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你想到了卡尔维诺,不是吗?
      然后就是千年之前的古城,一位身居深宫的帝王,一位游历四方的旅客?
      意味深长的对峙,静默,语词编织,幻象中便成了海市蜃楼?
      你正随着列车在时间中延宕。夜渐深渐浓,车行路上,你透过车窗便望见那咫尺的光随着路面不断延伸,却如影随形。
      让人遐思的路是城市之间的连接,前方的种种皆是未知,不过是一座城,欲望,挣扎和困惑错综复杂地纠结之地。从城市到城市之间,还有或长或短的荒野,在南方,是海,是树,是丘陵,是田园,是古屋,不一而足。究竟入夜时候,黑魆魆的天地总不免是压抑,甚至令人窒息。
      然而在这样夜行的车上,客途中偶过的灯火竟也能无端渗透些许暖意。
      越过了一段纯然的黑暗,邂逅渐渐聚集的灯火时,你便知这已是一段路途的终结。
      那些闪烁的路灯,霓虹,招牌,乃至建筑的光亮,行人脸庞衣饰上的闪烁,一一映入你的思绪时,你便知一个城市又将到来。
      这时你油然产生一种旅行之后的倦怠感,席卷而来,由不得你故作坚定。你只好闭起疲倦的双眼,等待列车停歇的时刻。
      那这种霎那的温暖又是什么呢,你知道这不过是又一段旅途的开始。城市没有归宿。
      又或者,那时候正大雨倾盆,车窗外满是洋溢恣肆的雨帘,世界开始呈现出一种流动的形态。那些被时间拖曳的光,也这般在雨水中随着思绪缓缓流动。
      电闪雷鸣,然而你听不见那些声音,只有静谧之中缓缓前行的光影,在那划过长空的闪电霎那照见的天地,伴着车内细碎的声响,和气息。
      那样时候,你又是否看得见,前方或许风雨飘摇或许风和日丽的建筑丛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2#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严格算来,并不能称作是很轻松的文字。
  
      也不过是一篇篇小小的文章,每篇描述一个城市而已,但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某种莫名的玄幻色调——因为那些城市看起来有石头街道,有来往居民,有市井、有日常,但其实却又都是那个马可波罗意念中的,也许它们都存在过,也许它们根本是虚幻的。
  
      有那么几天,每到午后就躲在空调卧室里,开始读这些禅意十足的城市。当这样的一些海市蜃楼接连不断地出现在面前时,我都会不禁头脑发晕,飘然昏迷。海洛因的威力也不过如此了罢。
  
      而从此也见识到了这位著名的意大利人,卡尔维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3#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遭遇《看不见的城市》是在一次不算远的旅行中,车窗外浓浓夜色与身边不停聒噪女孩子让我放弃了试图去观察那些平常忽略的东西。戴上耳机,然后进入卡尔维诺的迷宫。我有过想象,或者说期待,那将是一个关于幻想与神奇旅行,类似马可波罗游记,充满着浓郁的异国风情与即熟识又陌生的古老中国传说,将是一个奥德修斯运用自己的大智慧克服着重重危险并建立数项功绩,但最终转身而去的经典定格。痛苦的是,我的期待并没有落空,但被证明为卑微和愚蠢。卡尔维诺笔下并不是缺乏冒险与奇幻,而是我将冒险与奇幻或者诸如此类可爱而宝贵的东西想象得太过简单,就像好莱坞电影一样,简单熟悉固定——僵化。
  我不想例举每一章的句子,因为它们每一个都那样精致优美,每一个都弥散着无法抗拒的诱人味道。只需要把它们的名字列出来,即能组成一章关于阐述“人与城市”这样所谓现代社会主题的诗歌,当然,名字之上也随之负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死者……轻盈的城市,连绵的城市,一个更有有趣的文字排列在于,把《看不见的城市》各章名字逆推出来,那节奏将更加清晰。
  我当然羡慕马可波罗的游历,但更让我羡慕的是他清晰地城市描述出来,在真实与幻想之间,他满足了古中国帝王对自己辽阔国土的信心与想象,更满足了个体对于城市的成功逃离与操控。所以,我很难相信卡尔维诺给出的虚构之说,我宁愿一厢情愿的相信这不过是他在另一层面上强调这些城市——她们——的真实,只不过是人们自为的熟悉忽略了她们。
  没有具体的情节,却有无尽的思想之渊,疲劳时我望向窗外,恰逢火车进站,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深夜在若有若无的灯光照耀下像凹凸不平的海岛上泛着月光,我禁不住地想,她会不会悄悄地飞起来,奔向云层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4#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当读到《看不见的城市》的末尾的时候,一场夏夜的急雨骤下。
  外面那些乘凉的人被惊扰着跑回家去,一列沉重而明亮的城铁逆行驰过。
  
