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1#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0FFICE的对面是广州最高的烂尾楼,
  这栋坐落在广州最繁华的CBD水泥怪物,是90年代中期经济泡沫破碎后的产物。
  并且是我小时候,我小时候最不了解的一件事物之一,
  我常常在想,这么高达的一栋楼,可以住好多好多人啊
  怎么就停顿在哪里了呢?怎么没人要了?多可惜啊
  它就像城市里的一个荒岛,
  要是晚上去玩,大概要爬好久才能到顶。
  
  如今,它给最有钱的中石化买了下来,并开始继续施工。
  我每天看着他们的起降机上上下下,工人忙碌的把一块块玻璃装上去。
  
  城市总是拥有很多这样庞大的水泥怪物,用无数的砖和钢材搭起来的。
  某位建筑师不是在杂志上说过,他理想中的城市就是空中耸立着无数通道,
  交通在楼宇间通过,楼宇高得入云,不需要太大的空间。
  我在想,他是不是在讲广州呢,要是你从广州去顺德,出城的时候就会发觉,
  那些高架桥有多么的高,我们开着车在上面穿梭着,就像在楼宇间穿过一样。
  
  事实上,我只是想说说这个周末看的一本书《——看不见的城市》,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书了,其实也很少看书。
  与豆瓣上看到某人的书评说“也许自己天生不属于城市”不同的是,
  我觉得我天生就属于城市。
  尽管我对街上的人山人海也极为反感,可是没办法,我归根到底是喜欢热闹的地方。
  就像在广州,这种彷佛废墟一样的城市里活着,
  雾气蒸腾的夏天,多雨的天气,高架桥,三教九流的人群,
  繁华的街区以及鸟笼一样的城中村
  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广州,我只知道每次离开都加倍想念。
  就像对情人一样。
  甚至到如今,我也许再也不敢离开。
  
  这些其实与书是无关的,
  卡尔维诺只是在描写一些想象中的城市,每个城市都赋予不同的性格。
  我想,每个城市都是有自己的性格的。
  即使在中国,这种城市建筑高度雷同的情况下,
  每个城市一定有自己的感觉,因为每个城市里的人,都是不相同的。
  而且中国那么多的方言,语言肯定是创造文化的最根本。
  
  “当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走访过的城市时,忽必烈汗未必全都相信,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位君王听我们这位威尼斯青年的讲述,要比任何信使和考察者的报告都更专心,更具好奇心。在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又会因为意识到自己将放弃对这些地域的认识和了解而感到忧伤和宽慰”
  
  这些开篇的文字,很轻易的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对于城市和无边的疆域,这些各地人类集中智慧建立起来的事物,
  会让一个铁蹄横跨亚欧大陆的帝王也心生恐惧。
  就像我们面对着100多层的大厦,明知是我们人类的手建起来,也会为自己的力量而颤抖不已。
  我们的城市,就像一个无法控制的机器,在不停的向前,我们身处其中,像一个个小螺丝,没有人可以停下来。
  绿色组织说,放弃飞机吧,放弃核武,放弃奢侈浪费的生活,放弃电玩,放弃网络,阻止温室效应,我们应该过简朴原始的生活。
  他们不明白,我们任何人都只是一颗螺丝,连美国总统都会是。
  没有人可以让这个世界停下来。
  任何想停止的螺丝,都只会叮的一声给折断,报废,随时有新的螺丝冲上去。
  
