是什么,它越躲着你,越模糊,当你不再去想的时候,它们却来到你的面前,撩拨你的感官,驱动你的想象,刹那,云开雾散。仍旧找不到城市,却看到了方向——天边的一道光亮。无限接近卡尔维诺的大脑,他精心设计的局,他用心良苦的暗示。
  
  “只有马可波罗的报告能让忽必烈穿越注定要探讨的城墙和塔楼,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食的精雕细刻的窗格.....”
  
  梦幻中:
  
  我化身为孤独的忽必烈,
  他成为了美丽的马可波罗,
  
  城市是那么的陌生
  城市是那么的熟悉
  
  “只有卡尔维诺的报告能让我们穿越注定要探讨的城墙和塔楼,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食的精雕细刻的窗格.....”
  
  卡尔维诺,浓到忘不掉,轻到触不到,看不见得城市,看不见的思考,他,撩开帷幔,我见到了我们的祖先,以及那个名叫卡尔维诺神经突触,连接了我们和世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看不见的城市》这本小说让人着迷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情节构造,还在于带你从记忆里重新游览了一遍你所经历的这座城市。
      记忆中的这块地方不大,很小很落后,相对于当时的环境来说,是很普遍不起眼的,但是在儿时的记忆里,它就是一座城。功能齐全,人们相爱,不发达却也在蓬勃生长着。
  初来这座城,便是我的生辰之时,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的十五个年头。幼年到青年,这个最无知的我,最快乐的我,最不安分的我,和这片地方有着如此多的联系,如今,它却成了我永远也去不了的地方。
      这里,我最爱的土地,现在已不再属于我。城市建设使它面目全非,高档小区,黄金沙滩,娱乐设施齐全成了它的代名词。不再有那嘈杂的叫做“后唐”这个奇怪的名字的菜市场,不再有那离我家很近的豆腐店,不再有那不卫生的小吃街,不再有那有个肥太太的报刊亭,也不再有那条据说是秦淮河源头的臭水沟···而这些都是我记忆中的最可爱的地方。在那里,我可以听到菜市场老奶奶向人们吆喝着几角钱一斤的蔬菜;看到豆腐加工的全过程,虽然地方并不是很干净,却压根不会有“豆腐精”这类似的问题,现在才明白原来自给自足的东西才是最健康最卫生的;看到小吃街上我最常光顾的小摊,摊子上有我曾经爱吃的一毛钱两个的可乐糖和好看的头绳,那个热情的女老板几乎认识这一带所有的小孩;报刊亭的肥老太太认识我爸爸,难道自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家就开始与快报结缘了?那条臭水沟说起来算是大家都嗤之以鼻的,可是我的记忆中水上新村这个我住的这片土地的名字不就是起源于水的吗?后来别人听说这个名字还以为这是个像威尼斯一样的水城。
      “大埂”是我最爱的地方,其实就是一条长长的水泥坡,上去便是长江了。原来上面的路全是泥巴的,后来铺了小石子,再后来建桥的时候便铺了柏油马路,也比原来宽了许多,搞了绿化,筑了围墙,但也没有人再叫它大埂了。最初的时候,上了大埂,可以看到很多船,这种船是长期停留在这里的,没人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来这里,但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渐渐的消失了。记得有一次,一艘船着火了,船里居住的小孩和我们是一个小学的,老师还让我们捐款,我们五角一块的都捐了,那大概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捐款。大埂上的日落特别好看,小的时候大人不让去那里,说那里危险,后来大一点和其他小孩每次都会玩到日落才回去,所以对江边的日落特别有好感,那种炊烟袅袅,家的感觉。夏天在大埂上丢石头,在高高的石堤上小心翼翼的一路走,听着蛐蛐还有青蛙的叫声,哪怕就是一样事物,都十分怀念。
