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往西走半个夜晚就能隐约看见的城就是吴越,它和其他城市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安静。有的人说,那里住着从童年开始就不曾离开的居民,他们彼此熟悉,不用说话就默契地生活;有的人说,那里住着相互素未蒙面的过客,只在清晨擦肩而过时礼貌地点头或挥手。
    当你走进吴越的时候会发现它和别人说得都不同,无论是清冷的夜里,还是在炎热的中午,都看不见一个人。但是集市上依然有新鲜的瓜果蔬菜,仿佛刚刚切片的的瘦牛肉,整袋的稻米或麦子。你不用付钱就可以带走它们,因为你根本找不到可以给钱的卖主。
    一开始你可能猜测吴越的居民们集体旅行却善良地留下食物给旅行者们,又或者这只是一个诚信的交换市场。住得久了,你渐渐觉得,这是一座天使之城,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可以免费使用,更要命的是,你即使住在那里一年两年,都不会发现一个人。
    你渐渐产生这样的想法,难道吴越是你一个人的城市,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等待你,或者说你原本就属于这座城,只是一路的旅程让你忘记了自己的家。
    吴越大多数时候是安静的。只有在你的睡梦中,会偶尔听见脚步声仿佛从地下传来,那声音在醒来的瞬间理所当然地变为幻觉,可是不安却没法随着声音一起消失。
    去过吴越的人中有一个说过,吴越其实是一座地下的城市,地上的吴越不过是住在地下的主人害怕被旅人打扰而建的,它的外表是真实的,却没有灵魂。因为根本没有人见过那些地下的人,地下的吴越也成了看不见的城市。
    你可以在地上的吴越快乐地住上一辈子,因为无论多少人去那里,那里都永远只有一个人,从来没有人和你争夺资源。可是却没有人能在吴越住很久,不是因为害怕孤独,而是所有人都知道,吴越其实根本不属于自己。
    或许吴越属于那些看不见的地下的人,或许吴越的主人已经离去,你住在吴越的时候有很多时间去思考关于这座神奇城市到底属于谁的问题。但当你离开的时候,你就会把这些问题抛在脑后,因为路很长,你还没有看见属于你的城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在卡尔维诺眼里,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容易,即接受地狱并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即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和自己存在下去,并赋予空间。
  
  前者未尝不是一种宽慰,可人一旦从这片混沌里清醒的抽离出来,就很难再回复到先前浑浑噩噩的蒙昧中去。而后者是孤独的。但孤独也没什么。人终究是孤独的。别人可以认同你,可以尝试着了解你,可以无限靠近你,但是始终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我们都是一粒星尘,跟宇宙万物一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认为自己骨子里不属于城市。所以可以想象当那天拿到那套普里什文文集时,我有多激动。一大摞厚厚的泛黄的书,其实我比较喜欢电版本的我在www.zhj2.com就看到了感觉非常不错哦,一看就知道经历了在书店积满灰尘后又重返库房的命运。我始终觉得,在年幼时候我曾经或等老了我将要,坐在长满蒲公英和苍耳的山坡上读《鸟儿不惊的地方》或《大自然的日历》,怀着对那些辽阔而孤独的灵魂的敬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豆瓣上有个网友说他花一年时间才拖拖拉拉读完《看不见的城市》,而我却从读研时就开始看至今还没看完。译林新版的《看不见的城市》只有166页,可自打一个多月前开始重读,到现在才看了一多半,基本是每天午睡前读一篇。
        我始终认为,好的、高端的小说是会让人思考,令人回味无穷的,任何一目十行的小说都不是好小说,最多算是吸引人的“故事”、消遣读物而已。在这一点上,我可能有点强迫症,对于任何浅显到不需要动脑筋、看开头看人物角色设定就能看到结局的小说,我一概没有阅读欲望。因为,一个好的小说家在构建布局和遣词造句时必定是非常吝惜笔墨的,每个字都是一个灵魂。
        跟认知世界一样,阅读的体验和收获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变化,就比如鲁迅,从小学到大学,鲁迅都是老熟人,可是有几个学生能真正读懂,我甚至在大二学现当代文学时,老师用一周时间讲鲁迅,让我们写读书笔记,可我还是没有读懂。直到踏入社会,经历得多了,你才发现鲁迅先生的伟大!
      《看不见的城市》也是一样。虽然,学位论文写的是卡尔维诺,但因为没有涉及该作品,所以,未能细读。但即便如此,我相信学生时代的我是不一定能读懂的,这也是我未能读完的原因之一。想起那时候的老院长说不愿意收本硕博连读的学生,现在想来,是非常有道理的,钻在象牙塔闭关做学问始终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其实,严格意义上讲,《看不见的城市》甚至不能归类为小说,尽管它的故事框架是以马可波罗为忽必烈讲述他游历城市的所见所闻,但事实上,它是诗,是关于城市最后的爱情诗。
         每一个城市都是用女性的名字命名的。虽然名为“看不见的城市”,但读完你会发现,其实它描绘的就是我们的城市,就像忽必烈问马可波罗:还有一个(城市)你从未讲过。威尼斯。马可波罗笑了:你以为我一直在讲的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吗?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时,我其实都会讲一些关于威尼斯的事。所以,在书里这么城市中,你可以找到任何一座城市的身影,北京、天津.........
  且看以下摘录的几座城市:
     1  、“踏上以郁特罗琵亚为首府的区域,旅人见到的不是一座城而是散布在一大片起伏不平的高原上的许多城市,它们面积相等,形状也相似。郁特罗琵亚不是一座城而是众城的总称,不过其中只有一座有人居住,其余都空着;这种情形轮流出现。我现在会详细告诉你。郁特罗琵亚的居民如果有一天觉得厌倦了,觉得再也忍受不了他们的工作、亲戚、房子、生活、债务、必须打招呼的人和跟他打招呼的人,全体居民就会迁到隔邻那座空着等待他们的簇新的城市;然后他们每个人都会从事新的工作、娶另一个妻子、开窗看新的风景、跟新朋友作新的消遣并且谈新的闲话。这样,他们每迁移一次便重新生活一次,而每个地点的方向、斜度、溪流和风,都使它们显得不一样。”
  