  真是奇怪,我读了这本书,想到的是这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2#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刚开始我更愿意用绿茶或是薄荷柠檬水之类的词来形容这本书,但后来发现文字表面的空灵飘逸并不能掩盖卡尔维诺骨子里的浓郁香醇,空灵的只是文字,而沉淀在文字下的是厚重的沉思,啜一口陈酒后细细的回味,更多的时候那是一种混杂的味道极像香醇的醋香。产自意大利摩典那的巴萨米克醋,用葡萄汁酿成,温润圆滑的口感,有着非常强劲的酸,却是一点也不刺激,像是被困在发黄相片里的影象,少了一点鲜明和景深,但却显得更温暖厚实,一种只有时间才能酝酿出的氤氲气息。从这本书我看到了恣肆飞扬的想象,清澈隽永的笔触,明明是一篇轻盈之作,却散发出若有若无的丝丝温暖,我一定是疯了。
      记得王小波说过,写作一道,虽没有很深的学问,也远不是人人都会,作家可以在两个方面表现这种差异,一是文体,如傅雷、王道乾样的翻译家;二是想象力,一如卡尔维诺。卡尔维诺的书天马行空,思想的触角无限延展,总在不可能之处寻找奇点,施展生花妙笔,勾勒幻想图景。似乎所有人都可以对文学品头论足,但想象力这玩意是个硬指标,没有就是没有,观点可以不同,想法可以各异,但想象力不是人人都有的,所以很少招来闲言碎语,而文学批评也很难加身,如此这般倒像莎翁戏剧或是《红楼梦》的铁打之身了。卡尔维诺说自己想要拥有的文学素质是:完备的轻逸、迅速、易见、确切和繁复,再加上连贯。而这本书展现在我眼前的,最清晰的莫过于轻逸中的繁复。
     《看不见的城市》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马可波罗面对忽必烈大汗,讲述他东行旅途中所见的城市,每座城市都是种象征,而卡尔维诺给每一个取了个女人的名字,有建筑在高脚桩柱上的珍诺比亚、镜像的瓦尔得拉达、两个半城市的索伏洛尼亚、对应星辰的佩林奇亚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又被分了类,从属于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轻盈的城市、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天空、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者十二个篇章中。
      我从高中的时候就看所谓的科幻奇幻,对于时空的转换、超现实的场景、比特洪流或是数据城堡之类等等无比熟悉,我以为想象也就不过如此了,当一切再没有新意,大学就很少看了。有一天偶然翻到《看不见的城市》,看了三个小短篇就看不下去了,脑子的内存不够用,死机了。卡尔维诺的想象力有违常人,是另一种轨道上的想象力。城市的景象初看上去光怪陆离,都是些不可能的形状、不可能的状态、不可能的设计,但仔细想来,每一点都是可能存在的,放大它的规模,放大它的范围,将现实生活中所有细小的可能人为的集中在一起展现,就会发现对这种细小的放大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震撼,所有的不可能只不过是细小可能的扩大化,我们看得更清楚,反而不信了。这种想象远不同与脱离现实的无规律遐想,它遵循了一定的原则,以真实世界为依托展开的想象,尤为震撼。卡尔维诺喜欢这样说:探索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思考,每个想象都是来源与生活的每一次感悟,这一本书就是许多零散记忆的拼凑,有些生硬的连贯,却简明精致,看过后像服了鼠尾草后产生的幻觉。
     我记得有一座叫做埃乌萨皮娅的城市,这里的居民在地下建造了一座一模一样的城市,所有的尸体都经过特殊脱水处理,只剩下一副骨架包着一张黄皮,被送到地下去继续生前的活动。一个叫兄弟会的组织护送死者到地下并安排适当工作,他们发现死人们也在自己的城市进行改革,而且相当之好,于是地上活着的人开始模仿地下的姊妹城。卡尔维诺是这样结尾的,“人们说,这不仅是现在才发生的事:事实上,是那些死人依照底下城市的样子建造了地上的埃乌萨皮娅。还有人说,在这两座姊妹城里,没办法知道谁是死者,谁是生者。”
     之所以记住这一篇,正好跟我所学有个照应。传播学里面有这么一个观点,意思大概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不是真实的环境,而是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让你处在一个不完全的环境中,也就是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就是没有人知道那个是真实,哪个是虚假,而所谓真实虚假不过是你心中的认同,认同哪个就是哪个,而且有时侯二者是互相影响不分彼此的,这样又可以联系到“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这个观点,推及到生活中的各种现实,更加有趣。
     而我之所以闻到巴萨米克的醋香,完全是因为另一个原因。好的作品能够穿越时空的限制,《看不见的城市》才出版30多年,我却相信她能够流传久远,因为她拥有世间最永恒的主题:爱和生命。就像传统的巴萨米克醋,原料是光鲜亮丽的葡萄汁,但不会永远就是葡萄汁,经过浓缩冷却后,放入大型橡木桶中存放,而成为真正的巴萨米克醋,需要十年。卡尔维诺为《看不见的城市》准备了十年内容,剩下的轻灵飘逸不过是事后的点缀,只不过有些时候点缀过于迷人,让人走进幻境不能自拔,沉迷在虚幻的乐趣中,没有根基的飞翔,掉下来就是死亡。
     每次捧起这本书,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有一卷破旧的羊皮纸,尘封已久的记忆被打开,模糊的笔迹记录了一个城市的荣辱兴衰,班驳的墨迹满是惊喜与无奈,离奇与曲折,在城市庞大背影的后面,流淌着关于生命的涓涓细流,关于爱的轻柔抚摩,有些则可能是卡尔维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除了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他笔触间流淌出来的真挚与渴望,远比单纯的文字优美来的真诚可爱,我亦是被这种骨子里的爱所打动,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卡尔维诺说,这本书,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中心长出的一个梦想。我始终相信,这个梦想里应该包括了爱和生命,还有我们生活中所有珍视的东西,毕竟城市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感情,
     那种混合在一起的浓郁味道,经久不绝的生活气息,是来自意大利摩典那的巴萨米克的陈醋,承载了所有生活中的浓郁芬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3#
发表于 2012-8-28 13:42:13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认为自己骨子里不属于城市。所以可以想象当那天拿到那套普里什文文集时,我有多激动。一大摞厚厚的泛黄的书,一看就知道经历了在书店积满灰尘后又重返库房的命运。我始终觉得,在年幼时候我曾经或等老了我将要,坐在长满蒲公英和苍耳的山坡上读《鸟儿不惊的地方》或《大自然的日历》,怀着对那些辽阔而孤独的灵魂的敬意。
  而关于属不属于城市这样的问题,是在有一天走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读到“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时,我突然意识到——没有谁属于或不属于城市,我们难以释怀的是:在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会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因为我们总会认为,我们本来是能“曾经拥有”的。
  