  之所以很少回忆起这片土地,是因为太多回忆承载不了城市化建设之轻,轻到太陌生,轻到一片虚无。就像一盘棋,将军之后棋盘上只剩下楚河汉界和方格,什么也没有留下。
          每次回家看到爸爸喜悦表情,像新闻联播主持人般描述城市建设的发展前景,我们这个小区几年内开通新地铁,几年内又盖大楼。我知道这些新变化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高质量的生活,作为受益者,我们家也不负众望来回搬了好几次,强拆,过渡,再过渡,最终搬到离原来儿时的家很远的一个小区里。于是家的印象也逐渐模糊起来,那种安全感和归宿感也不再有多强烈。如同《围城》里说得一样,城里的人想要出来,城外的人想要进去。不身临其境不晓得其中滋味。
          城市化就是这样,建设好了人气就旺了,人气旺了钱就多了,钱多了拆,拆完了建,如此循环,乐此不彼。悲哀的是留下的后遗症便处于拆与建之间,既没有拆干净,有没有建完整。既不可以完全抛弃过去,又不得不接受新环境。说说对新城市的看法,大多数人也许停留在一时的欢愉,时间久了,变心生寂寞。一个地方和人存在某种超出“家”这一物质实体关系的联系的话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这里要有爱的人,要有熟悉的人和事,看到它的兴盛,包容它有时不完美的一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我不能说,我看懂了这本书,也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一次读懂它。但我不得不承认,卡尔维诺极具想象力,并在这些想象之中嵌入了极为深沉的思想。他向我讲述了这么多城市,就如祝勇所说,每一座城市的来源,都被赋予卡尔维诺式的想象,只不过借了马可波罗之口,向我们娓娓道来。我并不相信那些千奇百怪的城市事实上真的存在,甚至认为每一座被讲述的城市都是虚构的。但我确实在脑海中勾勒了每一座城市的样子,并在此其中,发现了似曾相识的踪迹。也许,卡尔维诺只是在向我们描述一座看不见的城市,只是将它的各个特性无限放大成一个个实体,而且,“只要每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产生”。他通过马可波罗的游历来向我们一一展开关于这些城市的画卷,这也许就是本书如此命名的原因。
      这并不是毫无依据的,书中的马可曾对忽必烈汗说:“为了区分其他城市的特点,我必须总是从一座含蓄的城市出发,对于我,那座城市就是威尼斯。”对于马可,它是威尼斯,那对于我们呢?我们每看一座城市,都会有一瞬熟悉的感觉,我们都是在与心中另一座看不见的城市的特点一一对应。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仅仅由差异构成的城市,一座既无形象又无形态的城市,而那些特别的城市则充填了它。”
      我在书中见到了许多奇异的城市,并且似乎都是病态的,比如为了让人容易记住而被迫永远静止,却终于消失了的左拉;为追逐梦而建造却终于连梦也被忘记了的佐贝伊德;生者与死者的双城埃乌萨皮亚;从空旷到拥挤的普罗科比亚;由固定与临时两个半城构成的索弗罗尼亚……卡尔维诺似乎是在通过这些城市映射这个世界数之不尽的问题——停止发展、失去梦想、死者驾驭生者、治世与乱世……这当然只是我的理解,也许卡尔维诺根本不是在讲这些,并且这许多城市之中也有我完全不能理解的城市。但至少,我可以从字里行间微微窥见卡尔维诺的思绪,使我能够在再次迷失之前稍稍跟上几步。于是,我便会形成自己的印象,这不一定真正是卡尔维诺的意愿,但是至少是可能的意愿之一。
  这又涉及到了可能性的问题。所幸卡尔维诺在书中也有众多的涉及,而且我也深以为然——或者说,这正好是我所认为的。卡尔维诺借着马可波罗的经历,说:
