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1#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是元素的混杂。
  告诉我,你脑中的爱人,
  我帮你拼凑元素,组合成他|她。
  
  这是我的贸易,你拿什么与我交换?
  所有贸易,都要付出代价。
  
  金钱、美貌、权势过于抢手。
  每天清晨,都被哄抢一空。
  可我从不缺货。
  因为傍晚,在我准备打烊去喝酒之前,总会有人跑来退货。
  把那些他们早晨在拥挤人群中艰难抢夺到的元素退还给我,
  讨回作为代价换给我的快乐、欢笑。
  
  生意做得久了,
  总会有许多剩余的元素。鲜有人打听讨要。
  堆积如山,需要处理。
  
  我从中,挑选了一些,
  愤世嫉俗,清高,文艺,执着,忠诚……
  将这些元素,拼凑成我的爱人。
  
  为此,我也需要付出代价。
  元素杂货铺。
  我将不能再拥有它,即日起,开始寻找新的主人。
  
  有意者联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2#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仅书摘而已。
  
  这个时刻的忽必烈,会发现我们一直看得珍奇无比的帝国,不过是一个既无止境又无形状的废墟,其腐败的坏疽已经扩散到远非权杖所能救治的程度,而征服敌国的胜利反而使自己承袭了他人的深远祸患,从而陷入绝望。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对今日扎伊拉的描述,还应该包含扎伊拉的整个过去。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每个城市都从她面对的荒漠获得自己的形状。
  
  记忆也在夸张:反复重复着各种符号,以肯定城市确实存在。
  
  留神不要对他们说出,同一地点同一名字下的不同城市,有时会在无人察觉中悄然而生,或者默默死去,虽是相继出现,却彼此互不相识,不可能相互交流沟通。有时,居者的姓名、音调甚至容貌都不曾变化,但是栖身于这些名字之下和这些地点之上的神灵取代了他们的地位。询问新神灵比起老的神灵究竟更好还是更坏,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之间毫无关系,就像那些彩色明信片并不代表莫利里亚,而是代表一座偶然凑巧也叫莫利里亚的昔日的旧城。
  
  有人说,这证明了一种假设,那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仅仅由差异构成的城市,一座既无形象又无形态的城市,而那些特别的城市则填充了它。
  
  按照这种类别区分城市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要区分,则另有两类:一类是经历岁月沧桑,而继续让欲望决定自己形太的城市;另一种是要么被欲望抹杀掉,要么将欲望抹杀掉的城市。
  
  两个瓦尔德拉达相互依存,目光相接,却互不相爱。
  
  马可答道:“陛下,只要你做一个手势,就会筑起一座美轮美奂、独一无二的城市,然而我得去收集其他那些为让位于她而消失了的城市的灰烬,那些城市既不可能重建,也不可能被人记起。只有当你辨认出任何宝石都无法补偿的不幸的废墟时,你才会准确计算出最后的金刚石该有多少重量,才不会在开始时估计失误。
  
  这样,城市在她空着的棋盘上不断移动着,重复着她始终如一的生活。居民们反复演出同样的场景,只是更换了演员;他们重复着同样的台词,不过改变了口音而已;他们张开不同的嘴巴,打着同样的哈欠。
  
  马克波罗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描述一座桥。“可是,支撑桥梁的石头是哪一块呢?”忽必烈汗问。“整座桥梁不是由这块或者那块石头,”马克答道,“而是由石块形成的桥拱支撑的。”忽必烈汗默默地沉思了一阵,然后又问,“你为什么总跟我讲石头?对我来说只有桥拱最重要。”波罗回答:“没有石头,就不会有桥拱了。”
  
  我想:人到生命的某一时刻,他认识的人当中死去的会多过活着的。这是,你会拒绝接受其他面孔和其他表情:你遇见的每张新面孔都会印着旧模子的痕迹,是你为他们各自佩戴了相应的面具。
  
  或许,刚刚离开唇边的烟雾,浓浓的、缓缓的,还悬浮着,给人以另外一种景象:都市上空那吹不散的浊烟,压着柏油路面的瘴气。记忆及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给钙化封存起来:这才是你在旅行终点的发现。
  
  也许,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一片堆满垃圾的荒地,还有可汗的空中花园。是我们的眼睑把它们分开,但我们并不清楚究竟哪个在外面,哪个在里面。
  
  从这面到那面,城市的各种形象不断翻番,但是却没有厚度,只有正反两面:就像一张两面都有画的纸,两幅画既不能分开,也不能对看。
  
  可汗努力全心沉浸于棋局,但现在他却忘记了为什么下棋。每一局无论胜负都有一种结局,可是赢的输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风险是什么?终局擒王时,胜方拿掉了国王,棋盘上余下的就是黑白两色的方格子。通过把自己的胜利进行肢解,使之还原为本质,忽必烈便得到了最极端的运算:帝国国库里的珍奇异宝不过是虚幻的表象,最终的胜利被化约为棋盘上的一块方格:虚无……
  
  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外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的时候,她又是另外一种模样。每个城市都该有自己的名字;也许我已经用其他名字讲过伊莱那;也许我讲过的那些城市都只是伊莱那。
  
