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1#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看不见的城市》 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字是在今年暑假的大理旅行中 赶上火把节的同时也参观了云南摄影展
  关于是谁的摄影作品已经记不得 不过却记得内容便是《看不见的城市》
  拍摄的是一个意大利的小镇 全部为黑白照片 其中的人物与房屋都透露着质朴和悠闲 与对生活的热爱与惬意
  回到学校 无意中在图书馆又翻到了这本书 便借来一看
  书并不厚 每一个章节最少半夜 最多一页半
  精炼概括的语言说出卡尔维诺对现代生活的理解 感悟
  关于城市 我们建立她是为了什么 这里用她 是因为书中每一个城市的名字都是一个女性的名字
  城市最开始也不过是一群人的聚集之处 渐渐的形成的独特的风格
  支持她的更多的是欲望么?这应该是到书中去体味的 就先不说
  但无论如何 卡尔维诺告诉我们的是 每个城市都有她独特的生命和气息
  涌动在高塔上、屋檐上、窗帘后和房屋的地沟里 她无处不在
  已经在城市中生存过的我们 便无法再与其分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也许我跟老年人的区别是老年人醒来以后关节疼痛,而我感觉超好;还有就是他们早起听广播,我听后摇(post-rock)。
  
      如果要问到人最怕什么,我能想到的就是美人老去、将军卸甲、烈士暮年、游子回乡。任你倾国倾城覆手翻云勇猛无朋浪迹天涯,当年华老去,呼吸间带了老人特有的陈腐酸气,仿佛地上的落叶在无人清扫的山林小道上发黄、变黑、腐败,再多梦想也会成为昨日黄花。《看不见的城市》主题是时间、苍老,还有慈悲。
  
      这是一本浪漫悲伤残酷又充满眷恋的书,卡尔维诺的叙事方式很有特色。在忽必烈和马可波罗的一问一答间,岁月神力摧毁我们所看所想的一切。不管这座城市是叫朵洛茜亚、安娜斯塔西亚、费朵拉还是珍诺比亚,也不管它在地上、天上、地底还是仅仅存在于在人们记忆,也不管它活跃于现在、过去还是未来。马可波罗看到的只是唯一的一个城,这个城的名字叫威尼斯。
  
  
      游历四方春风得意的是少数,潜藏在底层的情绪是失魂落魄。不然天才王勃为什么会写下“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我每次描述一个城市,其实都是讲威尼斯的。”马可波罗如是说。这是对故乡最深的思念。摇摇晃晃的公车上,这句话让我想起童年、老街、邓丽君。每一个游子散落外地,每一个游子都会想家,每一个游子离家再回都会发现故乡已不是自己熟悉的城市。那种疏离感如影随形,最终会迫使游子再度启程。看这书让我对优秀的前辈充满敬佩。因为早在这本书写成的一千多年前,就有诗句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韵味悠长回味无穷,这是诗歌的魅力;情节安排烘云托月,那是小说的特长。远游回乡是文学反复讨论的话题,而作家写天写地写神写怪写美写丑写现在写将来,又何尝不是在写自己?
  
  
      那么多远游的人,根植的信念只有一个:过更好的生活。再推之,是为了让自己血脉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前几次回家,看到老街上的区公所逐渐荒废,以前神秘莫测的电影院成了养鸡场,童年时常去的河滩垃圾遍地……转眼已快两年不曾回家。春节临近,愈发情怯呐。心中有千言万语,但我已经忘言了。。。
  
  
      另外还看到一句,“在今天的玛洛济亚,铅灰色的街上的人像耗子一样东奔西窜,互相争夺偶然从最凶狠的嘴巴里漏出来的食物。”这句话拿来形容现在的大环境,真是再合适没有了。
  
      http://blog.sina.com.cn/xiaoqinssky
      2010.12.15
      上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3#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能在那世看见,说明彼时我们活的并不快乐。
  你在NY,我在sh
  我们如此近,如此远。
  我看不见那座城市,却看得见你。如此清晰而又深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4#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路上的读物,因为它篇章短,非常适合公交车站、公交车上、地铁站台、地铁上——如果可以把书拿出来的话——阅读。你既可以在这些典型的城市象征性场所中,变换身处位置,遇到城市中最汹涌的人群,增强对城市的现场感,也可以在行走上下车的空隙将书中描写的一个个如梦似幻的城市,在脑海形成一个海市蜃楼般的图景。
  