  “当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走访过的城市时,忽必烈汗未必全都相信。”
  “在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帝王又会因意识到自己将很快放弃对这些地域的认识和了解而感到忧伤和宽慰;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在黄昏时分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
  “只有马可波罗的报告能让忽必烈汗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食的精雕细刻的窗格。”
  《看不见的城市》以似真亦幻的情节开篇,仿佛两块花岗岩相互敲击后产生的气味:散发微微热度,味道怪异,令人迅速上瘾。然后,假装那位威尼斯青年马可波罗向元帝国大汗忽必烈作着一系列旅行报告,卡尔维诺开始描述那些并不存在,却无与伦比的“看不见的城市”。
  
  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件幸福的事。尤其于文学,我向以愉悦为第一要事,尽可能少动脑子地去欣赏。可有些人你绕不过去。卡尔维诺是其中一个。读卡尔维诺,我不得不思考,哪怕这些思考贻笑大方。毕竟卡尔维诺自己也曾为这本小书难以“成为一本书”而烦恼过——它应该有一个结构,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而他为了达到这点费尽心思。
  所以,尽管卡尔维诺终于成功地将众多迥异的城市进行了类别化和体系化,作为一个虔诚的读者,我仍然可能在那些形形色色的城市中,无所顾忌地单独挑出一个我所喜欢的——它可以来自卡尔维诺在这个体系中的任何类别——并权当自己理解了它。
  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轻盈的城市,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这是卡尔维诺在尝试良多之后确立的体系构造。
  卡尔维诺为这些虚构的城市分别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然后用他那鬼斧神工的笔法将它们的外观与内在以海市蜃楼的形式献于我们面前——即使找出其中任意一个城市连续读过三遍,将它视作你的梦中情人,也许你依然会想:不,不是这样的,这里面一定还有更多的涵义和意象,让我再看看,再看看——我就是这样倍受“折磨”的。
  
  “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伊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老人墙,老人们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回忆。”
  “在那以前,我只知道荒漠和商队车路,而那个多罗泰亚的早上使我觉得今生今世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感受。在后来的岁月里,我的目光又回头审视荒漠和商队车路;而我现在知道,这只是那个早上让我走进多罗泰亚的许多道路中的一条。”
  “我要登程走访左拉却是徒劳的:为了让人更容易记住,左拉被迫永远静止不变,于是就萧条了,崩溃了,消失了。大地已经把她忘却了。”
  “克洛艾,这座最贞洁的城市,时刻都被肉欲推动着。如果男人们和女人们开始实现他们朝露般短暂的梦,每个幽灵都会变成人,上演一段追求、虚伪、误解、冲突与压迫的故事,而幻想的旋转木马就会停止转动。”
  “总有一天,我在伊帕奇亚的唯一愿望将是起身离去。我知道,不该走向海港码头,而是必须爬上城堡最高的尖塔,去等候一条路经那里的船只。”
  “每个城市都从她面对的荒漠获得自己的形状;于是,赶骆驼的人和水手所看到的,就是这样处在沙的荒漠和水的荒漠之间的苔斯皮那。”
  “对今日扎伊拉的描述,还应该包含扎伊拉的整个过去。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宇宙的真正地图就是埃乌多西亚城,一片不成形状的污斑,其中有曲折婉蜒的街道,有灰尘中乱成一堆的破房子,有火灾,还有黑暗中的尖叫声。”
  “这就是佐贝伊德城,那些人在这里定居下来,期待着终有一夜梦境再现。但是,无论在梦境还是在清醒时,谁也没有再见到那个女子。城里的街巷就是他们每天上班工作要走的路,与梦中的追逐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久而久之,连梦也被遗忘了。”
  