  形式的清单是永无穷尽的:只要每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产生。一旦各种形式穷尽了他们的变化,城市的末日就开始了。地图册的最后几页撒满了一些无始无终的网络,像洛杉矶形状的城市,像京都和大阪形状的城市,不成形状的城市。
  
  波罗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3#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星期六,大清早。
  
  躺在床上看完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盯着天花板,
  然后跳起来,出去走走。
  
  在十字路口的红灯面前,站住。
  这个城市的交通轨道,单行双行线路,那些变动的灯色和数字,
  我一直很想看懂,却从未看懂。
  有时会困惑的站很久,
  但今天没有。
  绿灯亮起,我就径直向前走去。
  
  我想也许会有一天,我会看懂它们,
  并从此懂得路途上的一切左转右行,
  不再困惑,
  也不再迷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4#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个人群聚集地被称为城市,仅仅是因为比村庄大吗。或者因为那里有高楼大厦,马路人行道斑马线,工厂学校和医院,商场和公园。
  
  每一座城市都像是一个生命,会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然而就如同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如果不仔细严谨的去区别划分他们,一眼望上去仿佛都是一样的。还是有不同的地方,就好比人分性别、贫富、美丑等。然而城市在时间上和组成他的空间上似乎要漫长复杂更多。如果用名字来作为线索对比一座城市,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慢慢变成耄耋老人,能够保留下的,或许只有记忆。却也可能失忆。
  
  每座城市都是一个身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即便那些构成器官组织的细胞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全部被替换掉,城市仍然不动声色的屹立在那里。作为每个细胞个体的存在仿佛是不存在的,也不重要。每个城市都由各类工人、知识分子、公务员、商人等各种被仔细划分的社会角色所组成,组成这些的那些个体仿佛并无多少的不同,即便被替换也不会影响城市作为它的存在。这些个体如同细胞一样仿佛除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并且由身体赋予全部意义之外再无什么。
  
  每座城市都是一个人。他的名字已经或者将要被无数次的使用,他只是这名字掩盖下的无名者。他所爱的人和爱他的人终将被忘却,不变的只有爱本身。每个人都有关于自己的城市记忆,然而就像一颗种子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记忆里的一切总是变化的甚至不可靠的。城市都充满了生命力,即便是黑夜里,悄然的呼吸着沉浸梦境。我们就像喜欢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城市,即便是粗糙的感性的抽象的认识。能够把握的又有多少。有时想,我所认识的城市,或许早已经不是。它又何曾是过。
  
  一座城市越纯粹,越不可能存在。就像我们期待纯粹的爱情一样,所有的情感和关系都很难是纯粹的。这种纯粹更多时候也并不显得重要。纯粹的城市是怎样的,他是美丽的,没有任何丑陋的角落。他是高雅的,没有任何庸俗的事物。他是富裕的,没有流浪汉和失业者。他充满深度,无法被轻易的读懂。纯粹的城市只能去想象,遮住眼睛去看,捂着耳朵去听。城市就像这世界上存在过的每个生命,每个生命存在的每一刻,难以被证明和把握。这世界上或者只有一个被称为城市的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
  
  城市还是存在的,只是很难去单独的谈起他。所有关于城市记忆和说法都是关于叙述者自身。叙述者们描述的城市其实标明了叙述者的存在。没有叙述者就没有城市,只有翻天覆地和循规蹈矩。城市只不过是叙述者对自身生活空间的印象和想象,只对叙述者重要。谈论任何抽象的词语或问题是危险的,如同询问“意义”或者这个词语的意思,会陷入分崩离析和对常识的背离和信仰。就像波罗在《看不见得城市》里不愿谈论威尼斯,因为知道的越多越可能失去他。
  
  关于这本书,现在想起留意过的地方。一个是说城市的变化才唤起了对过去的怀念,就好像没有失去就会忽略已经得到的眼前的东西。这样说来,失去也是一种对过去的重新获得。其实想来,即便不失去我们又怎么可能永远的拥有它们。还有是关于妥协的问题,想起了那部电影《末日危途》,灵魂的失去比肉体的死亡更可怕。“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关于城市记忆,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事,如果不是看这本书或许很难再想起来了。在波罗讲的一个城市里,广场上有一堵老人墙,老人们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现在那些老头们大概都已经不在了,记得他们并不怎么说话,只是坐在那里,有些叼着烟嘴下面挂着烟袋,地上放着玉米缨编的火绳,一个身患帕金森的老头每次都在费力的对准烟嘴,某些时候别的老头会凑近帮他点上。
  
  另外,感谢一个朋友推荐这本书。直到现在我不敢说自己已经读过了,只能说看过。这本书里有很多的意象,说实话看起来有点累。最近准备看一下《树上的男爵》,以前在小凤直播室里听周云蓬介绍过,不过他是听人读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5#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这本书的推荐,是因为作者丰富而精彩的想象力。每一个片段都很短小,文字却很有张力,且每每在末尾处都有画龙点睛的一笔。于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不禁在想,作者是怎么才能想象得到这许多风格迥异的城市的呢?是不停的旅行?或是不知疲倦的阅读?
  可是,全然不是。我发觉了答案,那只是在我从包里拿出钥匙准备打开家门的那一瞬间,属于我的“看不见的城市”就出现了。于是我记录下来,就有了以下的“双城记”,算是我对于这本书的“痴心一片”吧。
  