  我爱城市。虽然在北京这座庞然大物一般的城市,我是一名地道的三无人员:无房,无户口,无存款。
  
  苏格拉底时代的雅典,有15万的公民,公民有着民主的各项权利,基础是当时的雅典有25万的奴隶。奴隶做了所有的事,公民就无所事事。而今天的北京,有着800万的市民,却有着2000万的居民,也就是1200万的临时居民。这些临时居民同样,不能享受合法市民的种种权利,其中包括生育保险和养老保险。或许可以理解为,城市不许诺给这些人以未来,老或者后代。除非自己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在营营众生之中博得立锥之地。我们一直都被教育要拼搏,所谓的拼搏,其实也就是挣得一个活下去甚至体面活下去的机会。这种拼搏,一直被描述得很崇高,实际上不过是人们的智力和精力的浪费。所以,柏拉图说,他很幸运,自己是自由人不是奴隶,有足够的时间去和人闲聊辩论,去思考。
  
  言归正传,《看不见的城市》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好书。它绝对是世上顶尖的聪明人写的书,这个人视野之宽广,气息之平静,阐述之透彻,语言之飘渺,想象之无边,让人想到上帝。仿佛他不仅在描述城市,他在创造城市。
  
  陈丹青说,如果毕加索什么的在他眼前,他愿意为他们捶背洗脚倒夜壶,是的,如果卡尔维诺在我眼前,我愿意亲吻他的面颊。
  
  城市是交换的场所,所有的梦想、年轻、美貌、财富、甚至爱情都可以在这里交换,各处的人们纷纷涌至这里以他们所有换取他们想要的。
  
  在卡尔维诺的描述中,城市总和女人,漂亮的仙女一般的女人,分不开。在他的城市中,每一样,都充满无穷无尽的联想和寓意。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种突出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似乎适用于所有你所知道的城市,或者你想象的城市。只是有的像得更多,有的像得少一点。
  
  有幸福存在的城市,但似乎不幸的城市更多。两个相互对视,却从不交谈,也彼此不相爱的同一座城市;繁衍得没有食物没有地方挪得动脚步的城市;城里活着的都是已死的人的城市;人们彼此不交换语言和目光只交换欲望的城市;城中人像幽灵一样行动的麻木的城市;关系像绳索一样密织人们不能接触地面的树桩上的城市;一层不变仿佛时光凝滞的城市……
  
  那么多城市,让我记忆最深的,却是一座丑陋的城市:
  这个城市的由来,起源于一个美丽的裸女,她披着一头乌黑的长发,在一个月光皎洁、空旷的夜里奔跑,身后一群男人追。就快要追上时,那名裸女却突然消失了。于是,天亮之后,这些人在那名裸女消失的地方建起一堵墙,希望下次裸女出现时,能阻挡她的逃逸。之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记忆,循着夜里的路线,竖起很多堵墙,但是,裸女再也没有出现,而一座丑陋的城市却由是诞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人的精神并不是牢不可破的,有时候不经意间就会轰然倒塌。只要自己的心中有座城,到哪里你都会感到亲切,而那座无形的城却需要你一生的呵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6#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沿这条不知名的道路上往前走三个纪元,就来到一个被叫做瓦伦町纳的城市。这座城市有数不清的高低起伏的斜坡轨道,延伸在不知名的道路上,或者和它呈不同夹角通向被坡顶遮蔽的远方。阡陌交通没有规划,也没有边限。只有在上方很高的天际俯视,才能看到类似初学者试验各种编织方法时留下的粗糙的毛线样本。
        这里的人们都独自住在自给自足的球状房屋里,屋里有享用不尽的山珍海味、热带水果,以及一切阅读、运动、娱乐的必需。还有一个针孔大的小洞,泄露着瓦伦町纳城的秘密。出行是借助球屋滚动实现的,轨道决定了方向和速度。其实球屋一直在运动,仅仅是那里失重状态下的人们察觉不到罢了。
        轨道里不同球屋的碰撞是极为常见的,然后减速、加速或者反方向继续行走,亘古不息。罕见的是亲近的点恰恰都是两个球屋各自的针孔小洞。就那么一瞬间,会有一道异质的光线投射进来,把每个细胞内的原住民带到瓦伦町纳。这样的巧合即便对于长寿的惊人的瓦伦町纳人来说,一生也碰不到几回。可惜他们对外界的同类要么没有耐心,要么失去好奇,从未听说有谁守着等待命运的垂青。
        其实瓦伦町纳人从未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更没有到过真正的瓦伦町纳。
  
