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1#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看完这本书,方知道数十年书基本白读。僵化的思想哪怕这其中一个城市的一片角落都不曾出现在我的想象中。文学的力量超越现实,卡尔维诺是位伟大的城市规划者,是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指导。
  这书值得一读再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2#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好像童年迷路那一天,我从一个十字路口,前往一个从未前往的方向。我满怀希望,相信前面一个山岭过后,一定是一排柳树后我家宁静的院落。
  但是迷失就是那样奇妙的事情,我即使翻过了6个仿佛同样的山岭,经过了无数陌生的房屋和脸孔,还是相信只有一路向前才能到达。
  世界好像被重构了,就用那些我熟悉的材料,reshuffle了一回。所以我熟悉那些草木,庄稼,砖瓦,眼睛,鼻子和嘴,但是他们组合在一起,我是陌生的。
  这就像卡尔维诺的杰作。他说着城市,即使使用了欧洲的材料,即使使用了我不熟悉的意大利语。我仿佛回到童年迷路那一天,我听不到父母、爷爷奶奶、老师还有邻居焦虑地呼唤,我背着小小的书包,书包里还有破碎的煮鸡蛋,我跌入了夏天榕树下的兔子洞,像童话中传说的一样美好。
  加入我没有碰到父亲的一个学生,没有他带我回家,我会一直走下去吧,我会到达卡尔维诺的城市吧。
  我就用我6岁的双眼,看见成人之外的城市,城市里的人没有创造城市,城市创造了城市里的人。
  生活就那么天经地义地过下去,我作为过客一路走下去。
  但是事实上我在那个知了声绚烂堂皇的有着骄阳的下午,被一辆摩托车栽回了家。
  事情往往分成了可能的与事实的,事实的我们只能承受,可能的我们一路上都在向往。
  卡尔维诺,你向往的可能性,在那个午后多么接近我的事实啊。
  谢谢你,你的事实是你以死去。
  你虽死去,你的可能世界让我们迷恋着,你,可能会感到幸福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3#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读得辛苦的书。
  初读时能读懂的篇段不到一半,但是我始终相信需要发现的地方总是藏在没有发现的角落。
  我想读懂他和他的城市,虽然看不见,但我相信文字可以超越视觉的感受达到另一种感知。于是,认真做笔记,并且按照被卡尔维诺打乱的顺序重新排列这些城市,就像解构主义的手法一样。
  
  一直以来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的关于城市和建筑的理论,所以这样感性的和文学化的描述让我感觉神奇。卡尔维诺有令人惊叹的洞察力,他更有将观察到的细节夸大成一种超现实世界的能力。
  所有的城市都不是我们生活的城市,我们却生活在其中。
  
  今年暑假用一个月时间行走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各色城市在眼前展开,又在记忆中混杂在一起,无从忆起各种具体的形象,徒留感觉。
  我们总有无数理由热爱在路上的生活,脱离了惯常的环境和人群,面对陌生的、萍水相逢的景物和人们,我们就仿佛是忘记了日常的琐碎而重新和本我进行对话。于是,我始终认为旅行是一个人的事情。放弃语言的权利,忘记倾诉的欲望。
  路途没有故事,因为没有情节也没有人物。
  
  通常情况,我们都是从时间轴和地理轴来理解一个城市,即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和位置/街道/标志建筑/直至居住的地方。而卡尔维诺提供的则是另一个视角,他基于这样一种假设或者几乎可以称为事实: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就像一张有很多层的图画。
  他把城市解体,由平日观察的细节衍生出了不同的层面,又由层面构建了“看不见的城市”。这些细节被分类,记忆、贸易、死者、绵延的、轻盈的……由此而来。
  
  真实的城市在我们脑海里却只能呈现一种混杂的状态。
  我想上海,是这种混杂的最好的代言城市。这种印象可能最直观的来源于里弄的生活情景,还有在纷杂的弄堂中仰头望见的高层建筑。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我一路沿3号线,站在列车门口俯视城市,石库门的灰色屋顶和老虎天窗,九十年代的建筑,新建筑,尚未完成的建筑,或成片或零散的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种无人能了解和控制的姿态。仿佛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而一个人,一个建筑师的影响力多么微不足道。
  