  
  
  
  城市与记忆
  
  在这个名叫蔓瑞斯的城市里,象征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的不是银行存款的位数、指上戒指的多少、家宅楼梯的高矮,而是每个人拥有的钥匙数目,以及这些钥匙能打开多少扇“门”。
  所以在蔓瑞斯,每个人钥匙圈上的钥匙数目都很庞大,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与钥匙的数目成正比——如果你的钥匙很少,可想而知你会有多自卑。每一把钥匙都能打开一扇家门、一只保险柜的密码锁、一个满是记忆的锈迹斑斑的饼干盒,或是一盒潘多拉的好奇之心。
  所以在这个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锁,每个人都有满满一串的钥匙。不过人们的钥匙到底能打开谁家的大门、谁的保险柜、谁的记忆、或是谁的好奇心,却是另外一串故事了。
  有时候,一个外来人——旅行者或者商人——拉住街上某个行人,会好奇地询问起他身上某一把花色古朴形状别致的钥匙,它的主人或许会想很久,然后说,他也不记得这把钥匙是用来打开哪里的一扇门的。
  “那么你为什么还留着它呢?”
  “我也不知道,或许,它是我的护身符吧。”
  “用来保护什么?”
  “我也不知道。或许有一天,当我无意间找出一把锁,却不知道用哪支钥匙来开时,它就有用了。”
  “你既然都忘记了那把锁的存在,又为什么要留着钥匙呢?”
  “谁说我忘记了的?没有人会忘记任何事情,每个人的记忆都是好好在某个地方,只是上了锁而已,所以才需要钥匙。”
   “这个城市没有记忆呢,”外来人会笑着摇摇头,然后离开,“他们可活得真轻松。”
  所以,在蔓瑞斯这个城市,只有记忆是被上锁之后,不会主动去打开的。
  
  
  
  
  
  城市与亡灵
  
  很久很久之前,在德斯的清晨,无论哪个季节都非常的清澈。空气中弥漫着如恋人漆黑瞳孔中折射出的微弱光芒,像萤火虫一样四散起舞。他们是这个城市的小精灵,趁着空气清新的早晨,出来舒展一下翅膀。然后这些个五颜六色的如星尘般的小精灵会飘落到各家的卧室里,看看不同的风景和家园,领会不同的格调与品位——这些事物在小精灵的眼中完全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是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已。而且同时,当人们睁开惺忪的睡眼,看见卧室里四下飞舞的小精灵时,心情也会随之清澈起来。于是他们会精神百倍的发挥出全部的干劲与想象力,来创造不同与以往的风景。
  所以在德斯,无论贫穷与富有,大家清晨醒来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自由清透。
  但是经过岁月的积累,住在德斯里的人渐渐形成了用每天早晨飞入卧室里的小精灵的颜色及数量的多少来占卜的习俗。什么样的颜色多少数目,会带来什么样的一天,名目繁多花样无穷。
  到后来,德斯的清晨渐渐热闹了起来,人们忙着打开窗户,欢迎那些他们希望的小精灵们进来,赶走那些他们不希望看见的。于是渐渐的,富人自以为是受到神明护佑的,所以骄傲了起来。而穷人自觉受到了冷落,所以暴躁了起来。
  德斯的清晨开始变得浑浊。
  小精灵们开始厌倦这种浑浊,因为他们的翅膀再也无法轻盈地挥舞。他们也厌倦了不再改变的人类,不再有人发挥他们无尽的想象力来让小精灵们看到不同的风景。于是小精灵们决定离开德斯,去下一个有清新清晨的城市。
  在小精灵们走的第二天清晨,德斯突然间像是死亡了一样,人们从睡梦中醒来,没有看见一如既往的动人景色。他们等啊等,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他们不能忍受失去每天早晨都习惯了的景色,于是整个城市出奇的有默契,集体决定,继续沉睡下去,不再醒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6#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看不见的城市》就其形式而言,结合了“一千零一夜”式的对话和错落有致的网状结构,马可向忽必烈不停顿地叙述一个个城市,每个城市总在忧伤的结局中戛然而止,每个主题中的城市,看似已经终结,却又会在另一些主题中看到它们的身影,记忆与欲望、贸易与欲望、天空与轻盈。每章的开头和结尾,那两个跳出了“城市”之外的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那个外来的旅游者起初并不了解国王的语言,于是,他拿出沿途收入囊中的物品进行讲述,这是抽象又是具体的指代:抽象的是每种物品的象征性,它们在不同的故事中具备不同的身份和内容,而具体的则是交流者们各自的想象。在黄昏的花园中,两人也许沉默不语,也许只是做了几个简单的手势,但是在沉思中,泛着光的湖面正展现于它们下垂眼睑的阴影中。就这点而言,《看不见的城市》与紧随其后的《命运交叉的城堡》是有密切关联的。在《命运交叉的城堡》中,卡尔维诺构建了一幅虚拟的“图像志”,这些被剥夺了声音的异乡人,因为不能用言语进行直接的交流,于是通过共享同一副塔罗牌来描绘自己的故事,图像之间的多义性开始在不同的命运中相互交织,哈姆雷特与浮士德,奥尔兰多与堂吉诃德,身处分离的时空中却又彼此回望。
      但是,《看不见的城市》并不完全建立在几何式的实验结构上。卡尔维诺曾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谈到自己的创作意图:“……我便明白我精确的探索,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把事物简化为抽象模式,再根据这个抽象模式进行运算,证明定理;另一方面,是文字所做的努力,只在尽可能精确的表现事物可触可摸的方面”。就像他在同一章(精确)所论证的,当我们试图描述一种模糊的感觉时,我们的语言反而会接近精确,而当我们想要仔细观察一件事物时,任其再怎么微小,我们总会追根溯源地谈到无限的海洋。这是帕洛玛尔先生在观察世界时的困惑,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卡尔维诺对文学的一种信念。我们生活在符号被滥用的世界中,而这符号系统既包括图像,也包括语言和文字。“知识论倾向的化身”忽必烈,当他意识到这盘疆域之战的象棋,最后只能剩下空洞的黑格与白格时,马可波罗却跟他谈起了用来做棋盘的那根枯木,上面的白蚁,河流还有岸边的女人。请记住卡尔维诺借马可波罗之口所说的那句话:虚假的永远不在于词语,而在于事物自身。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7#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P9
  
