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1#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正在看,而且应该会看很多遍。  一个个梦幻中的城市让人痴迷,我学会了从街角的窗框,路灯,旗杆去想像它们想要隐藏的历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2#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力荐只能说明我还是没 完全看懂,但会不会重头来过也不好说。这就是卡老先生比朱天文阿姨更老道的地方,文字比要表达的意思本身更加游离,方便我们来断章取义。
  这其实是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的。因为没有固定且连续的时间让你从大段大段的表述中提炼出些什么,但如果反过来让你从某些抽象凝练后的词句中去发散可能会更加有效。
  因为不成体系的思考会渗透到你的时间罅隙中,无意识地丰富你的思维空间。至少对于我而言是件好事。
  卡老先生不停的向我们描述他意识中的城市,可笑的或者可怖的,满布空间维度的还是纵横在时间轴上的,但有一点不会变,就是他始终试图将人性中很多看不见的东西用可视的城市去表达。用思维的广度去限定城市的边界。
  虽然整体看上去支配城市形态的都是人性中欲望的那部分,而且他也尽其所能的去让原本隐秘的阴暗变得直接,让阅读者如同看到被脱光的自己一般尴尬地发笑。
  但又能感受到对于揭露本身的一种无比虔诚的态度,而非一种纯粹的戏谑。这似乎是一项神圣的工作,好比遵从神喻去扯下遮羞布正视丑恶,这确实很神圣。
  原因大概是我从中读到了强烈的符号和仪式的意味,一种宗教感的表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3#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你的城市是子虚乌有的。也许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城。将来也肯定不会有。为什么拿这些故事消遣?我清楚知道我的帝国正在腐烂,像沼泽里的尸体一样,把病毒传染给啄食的乌鸦和靠它供给肥料的竹树。外国人,为什么不给我说这个?为什么向鞑靼皇帝打诳话?”
  我的帝国是跟水晶的构造一样的,它的分子式是完美的排列。元素的激荡产生美妙的坚硬金刚石,一座庞大的、有许多切面的、透明的山。你的旅程为什么总是遇到叫人失望的现象就停下来,从来看不见这种不变的程序?你为什么总要流连于不必要的忧伤之中?为什么向皇帝隐瞒他光辉的定命?
  马可回答说:“汗王,你只要作一个手势,最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城就会升起完美的城墙,可是我却要为别些让路给它的城收集灰烬,它们已经消失,永远不能重建也不会被人记起了。只有等你认识到任何宝石都补偿不了的、悲哀的剩余价值,才可以算出最后的金刚石应该有多重,否则一开始就会算错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4#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堆了将近半年我才把它拿出来。当时的想法是找一本很小的很轻便的书,于是一眼相中。撤掉书腰和封皮,我就带着上路了。这次是去苏州,后来证明我的随机想法是正确的,这确实是一本适合旅行时候看的书。
  4天以内一直下雨,于是我就窝在青年旅舍的廊檐下看书,第一次住有天井的房子,看着瓦当滴滴答答的流水,四个角上缀着蛛网。我从书里摘了两句句子写在了青年旅舍的留言本上。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收着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
  我又把这本书放回了书架上,下次再带上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5#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观点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
  还是文化的问题
  我真没觉得这书的描写语言美到何种程度……
  读起来,语言别别楞楞的
  始终融不到作者想要营造的那个意境里面去
  
  偶尔头脑中会出现夕阳下优雅的某城市的画面
  但我认为,那不是他写得好
  是姐姐我的想象力好……
  
  书中穿插的马可波罗与大汗的交谈情景
  貌似在暗示着什么寓意?
  可惜咱道行不够
  理解不能~
  
  书中有些句子还是值得我回味的
  尤其“城市与死者之二”后面的某些段落
  我好喜欢~
  
  但说老实话
  全书看完
  我还是失望了
  可能也怪我事先对他老人家的主观期望太多?
  
  这书,我觉得我们王小卷也能写
  而且肯定写得比这本更能让我有共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6#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读到一半读不下去了,太混乱。混乱的不只是卡尔维诺给不同城市的称谓和标序。我费力地探寻标题和故事之间的联系和意蕴,而太多的东西只是点到为止,或许他只为引发一种思考,但却并不把你引向何方,就像庄周梦蝶的故事,不是庄周也或许不是蝴蝶,不是现实也不是梦,然而这样的启发对于我来说,只会将问题引向无定论的混沌,而不是更进一步,毕竟我不是哲学家。我不喜欢这样只有开头的问题。
      或许更多的是我对“城市”这个概念并没有什么切身的体会,而这样的题材也只能以我为数不多的旅行作为共鸣的背景。以至于大段大段的都成了灌输而没有反馈。理解了的太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7#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有这样的一气呵成的看一本书了。
  