  我们所描述的城市只可能是她的一部分,而我们所描述的,又只是我们所感知的一部分。
  我记忆中的某个城市也只是一百个读者眼中的一百个哈姆雷特之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4#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读过卡尔维诺的书之前很久,就知道卡尔维诺这个人,但对他的生平和作品一无所知。花了两天读完《看不见的城市》之后,我依然对作者本人知之甚少,但是,心中却依然充满了对文学大师的崇敬之情。
  什么是有价值的作品?要看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来评判。一个人的挚爱作品,可能是其他人苦以阅读的糟粕。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些充满了思考的文字,充满智慧的创造,满怀自省和深入的情怀,对这个世界和人类变化发展的追问,都是高尚的,值得尊敬的。在这一点上,文学大师与普通的小说家、剧作家等有着本质区别,且不说那些怀揣各种目的的所谓“作家”。
  我们居住的城市是什么样子,过去是什么样,将来是什么样,我们希望年它是什么样子,我们会将它变成什么样子。。。。。。关于城市的一切,一切与城市相关的要素:灵魂,形式,高尚,不可告人,无法抵挡。。。卡尔维诺都讨论到了。用独特的文学形式,是小说?是散文,还是诗歌?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生活在看不见的城市,或者终将被“看不见”。。。
  是憧憬,还是危机?是思索,还是批判?是积极,还是失望?
  有一百种提问。那么答案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5#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那么多的城市,都是虚无的
  其实只有一个城市叫做特鲁德,无始无终,变化的只是飞机场的名字。
  每个城市都有值得反思的东西,
  我没有注意到,只是偶然间的灵光闪现窥到其中一二
  不要考验我的智慧,我很累。
  真的很累,所以我只是一目十行地眼光略过,不是读
  