  “旅行者的过去会随着他的旅行线路而变化,这并非指每过去一天就补充一天的最近的过去,而是指最遥远的过去,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马可在一座城里,看见某人在广场上所过的一生或一个瞬间,而这一生或一瞬或许就是他自己的;假如时间能够停止在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那人可能就会是他自己;假如当年他没有在岔路口上取道相反的方向,在漫长的旅行过后,或者自己也会在广场上取代那个人的位置。如今,他已经被排除在那个真实的和假想的过去之外;他无法停止下来;他必须继续走向另一个城市,而那里等待他的是他另外一段过去,或者一种当初也许是他的可能的未来而现在已是他人的现实。未曾实现的未来仅仅是过去的枝杈,干枯了的枝杈。”
      是不是,我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不断从一个偶然中走入另一个偶然,而这许多的偶然所孕育的一个必然,就是我们旅行的线路,或者说,就是我们的一生。我看过那多的一本小说叫做《铁牛重现》。他在里面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在无数可能发生的轨迹中确实发生了的轨迹。我们的每一步路,都有不同的选择,就如站在十字路口,你可能向左,可能向右,甚至也可能直走,只不过,在人生的道路上,路口的岔道不再是三条,而是无数。这些都是可能性,而当你终于下定决心取道其中一条,这种可能性就确实发生了。而在你面前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结局。于是,那多就认为,你在每一个路口做了不同的选择后形成的每一条切实的轨迹,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空间。所有这些空间都是平行的,就如许多平行放置的方形盒子,而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无数个盒子中的其中一个。他甚至还认为,这些盒子之间是有门路的,达到那未知的条件后,两个空间的可能互相造访。这固然有些难以理解,但却确实是世界构成的一种可能。而我自己也想过另一种世界构成的可能性,与这个不尽相同。在这个可能性中,我认为,平行世界是存在的,它们就像是一字排开的无数个管道。它们都在遵循一个已然既定的轨迹运行,只不过处在“当下”的时间点不同而已。如此,每过一个时点,就会产生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中,一切都还停留在盘古开天劈地的时代,它刚刚出生。在这种模式下,任何一点偏离“轨道”的行为都会被“逻辑”所弱化,修正,渐渐拉回到原来的轨道继续前进。
      而我又想,是不是又会各自存在分别应用这两套规则的更高一层的平行世界呢?就如两个平行放置的巨大盒子,各自装着符合自己的规格的无数小盒子。
      我不知道那多这一篇灵异小说的灵感是不是来自于卡尔维诺,两者的认识却确实是十分相似的。我也接受,并且赞叹。当然,也许卡尔维诺并没有刻意要道出世界的规则,他的目的,可能只是书中忽必烈汗对马可所说:“我从你的声音里听到城市生存的无形道理。”而我们,却分明从这背后看不见的城市中,读到了世界生存的无形道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6#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每次与别人聊起现在身处的这座城市,总是含糊不清:不错,很繁华,也能够找到自己的空间,你知道,面对着和自己一样的人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时,那种感觉多么神奇。
  却无更多有力的言语。
  走过形形色色的城,永远在盘算下一站,在无穷多的面孔中穿梭,企图找寻一个完全新鲜的生活形态,这并不容易。然而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城市这个庞大的单位突然变得简单起来,抽去在地图上的标记,它们有着并无太多相异的骨骼。
  