  
  “我既无欲望又无畏惧,”可汗说,“我的梦境不是由心灵,就是由偶然而生。” P44
  
  
  两个瓦尔德拉达相互依存,目光相接,却互不相爱。  P54
  
  
  努力使自己习惯于自身的伤口,搜寻尚可依稀见到的幸福欢乐的踪迹,测量它缺失的程度。如果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  P59、60
  
  
  虚假永远不在于词语,而在于事物自身。  P62
  
  
  于是,他梦境里出现了像风筝一样轻盈的城市,花边一样通透的城市,蚊帐一样透明的城市,还有叶脉一样的城市,手纹一样的城市,能够看透其晦暗、虚构的厚重的金银镶嵌的城市。
  
  “在轻盈重成长。”  P74
  
  
  有时候,同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或更多角色:暴君、恩人、信使;有时候,同一个角色分别由两个或者成百上千的梅拉尼亚居民扮演:三千人演伪君子,三万人演寄生虫,十万人演流落街头等待机会恢复地位的王子。   P81
  
  
  人到生命的某一时刻,他认识的人当中死去的会多过活着的。这时,你会拒绝接受其他面孔和其他表情:你遇见的每张新面孔都会印着旧模子的痕迹,是你为他们各自佩戴了相应的面具。  P96
  
  
  你走私什么货色:心情、幸福,还是挽歌?   P99
  
  
  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  P100
  
  
  掌控事物的不是声音,而是耳朵。而我自己是一个浮华且难以居留的现实的囚徒。   P138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8#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掌控故事的不是声音,而是耳朵。”
  ——卡尔维诺
  
  
  我一直认为,对一件事物的理解,没有任何人会是一样的;当我讲述一个故事时,故事实际已由最初滋生出若干版本,数量取决于听故事的脑袋有多少个。写下这些文字,只是想记录下某时某刻我对《看不见的城市》这本最喜爱的书籍的一些的理解。
  
  
  
  一
  
  故事由一场对话开始,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向鞑靼君王忽必烈汗讲述他旅途中走访过的城市,由此引发他们之间的种种思考与辩论。
  
  马可共讲述了55座城市,卡尔维诺将这些城市固定在11个系列里,每个系列5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呈现一种网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每个片段既是独立的,使我们有机会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又相互连结,层层递进,直至马可与忽必烈之间的最后一场对话。恰是这种巧妙的安排,使读者得以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在网状结构中,你可以从某一点出发,尝试着走不同路线,得到不同结果的答案。除了顺序阅读,我曾尝试着独立地阅读某一座城市,并写下对这座城市的思考;亦曾尝试着略去对55座城市描述的篇幅,只读马可与忽必烈之间的对话,并从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而在我以手抄的方式阅读这本书时,那种慢节奏更接近于马可.波罗每晚的讲述,城市的形象总于不经意间浮于脑海,跃于纸上。
  
      我试图打乱这些顺序,改变故事结构,注入自己的理解。
  
  
  二
  
  人类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并无时不在变化,伴随着各种美好的、丑恶的、理性的、怪诞的、严肃的、轻佻的、公正的、非公正的欲望……
  
  城市正是这种欲望的产物。处于城市之中的人们,却很容易忽略掉这一事实,亦如建造佐贝伊德的人们。人们随着梦境来到这座城市,以梦境的作为营建城市的蓝图,最终却连梦也忘记了,想不通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其实,无论是苔斯皮、阿尔米拉、莱奥,还是马洛奇亚……都是由欲望构成的。有时候,连城市中的神也是如此,比如居住在伊萨乌拉、莱安德拉城的神。
  