  卡尔维诺写到潘特熙莱雅的时候,如此描述:潘特熙莱雅的外面还有外面么?或者无论你向外走多远,只能从一个过渡区走进另一个过渡区,却永远无法走出去?当我合上书,完成整个阅读后,发现自己也是陷入了如此一样的困境。
  可能这是一首诗,一首给城市的最后的爱情诗。可能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通过一个宽泛的主题联络起来。但也很有可能,它是一个人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个个梦境,在讲述的时候他神情专注,眼睛盯着对方。
  而且,对方很容易被带进这些梦境。然而当他们醒来,他们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忘掉了梦里的图片,他们所听到的所有话语也从耳朵里流了出去。他们一脸的茫然,不知道该确认什么,该怀疑什么。
  我们都是从自己的所在认识一个城市,并固执的把它作为自己的起点和终点。对于我来说,我的城市无非就是两列来回行驶的城铁,一条尚未完工的公路上的散步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宠物狗,晚上窗外点点滴滴的灯光,还包括那些街道上时时刻刻准备与城管较量的摊贩们。当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回学校,曾经熟悉无比的景象令我感到那么新鲜。我才感到城市对于个人的陌生和冷漠。
  
  基努里维斯在一部叫做《地狱神探》的电影中说:不要相信上帝会帮助你,他不过就象是一个拥有一个蚂蚁窝的小孩子罢了。这句话令人感到很害怕,如果他的话是真的。或许对于城市来说,我们也就是一只蚂蚁。
  一只蚂蚁,想想是多么的伤心,原来我们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过再想想,或许也应该放松一下,原来我们并没有那么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在一个城市里感到失败,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把自己的目标定义为一只蚂蚁,一只放松的蚂蚁。
  
  在一个城市里想象这个城市。
  北京从历史上还是从规模上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城市。这样一个城市,即使你住在一栋高档的别墅里,你也能听到地下历史的骸骨在阵阵作响。你即使在星巴克里端着一杯咖啡,你也能随时想象起元大都的模样来:忽必烈向各处汗王发出令诏,斥侯骑上敏捷的蒙古马奔往世界四极,数百万大军即将通过自己的调动改变地球的重心。
  北京城的传奇太多,以至于我们知道的很少。事实上,当我看到有报纸报道说袁崇焕的家仆后代一直为他守墓到现在,就为这几百年、数代人一贯的忠诚叹服不已,尤其这件事还发生在北京。
  可是,北京自己的大脑已经将它的过去忘记了很多,它在拒绝历史的同时理直气壮的坚持自己曾经的辉煌,和将来的荣耀。
  
  如果你走的地方过多,你就能具备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将一个城市与另外一个辨别出来。有人告诉我,如果想要去区别城市,你可以去观察人们走路的姿势和速度,路灯明亮的程度,人们对待公交车座位的态度,一个男孩如何去喜欢一个女孩,一个长者如何将耐心施加在年轻人的烦躁和激情上,等等。
  而如果你不想去辨别,那就只在一个城市生活,而从不进入另外一座城市,那么你就会把这个城市的内容注入到其他城市的轮廓中。
  
  
  其实,你应该发现,一个城市最美丽的时候,就是它把夏天与夜晚结合的完美无缺的时候。
  
  曾经存在过这样一座城市,它面前是一条河,河对岸是另一座城市。这座城市里的任何一个人,都有一个人在另一个城市里与之对应,他们的相貌,他们的性格,他们的一切都是一模一样的,唯有的不同在于,当这个人诞生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刚刚死去。所以这个城市里的很多孩子在困惑无比的时候,经常会冒着生命危险游过这条河流去对面的城市,查询那个自己影子的人生历程。有很多孩子高兴而返,也有很多孩子失望而归,在河中自溺而亡。慢慢的,河床承受不了那么多年轻生命的忧郁和哀叹,一天天的干涸下去。最后,河流消失了,两座城市联结在一起,很快也因为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对事实的刻意改变荒废了。这两座城市的亡灵至今还在地下叹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5#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最近一年对和城市有关的话题特别感兴趣,买了一堆一堆的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第三空间》、《城市文化》、《城市状态》、《街角社会》、《看不见的城市》、《城市漂流》、《阅读城市》等等。我想最好从《看不见的城市》开始。
  
  《看不见的城市》(Le Citta Invisibili)作者是出生于古巴的作家伊塔格·卡尔维诺。这本书中所描绘的城市真如标题所示是看不见的,也就是作者虚构的。这些看不见的城市承载了作者对城市的感悟和反思。包括城市和欲望、城市的发展、现代城市的同质化现象等等。书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符号。《看不见的城市》看上去好似威尼斯青年马可·波罗对中国元朝忽必烈汗的出访汇报。《看不见的城市》承载了作者对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它不关乎任何一座有名称的城市却又关乎着世界上所有的城市。
  