  “一类是经历岁月沧桑,而继续让欲望决定自己形态的城市;另一类是要么被欲望抹杀掉,要么将欲望抹杀掉的城市。”
  这个意大利人轻易地为各类人们生存与向往的空间下足了定义。
  
  一座城与另一座城的差别,不过是生活于彼的人们的心态。悠然漫步或是步履匆匆,细嚼慢咽或是狼吞虎咽,如果一个游人轻易被这座城市的节奏迷惑而改变自己的脚步,那么它便具有了强有力的形态。喜欢一座城市,便是爱上它的节奏,愿意让自己随之舞动。
  于是我悄然发现,自己正在发生变化。
  尽管我无法判别自己究竟是被欲望抹杀还是正在用自己的欲望改变这个城市在心中的地位,不可辩驳的是,我正在日复一日地与它打交道,乘坐拥挤的地铁线,踏过交错纵横的道路,光顾各色店铺,期待每一日发生在自己生活里的各种可能。
  
  所以我更加喜欢的是这段:“城市犹如梦境: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都能够梦到,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画谜,其中隐含着欲望,或者是其反面——畏惧。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视感是骗人的,并且每件事情中都隐藏着另外一件。”
  
  的确是希望与畏惧用不到三年的时光构筑起我对这个城市的感情,它隐秘地安置在我心里,支配着我的行为与心情。与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在什么样的场合做什么样的事情,都包含着我小小的期许与贪婪的希冀。时间太长,道路太窄,我,或者我们所拥有的不过是短短的生活。我很欣赏闾丘露薇对于生活在一个新的地方的态度:需要融入,但是又要抽离,才能看到这个城市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本质。但是我不是寻觅新闻的记者,也不是针砭时弊的公共知识分子,我不过是一个城市里新出现的面孔,妄图让更多的物事见证我的存在。
  所以无法抽离,也无法理智。
  
  或许社会的发展抹杀了许多城市的各异姿态,或许城市正在以我们不想看到的方向描摹它的面庞,但我们终究无法逃避它们,相反,我们为此而努力奋斗。
  
  最后的最后,卡尔维诺说“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我的方法是,告诉自己,那不是地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7#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在讀一本書,叫做《看不見的城市》。
  
  很多地方看不懂,但是沒由來的就是覺得好,讀起來讓人迷惑,又驚喜。
  
  馬可波羅為韃靼人的大汗講述自己經歷過的那些城市,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女人的名字,苔斯皮、阿納斯塔西亞和梅拉尼亞。
  
  其實這些城市並不真正存在,或者至少并不是獨立的真正存在的城市。馬可說他為忽必烈敘述的每個城市里都有威尼斯的一個部份,但他無法把所有這些部份抽離出來拼湊成完整的威尼斯,他害怕一說出來就會永遠地失去她。
  
  身邊的每個人都嚮往著大城市,我們以為奔向擁擠的人潮、奔向繁忙的車流就是人生的目標。我們以為自己在享受城市,其實我們不過是她的奴隸。
  
  要讓卡爾維諾來說,他的城市并不如我們所見的城市一樣。《看不見的城市》就是卡爾維諾建築起來的城市,是他的城市。我們讀卡爾維諾,腦海里映現出來的城市,就是我們的城市,建築在我們的名字之上的城市。
  
  
  氣味如何。
  
  右手手背上斑狀的青色瘀傷,聞起來是5th Avenue的味道。
  
  
  
  聲音如何。
  
  “嘶——”的一聲,然後甩手扔進垃圾桶里,突然有股甜膩的腥味。
  
  可是不同的耳朵去聽,怎麼會是相同的聲音呢。一個擬聲詞,不單單只有一種想像的可能。
  
  “嘶——”,像是把一張白紙撕開的聲音,又像是涼水倒在燒熱的鐵爐上的聲音。
  
  “咔嗒”,可能是關上有搭扣的盒子的聲音,或者是發條轉到盡頭的聲音。
  
  咖啡館里可可蓋過了香水,蛋糕又蓋過了可可。全是氣味的瀰漫。
  
  “嘩啦啦”,是吧台里服務員拿著勺子的飛舞著的手掌將咖啡豆翻身倒進打豆機器里的聲音,也是檸檬水翻滾著被灌進玻璃杯里的聲音。
  
  “咕嚕嚕”,是檸檬水流過客人的上下滾動著的喉結進到肚子里的聲音。
  
  “噗嘶——”,是咖啡機噴出能夠把牛奶打成奶泡的像霧氣一樣的半透明色的氣體的聲音。
  
  “叮”,是泛著金屬光澤的一塵不染的不鏽鋼勺子輕輕碰觸到染著口紅與咖啡混合的痕漬的瓷杯內壁的聲音,也是木製大門被拉開或關上時候掛在玻璃上的風鈴相互敲打發出的聲音。
  
  聲音也是氣味,氣味便是城市。
  
  一個咖啡館是一座城市,一個鋪著格子布亮著橙色燈光的木桌也是一座城市。
  
  你是一座城市,我也是一座城市。
  
  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也許是截然不同的,也許是部分相交的,也許是完全重合的。就像鏡子里的瓦爾德拉達和鏡子外的瓦爾格拉達,你甚至不知道到底誰才是真實的,誰才是被映襯的。兩個瓦爾德拉達相互依存,目光相接,卻互不相愛。
  