  不累了再看吧。在一个最自由的地方或者被监禁的地方,在最空旷的荒野让思绪漫无边际的飞,或者最狭小的角落,脑子不受空间的限制;
  那些看不见的城市就在你的面前,闭上眼睛,你看到了吗?看清楚了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6#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我們終將老去,那時,欲望也將成為回憶。
  老卡的書并不難讀,在時間與空間、現實與思考交錯的世界里,只有自己。
  書看完已經有數月了,只記著這句話。
  當欲望成為回憶。
  當我們成為老人,坐在高高的城墻上,看著高懸在空中的腳下,那些洶涌到城市來的青春。
  那些年光,終將淪落街頭。
  沉淀掉那些欲望,人性中的精粹還剩下幾許?
  輕盈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符號的。
  無論是看得見的看不見的。
  無論是你青春華發或是淚跡斑斑。
  看不見的或者真的不是城市,而是構建成城市的人,是我們自己,每一個終將老死的自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7#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每个喜欢大海的人都喜欢瑟兰德。天蓝色的瑟兰德,常年被海浪拍击,沿海的岩石都慢慢变成了细幼的沙滩。
          没有去过瑟兰德的人会在旅行手册中关于这个城镇的那一页停留,然后想象出瑟兰德的样子。这些人往往比那里的居民还了解这个海滨城镇。他们沉浸在书页中,对瑟兰德的每个地方都了如指掌,他们背下瑟兰德每个海滩的名字,甚至背下了那里的每一片天空;他们背下那里的每一次节日,甚至背下了那里的每一次笑容。于是瑟兰德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这个海滨城镇的居民也终于发现原来这里并不是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发现每天上班下班都会经过的沙滩上面,多出了很多不相识的脚印。有时候瑟兰德的居民会看着拥挤海滩上的那些陌生的脚印想,这些脚印是否是要来寻找什么。
          瑟兰德的居民并不像旅行者想象的那样对于这个城镇十分熟捻。岛上的居民还不如来到此地的那些彼此陌生的人热爱旅游。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瑟兰德是由自己的家、上班的地方、之间的那条路,和离家最近的那个海滩组成的。或许没有了那些外来的人,这个结构还会更简单些。
          有一天一个旅行者来到这里,揭开了自己所有的行囊,然后在海滩旁卖冰淇凌的小店找了一份站柜台的工作。这个旅行者留在这个沙滩上的脚印渐渐的被其它脚印所接受,成为了其中一员。
         他站在柜台后面,看着海滩上热闹和嬉戏,和夜晚海浪拍打的星空。天气晴好的时候极目远眺,旅行者甚至能隐约看到海的另一边,有着连绵起伏的山峦。旅行者最后终于和每一个想要来瑟兰德的人一样记住了这里每个海滩的名字和天空,这里的每一次节日和笑容。只是这时的旅行者手中没有了旅行手册,只剩下自己的手,和眼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8#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看不见的城市>端在手里,身姿是这样轻盈的.狠狠地想不如一个下午读完,然而这是妄想,就是这样一本像童话一样的书,满足我一点小小的愿望,没有多事之秋,没有纷至沓来,没有那些我不甚明了的人情世事.
      不否认 我期待他每一幕的结局,就如期待他下一出的报幕,在这出没有时间,没有记忆,却有许多少女名字的儿童剧里,卡尔维诺似乎并没有要结尾的意思。像王小波一样想象,像王朔一样戏谑,像冰心一样单纯的可爱。他在这一方小土上领舞,马可波罗便在中国漫游,城市是欲望,是符号,是隐匿,是地狱,一惊一乍,柔肠萦挂。
    "城市也认为自己上心思和机缘的产物,但是这两者都不足以支撑起那厚重的城墙.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是八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
    书里说的都是虚幻之城,虚幻的如同现在,以后的现在,在那个时空里我们都是梦境中的角色,按照一种想象不到的(象现在一样想象不到的真实丑陋)小路,通向每个人各自的阁楼.在杭州我找到的和找不到的答案,在那一头,弥漫着异香的彼岸花,也许为我打开一扇穿越之门.
  
     "电影是一种逃避,大家常这么说,不乏指责意味,而这一点在当时正是我所需要的,满足我对异乡的向往、将注意力放到另一个空间去的渴望,我想这个需求主要与想要融入世界有关,是每一个成长过程不可少的阶段。"calvino 在《我是说谎者:费里尼的笔记》以普通观众的样子轻描淡写,不知不觉,点在心上。诚如此,这个大人写的东西,是不是也给我一个夜晚的游乐园呢?我像个孩子一样,帕拉帕拉翻书,似乎这里的每一章,都是写给我这样的淘气读者看的,每字每节都是挖空心思制作的波板糖,城市是我无处飘零的幸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9#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已断断续续的读了几遍。每每看累,便感有异物堵住心口。深呼吸。那么那么深。却一样呼不出,也吸不进。
      那么。开机写点什么吧。无章无节,总是凌乱的。迟迟未完成。
  又熬过一夜。在一只MILD SEVEN燃尽过后,我决定完成它。然后,把这些书从书架里撤下,放到角落的箱子里。书架里,放满英语、政治、专业课。
      别可怜我。其实无论怎么过。都是生活。
  
