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1#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想说的是,这本书脱销了,当当卓越都缺货。建议译林重印10万册:)
  
  其实我没有完全看懂这本书。卡尔维诺的作品在虚构与现实之间游走,存在明显的多义性。墨墨同学说:所有的城市都是在讲故乡,所有的人物都是在讲自己。马可波罗说: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时,我其实都会讲一些关于威尼斯的事。为了区分其它城市的特点,我必须总是从一座总隐于其后的重要的城市出发。对于我,那座城市就是威尼斯。卡尔维诺说: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
  
  城市既是我们每天都摸得着的物质现实,也是我们每天都可以感受到的思想情绪。在物质城市之上,还同时嵌合着一个视觉城市和一个心理城市。卡尔维诺的想象力极其丰富,他用文字营造出梦境般的城市,折射出现代人对城市的记忆与欲望。他既描述了美好幸福的城市(乌托邦),也描述了丑恶不幸的城市(地狱)。这些都是人们内心的真实映像,是人们创造了城市,也是人们毁灭了城市。卡尔维诺说: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不过,他对未来仍然怀着希望: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卡维维诺告诉我们为什么读经典,并为经典列出了一系列标准。无论从哪一条衡量,《看不见的城市》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我需要不断重读,以发掘其深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2#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伊塔洛卡尔维诺,这个热衷于童话与现实的意大利男人,一面在他那亦幻亦真的空中花园里欢舞,一面在这丑陋黑暗的现实中痛哭,带着意大利人的狂野自由与沉稳坚忍,他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场城市传说。
      一个拥有辽阔国土的君主,一个热爱东方文明的青年旅者,一场旅行,许多个城市,幸福或者不幸,飞快地在我们眼前略过,消逝在黄昏的花园里,亦或是荒芜的沙漠中,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无人知晓,因为它们是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有他独特的讲故事的方式,如同他的大脑一样,精致而复杂。五十五个城市,仿佛是漫不经心地凌乱地摆放在那里,却又像是有些模糊而清晰的东西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没有人说得清楚这部书到底是什么,小说?童话?诗?散文?又或许他是想构建一个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世界,以一种晦涩令人费解的姿态存在着,与外面那个世界的光怪陆离相对抗。
      卡尔维诺有一个习惯,身边带着一个文件夹,伴随着灵感,他会把自己想象出来的写在纸上,等到文件夹渐渐装满时,他把纸条取出来,像搭积木一样,把一个个故事相互交替排列,一本书就诞生了。所以人们很难在这本略带后现代派风格的书中寻找出一条清晰的逻辑。而对于每一个故事,他也坚持“遵循故事内在逻辑”,让文字自行继续下去。他是那么不愿意用一些固定死板的东西束缚住他的文字,他说:“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就像我们常常遇到的,有些感觉太美好太不可名状,想说出来,又一到空气中就变质了。
      不管是用什么方式,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个故事的内容,关于城市,想象和现实的城市,关于城市的产生、发展,最终毁灭或者重新诞生。
      最初的时候,是怎么开始的呢?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又怎么会想到几个世纪经后会有个叫城市的东西,它代表着金钱、名利、爱情和梦想,像一只长满触角的怪兽匍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在一个叫佐贝伊德的地方,同其他地方一样,这里的人们已经忘了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自己的一个梦和梦中那个奔跑着的女人,每个人都在这里建了一条梦境中的路和防止那女人逃跑的墙壁,这就构成了一个城市——四面八方带着自己梦想的人汇聚在一起,当梦想变成欲望的时候,城市就建成了。
      无论是卡尔维诺自己还是他书中的马可波罗,亦或是倾听者的元朝大帝忽必烈,他们都行走在旅途中,一路上的风景便是这些千奇百怪的城市,千井之城伊萨乌拉,建在高脚桩柱和悬空梯子之上的珍诺比亚,满布着水管的阿尔米拉,卡尔维诺虚构了这么多城市,又给每个城市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还把它们分成十一个系列:欲望、记忆、符号、轻盈、贸易、眼睛、连绵、隐蔽、死者、名字、天空,而他最终要做的只是在这逐渐趋于一致走向毁灭的世界里收集那些幸存下来的美好,就像在不幸福的莱萨城里寻找快乐,在不公正的贝莱尼切城里验证公平,就像他一生都在做的那样。
      卡尔维诺认为,城市的一面是繁华荣耀,另一面是丑陋和陷阱,而在中间艰难地生存着一些晶莹纯粹的东西,稀少珍贵,并且还在慢慢流失。而《看不见的城市》正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长出来的一个梦想”,这场旅途其实是为了寻找过去——在城市变得让人失望之前的过去——的一些原始和单纯。
      文章的最后,他提出了现代社会人们两种生存状态:要么接受,直到自己习惯并融入这个地狱,要么“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当然卡尔维诺是选择后者,他选择文字这种方式,尽管他的家庭中只有科研是受尊重的。
      “我们住的房子越是明亮和豪华,房子的墙上就有鬼影,因为进步和理性的梦中往往掺杂着鬼影。”不管是在旅行中,还是在御花园里,有一个意大利男人一直在努力,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在遥远的过去,寻找看得见的美丽的城市传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3#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豆瓣经常给我推荐博尔赫斯的小说。从中可以得知,喜欢卡尔维诺的人中,不少人也喜欢博尔赫斯。这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他们都是对小说的形式进行了许多探索的作家,而且都被认为是属于“纯文学”那一类的大师。可是说到他们的区别,却又非常之大。博尔赫斯的小说的主题基本上都是形而上的,迷宫般的宇宙,时间的本质,无限的可能性,大概就是这些。总的来说,博尔赫斯的小说里充斥着各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当然,很多人就是喜欢这种坠入雾里的感觉,一如我看《小径分叉的花园》时一样。但是我觉得人生在世,可以讨论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石油价格、中东局势、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像博尔赫斯一样讨论平行宇宙,但是我不觉得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就是《小径分叉的花园》给我带来的不适之处。这篇小说里面的人物,仅仅是为了表达他的哲学思想而设置。他们全都困在博尔赫斯精心布置的花园当中。
  