          是不是像极了身处繁忙事务的都市人的心理?不是有句话说,旅游就是从活腻了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么。
  
      2、“当你来到安娜斯塔西亚市中心,你所有的欲望却会一齐萌发而把你包围起来。整个来说,你会觉得一切欲望在这城里都不会失落,你自己也是城的一部分,而且,因为它钟爱你不喜欢的东西,所以你只好满足于在这欲望里生活。安娜斯塔西亚,诡谲的城,就具有这种有时称为恶毒、有时称为善良的力量;假如你每天用八小时切割玛瑙、石华和绿石髓,你的劳动就为欲望造出了形态,欲望也同时为你的劳动造出了形态;而在你自以为正在享受安娜斯塔西亚的时候,其实你只不过是它的奴隶。”
  
         花花绿绿的现代都市,高级化妆品、高档衣服、各种娱乐消遣,城市的发展皆基于消费和欲望为目的,物欲横流、声色犬马。没有金钱,便失去了在城市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条件。人们为城市功能的完善而兴高采烈,却也因为负担这些“欲望”而整日奔忙。“ 八小时的劳动为欲望塑造出形态,而你的欲望也会为你的劳动塑造出形态。你以为你在享受安娜斯塔西亚,其实你只不过是它的奴隶”,说得多妙,我们身处都市的人,哪个敢说不是欲望的奴隶、城市的奴隶?
  