  更多时候,城市充当的是欲望交换的场所,这里可以贩卖任何物品,甚至是灵魂。
  
  由欲望交织而成的蓝图指导着城市的营建、运作,也指导着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日常起居。这样的城市常常会出现各种怪诞的事物,有些人们早就习以为常(埃乌多西亚城),有些人们正奋力反抗(特奥躲拉城),有的城市不断建设永不停工(泰克拉城),但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蓝图的合理性,即便身为城市主体的居民们的利益也要让位于毫无意义的蓝图。
  
  城市总是按照某种意图改变,比如在埃乌多西亚,你就分不清城市是意图还是意图是城市。最终,城市像一出经久不变的戏剧,居民只是这部世代演出的剧中的一个演员而已(埃乌特洛比亚、梅拉尼亚城)。甚至,这种欲望还会由生者的城市传导到死者的城市;反过来,死者的城市又影响着生者(埃乌萨皮亚、劳多米亚城)。
  
  
  
  三
  
  人们喜欢给城市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久而久之,城市便只是她所对应着的标签。
  
  贴着标签的城市和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完全是两码事,或许她们还都叫一个名字,只是你在讲述其中一座时,另一座就会消失,比如阿格劳拉城。为了迎合人们的记忆,城市将身上的标签不断放大,却迷失了自己(左拉城)。
  
  标签容易造成假象,使得丑陋的事实被围裹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比如奥维利亚城。虚假永远不在于(描述事物的)词语,而在于事物自身。
  
  在描述城市的时候,符号充当一种语言介质,但没有一种语言是绝对不骗人的。这与上面说的并不矛盾。
  
  每座城市名字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只是她们越来越越难以辨认了。她们的形态趋于类同(安德里亚、达特鲁德城),有时候,甚至还让人分不清界限(潘特熙莱雅城);而有些城市经历过发展,现在已与过去完全分离,只剩最初的名字还一直延续着。
  
  我常常在想,人是不是也一样贴着许多标签?一样将过去跟现在分离?
  
  
  
  四
  
  城市的形态取决于你所看到的,但无法说清楚真不真实(珍如德城)。
  
  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座城市结果也可以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沙漠中和海上的商队看苔斯皮。
  
  看待的目光往往会融入看待者的渴望,这种渴望同样是不真实,虚幻的,正如人们对皮拉的渴望。
  
  城市的形态还与你所停留的时间有关。比如在菲利德,当你只能在这里停留一小会,你会赞叹这座城市以及羡慕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反之,当你真正停留下来,城市很快就会褪色,直至先前种种美好幻像的破灭。
  
  
  
  五
  
  很多事物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空间。
  
  在莱奥,垃圾堆围裹着的城市里,人的空间在不断萎缩;
  在劳多米亚,死者与未生者将生者的城市不断挤压;
  在普罗科比亚,不断涌入的新居民正吞噬着旧居民原本就小得不能再小的空间;
  在特奥朵拉,人们只能通过不断“战争”来消灭威胁的对象,但总有新威胁诞生……
  
  人们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他们只是或多或少的相信,灾难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就像玩击鼓传花游戏的人不相信鼓声停止的时刻花会落在自己手上。马可向忽必烈汗说:“帝国染上了疾病,并且还在努力使自己习惯于自身的伤口,而这是更糟糕的事。我探察的目的在于:搜寻尚可依稀见到幸福换来的踪迹,测量它缺失的程度。如果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
  
  
  
  六
  
  其实,并不存在完全不幸的城市。
  
  更多时候,不幸与快乐是相互交结,相互存在的(莱萨城)。
  
  马可说:“城市犹如梦境: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都能够梦到,诞生,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副画谜,其中隐含着欲望,或者是其反面——畏惧。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视感是骗人的,并且每件事物中都隐藏着另一件。”
  
  在马可所讲述的55座城市中,我们可以从她们身上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所处的城市的某些影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的城市只是某一城市在形式上的变化而已。为了区分其他城市的特点,马可选择了从威尼斯从发,他所讲述的城市,实际只是这座隐于其后的城市形式上的变化。
  
  马可说:“人在旅行时会发现城市的差异正在消失,每座城市都与其他城市相像,它们彼此调换形态、秩序和距离。”而“形式的清单是永无穷尽的:只要每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产生。一旦各种形式穷尽了它们的变化,城市的末日就开始了。”
  
  说到底,一切事物的本质最终都将趋向“虚无”。正如可汗思考于他所沉浸的棋局,输赢究竟是为什么?
  