  ----------------------------------------------
  *读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入迷,寒冬的这个晚上在学校里晃荡的时候就有了上面不着边际的想象。记忆、欲望、符号、轻盈、贸易、眼睛、名字、死者、天空、连绵或隐秘,随便挑出一个寄托在城市的主题上,其实不是难事。但书中55个片段的结构组合,却是一个读者连什么时候叫“读懂”都提不出来的问题。更遑论重造一个这样复杂的空间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在一个梦不到的世界里你突然醒来,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散发出巨大光芒却令人窒息的漩涡里。
    
  你在一个谁也不是的城市中心里被城市包围,从电线上颤动着的鸟的翅膀上,你看见了死去祖父再次缢死的灵魂,而他斑驳的墓碑在喘着粗气的推土机下面,断成几截。
    
  早已经背弃了你的乡下情人,把她的麻花辫留给昨夜纠缠的暴雨,当所有开在春天的花朵都簇拥着在你内心潮湿阴暗的内心中腐烂时,你把最初的一次种子奉献给大地,而你的脚下只是水泥板。它比你的骨头还要坚硬。
    
  一个梦幻般的时代像沙尘暴一样穿过重重山峦,落入你瞳孔里面最远的平原,只留下一片浮肿的云。
    
  从此你习惯被叫做某人,你的眼睛里只剩下一条通向太阳的黑色道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8#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假如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都属于它的整体
  他不能够停步;他必须继续上路去找另一个城,在那儿等着他的是另一段过去,或者是他可能的未来,只是这未来已成为别人的现在。得不到实现的未来只是过去的枝柯:枯掉的枝柯。
  记忆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下来就会消失了,”波罗说。“也许我不愿意讲述威尼斯是害怕失去它。也许,讲述别的城市的时候,我已经正点点滴滴失去它。
    我想:“到了生命的某一个时刻,在你认识的人之中,已去世的会比活着的多。这时你的心就会拒绝接受更多的面孔和更多的表情,你遇见的每一张新面子都是旧的容貌,它们各自寻得合适的面具。”
  
  
  城市和天空之二
  
    琵尔希巴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信念:城的最高尚的美德和感情,都维系在半空中的另一个琵尔希巴里,假如地上的琵尔希巴追随天上的城的榜样,两个城便会合而为一。根据一贯的传说,那是一个纯金制的宝城,有白银锁和金刚石门,一切都是精工镶嵌的,因为使用最贵重的材料必须依赖最细致的技巧。琵尔希巴的居民诚心诚意相信传说,他们尊敬一切可能跟天上城有关的东西:他们储存贵金属和稀有的石头,他们鄙弃一切世俗的繁缛,他们养成了含蓄的仪态。
  
    这些居民还相信,地底另外有一个琵尔希巴包藏了所有卑贱丑恶的事物,他们经常着意消除跟地下城有关或者相似的一切。在他们的想像中,地下城的屋顶是打翻了的垃圾桶,到处散布着干酪皮、油腻的纸头、鱼鳞、污水、吃剩的面条、污秽的绷带。他们甚至想像它是一种胶粘的、浓腻的黑色物质,就像阴沟里人类排出的便溺,从一个黑洞流向另一个黑洞,直落至最底,直至层层沉积物冒起泡泡,而一座粪城带着扭歪的尖顶升起。
  