  我們是獨立的城市,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我們生活,依靠各自的聽覺,各自的嗅覺,各自的觸覺,形成代表著自己城市的獨一無二的象徵,然後去和別的城市以及她們的象徵相遇。城市被更大的城市包圍起來。忽必烈以為等到他明白了所有象徵的那一天,他就終於真正擁有了他的帝國,我們每個人都這樣以為。但是馬可波羅會告訴你,到那時,你自己就將是眾多象徵中的一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看不见的城市,这五个字让这个最基本的最熟悉的单位,庞大的笼罩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单位变得陌生。看不见的是什么?我们确实每天在看到它。或者为什么要看见?
     当我们在谈论城市时最常用的是符号的概念,把最常识的符号标记在对城市的描述中。大概有人文建筑、自然景观、政治经济属性、风土人情等。如果反问一句:当我们在谈论城市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我们谈论的只是城市的符号而不是城市本身。卡尔维诺在五篇【城市与符号】中反复表述了符号的夸大、混淆作用,并在最后一篇的结尾说:虚假永远不在于词语,而在于事物本身。事物的虚假性也在于人们根本就看不清看不见它,对未曾到达、生活过的城市发表言论就是"看不见本身"。
    既然看清其他的城市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极困难的,那么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们会看见自己的城市吗?【城市与欲望】和【城市与贸易】提到了对城市的改造。【欲望】是直接而粗暴的,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为了困住梦中赤裸的女子改变了拱廊和楼梯的位置,城市也因此变得丑陋。"大概是针对城市的外在,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城市每天都伴随着规划、更改、建造、拆迁,在新城市拔地而起的同时,老城市已经死去,看不见的城市正是过去的衰老的城市。【贸易】最初是不同地区的互通有无,后来更多的被抽象成不同生活方式的改变,用一种生活方式与之前的生活"交易",提到的两个城市很显然是理想化的模型,如不断迁移的城市埃乌特洛比亚,居民们可以很轻松的废止现有的居所,集体迁移到另一个备用城市,寻求新的社会角色、职业地位;用绳子维系的艾尔西亚,当绳子多到让人连路都走不通时,居民们就会搬迁,这里的绳子是指社会中的关系网络,这个虚拟的城市理想化的近乎于偷懒。这种理想化的模板也是看不见的。
    在【城市与眼睛】【轻盈的城市】等篇幅中,卡尔维诺设想出了很多有趣的理想化城市模板,读起来轻松惬意,这种轻盈是对现实的缓释。
    从【城市与死者】开始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扩大。按我的理解城市正在和生活本身融合,"我想:人到生命的某一时刻,他认识的人当中死去的会多过活着的。这时,你会拒绝接受其他面孔和其他表情:你遇见的每张新面孔都会印着旧模子的痕迹,是你为他们各自配戴了相应的面具。"当与城市相连的并列词的命题越大时,此时的城市很可能就不再是单纯的本意了。城市在这里被扩大化了,是尘世、现世。城市升华了被赋予成存在的符号。其中从改变涉及到生死,"埃乌萨皮娅在地下有座一模一样的死城,脱水后的死着会在地下从事着同样的工作,也有要求改变命运的在地下有了新的“人生”。"地下城可以把留恋和遗憾重现,这正是地上城能反映却不能实现的。地下城和书中所有虚拟出的城市甚至是书本身与现实都是相对立的,文学模拟生活可以弥补代偿,而生活模拟文学得到的很可能是虚无。从城市到生活无法左右的东西太多,因为看不见而感到虚假,就像书中的最后一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在书籍中的到的永远只是总结性的话,惬意的文学想象只存在书的本身而无法移植到生活中去。总结性的话只有两个作用,第一是让你感到虚无,第二是在此同时给你一点小小的希望。