  像这个午后,我坐在KFC里,旁边一个聒噪的女孩在抱怨她的老板和同事,对面一男一女在讨论雁门关,而我喝着仙草奶茶,品味着卡尔维诺和马可波罗眼中的城市。——城市是什么呢?是周围的街道建筑,呼啸的汽车,是太阳暴晒下垂头丧气的树,是或喜或悲活没有表情的周围的人,是我有时烦躁有时淡然的心情...城市是我们周围和一切和我们心中感受的总和。
  
  所以在这个城市与城市越来越趋于相同的时代,我们用我们的经历和心情赋予城市独特的意义。就如同丙中洛(广泛意义的小城市了)于我是夜半十分老板邀请我们品尝鸡汤煮酒的小店,杭州是白堤上悄然绽放的桃花,南宁是夜市上1块钱一碗的菠萝蜜,上海是拿着地图依然迷路的大迷宫...
  
  “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的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给钙化封存起来:这才是你在旅行终点的发现。”
  “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也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思考了那么久的一个问题原来多年以前就有了一个这么高明的答案。)
  “一踏上这块土地,我就立刻忘掉了以前所有的想象;皮拉变成了皮拉自己的样子。”
  “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
  “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成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我不敢说我看懂了这本书。但是我喜欢它,因为它让我开始思考了。伟大的作品应该是能够触动你能够让你有感而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8#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难以形容的书。以人物、历史任务、动物、神话中的英雄、四季、五种感觉为原料,从中抽取一个情节,展现一段旅程,得出一个结论。
  
  关于记忆
  
  迪奥米拉的人们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曾经度过这样一端时光并且在那时是幸福的;左拉之所以被忘却,是因为她被人们封尘在过去,永远保持静止不变;伊西多拉之所以遥远,是因为人们梦到这座城市时,正值青春,到达之时,却已忘年,当初的欲望已是记忆;扎伊拉之所以变幻复杂,是因为她像一块海绵般吸着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随胀。
  于是我们便明白,记忆也会生长。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甜美的回忆会变得可笑恶心;苦涩的回忆会变得甘醇;平淡的回忆会绽放出光彩。我们不断行走,终于发现记忆已丰沛如初夏的雨水;我们不断离去,终于发现失去的如此珍贵。
  
  关于欲望
  
  阿纳斯塔亚是欲望的城市,人们的辛苦会为欲望塑造出形态,而欲望也为人们的劳动塑造出心态,人们以为自己在享受阿纳斯塔亚,其实不过是她的奴隶。过于灼烈的欲望烧毁了所有幸福,烧焦的生灵在城市的表面结成痂,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的罪恶。
  旅行者说:“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使我看到自己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未曾拥有的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关于死者
  
  埃乌萨皮这样的城市,读到她,我就能立刻想象出她的模样。地上那座,生活着苍白的被体制化的活人;地下那座,却如同Tim·Burton在《Corpse Bride》和《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里描绘的那样光怪陆离,充满了梦幻与奇迹,拥有着最甜美的黑暗。有人说,这两座城市中,没办法知道谁是生者,谁是死者。而我认为,无论谁是谁的复制,重要的是,上天赋予了人们自由的意志,我们应遵循内心而生活。
  
  关于眼睛
  
  两座瓦尔德达在彼此的目光中,相互依存,却互不相爱;珍茹德的形状,取决于观看者的角度;宝琪的居民用望远镜观察地球的每一个细节,着迷地冥想自己杳然的存在;菲利德躲过了所有凝视的目光,却躲不过那些出其不意的目光。我们每日所见,是心中所想,还是真实?我们的脚步追随的,是双眼所见,还是内心真诚的渴望?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自己的心灵?关于眼睛的问题,永远没有恒定的答案。
  
  关于城市
  
  卡尔维诺说:“城市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这是《看不见的城市》的目的,虽然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有些消极,可我承认,我看到的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痛苦要远大于幸福,平庸要远多于平凡。
  
  然而即使是幻想,奥塔维亚这样吊在峭崖间网的轻盈的城市也未曾消失,我们便也明白,在这片地狱中,我们仍能营造小小的天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9#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当写到马可波罗和皇帝的对话,那些在沉默中假想的对话,那些带有很多杜撰和演绎的想象的对答,怎么忽的感觉到似曾相识,好像在王小波的 《唐人故事》中“舅舅情人”、“夜行记”的叙述一样,那么不羁,那么看似不真切,却总让人觉得其中隐藏着叫做“哲理”或是“思辨”的东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0#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已经是第二遍读了。还是不能说看懂了。虽然看不懂,但必须要承认这是一本绝对的好书。
  感觉不能用逻辑来梳理这样一本书,卡尔维诺不是丹布朗。我只能用一些词语来说出感受。欲望、梦想、幻想、现实、存在、发展……或许慢慢地我会有更多的感受。必须要说,读这本书,像闻着熏香品茶,有点迷幻,茶有点苦,但是余香回味很享受。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6:58 , Processed in 0.0522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