  
  
  七
  
  有段时间特别抑郁,觉得世界太过逼仄,充斥着同一种自己所不喜欢的价值观。
  
  后来看到那段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事的话,我知道再不该抑郁了。
  
  与所有非地狱的你们共勉:
  
     “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9#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2012.4.22更新:(按照个人经验和理解)增加了作为例的城市的片断。
  ------------------------
  有诗的意象与几何般的严谨架构,这本书怎么多读多研究都不过分。这不是55个城市的描述,而是从55个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概念的城市的55个思维图景,它常常在一个二元论的现实中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辩论和摇摆,在组合与排列中构造了这些完美的城市图像。过去与未来,现实与精神,象征与真实,概念与本质,象征与对象……索性列出55个城市(侧面)的清单。
  
  [城市与记忆]
  附加在城市感情的重要部分:记忆不光是有关过去,也包含着过去的未来,也是一种未来的可能性,也会和城市的现实发生关系,也会在意义上重叠而产生混淆之乱。
  ·城市与记忆 之一 达迪奥米拉,让人想起从前到过的城市,经历过的晚上。
  (北京:由好友的推荐,我在2012年春的北京二环内吃了一次拥挤小店的烧烤夜宵,让我在这个巨大的首都里想起儿时南方家乡小城的路边烧烤摊,不知道家算不算“从前到过的城市”
  纽黑文:我也曾经在回房间的夜路上,仿佛在大街上闻到了家的烧烤的味道,幻觉是不是也是城市的特征)
  ·城市与记忆 之二 伊西多拉,带着梦想到达时,欲望已经变成了回忆。
  (茨木春日丘教会:我带着对光之教堂的照片的记忆来到这里,发现教堂是教堂的模样,期待是自己的记忆)
  ·城市与记忆 之三 扎伊拉,城市空间与实体所承载的在这里发生过的事实,都是城市不动声色的回忆。
  (巴黎:在经过查理曼学校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腓力二世所建造的巴黎城墙,就在一条小巷的边上,静悄悄地)
  ·城市与记忆 之四 左拉,它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你努力记住,也因此,整座城市拒绝了变化而走向了被遗忘。
  (法隆寺:承载着北魏遗风的古寺,散落在今日奈良的郊区。法隆寺门前步道正对的是平房的居民区。从车站走半个小时,穿过几条小巷才能找到这座东亚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与之相比,位于奈良市中心的东大寺与东福寺的人气显然要旺盛太多)
  ·城市与记忆 之五 莫利里亚,今日的变化才让人怀念往昔的城市,但是这两个城市仅仅是名字相同,实际上是两个城市。
  (西安:传说中的唐长安,但是相同的只是大致位置,可见的部分全都变了)
  
  [城市与欲望]
  城市本质的重要部分:欲望来自物质,其本身也搭建成了形象,有着个人的矛盾性,有影响现实的可能性与历史。
  ·城市与欲望 之一 多罗泰亚,城市有完整稳定的架构以及精确的数字:城墙,区域规划,贸易,人口,道路交通也有来到城市的旅行者的描述:有许多条路径来到这个城市。
  (北京:它的完美规划、四个套环和无数的方格以及风水,相对于在这个城市里挣扎的打工者)
  ·城市与欲望 之二 达阿纳斯塔西亚,所有物质的欲望的总和:财宝,美食,美女……
  (东京:银座有白领高档娱乐的欲望、新宿有享乐者声色的欲望、涉谷有都市男女时尚的欲望、秋叶原有御宅们幻想的欲望……拥挤不堪的城市有更加拥挤不堪的欲望)
  ·城市与欲望 之三 苔斯皮那,远处的城,高原上的骆驼人想像它是一艘船,漂泊的水手想像它是一匹骆驼。
  (北京:内陆城市和农村出身的青年们来到这里寻找出路;外国游客来这里看皇帝的宫殿、城墙、陵墓)
  ·城市与欲望 之四 菲夺拉,保存了作为模型的所有有过的可能性,作为模型收藏起来。
  (卢浮宫:卢浮宫的地窖里收藏着从前的卢浮宫的模型)
  ·城市与欲望 之五 达佐贝伊德,带着同样的梦与欲望的人陆续来到这里,用那个欲望改造城市,然后忘却自己的梦。
  (深圳:也许比书中描写的要好一些,仍然是一个无根的地方)
  
  [城市与符号]
  城市作为一种象征或象征的集合:符号或语言在与城市真实的搏斗当中,有时胜利,改写了记忆,有时失败,有时让人被骗后才醒觉。
  ·城市与符号 之一 塔马拉,一切物品、图画、标志、建筑、风景都变成了某种其它东西的象征。
  (故宫:我的美国人建筑史教授评论太和殿的大屋顶:“像云一般轻盈,又像山一般沉稳,代表了中国人理想的,天与地的结合”,又评论门前的石狮戏子:“狮子将爪子放在他的孩子的肚子上,象征着君王和将要继承他王位的王子间的紧张博弈”)
  ·城市与符号 之二 吉尔玛,城市重复着自己,以求让人记住,而记忆也重复着符号,以不断强化自己。
  (日本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一座巍然的市政府,一座名城或者一个宫殿、一座寺庙,火车站边修起写字楼丛林,市中心堆满百货大楼、餐馆以及夜店,甚至一个水族馆、一座摩天轮、一座电视塔……)
  ·城市与符号 之三 佐艾,不存在一般城市的特点,符号与功能区分,无可分割。
  (紫禁城:除了体量及少数瓦色的差别外,所有的房间有着同样的形式)
  ·城市与符号 之四 伊帕奇亚,骗人的语言,形象的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真实。
  (北京:昔日的王宫里挤满了各地的游客,御苑变成了王府办公禁区,御园变成了学校……)
  ·城市与符号 之五 奥利维亚,描述它的语言总是难逃窠臼,虚假不在词语,在于事物本身。
  