       关于城市的诗还有很多,你不得不佩服卡尔维诺的惊人想象力和写作力,这才是高端的作家!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1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成的。免遭痛苦的方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到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2公正之城的种子里埋藏着一颗毒种:认定自己公正并且比那些自称公正的人更为公正的自信与骄傲。
  3掌控故事的不是声音,而是耳朵。
  4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给钙化封存起来:这才是你在旅行中终点的发现。
  5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
  6只有当你辨认出任何宝石都无法补偿的不幸的废墟时,你才会准确计算出最后的金刚石该有多少重量,才不会在开始的时候估算事物。
  7帝国是染上了疾病,并且还在努力使自己习惯于自身的伤口,而这时更为糟糕的事情。搜寻尚可依稀见到的幸福快乐的踪迹,测量它缺失的程度。如果你想知道周遭有多么黑暗,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
  8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明感是骗人的,并且每件事物中都隐藏着另一件。
  9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仅仅由差异构成的城市,一座既无形象又无形态的城市,而那些特别的城市填充了他。
  10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得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11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而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一地等待着你。
  12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着膨胀。
  13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14在轻盈中成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我用四分之一的生命换取龙珠,去拜访一座看不见的城市。
  撑船的老者扯着嗓子,破锣般嗓音却有着直达人心的力量,隔着重重叠叠的雾气,白色的魂虫四下飞舞,仿佛山中蛰伏的精灵被情人的歌声唤醒,久久无法释怀。老者说在这山的西面,午夜时分会有蒸腾的雾气来袭,黑暗中透出的光亮是黑龙巨大的眼眸,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可以顺着古龙黑色的脊梁一路向北,在漫长的尾骨的尽头,会有白衣的隐士伫立,而那便是我们此行的终点——城市。
  黑龙的巨大的翼划开波澜不惊的水面,月光映在深邃的黑上透不出一丝光亮,细腻的皮肤上有一道灼伤,像是水墨画上投射下的剪影。黑龙低下高贵的头颅,河水如幕布般倒退,鲤鱼的鳞片闪着凄美的月光,夜曲般惆怅。龙脊至上布满了独一无二的意向,牵牛花连着草地,白绒的蒲公英纷纷如雪,老人牵着孩童,在垂暮之年微微叹息,幸福像是涟漪,稍纵即逝。他们看着我们,像看着天上的星辰在十六分之一天之后,我们的马车平稳而不迅疾,期间老者摘下斗笠,一头乌黑的长发倾泻下来,变成一位美丽的汉族少女。我目瞪口呆。她说她来自云中。那是更在北方的城市,一向为胡族所有,为了逃难,不得不来到这里。这时我听见了笛声。
  我听见笛声从路的四面八方传来,于是便忘了问她的名字。那声音像是呐喊,像是嘲笑,像是惋惜,也像是哀悼。我们已整整行了一夜,这时的东方隐隐有白色的灵光泻下,少女转过头来对我说,那是被叫做觯的东方之龙吐纳的气息。如果不问由来,哪里都是那里。我们接着赶路,路上的生灵越来越多,山间的野鸡呼喝着外出觅食,路边的孔雀向女儿炫耀着尾上的七彩屏风,宣誓着父权的伟力,还有更多不知名的生灵,叫喊、飞舞、畅游在这片巨龙的腹地。但这里没有人声。
  我不自觉的拉紧了身前少女的衣襟,想象闪电将大地劈开,天地间只剩下我们二人。仿佛察觉了我的惧意,少女轻轻握住了我的手。马车很快到达了出口,那位白衣的隐士面无表情的接过黑龙的龙珠,他看了看我和少女,从怀里递给我一件长长的棉袍,指着前方的通道让我赶快离开。我披上棉袍,却感到一阵寒冷,一瞬间滴答滴答的声音贯穿了脑海。我问少女这是什么,她笑着说,这是光阴,是我们穿上就无法脱去的新衣。
  我恐惧的说不出话来。甬道太过狭窄,地下有些许积水,马车已经无法行走了。我和少女猫着腰一步一步向前走,低低的河水不急不缓,却始终没过脚踝,少女后来告诉我这是母亲保护子女的方式,潜移默化却永不停歇。我们在长长的甬道了走完了整个二十世纪,却在一扇刻着“CITY”字样的门前停住的了脚步。
  穿过这扇门就是城市了,要进去吗?少女绷紧了脸皮,我看不出她的喜怒。我点点头,门便被推开了。凛冽的寒风瞬间涌进了我的鼻息,风声中充斥着不满的呼喝,然而转瞬即逝。我睁开眼睛,看见了看不见的城市。