      初读时难免会质疑,为何语言不通的马可与可汗可以沟通如此长久却不觉得累。也许恰恰就是因为他们所交流的客体正是这些个“看不见的城市”。
      起初,我一直等着要看他试图怎样去定义“城市”。翻过大半,却被弄糊涂了。糊涂的同时却又渐渐明了他所要讲述的其实并非城市本身。
     “那些彩色明信片并不代表莫利里来,而是代表一座偶然凑巧也叫做莫利里来的昔日的旧城。” “有人说,这证明了一种假设,那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仅仅由差异构成的城市,一座既无形象又无形态的城市,而那些特别的城市则填充了它。”“他如此推论:假如存在的每个瞬间都属于其全部,佐艾城就是一个无法分割的存在的地方。可为什么是城市呢?有哪条线划分城里与城外的界限,什么能区别车轮声与狼嚎声呢?”
      随着畅快的行文,我愈加迷惑他的意图。很急切的希望他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他似乎总是在逃避。但随着迷惑的加深也就渐渐脱离最初的问题。这时,就会突然相信,没有明确的定义是因为根本无法定义,也就根本不需要定义。恍然大悟无非就是这种感觉。他在始终拒绝明确定义的同时也给出了最简单的答复:“这并非由于她们都同样真实,而是由于她们都同样是假想的。前者包含了被当做必需接受的东西,但其实尚非不可或缺;而后都被想象为有可能存在,但瞬间之后就再也不可能了。”我就这样被他说服了。也开始不想要那个明确的定义了。
      这也许就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致命魔力所在了。起初它搞得你一头雾水。你以为它是杂乱的,但是不知不觉的却被它引导着走啊走,仿佛进入一个魔阵。突然间没了方向,却又同时突然间发现四面八方都是前方,到处都是出口。心胸一下子畅通无阻了。
  转过身,也就明白为什么语言不通的两个人可以交流的如此乐此不疲了。正是因为“马可对于所走访过的城市的描述具有这种特色:你可以在思想中漫游、迷失,停下来乘凉,或者径自跑开。”
  
  
      “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伊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老人墙,老人们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回忆。”
      “城市就像一块海棉,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这膨胀着。对今日扎伊拉的描述,还应该包含扎伊拉的整个过去。然后,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我的过去在哪里呢?我曾在哪里留下过自己的痕迹?那些一道道的带着我的标记的印痕又被哪些城市吸汲呢?日复一日的镜子里看到的似乎是同一张脸。可当几年来的照片一张张展列在自己眼前时,为何有如此意想不到的千差万别?是镜子欺骗了我,还是我一直一厢情愿的屏蔽改变?
      就在所谓的回味之间,还是会发现痕迹就是那样存在的。起初,现在,最后。始终是同一个个体却时刻又是不同的个体。就像卡说的:“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的时候,她又是另一种模样。”也许每个去过同一个城市的游人无法目睹,但是它自己一直那样俯瞰着自己。试图藏起来一切,深深的连自己都找不到。
  
      “这座城市对于你好像是全部,没有任何欲望会失落,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一部分,由于她欣赏你不欣赏的一切,所以你就只好安身于欲望之中,并且感到满足。……你的辛苦就会为欲望塑造出形态,而你的欲望也会为你的劳动塑造出形态;你以为自己在享受整个阿纳斯塔西亚,其实你只不过是她的奴隶。”
      一语惊天。
      初读此处时。安逸的在家里过大年。觉得这些内容太过沧桑。此时的重读却第一次觉得卡尔维诺更像是一个心理学大师了。精道的点出我的无奈。
      北京?对我来说是什么呢?。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是个城市?还是仅仅只是个户口?很多人挤破头的想进来。也有很多人迫不及待的要离开。其实,我并没有做任何的选择。只是被动的点头、听话的说OK、懂事的接受安排。几经波折,拿到那一纸证明。在某派出所留下签名。但此后,王府井还是王府井,后海还是后海,五道口还是五道口,昌平也还是昌平。他们还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作为一种象征北京的符号拼凑成一个我印象中的北京城。
      没有人能拥有它,但它却可以拥有所有人。也可以拒绝拥有所有想要被它拥有的人。我所有的,也仅仅只是那些主观上的那些符号以及握在手里的一纸证书。户籍制度的建立决不是要你拥有某座城市,那不过是给你一种身份,让你变成她的奴隶。此时,“你的辛苦就会为欲望塑造出形态”,这些形态太具体不过了:车子,房子,票子等等等等。正是因为这欲望的粉饰,连被奴役都是至高无尚、心甘情愿的。“居民们反复演出同样的场景,只是更换了演员;他们重复着同样的台词,不过改变了口音而已;他们张开不同的嘴巴,打着同样的哈欠。”这些哈欠里,呼出不同的气味,却无一不掺杂着疲惫。这,就是被奴役着的我们。
      有的人,享受并由衷的称赞这种奴役,乐此不疲;
      有的人,麻木且机械的接受这种奴役,勤勤肯肯;
      还有的人,唾弃并咒骂着这种奴役,却无能无力。所谓阶级大体如此吧。但是哪个阶级都不可能是驾驭者。而我,似乎只是想着从一个麻木且机械的接受者努力的变成一个享受并由衷的称赞者。
  我始终还是乐观向上的。
      “‘到我明白了所有象征的那一天,’可汗问马可,‘我是否就终于真正拥有了我的帝国呢?’
      ‘陛下,’威尼斯人答道,‘别这样想。到那时,你自己就将是众多象征中的一个。’”
      看到可汗与马可的这段对白。我怎能不乐观起来呢?连陛下也无非是众多象征中的一个,我该为这“被奴役”而感动庆幸。何必拥有?
      北京。无论你是什么,总之,我来了。
  