  “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这是真正致命的一句。
  我本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我在这个城市做了些什么,这里就有我曾经的过去;我没有在那个城市做过什么,那里也有我的过去——未曾经历,也是一种过去。因为未曾经历,所以那便成了一种陌生。
  我本可以去那个城市的,但我没有。那年我盘算着将自己的未来交给另外一个城市的可能性。当我将所有的东西装进三个大箱子后,我未能克制住另一个自己,我停了下来。我未曾发生的过去,永远地遗失在了那个我与之爽约的城市——那个陌生的地方有一个我已渐渐陌生的人。
  
  如果卡尔维诺的城市令我想起一个现实的版本,丽江古城是唯一的可能。石板路两旁的店铺里挂满了闪亮的银器和淡定的热情;沿着潺潺流水的方向在街道深处掩藏着几家古朴的客栈;仍在吱吱作响的烤肉与琥珀色的大杯啤酒一起摆在褐色木头的桌子上;小纸船被放在溪流之上朝着树林里的水潭飘荡而去……如果,我们此刻从这座小石桥,朝着相反的方向随意走散,那么这个晚上,我们是否还可再遇见?
  是的,可以。三次。我记得。
  回忆散落在梦境里。我的梦境不是由心灵,就是由偶然而生。
  城市遗失在往事里,我遗失在城市里。那个已经看不见的城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4#
发表于 2012-8-28 13:42:13 | 只看该作者
  卡尔维诺就是我眼中的马可波罗
  我听到的是能懂的语言,却捉摸不了它的意义
  完全在我想象力范围以内,时刻刺激着各种细微的体验;却又经验范围以外,一如马可波罗夸张的肢体语言,引起的只是美丽的误会
  我时时念想着她,然一但开启,却只会在其中迷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5#
发表于 2012-8-28 13:42:13 | 只看该作者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总有你喜欢的城市,它们或似曾相识或一如梦幻.然后欣然接受,并想象着在中间行走的日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6#
发表于 2012-8-28 13:42:13 | 只看该作者
      跟随马可波罗去往每一个看不见的城市,于是发现真实与虚幻间的界限从未清晰过.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的看不见的城市中,,在那些现实的,可触摸的城市的尸体上,建立了只属于个人的虚幻世界,并且固执地以为除了这个世界不存在其他的真实.每个人的幻影城市,彼此间无法相互触及却又重叠交错,幻影加幻影,构成了真正的现实.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7#
发表于 2012-8-28 13:42:13 | 只看该作者
  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
  
  刚拿到这本书时读了三分之一,再拿起来时已是半年以后。还是从第一页读起。这次为了与上一次阅读有所区别,我边读边记了笔记。那是一篇令人发笑的读书笔记,因为我想不会有人像我一样把所有这些虚构的城市认认真真地列成了表,前面是名字,后面是特征,有的还有原作中的引言以及我的感受。文本的意义在这次阅读中变得充实,同时也模糊起来,不再有边界。其实我的目的很简单,我只是想最后统计一下一共有多少城市,其中有多少是幸福的城市。
  
  但卡尔维诺不会让我这样轻易地得手。幸福隐藏在不幸之中,不幸中又闪现幸福的可能性。如同所有的虚构都在现实中穿行,而现实也许仅仅是一个接一个的梦境。55个城市中,只有迪奥米拉有寻常的温馨夜晚,莱萨于不幸中洋溢着快乐,还有可以在篝火旁交换记忆的欧菲米亚——只有在这三座城市中,我才能看到幸福的颜色——温暖,柔和。由此我得知:我的初衷是颇为幼稚的。虽然这一发现并不能说服我放弃那幼稚。
  
  卡尔维诺说:“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P7
  
  对我来说,有几个城市值得一提:
  
  伊西多拉:“因此,伊西多拉便是他梦中的城市,但只有一点不同。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伊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P6
  