  这是一座充满了图腾般伫立的塔与碑林的城市,它的空气混浊而多变,却终究散不去那一股古老村落间经年不散的酒香。鲜衣怒马的少年踽立桥头,想象阁楼上的姑娘褪去霓裳。远处的二八佳人三五成群,低吟浅笑,遥看远处路过的英俊的金发僧侣。这些,都在山的西面。
  我止不住的伸出手,想要触摸这座城市,却被少女抬手阻住。她好听的声音却略带疲倦,那座山是死者之山,是当下之山。将一切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怀埋葬的倾诉之山。你看那白帆,那是摆渡亡者寻根的客船。这些人是思想者,他们站在这里,低吟浅笑,却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他们的一切都停留在离去的那一刻。你穿行在他们的城市,即便不发一语,也会打搅他们的思绪。
  他们在想些什么,我问。
  过去,一旦他们想到未来,那就是上船的时候了。
  我默然。那些河流仿佛也是静止的。一条鱼儿被水流冲开,然后奋力返回队伍。下一条再次重复这样的道路。它们,是同一条河流里的鱼儿。我和少女沿着城市的桥梁一直向前走,路上的思想者越来越少,更多行走的人从我们的身边走过,他们的身子虚虚实实,影子和身体连接成一条条链条。这些链条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他们是妄念,也是动力”没等我发问,少女就径自说了下去:“城市永远不会死去,只要人还有妄念,就会被城市驱使。”她指着一个刚刚从我们身边走过差役模样的人说,“只要你走出了第一步,城市就有了剩下的动力。”
  我们接着走,我发现妄念布满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少女又告诉我这里还有流浪者、诗人和龙。
  流浪者是最危险的人类,他们总是在城市的边缘行走,想找到类似边界和出口之类的东西,所以往往总容易走失的也是他们。
  在白天你很难看见诗人们,他们总是在午夜的闺房出没,或者那些白色帆船离港的时候也能见到,他们说话很少,他们的语言晦涩艰深,很少有人能跟他们交流。据说,他们的眼中城市是另外的样子。
  龙是掌控者。少女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很小。龙会变成诗人,实际上,他们什么都能变,只是他们不那么选择罢了。
  那么,他们靠什么生活?我不禁问。少女看着我,没有回答。黑夜很快就要回来了,城市再次涌起连阳光无法穿透的大雾,有些地方开始下雨,有雷鸣和闪电。有些地方被阴霾覆盖,在云层下有登台的诗人,他说着我听不懂的话,他的身边聚集着大量的妄念和思想者。远处一名流浪者被闪电击中,却没有人回头。
  就靠这些。少女指着云端,一只巨龙伸出头颅,露出一个狰狞的笑脸。
  我们该走了,阵雨过后,少女对我说。这一次我们乘坐巨龙离开,在付出了两颗龙珠的代价之后,我们终于飞离了地面。从龙脊上向下望去,汉唐碑林覆盖的城市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像一片充满生机的沼泽。
  少女开始唱歌,歌词的大意大概是这样:他们出生,他们老去,从来处来,到去处去。
  我再没见过那个姑娘,也没有去过那座城市,但对这两者,我都不确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满满都是虚幻的文字了,那么多的奇思妙想,却会让你信以为真。这就是喜欢卡尔维诺人的根本原因。对于城市的幻想,每个人都有。而欲望篇,总觉得它最实际。
    就像马可和忽必烈的对话,城市也许从来都不存在,或者是我们彼此不存在。太多的事物,究其缘由都是我们欲望逼迫它产生罢了。我很喜欢《城市与欲望之五》的故事,不同民族的男人们做了同一个梦,一个披着长发的女子,在大家为了追随她的途中却建造出一座城市,街巷相互缠绕,就像线团一样,然而谁也没能追上那个女子,久而久之就忘了自己为何来的这个城市,甚至连梦都忘了。
    本来塑造自己的生命就很像在塑造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城市,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但是总会有一大部分是由欲望而激起的城市和人生。然而就像我们在追寻人生的那个女子的时候,到头来我们却什么也没能追到,甚至忘了自己最真实的样子。
    “你的辛苦就会为欲望塑造出形态,而你的欲望也会为你的劳动塑造形态;你以为自己在享受整个阿纳斯塔西亚,其实你只不过是它的奴隶。”如果总是不停地用欲望来塑造你想要的一起,你就将会成为奴隶的。
     少些欲望,丢开那些你根本就负担不起的东西,也许我们生活就会如同轻盈的城市一样,那么飘渺,那么轻盈,好像随时都可以自由自在地飘荡起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标题是《意大利时尚》用作卡尔维诺1983年3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讲座记录,拿来引用一下。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原来文字可以这么有画面感,一座座城市,欲望、记忆、交换和幻想,在马可波罗和可汗的诘问与对话中,营造了一个梦中的“特大城市”,刺激着在各种城市中生活却麻木咆哮的我们。“这是一个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卡尔维诺用这样的一句双重结语如是总结这个轻盈但沉重的话题。城市的“文明”进程,是一种暴力的“性冲动”式的原始行为,推土机和钢筋水泥的催化,如今的man—made,sight—seeing少了太多的美感。
  