  我相信所有喜欢思考城市和自己,城市和社会的人读了此书都会找到认同感。
  
  P9。“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随之膨胀。......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掌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锉锯、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P11:“你以为自己在享受着整个...(城市),其实你只不过是她的奴隶。”
  
  P18:“记忆也在夸张,反复重复着各种符号,以肯定城市确实存在”。我对这句话很有同感,当我漂泊在异国他乡,故土的一切都变得美好、缺点都已被遗忘,我的记忆在夸张变形,以强调我记忆中的故土的存在与美丽。
  
  P27:“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可以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自己所未曾拥有的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我想经常穿梭于各个城市之间的人会有此感慨。
  
  P29:“无论如何今日的都市都更具魅力,因为只有通过她变化了的今日风貌才唤起人们对她过去的怀念,而抒发这番思古怀旧之情。”
  我对北京,或者很多人对北京的古貌的怀念也许就是这样的吧。
  
  P30 “那些彩色明信片并不代表M,而只是代表一座偶尔也叫做M的昔日的旧城。”
  我那些从纽约、香港、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处寄出的明信片不过是代表碰巧也叫这些名字的旧城。
  
  我最欣赏的是“连绵的城市”系列,其中探讨了现代都市的同质性、人类欲望会给城市带来的毁灭、现代物质发展带来的后果等等。现代城市大多差不多,缺乏个性,尤其是新兴城市。我悲哀地发现中国的大都市更是如此。美国人可以随意的建设自己的城市,因为他们没有历史,城市是一张白纸,可以建设得雷同。而中国的城市确实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特色向国际大都市、特大型城市迈进。失去历史的中国城市是苍白、灰暗的,徒有一座座高楼大厦、玻璃幕墙。
  
  好了,不再摘抄书中的文字,用它的结语做结语:“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它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它们空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6#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在看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同时,正好也在翻曹聚仁《人事新语》的第一编“京居笔记”。两本原来没有什么联系的书,却因为都提到马可·波罗而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
    卡尔维诺在书的一开头便说了一句非常诗意的话:“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而曹聚仁的《京居笔记》则写实了许多,大抵都是在说些新旧北京的异同,并且许多段子写得像是说明文,同时又从史书典籍里拈了些句子来,字里行间时有“这个新中国,日日新,有日新,新得太快了”的感叹,读起来没什么味道。想起我起初买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冲着后面的“艺文一角”和“剧人·剧话”的,也就不太在意了。
    两本书对照着看的同时,又想起了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大约是对元朝那段历史的陌生,让我只能把自己这点有限的阅读胡乱联系到了一起。张承志在追寻当年蒙古人去往中亚的通道时发出了“荒芜英雄路”的感叹,而联系当年马可·波罗在回到意大利之后所受到的追捧,今天同为意大利人的卡尔维诺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随着各种清史研究资料在各种文艺形式中的渗透,清朝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已经不存在神秘感了。而历史上另外一个同样征服过汉族的朝代——元朝的面孔仍旧显得模糊。印象中一个彪悍的民族,曾经驰骋亚欧大陆的蒙古民族,已经在现代文明中非常沉默了。正如张承志笔下的那条英雄路一般荒芜,而取而代之更多的,是卡尔维诺“虚构”的那些城市。
    曾看过一位作者在书评中说,原本以为自己是不属于城市的,但是在读完卡尔维诺的书之后这个想法发生了改变。而卡尔维诺没有改变我的这种感觉。中国古代诗词中也写城市,句子缺柔和得多,而且更多的是寄情在城市周边的山水和一座城市的历史上。而在卡尔维诺的文字里,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集体梦想的扭曲和破灭。在关于佐贝伊德城的那段文字里,卡尔维诺写道:“大家决定建造一座梦境中的城市”,然而城市建成了,梦境却没有再现。于是当后来的人不断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最早来的人们想不通,是什么吸引那些人来佐贝伊德,走进这个陷阱,这座丑陋的城市。”
    这一篇被归类在“城市与欲望”里,寥寥几百字,不仅讲述了一座城市的故事,也似乎道尽了天下城市的伪装。而直到今天,人们不还是都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形式走进一个个为了梦境而建造的陷阱吗?
    其中也包括了那些为了离开城市实体而刻意选择在山水间寄居的人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7#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这个家伙,有些不拘一格的老头.写起东西来那么老练和信手拈来.做作的时候把你整得晕头转向,质朴的时候好象就站在你对面一老头和你唠嗑.
  看不见的城市其实写的都是我们能在心里偶尔瞥见的东西,欲望和生命中基本的东西,我们其实能看得见,或者是我们经常视而不见.
  在他所有的书里,这本是最为富有洞察力的一本,也是有些说教的脸庞的,如果说不喜欢,也就是这点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8#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ruanyifeng.com/calvino/en/invisible_cities_en/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9#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城市是有生命的
  读《看不见的城市》
  