  [轻盈的城市]
  城市的物理架构:环境的脉络,结构的本质,资源的流通,功能的变化,与城市的密度与体量。
  ·轻盈的城市 之一 伊萨乌拉,地下湖让人们相信神灵存在于湖泊的深处,或者提取出地下水的每一种器具中。城市建立在地底湖之上,通过垂柱的水管向上生长。
  (东京:细瘦的高楼们守着土地下所埋藏的价值,疯狂地向上生长)
  ·轻盈的城市 之二 珍诺比亚,有梯子悬空的高脚欲望城市。
  (首尔:一个在韩国的美国人给我描述过首尔:“和日本不同,人们喜欢住在高高的公寓楼里,悬在空中”)
  ·轻盈的城市 之三 阿尔米拉,众仙通过完善的管道系统顺着水流占领了城市,城市便渐渐被抛弃了。
  (新疆:我想起在新疆的旅游车上看见窗外的钻油机们,它们那里也有精灵在飞舞)
  ·轻盈的城市 之四 索伏洛尼亚,玩乐的半边城市是稳定的,工作的半边城市在城市的两个半边之间来回搬迁。
  ·轻盈的城市 之五 奥塔维亚,建立在两座大山之间的网上,在空中,他们知道网的承重是多少。
  
  [城市与贸易]
  人在城市中的活动:记忆与欲望在社会中的表征,社会对于人的要求,作为本体的痕迹,与提供的便利。
  ·城市与贸易 之一 达欧菲米亚,不同地方的商人带来的是同样的商品与故事,但是每个人都在这里复制了记忆。
  (京都:我在这里的某青年旅舍的公共间里听各地的人讲大同小异的背景和经历)
  ·城市与贸易 之二 克洛艾,在这座贞洁之城中,肉欲都仅仅被禁锢在街上偶遇时短暂接触的目光中。
  (东京:暴露的穿着之上是沉默的公车,之下是无尽的幻想)
  ·城市与贸易 之三 埃乌特洛比亚,人们在这个城市群中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每次便互相交换角色开始新的角色新的生活。
  ·城市与贸易 之四 艾尔西里亚,人们用绳索编织起的网固定了社会关系,在城市迁移后,这些关系网还留着。
  ·城市与贸易 之五 麦拉尔迪那,水路陆路,明路暗路,高低上下的组合提供了无数种移动的方式,虽然秘密活动的路线会受到限制。
  
  [城市与眼睛]
  看城市的松散多面:看与被看的关系,看作为行为的变化,看的情感附加值,看的个人性,看的双面性。
  ·城市与眼睛 之一 瓦尔德拉达,被湖面反射的城市,人们都注意自己的姿态,但是反射与真实也因为对称而变得完全不同。
  ·城市与眼睛 之二 珍茹德,人在城市中的仰视总会因为重复同样的道路而慢慢变成低头行走,只看地面。
  ·城市与眼睛 之三 宝琪,深入云端的城市,人们敬畏、憎恨而怀念地球,因而仍热切关注着地面。
  ·城市与眼睛 之四 菲利德,所有的表面的多样居民已经熟视无睹,他们根据习惯、目的与记忆而选择关注城市的某个方面。
  ·城市与眼睛 之五 莫里亚那,城市的灿烂与肮脏是一张纸的正反面,两者之间没有厚度。
  
  [城市与名字]
  关于城市到底是什么的(智力化)辩论:名字,地点,人群,历史?还是混合?
  ·城市与名字 之一 阿格劳拉,一座被它的名字和它的传说,而不是被它的土地定义的城市。
  ·城市与名字 之二 莱安德拉,宅神跟随家庭迁移,而守护神依附土地与房屋,他们有着不同的“家”。
  ·城市与名字 之三 皮拉,附加着想像的城市的名字,在到达城市的一刹那就被城市的真实夺走。
  ·城市与名字 之四 克拉莉切,城市的某些元素在无数次的变迁中被保留移作他用,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模糊不清的混杂体。
  ·城市与名字 之五 伊莱娜,所有关于城市的个人记忆、想像、憧憬的重叠,包含所有城市却不是一个城市。
  
  [城市与死者]
  短暂与永久,变化与恒定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现实与记忆,生与死,行为与物质……
  ·城市与死者 之一 梅拉尼亚,生老病死的演员群体与永恒不变的剧本演员发生永久的重叠与组合。
  ·城市与死者 之二 阿德尔玛,你在别人的脸上辨认出了记忆中死者的面孔,同时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死人。
  ·城市与死者 之三 埃乌萨皮娅,死者在地下的另一座城进行着生前愿望的事情,分不清哪座城是循着哪座城而建。
  ·城市与死者 之四 阿尔嘉,尘土代替了空气充满了城市,但是在看不见的城市表壳下面也是有活动的。
  ·城市与死者 之五 劳多米亚,一个死者的劳多米亚,一切都已决定,人们来这里察看未来,寻找安全感;一个未出生者的劳多米亚,人们在这里被问到自己的未来,将要出生的无尽的人口带来恐惧感。
  