    琵希巴城里的这些想法,有对的也有错的。城确实有两个投影,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可是居民把它们的结构混淆了,蛰伏在琵尔希巴最底地层的一座是由最权威的建筑师设计的城,用最贵重的材料筑成,每一种器械装置和机件都运作灵活,每一条管道和杠杆都装饰着繸毛、花边和流苏。
  
    为了得到更高的完美,琵尔希巴不断填塞自己的空壳,把这样的狂热看作美德;这城市并不知道,它只有离开了自身、放手、让自己舒展,才是真正无拘无束的时刻。不过,琵尔希巴的上空也的确有一个天体在运行,发出城市全部财富——被舍弃的宝物——的光芒:一颗行星带着飘荡的马铃薯皮、破雨伞、旧袜子、糖果纸、用过的电车票、剪下的指甲屑、茧皮、鸡蛋壳,这就是天上的城,掠过天空的长尾巴彗星,是琵尔希巴市民唯一的一种自由快乐的行为发射出来的,这是一个吝啬、小器、贪婪的城,唯一的例外是在它大便的时候。
    相连的城市之一
  
    里奥妮亚城每天替自己换新装:居民每天在新被单和新床单之间醒来,用刚解开包装纸的肥皂洗脸,穿崭新的衣服,从最新型的冰箱里拿出未开的罐头,听最现代化广播台最新的音乐。
  
    弃置路边的是昨日的里奥妮亚,裹在洁净的塑料袋子里等待垃圾车。除了一筒筒挤过的牙膏、坏电灯泡、报纸、瓶罐、包装纸之外,还有锅炉、百科词典、钢琴、瓷器餐具。要估量里奥妮亚有多么富饶,单单看它每日的生产、销售和购买量是不够的,还要同时看它每天为了腾出空间安置新制品而丢弃多少东西。于是,你开始揣测,里奥妮亚真正的乐趣是所谓享受新鲜事物呢,还是抛弃、清除、细净经常出现的污秽,事实上,人们欢迎清道夫就像欢迎天使一样,他们在充满敬意的静默中搬走昨日的遗迹,这似乎是足以激发宗教虔诚的一种仪式,不过也许因为人们丢弃东西之后就不愿再想它们。
  
    谁都没有想过,他们的垃圾每天搬到什么地方去。运到城外,当然,可是城市年年在扩大,清道夫必须走远一点。垃圾量增加了,垃圾堆也高了,在更宽的周界里层层堆起来。而且,里奥妮亚制造新物品的能力愈进步,垃圾的质量也愈高,经得起时间和自然现象考验,不发霉,不燃烧。里奥妮亚周围的垃圾变成不可摧毁的堡垒,像山岭一样从四周耸起。
  
    结果是:里奥妮亚抛弃得愈多,积存的也愈多;它的过去的鳞片已经熔合成为一套脱不掉的胸甲。城市一边每日更新,一边把自己保留在唯一可以确定的形态里:昨天的废物,堆在前天和更久远的废物之上。
  
    里奥妮亚的垃圾可能会一点一点侵入别人的世界,不过,在它最外围的斜坡之外,别些城市的清道夫也推出堆积如山的垃圾。在里奥妮亚边界之外,整个世界也许都布满火山口,各自环绕着一个不断爆发的城市。隔开敌对的陌生城市的,是受侵蚀的堡垒,靠着彼此混杂在一起的瓦砾互相支持。
  
    垃圾积得愈高,倒塌的危险愈大:只要一个铁罐、一个旧车胎或者一只酒杯滚向里奥妮亚,就会引起一次大崩陷:不成对的鞋子、旧日历、残花;而城市不断企图摆脱的过去以及混杂着邻近城市的过去,就会把它埋葬得干干净净。这样的一次大灾劫会把肮脏的山岭夷为平地,抹掉每日换新衣的一切痕迹。在附近的城里,他们已经准备好开路机,等着铲平这片土地,向新领地扩展,把清道夫驱使得更远。
  