  埃乌特洛比亚:这是一个不断更新却始终不变的城市,“如果有一天,埃乌特洛比亚的居民厌烦了,再也忍受不了他们的工作、亲属、房子、街道、债务,以及那些他们必须打招呼的人和对他们打招呼的人,全城市民就决定迁移到邻近那座一直在等待他们的崭新的空城里,在那里,每个人开始新的职业,娶一位新的妻子,打开窗户能看到新的景致,每晚跟新的朋友做新的消遣,谈新的闲话。”“居民们反复演出同样的场景,只是更换了演员;同门重复着同样的台词,不过改变了口音而已;他们张开不同的嘴巴,打着同样的哈欠。”P64-65
  
  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发现那些只属于自己的“重要”城市——让你“砰”地一下被击中后又念念不忘。伊西多拉和埃乌特洛比亚之所以对我重要,是因为我也曾居住过这些城市,而常常不知走向何方。
  
  还有一座城市令我忧伤,那就是阿德尔玛,在这座城市里,你所见之人都是已经死去的你认识的人,马可·波罗说:“我所经历的旅行,从来没有把我带到比阿德尔玛更远的地方……我想:也许阿德尔玛是人们垂死时抵达的城市,每个人都能在这里与故人重逢。这就标志着我也是死人。我又想:这也标志着彼世并不快乐。”P96
  
  我仍然愿意相信有彼世,有一个去处,人们在那里得偿夙愿。至少可以像埃乌萨皮亚,“没有任何城市能比埃乌萨皮亚更倾向于无忧无虑地享受人生。为了使由生到死的过渡不那么突然,这里的居民在地下建造了一座一模一样的城市。所有尸体都经过特殊的脱水处理,只剩下一副骨架包着一张黄皮,被送到地下去继续生前的活动。至于活动内容,是死者生前最喜欢的开心时刻的活动……当然,很多活人都要求死后能够改变命运,过另一种生活……”也许这也是一个幸福的城市,但不是我想看到的俗世的幸福。
  
  对于这些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看到它们的两面以及更多面,他看到黑暗中潜藏光明,他如此悲观又怀着希望,他聪明、冷静、嘲讽而不失善意……我在其中发现了这些词语:
  
  【象征】
  
         可汗:到我明白了所有象征的那一天,我是否就终于真正拥有了我的帝国呢?
     波罗:陛下,别这样想。到那时,你自己就将是众多象征中的一个。”P22
  
  【别处】
  
        可汗:你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也可以换成:你是为了找回你的未来而旅行吗?
      波罗:“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P27
  
  【梦境】
  
         波罗:城市犹如梦境: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都能够梦到,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画谜,其中隐含着欲望,或者其反面——畏惧。P44
  
  【目的】
  
         可汗:你的那些城市现在不存在,或许从来都不曾存在过,肯定将来也不会存在。你为什么拿这些宽心的童话来哄人消遣?
      波罗:我探察的目的在于:搜寻尚可依稀见到的幸福欢乐的踪迹,测量他缺失的程度。如果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P59-60
  
  【其实】
  
         波罗: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时,我其实都会讲一些关于威尼斯的事……为了区分其他城市的特点,我必须总是从一座总隐于其后的首要的城市出发。对于我,那座城市就是威尼斯。……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她。P86-87
  
  【花园】
  
         波罗:也许,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一片堆满垃圾的荒地,还有可汗的空中花园。是我们的眼睑把它们分开,但我们并不清楚哪个在外面,哪个在里面。P104
  
  【地狱】
  
         波罗: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P166
  
  卡尔维诺(1923-1985)是我喜欢的作家;《看不见的城市》是我喜欢的一本书;对于他者,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看不见的城市——因为这些,我想再去找一本一模一样的书来,送给一位亲爱的人。希望在他那里,我并不仅仅意味着一座虚构之城和一个女人的名字,我还是一个真实的人和女人。
  
  这看起来挺难,但我们要怀着希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8#
发表于 2012-8-28 13:42:13 | 只看该作者
      1999年,我在青岛机场送别几位朋友,他们即将奔赴大洋彼岸的美利坚。
  
      1999年的那一天,我泪眼婆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离愁别绪,我说如果有来世,我们还做兄弟。情形宛若永别。
  
      1999年的我一厢情愿地将把纽约和洛杉矶想像成一副人间炼狱的模样,对于居住或即将居住在那里的人抱以万分同情。
  
      在我所热爱的好莱坞电影里,这两个城市多灾多难:1996年的《独立日》,丑陋的外星飞船率先摧毁了洛杉矶和纽约;1997年的《地火熔城》,洛杉矶被突然喷发的地底火山所吞噬;1998年的《哥斯拉》,纽约的麦迪逊花园广场成了怪兽的产卵室,布鲁克林大桥成为陪怪兽殉葬的炮灰……我最心爱的朋友即将奔赴这样的所在,让我怎能不悲痛欲绝?
  