      “越是在远方城市陌生的小区里迷失方向,就越能了解为到达该城所经过的那些城镇,再回首追溯旅程各站,重新认识当初起航的海港和年轻时所熟悉的地方。”
      “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
      这些东西完全读丢了我的归属感。可能我始终是个缺乏归属感的人。
      出生在一个城市。还来不及拥有任何回忆。
      在另一个城市里渡过童年。一切的回忆开始于此。无知无畏的接受着整个世界。
      接着在另一个城市渡过少年。一切的回忆清晰于此。青春期叛逆的种子发芽开始质疑世界。
      又接着在另一个城市渡过青年。一切的回忆止步于此。青春期已过,畏手畏脚的开始重新接受整个世界。
      毕业的时候,朋友问起,不打算回家吗?我便感觉混沌了。我的家乡是哪里呢?是我出生的城市,还是记忆形成的城市,或者是我长大的城市,又或者仅仅是父母居住的城市?每次被问到,“家在哪里?”我会回答:“沈阳。”然而,沈阳之于我仅仅只是爹妈居住的城市而已。那的每条街每支巷都是陌生的,没有一丁点儿的回忆。
      卡尔维诺说:越在陌生的地方迷失。就越能认识当初起航时的地方。可为何,为何当初居住过的城市全部都在渐渐模糊?我的家乡到底是哪里呢?
  
      天已大亮。我真的已经很困了。
     “城市犹如梦境: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都能够梦到。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画谜,其中隐含着欲望,或者是其反面------畏惧。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视感是骗人的,并且每件事物中都隐藏着另外一件。”
      以此段文字做结吧。我写不出经典的结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0#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整个人类世界是一个大的社会,那么我们混迹的城市就是一个小的浓缩的社会。
  
  卡尔维诺借助马可波罗的口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城市,它们只存在于文中忽必烈汗的地图上,就像亚特兰蒂斯只存在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可它们如此真实,让我们在想象中不断寻找它们曾经存在的痕迹,最后我们找到了,就在我们生活着的、向往着的城市里。
  
  我出生在一个城市,呼吸着它的气息,渐渐地,我的气息变成和它一样的味道。当我来到另一个城市,不同的气息流进我的身体,融化在我的气息里,而后,我又到下一个城市,带走它的气息。离开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气息在这个城市氲开,消散到每个角落。最后,我回到出生的城市,那种味道熟悉而又陌生,我呼吸着,渐渐地,它的气息变成和我一样的味道。我继续在这个城市里生活,每当回想过往的城市,我都会在自己的气息中寻找那种味道,于是,复杂的城市浓缩成一抹简单的气息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那些奇妙的看不见的城市如同这些城市一样,是一抹抹浓缩的气息,它们某些就在从前的记忆里,某些变成我们气息的一部分,等待着去寻找。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16:50 , Processed in 0.0595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