  卡尔维诺则是另一种路数。虽然帕洛马尔、看不见的城市都涉及到很多形而上的东西,但跟博尔赫斯不同的是,这些形而上的问题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人。从我们的祖先开始,怎么过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生就成了卡尔维诺小说中的永恒主题(可能寒冬夜行人是一个例外),各种形而上的问题,都是为了回答这一主题。这些问题从来都不会喧宾夺主,就算如帕洛马尔这样主题庞杂的小说,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个中心,那就是帕洛马尔先生。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宇宙奇趣。在这本展现卡尔维诺世界观的小说里,人的欲望促使宇宙大爆炸(一切于一点),人的出现推翻了宇宙的宿命论。(打赌)
  
  他们的不同在于他们宇宙观里人的位置。如果他们是画家,都画着一幅叫做宇宙的画,我想博尔赫斯展现出来的肯定是一个浩瀚的宇宙,像哈勃望远镜发来的那样。而卡尔维诺就会画着一个男孩,拿着一个天文望远镜,全神贯注的观察头顶的星空。
  
  最后声明,他们都是很好的作家。
  
  豆瓣第一篇,写完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4#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看的卡尔维诺的第一本书是《我们的祖先》。
  很喜欢《分成两半的子爵》。像一个很有寓意的童话。
  
  看不见的城市,一开始看就很喜欢他对景色的描绘。
  
  “黄昏时分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会有一阵眩晕,使眼前绘在地球平面地图上的山脉与河流,在黄褐色的曲线上震颤不已。”
  
  然后读着读着,对标题、内容山产生了新的认识,并且因此对作者感到敬佩。
  
  每个城市都不一样。每个城市却又像同一个城市。
  每座城市都是一个隐喻。有着迥异的风景,背负着各自的未来。
  
  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
  轻盈的城市。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
  