  追寻的东西永远在前方,而且,即使是过去的事,那过去也随着他的旅程逐渐改变,因为旅人的过去是随着他所走的路径而改变的
       人在远方城市的陌生环境中愈是觉得迷失,对于途中所经的其他城市愈能了解;然后他回溯旅程的各个阶段,开始认识他最初启航的城和年轻时熟悉的地方、家乡的环境以及他在威尼斯度过快乐童年的一个小广场。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发现这本书很偶然,看完普罗旺斯系列后,突然又有了读书的欲望,于是在当当网闲逛,被这书的名字吸引,买下了这由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写的虚拟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不过我更乐于把这看成是寓言体,很奇怪自己在疯狂读书的四年居然没发现这书。
  
  很久没有看这类型的书了,看得很慢,也许是因为,应该说我很久没看书了。书放在枕边,每天翻几页,慢慢走进书中马可波罗对忽必烈讲述那50多个虚拟城市,在这当中,也慢慢回忆着自己曾走过的城市,陷入回忆中。
  
  我对朋友说,这书你可能不喜欢,卡尔维诺一直在胡言乱语,而自己看完了也没有那种惊喜的感觉,只是觉得某天某时的自己会随意翻开再看,这不是一本我一下子能读进去的书。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骨子里不属于某个城市,身体流淌着流泪的血液,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喜欢蓝天大海草地青山,喜欢去看路过城市中那些人们的生活。四年苦读后,一直很疼自己的大哥给了我最想要的礼物,说服老爸老妈,让我自己一人去远行,象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一样。而工作后,更是一有钱和时间,自己就会出现在不同的城市和乡村中。
  
  书中马可波罗对忽必烈说的:“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是的,当我旅行时漫步在陌生的城市街头,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把她们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相比。印度的瓦来纳西、意大利的威尼斯和湘西的小城,风格虽然是如此不一,很多东西和人虽然如此陌生,但我总试图找到一些相识之处,于是,会很容易地与萍水相逢的人坐下聊天,好像很久自己就与他们互相认识,好像自己曾经就在那里生活。
  
  朋友曾说你很容易进入喜欢一个陌生的城市的状态,在完全陌生的地方你居然不感到惊恐,是因为有一对可以聆听的耳朵,因此总能发现不同的故事,而且把这当成是很大的乐趣。我觉得,书中讲的更为透切,“听的人只会记得他期望听到的东西。我有幸得到你聆听的描述是一个世界,我回国后第二天流传在搬运工人和船伕之间的却是另一个世界;假使有一天我成为热那亚海盗的俘虏而跟一个写探险小说的作家囚在一起,那么我也许会在晚年再讲一次,让他笔录,那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决定故事的,不是讲话的声音而是倾听的耳朵。”
  确实,决定故事的,不是说话的声音而是倾听的耳朵,我喜欢按自己的眼睛去研究城市的一切,对于每个人,每个城市都是有生命的,生命是看不见的,但可以用心去触摸。
  每个城市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是不一样的,是看不见的,当每次远行的我,带着那自己选择聆听到的故事,回到生我养我的城市,心情总会有些新的触动,这熟悉的城市和路过的城市混合在一起,变成了自己的城市印象,我的城市也越来越有生命。
    书读完了,我把它放到书架的最角落,不知几时自己会发现又重读。
  
   
  卡尔维诺中文站
  http:// calvino.bomoo.com/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0#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看过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已经有一段时间,我最喜欢的一个系列标题是“轻盈的城市”,然而我记忆最深的城市却不在这个系列。
  
  吉尔玛,这是一个夸张的城市,夸张的不仅是城市本身,可能、还包括了其中的定居者以及过客的思维与记忆。
  
  “每座摩天大厦上都有人在变疯,所有的疯子都在摩天大厦的飞檐上消磨时光,也没有哪头美洲豹不为任性的女孩子所饲养。”
  
  卡尔维诺找到了伊西多拉,我是否身陷在吉尔玛?
  
  我是手持棍杖前行的盲人;还是任性得足以驯服一头美洲豹;我头上是否也有飞艇掠过;又或者终有一天会在摩天大厦的飞檐上疯狂,忘却所有?夸张一切?
  
  我们每个人到底身处在哪一个城市,梦想着哪一个城市,又自以为是在哪一个城市。
  
  也许,我们相互拥挤着、活在自己的城市里。
  
  也许,正是所有人自以为的城市堆砌起了当下的这一个城市,另一个城市——就连卡尔维诺也看不见的城市。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9 07:12 , Processed in 0.1045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