  现在喜欢旅游的人太多,整天叫嚷着自己去过的城市,如数家珍,得意洋洋,好似完成了一番壮举般,写游记上传照片,如果,如果我们能为了生计而旅行,是不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旁枝末节?一心一意的感受城市她们自己的样子?旅者走着,想着,描绘着,只是在认出它是表明另一事物的符号时才会驻目观察,记忆与眼前的事物重合。
  
  文中的第三个城市:多罗泰亚,这是个“体制内”的城市,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首都”。
  
  在菲朵拉这座城市中,文中这样写道:
  
  “仔细端详着,想象汇集运河水的水母池中倒影的飘逸(倘若它今日没有干涸的话),想象着骑在配有篷伞的象背上,行走在大象专用道上的滋味(可现在已经禁止大象进城了),想象着顺着清真寺螺旋形塔尖往下滑的乐趣(可现在连塔身的基础都找不到了)。”
  
  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我突然觉得好过心酸,括号好比无情的利刃,对于本就不可能的泡沫般脆弱的幻想还要用残忍的方法给予毁灭。我们身处的周遭,赤裸裸的“城市化”进程,多少的钢筋水泥多少的美好的破碎!我们就像个中年人,成天背负着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压力,被发展碾压,哭泣,尸骸满地。
  
  再出发走上个六天七夜,我们来到了达佐贝伊德,这是一个真正的“盗梦空间”,我们按照自己的梦,往这座城市填压着需要的一切,却早已经忘记原来最初的美好的梦,都变得丑陋!梦中的女子?再也没有任何可逃遁的出路。陷阱?是的!音乐家们躲在伊帕奇亚的墓穴中,符号般的城市折射出艺术家们的困窘;克洛艾,“这座最贞洁的城市,时刻都被肉欲推动着”。物极必反,再干净的城市也只是通往地狱的入口。
  
  
  
  
  
  
  
  永远不要给城市和自己贴label
  因为我们都是城市呈现出来的特征之一
  不要给自己拟定目的地
  不要给想去的城市排order
  
  在黑暗中
  寻找一丝微弱的光线并抓住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城市始终都是个庞大而纷杂的话题,如果我们不从正面去剖析去阐述,我们就总是误以为我们对它已是驾轻就熟。从这一观点上来看,卡尔维诺的文字是清醒的,他把城市作为一个个有机的个体来逐步的探索,逐步的发问。在这里,城市不再是一个人或者物的聚集,城市因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变得独特变得有性情。你会发现,这些笔下的虚假的城市似乎比那些看得见的城市更加真实。
  
      文明是时间不断冲击后的残余,越是具象越是虚妄。卡翁在借马可·波罗之口讲述了他对于城市对于文明对于人类的惆怅与忧虑。
  
      城市已经越来越过臃肿,在人类不断刷新自己的欲望的层级之时,城市这块海绵已经吸收了太多不堪入目的脏东西,城市在病态的自我膨胀中不断使人迷失方向,在日复一日的碌碌无为之中,人类已经不再是城市的主人,更像是城市的寄生虫,贪婪恣意的享受着城市中最迎合自身欲望的养料。
  
      现如今大多数城市的无个性,仿若量产的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便是缺少独自的历史积淀与特有的文化符号(或者不只文化)。对于幸福与成功的教条式解读,长久的意识形态所带来的认知的一致性,都会造成此城之景于彼城重现之怪象。现在的城市已经沦落到只有亭台楼阁才有机会被视为标识符号的可悲处境。
  
      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是一门有理可依的科学,大到城市的交通网络的敷设,小到一个路灯的安放方案,都是实用性、经济性与美观性之间的一次又一次博弈。就比如说到的路灯安放方案,两个路灯之间的间距不能太宽,那样容易丧失功能性,又不能太近,因为那样容易造成浪费,经济性打了折扣。而两盏路灯之间的距离具体该如何平衡,似乎又与所选用的灯体本身的光强有关。还有吗?当然还有,不同地点对于路灯的亮度的需求也不同,人流量大的商圈与更需要宁静休息环境的居民区对于光强的要求肯定不一样。诸如此类的问题引申出来是不胜枚举的,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归结起来得出的结论也无非就是建一座城好难。
  