      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多年教育下,我的智商有所提高,心中不再有恐惧,反而对彼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充满了憧憬。这说明,对于自己看不见的城市,误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城市,最奇妙的说法来自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一书里,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我们生活的城市也许是城市本真的背面,而真正的那一面我们不曾涉足。
  
      你所生活的城市正是你看不见的城市。
  
      在卡尔维诺看来,你就如一个孤独的旅行者,迷失在与你所身处的“现在”的镜像中。看不见城市也是真实的,你可以把它建造于你的头脑中,并在其中“……漫游、迷失,停下来乘凉,或者拔腿而跑”,你也觉得你会在某个时候与之相遇,或者在一个弯腰后发现它们的某些灰烬、泥土,看见他们有过的繁荣、辉煌:它们没有消失,一直存在,只是无法找寻而已。那个看不见的城市是假设的城市,是一些可移动、颠倒、重置的碎片,随意拼贴,一切皆有可能。
  
      2006年夏天,青岛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奶一样浓稠的大雾,如同电影里那个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寂静岭。放眼望向窗外,苍茫茫一片,整个城市似乎奇迹般地消失在一片厚重白色中——我所居住生活的城市居然变成了一座看不见的空城!视力消逝,而日常中所不能见的那个“背面”就浮现出来,一些隐约的细节反倒成了这个城市的主体,我沉浸在本末倒置的快乐中无法自拔。
  
      卡尔维诺笔下的意大利小城市里,无特殊技术的小工马可瓦多对城市的生活不太适应,城市只是他不得不进行工作,养家活口的地方。招牌、号志灯、橱窗、霓虹灯、海报……不管它们是如何仔细地被设计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在他的眼中这些都宛如是沙漠中的沙粒。反而是城市中少得可怜的自然现象,譬如一片在树枝上开始泛黄的叶片,一根困缠在屋顶瓦片上的羽毛,这些自然发生、毫无人为做作、但是在许多人的城市生活中起不了作用的东西,才是他生活中特殊的事件,可以令他振奋的消息。对他来说,这才是他所窝身的城市。
  
      城市由欲望和恐惧造成。尽管二者之间只有秘密的交流、荒谬的规律和虚假的比例,尽管每种事物隐藏着另一种事物。这个城市在进行着轰轰隆隆的城市化运动,我的朋友们却在四处寻觅旧厂房,寻觅青岛的包豪斯主义,寻找在青岛难得一见的LOFT。对于他们,这是踏实的所在,是寄托灵魂的栖息地。
  
      远在意大利,有一天,不知道从哪里吹来了一阵带着孢子的风,于是有一些蘑菇便在城市街道旁边狭窄的花坛上发芽了。除了马可瓦多之外,没有人发现它们的踪迹,因为他每天早上都要在那里搭电车。马可瓦多在上班等电车的时候,在电车站附近发现蘑菇的踪迹。这个大自然中生命的诞生让他兴奋。突然之间马可瓦多周遭灰暗悲惨的世界,在一瞬间因为这隐藏的宝藏而变得宽大慷慨起来。
  
      波德莱尔说:“当一个人知道如何闲逛、如何观察时,在一个大城市中有什么样的怪事他不会发现?”在浓雾笼罩的青岛,一个城市消逝了,一个城市浮现了,这个城市里乐于闲逛和观察的人有福了,在这个命运交叉的城堡,将会有多少的奇遇与惊喜等着你发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9#
发表于 2012-8-28 13:42:13 | 只看该作者
  这真是一本很好玩儿的书,看了目录就觉得有趣,再看几篇,深刻地感到,原来书也能这样写,异想天开,胡思乱语,不过,真的很休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0#
发表于 2012-8-28 13:42:13 | 只看该作者
  城市只是一个符号,是我们每一天梦里曾经到过的地方,卡尔维诺的城市是马可波罗讲给可汗的梦,更是讲给每一个读者的梦,虚实相间,美不胜收。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02:55 , Processed in 0.3203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