    城市对于人来说正是一个容器,容器无处不在。以城市为标准把这个容器扩大和缩小,扩大后容器的是生活本身,容器还可以缩小比如居室房屋,无论是房屋、城市、生活都是容纳我们的地方。这些或大或小的容器都在改变着,我们既默认他们的改变,却很难发现他们的实质,又很可能因为他们的改变而被改变,也就是第一段的第二个问号为什么要看见,不看的话我们就成了随波主流没有自我的存在。"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最大的束缚,要看却看不清,看不清但仍要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不到50页的时候就爱上了忽必烈,你可以不想象他被冬天草原的大风吹成紫红色的肉鼓鼓的腮,确切地说他在马可波罗不紧不慢讲述各个城市的时候,变成了一个长在水边或者干脆长在水里的人鱼王子,他细长的手指上戴满了宝石戒指,他会做梦,梦见缓缓而行的城市,还要讲给波罗听,还会在宫殿长满水草的台阶上不高兴地走来走去。
      让我动心的不是充满了五颜六色想象力的波罗,而是耐心听波罗叽里呱啦胡说八道的忽必烈,他值得得到波罗的故事,是他给了波罗说下去编下去的好脑袋。
      好吧,我还是要在历史课本上看到忽必烈的图像,我还是要接受他长着大胡子,即使如此,我也相信他的大胡子用了巴黎欧莱雅的护发素,细软,柔滑,不分叉,不打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见,听着好像很怀念。但有时,这也许是从未见过,只记得一缕发丝,一阵芬芳,你的眼在哪?在右眼旁边,毵毵长发披于肩,那是什么样的美?也许,这可以是一座城市。  翻开这本书的一页,作者告诉我们是这一切都由虚构作为前提。以忽必烈与马可波罗作为蓝本,呈现一座座不存在的城市,说事不存在那也不一定,或者它们会像某座城市的一个图框。曾经听过别人评论卡尔维诺,他一直都在写威尼斯。  而关于威尼斯,我知道的不多,我只知道那里曾经是战场,是意大利最优美的一滩水,也许我没有机会去。但我想用卡尔维诺的方式,去看一看那座看不见的城市。  那是一个白人女人,以东方人的眼光她不算美,粗腰的维也纳是西方美丽的女神,我划着小舟,离岸不远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异地水果的香味,水,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命运取决与水,沉浮不定。这里曾经是马可波罗游历的地方,向着这里的古道,他也来到东方,那里有不一样的壮观,但我还是爱上了这种精致之没,不需要太多的宏伟,楼台上的雕塑什么时候多了一层灰白,那是这个城市的记忆吧。码头许多人在搬运货物,凸显着整个城市活力的年轻人在嬉笑,那些孩童都在与水同欢,生于水长于水,这些都不至于让他们面白如水,而更显得坚毅。过了一个拱桥,想起曾经看《魂断威尼斯》里那美如希腊雕像的少年塔齐奥也是走在桥上,我会不会也爱上他呢?游历在此的我,始终不比古斯齐奥,不比许多人。就算是那阴沟里的水也显得特别,木质的窗不时有个少女在梳理长发,我看着泛着波光的水面,黢黑的,像她的秀发。一个东方小子,迷失在了威尼斯的水面。  他说,在他写另外一座城市时,威尼斯就在慢慢消失。  我回到地方。马可波罗也许还在游历,这个东方的未知世界,化成的集子构成了一座满是金子的东方,蠢蠢欲动的又何尝不是那东方世界过于安逸的细胞,让太多的掠夺者有侵占的欲望,一座城市的建立又谈何容易,一个帝国的建立,把所有城市都归属所有,却大都不曾相识,这也许是帝国矛盾的地方,太多的女人,这辈子又怎么能看得玩?忽必烈又何曾看过他那帝国的美丽街景呢?那些灯火阑珊的街头,码头的繁华,都被威尼斯来的青年写成了游记。  而现代人,似乎也不擅长在繁华中找到那城市的灵魂,因为繁华和便利,一切好像变得没有灵性,只有迷乱和使人逃离的冲动。  我们都在做一个好久不见的梦,梦见我们梦寐以求的那个城市,在哪呢?也许不可能看见,它不存在于你的帝国里,可能它也有一个码头,只是起航了,就一去不复返,这是马可波罗对忽必烈的话,在那些看不见的城市里。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0:53 , Processed in 0.0489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