  非常喜欢城市与死者。特别是城市与死者之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5#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5月中旬,我在飞往海南的飞机上读完了《看不见的城市》。同行的哥们儿见我看得入迷,也抢去欣赏,结果,三分钟后,一脸严肃地把书送还给我。他用敬佩的眼神盯住我三秒钟,才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看不懂”。
    我承认,读这样的书是需要花费一些心思的,太多的隐喻,太多的想象,而这一切却又并非泡沫般的虚幻,那一切的文字都是和广泛意义上的人和城贴合在一起的。仔细想想,我们不就是被无数管道连接起来的爱慕虚荣的人类么?我们从来只知道管道上面的光鲜,从未关心过脚下那些被精心包裹住的管道里流淌的都是些怎样的东西,肮脏、粗鄙、丑陋、腐朽……这些被人类历史踩在脚下的词语,却和城市如影随形,他们从来难蹬大雅之堂,却总是在下水管道中转个圈圈就再度泛滥。毕竟,再多的下水管道也无法咽下人类自酿的恶果。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甚至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象征,比如:北京、纽约、布拉格……当我们享受着高度集中于城市中的生活资源时,是否产生过些许担忧?也许,我们脚下的尘土并不全然连接着大地;也许,有一双眼睛正通过下水管道窥视着我们的私密生活;也许,地球的某一个角落还有一个翻版的自我……
    如此多的也许,使我对那些曾经以为熟悉的城市充满了不确定,好在,我的阅读发生在城市的上空,厚厚的云层割断了我与城市的一切视觉接触。有句话说的好: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有些时候,为了发掘真相,我们真的需要闭上眼睛,沉思片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6#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最近住的地方网络出了点问题,所以便一直都没有上网。
  平时依赖网络惯了,不能上网了,便有些无所适从。不过世界上的事情从来都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不能在网上闲晃荡了,无形中便空出了许多时间,
  于是,便也有时间来看看闲书,放松一下自己那几乎停滞了的大脑。书看的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一本很适合在安静的时候看的书,一本令人不忍卒读,也不会一下子就读完的书。
  卡尔维诺并不是一个好读的作家,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所谓的“城市”对自己而言是种什么样的概念?我只是浑浑噩噩的做着一些城市的过客,似是而非的生活着。
  卡尔维诺说, “城市犹如梦境:凡可以想像的东西都可以梦见,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谜画,其中隐藏着欲望,或着隐藏着反面的恐惧,像梦一样。”
  “城市犹如梦境”,很诗意的说法,一直都觉得我们所生存的城市都是再现实不过的存在,大而无当的建筑;斑驳而芜杂的交通;幽暗而隔膜的人际关系……生活在城市里却从来都不会有归属感,在城市里,所有的人都是过客,时间一到,就如尘埃般从城市散开、消失。
  是卡尔维诺,给我们提供了看城市的另一种可能,于是,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下,那些不为我们所知的, “看不见的城市”便一下子在我们眼前充盈起来,于是我们就像那个伟大又寂寞的忽必烈汗一样,不一定相信马可波罗的每一句话,但是却在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上经过的城市的时候,听得无比专心而有兴趣。
  正如一个看过《看不见的城市》的网友所说“城市犹如梦境,看不见的城市就是我们的梦,有实现的,有消失的,不管怎样,她都存在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偶尔跑出来透透气,乘乘凉,或者径自走开”。
  忽然就想,香港的叫王家卫的导演应该是看过卡尔维诺的文字吧,他的《阿飞正传》、《重庆森林》、《春光乍泄》、《花样年华》、《2046》,甚至《东邪西毒》不就是一个又一个关于城市的梦境吗?或许王家卫就是在用他呓语时的镜头语言为我们描述他所想象中的城市,而这城市其实也是我们看不见的,无论是阿飞的香港或是何宝荣的阿根廷城市,都只是存在于王家卫的想象中。
  感谢卡尔维诺,让我在这个有些炎热、有些枯燥的夏季可以静静的追随着马可波罗的足迹,去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7#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我最近喜欢用"奇"这个字来形容自己看到的特别好的书.<看不见的城市>就是其中之一吧~很喜欢作者的风格,一个一个小小的篇章来叙述一个个似熟悉又仿佛陌生的城市,每章开头与结尾马可和忽必烈的对话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处构思.那些城市看不见,但似乎又摸不着,融入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知道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究竟它们的影子还是它们是它的影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8#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就像一首娓娓道来的长诗,不是批判,不是维护,不是激进地声讨,不是怯懦的逃避。
  
      卡尔维诺就像一个从远方而来的吟游诗人,在面对当今城市不断涌现的丑陋与盲目时,独自吟唱,独自思索,创造了美,也创造了奇迹。
  
  
      在城市的丑陋与浑浊中,能够保持一份哲人般的冷静,这就是卡尔维诺。他站在生活之墙的阴影里,而且有意站在其中。静静地观察,独守自己的从容与淡定。他就是如此,总有办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又分明地超然独立。
      当他的脑海中盛满了智慧与情绪后,他就以他轻灵曼妙的笔意,向千千万万读者描绘他所经历的精神畅游。
  
      《看不见的城市》就是卡尔维诺精心制作的万花筒。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生出不同的心境。或悲,或喜,或快乐,或忧伤。于是我看到了 城市与记忆 中,记忆之城的失落;城市与欲望 中,城市与市民被欲望肆意的支配;城市与符号 中,脱离文化的建筑不过是水泥搭建的森林;城市与贸易 中,城市的空虚,人们的麻木;城市与眼睛 中,城市的虚浮,人们的虚荣;城市与名字 中,文化的断层,精神的消逝.....
  