  [城市与天空]
  理想化的城市:它的图景,途径,建设,实现,以及真实的缺陷。
  ·城市与天空 之一 埃乌多西亚,城市完全包含在地毯的几何图案中,也完全表现在它的喧闹,熙攘,与脏乱中。
  ·城市与天空 之二 贝尔萨贝阿,人类想像中的天空中的完美之城实际装满着废物,想像的地底的肮脏之城实际上规整、富丽,运转良好。
  ·城市与天空 之三 泰克拉,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建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到达星空。
  ·城市与天空 之四 佩林奇亚,天文学家们按照星象建造的完美城市,却到处有瘸子、矮子、驼背、胖子、畸形儿。
  ·城市与天空 之五 安德里亚,城市完全符合星象的秩序,就连城市的改变也联系着新星的爆炸与星云的改变。
  
  [连绵的城市]
  现实的城市的恐惧:垃圾,毫无特点,人口压力,甚至失去“城市”这个称号。
  ·连绵的城市 之一 莱奥尼亚,城市在不断追随新潮流的同时,向城外堆积着垃圾,潮流是暂时的,积累是永恒的。
  ·连绵的城市 之二 特鲁德,单调的世界的一个映射,所有的房子、道路、故事都是重复的,只有地名不同。
  ·连绵的城市 之三 普罗科比亚,每次我在这里停留,有限的空间内总是必须容纳更多的人,自然渐渐被人类拥挤。
  ·连绵的城市 之四 切奇利雅,当年只认识不同牧场分不清城市的牧人,现在告诉我,城市早已湮灭在荒野之中,到处都是切奇利雅。
  ·连绵的城市 之五 潘特熙莱雅,稀释在荒原上的城市,永远处在城市和荒原的过度中。
  
  [隐蔽的城市]
  城市的矛盾论:新与旧的纠缠,现实与理想的纠缠,成功与恐惧的纠缠,公正与混乱的纠缠,以及一个巨大的城市连环,是麻木与快乐的纠缠。
  ·隐蔽的城市 之一 欧林达,与新城环绕旧城的城市不同,新城总是从城市中心的一个点长出来,将旧城挤到边缘。
  ·隐蔽的城市 之二 莱萨,一座不幸福的城市,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发生短暂的联系,然后第二个人和第三个人发生联系,这些琐碎的联系构成了巨大的连锁。
  ·隐蔽的城市 之三 马洛奇亚,卑贱的麻木庸俗的老鼠之城与轻盈的燕子之城的重叠,在两者各自的演变中,人们总是在从前者逃到后者的过程中。
  ·隐蔽的城市 之四 特奥朵拉,在人类消灭了老鼠等敌人之后,藏在书籍中的怪物又开始在夜里侵扰城市的梦。
  ·隐蔽的城市 之五 贝莱尼切,公正之城中的那些自认更加公正的人实际造就了另外一座不公正之城。在不公正之城中,又萌芽着公正之城,两者实际上纠缠交叠,不可分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0#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九间坪是一座崭新的城市,如果说它有什么历史的话也是忘记历史的历史。城市一侧是无边的大海,另一侧是广阔的沙漠,每天早晨太阳离开城门外最近的沙丘三个手指的时候,会有一只商队从沙丘旁出现。当最远的骆驼还在天边的沙丘上时,最近的一匹已经站在城门前了。九间坪的居民从不问商队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他们只是打开城门,把商队带到码头,卸下送来的货物再装上交换的商品。整个过程一言不发,不需要讨价还价,一切都有既定的交换标准;也从不打听来自沙漠的故事,故事都是要随着历史成为不存在的。身在这个沙漠和海水之间高效运转的城市会让人明白,有时候历史不如规则重要。
  
       九间坪是一座方便的城市,它总能在恰当的时候得知我的需要然后用不同方式告诉我该怎么做。不同的建筑代表着不同的用途,高大的吊脚楼是旅店,尖顶的园房子是商铺,有红漆柱牌坊的是小吃街。于是无论走到城市的哪里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城市就像是旅店商铺小吃街的重复。这里的居民很少说话,他们往往一个动作眼神甚至通过走在街上的方向就能了解彼此的意思。他们不需要讲一个字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去往想要的地方。但我却总觉得憋闷,身在这个交流顺畅和沉默寡言的城市会让人明白,有时候说话不是为了告诉什么而是为了说话本身。
  
        也许要了解九间坪需要开口说些什么,也许一旦我开口说了些什么就永远无法了解九间坪了。这时码头上传来号声,巨大的白帆升起,我突然觉得那里会有答案,于是快步向码头奔去,超过了旁边的人群,却不料被一旁申出来的拐杖绊了一个趔趄险些摔倒,只见一个拄拐老太婆昂首挺胸,阔步走了过去......
  
  
  
  注:九间坪即旧减平,即新加坡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4:29 , Processed in 0.0496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