      但如果城市的建设仅仅停留在科学的敷设与略带花哨的基础建设上面,城市就有可能彻底的变成一个功能的合体,而不再有任何感官上、精神的凝结,物相的划分便会十分明晰,当然,也会十分突兀,这也是城市之所以会在无止境的便利之中会催生出层层隔阂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了。
  
      可另一方面,城市虽说也可以是精神与文明等人文元素的载体,甚是在历史的载体,但不能让城市背负太多,不能给城市太多的象征与定义,哲学内涵少的城市才会轻盈。有事文明的自豪恰恰成为了自身的枷锁。
  
      卡尔维诺在书中融入了一些类似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微妙的唯心主义元素,字里行间渗透了一种形而上的世界观。并通过马可·波罗与忽必烈之间对于人和宇宙的对比看法来表述自己对于城市、文明、存在与虚无的诸多观点。忽必烈正是代表了生命的本真在一次次矫枉过正中迷失方向和意义的典范。
  
      卡尔维诺无疑是睿智的。他的睿智是需要你全身心把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调整到他的频段后方能解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每次翻开这本《看不见的城市》之后,总是要经历一个调整情绪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将自己的神经热身到卡尔维诺的人文情怀中去。
  
      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人的两部作品是连我这么高傲的一个人都心悦诚服的得甚至相信我这辈子无论做了什么样的努力都不会有任何可能超过他们,其中一本是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另一本正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了。
  
      卡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每天眼见手摸的这一座座金属砂石框架搭构起的并非是城市的实体,我们的看得见的城市正在被那些看不见的城市所左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符合自己臆想结果的那么样的城市,它有着什么样的街道,什么样的景深,什么样的过去和现在,又会有怎么样的未来。这样的一座看不见的城市,完全规范了我们对于城市的认知,同时也就无形中给予了城市最终模样的范本,在为城市的建设带来意见的同时,也自然会给城市带来许许多多的压迫感。这便是城市建设中最大的难题,甚至不只是城市建设,对于人的一生也是如此。
  
      对于城市的未来有多少的期待就会对现在造成多大的压力,更何况每个人对于城市的预期是不同的,于是城市便很容易在这样那样的建议声中渐渐没有了方向。
  
      或者真的就像汪峰歌里唱的那样,“没有爱就没有伤害”?
  
      可是如果连爱都没有,我们每天生活的又是谁的城市呢?我们正在运行着谁的现在,预期着谁的未来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8-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1983年3月29日,卡尔维诺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介绍了关于他的著名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的一些创作情况,同时谈到当时的评论把这本书最后那句话视为结语,予以了更正。他指出“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一本有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他否定了那句话是全书的结语,但他并不否认评论认为的那个结语的“寓言的寓意”。
  卡尔维诺这本书的那段整个结尾是这样:
  波罗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结集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显然这个包含那句结语的整个结尾具有深邃的寓意。耐人品味。
  如果说现世就是地狱,那么生活在地狱里,无疑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使我们感到悲哀,也感到的无奈。你有什么办法?现世就是这样了。即便有来世那也只能是来世的现世。地狱的性质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但是,如果我们生活在地狱里而不自知,又“结集”而成为其中的一分子,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哀了。
  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免遭痛苦的办法,第一种办法很容易,那就是麻木不仁。接受地狱,浑浑噩噩,加入合唱。成为地狱的一部分。这样也就无所谓什么痛苦和悲哀了。第二种办法,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独立的意识,超然的品格。其实这又铸成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痛苦,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种痛苦。同时“有风险”。然而,它却显示出一种全新的生命的意义。它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并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去寻找地狱里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其实这也等于找到了自己精神存在的空间。或者说这是一种精神突围。
  我想,这第二种办法,也是向艺术家提出的最高要求;也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会使你远离喧嚣,脱离平庸,拒绝御用。这样你就不可能会有粉丝,你只能是孤独的。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就是这样一些伟大的艺术家。
  
                                                       2008-6.于宣城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3:05 , Processed in 0.0475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