      当我们每个人似乎找到了答案,向卡尔维诺求证时,他总是微笑,点头,然后转身离开。于是迷永远成了迷。
       但我们每个人都有了共同的收获----美。那是文字之美,智慧之美,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丑陋与废墟中创造不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9#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无法使用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安静的看书,把《看不见的城市》看完,的确很精彩,文字的气氛很平淡,虽然天马行空,似有似无,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澎湃。
    很多书的阅读方式是独特的,例如杜拉斯,气氛,重要的是文字带来的气氛让人欲罢不能。
    马可波罗和可汗的对话,你是不用怀疑它的真实性的,这里的主角是想象的的城市,我想这样的城市也许存在过,只是消失,我们对未知的东西应该心存幻想,因为幻想令现实美好一些。
    对于形象他说: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也许我不愿意全部的讲述它,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一点的失去它。(这一定义是适合于任何概念的,爱情,工作,故乡)
    最喜欢的是最后一段: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或者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继续存在,赋予他们空间。
    我不能用前一种方式生存,所以我选择了后者,我想大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溺于前者,永不回头。
    看不见的城市在脑中,当你对现实失望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慰籍。这是文学作品的鸦片作用,也是众多边缘人群的喘息方式。
    《看》也许可以归类于一种成人童话,也可以归类于一种哲学,它更多的谈论了生存和生活,简单易懂,用书中的一句话说:“故事不在于声音,而在于耳朵”,重点是听者,而不是说者,这个道理是适用于任何好的作品的,画,音乐,书,诗歌,它不会引导听者走向它的终点,而是让你不停向外张望,每个人心里的终点不尽相同,“什么都没说的作品,才是上乘之作”,这就使我认为爱情故事说得最好的不是琼老师(请允许我这样说,当然她也一度曾是我的爱情导师)而是杜拉斯的原因,只有有感受的人才能知道她的语言文字带来的意趣,这种意趣才能诱惑我阅读,扯远了。
    我想没多久我会取出,重读一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0#
发表于 2012-8-2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看不见的城市》,这本有着奇怪名字的书,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和一个君主的奇怪心情。一个日渐衰老的皇帝,在连年征战后,发现不断的胜利带给他的就是不断的承袭他人的深远祸患。所以,这是一个西方人写的关于东方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个叫马可波罗的商人,和一个叫忽必烈的大汗。这个威尼斯青年不断的描述这个东方君主从未见识过的也从未存在过的城市。他问马克波罗:为什么你从来不说威尼斯。那个威尼斯商人说:在我叙述的所有的故事里,都有威尼斯的影子。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这也许是一本关于旅行的最好的书,因为每次旅行都是人们在潜意识里将这场时光际遇幻化为一场乌托邦式的心灵之旅。也许它根本和旅行无关,因为我们无法把我们理想的城市变成现实。而那个城市,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不曾存在过。  
  
  梦想国度,优雅而美丽的人儿,无尽的美景、美酒和艳遇。我想起那些个夜晚,我在夜色里踩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跌跌撞撞的走回客栈,和我一起睡去的依然是那颗不曾安静过的心。我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旅行是一种探究陌生世界的冒险,我们幻想自己走在理想国度或回到伊甸园。旅程实际上是一段追逐梦想的过程。
  
  我们迷恋他们涉世未深的眼神,纯净无暇的蓝天,甚至于迷恋大自然的严苛。因为,作为风景,它们美艳如斯,我们借助一段旅行来寻找自己的前生今世,寻找在不同的地方的自己。
  
  因为一旦逃离那里,我们就不得不回归现实。梦想终究不会照进现实,回到现实,就是告别了自己的前生。也许,我们也该俗套的用上这本书最后那句话,因为它说的那么正确: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这一本书,也许更是一本奇幻旅行。穿梭在不知名的年月。这本书的好处在于,你可以从任何一页打开。卡尔维诺的书,一惯与人童话般的感觉。如果按照金庸的小说来给他划分派别,那么他大概可以算到逍遥派去了。文字卡尔维诺与人最深刻的感觉大概就是文字的飘逸潇洒,一招一式都无限优雅轻灵。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3:45 , Processed in 0.0481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