  -这是现代城市美感之后的丑陋
  
    大汗努力专心下棋:然而如今他想不通的却是下棋的目的。棋局的结果或胜或负:可是胜的赢得什么、负的又输掉什么呢?真正的赌注是什么呢?局终擒王的时候,胜方拿掉皇帝,余下的是一个黑色或白色的方块。忽必烈把自己的胜利逐一肢解,直至它们还原成为最基本的状态,然后他进行了一次大手术:以帝国诸色奇珍异宝为虚幻外表的、最后的征服。归结下来,它只是一方刨平的木头:一无所有。
   
  相连的城市之四
  
    你责备我说,我的故事一开始就带你走进城中心而没有说明隔开两个城市的空间,也许是汪洋大海、裸麦田、落叶松林或者沼泽。我会用一个故事回答你。
  
    有一次,在名城赛茜里亚的街上,我遇到一个牧羊人赶着戴铜铃的羊群沿着墙边走。
  
    “愿你福星高照,”他停下来向我招呼,“你能不能告诉我,此刻我们所在的城叫什么名字?”
  
    “愿你万事如意!”我口答。“你怎么认不出这著名的赛茜里亚城呢?”
  
    “请不要见怪,”那人说。“我是个流浪的牧人。我的羊和我有时必须穿过城市,可是我们分不清楚。如果你问放牧地的名称:我可全都知道,崖下、青坡、影草。对我来说,城是没有名字的:它们是把一片放牧地隔离另一片放牧地的地方,没有叶子,羊儿到了街角就害怕得乱走。我和狗儿要跑着把它们赶在一起。”
  
    “我跟你刚好相反,”我说。“我只认得城市,分不清城以外的东西。在没有人居住的地方,每块石头和每一丛草看起来都跟另一块石头和任何另一丛草没有分别。”
  
    然后,过了许多年,我认识了更多的城市,走过更多的大陆。有一天,我在一模一样的两排房屋之间走过;我迷了路。我向一个过路的人打听:“愿你出入平安,你可以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吗?”
  
    “赛茜里亚,倒霉!”他回答。“我们,我的羊和我,已经在这些街道上走了许多年,可还没有找到出路……”
  
    我认得他,虽然他的胡子已经变成白色;他是我许久以前遇到的牧人。几头长着疥疮的羊跟着他走,它们甚至没有臭味,瘦得几乎只有皮包骨。它们啃着垃圾桶里的废纸。
  
    “不可能!”我叫起来。“我也进了一个城,可是记不起是什么时候的事,然后就一直在它的街上走,愈走愈深入。但那是另一个城,距离赛茜里亚很远,而且我还不曾出城,又怎能够来到你说的地方?”
  
    “所有的地方都混淆了,”牧羊人说。“到处都是赛茜里亚。这里必定是旧日的矮山艾草原。我的羊儿认出交通安全岛那边的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9#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向北走,越过昆思山脉,你会发现伫立在冰雪之上的纯洁之城贝姬。她城堡的塔尖,杂货店的支架,计时用的日晷,铁匠的床单,妓女的披肩……一切一切,无一不是纯洁到近乎透明的白色。如同昆思山脉上终年不化的积雪。没人知道贝姬的历史,于是人们猜,大概从昆思山脉上落下第一片雪的时候,贝姬就存在了。
  
  贝姬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贝姬的居民的记忆会在每一天的0时被清空。人们只记得生活的必须手段——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也知道吮吸乳头一样,以及自己职业的所需。因此在贝姬之中,国王永远不需要担心谋权篡位(事实上,他也没有时间担心这些),花匠永远种着院里的雪莲,妓女永远在白天休息,晚上穿上最透明的薄纱招呼城内永远的浪子。
  
  人们的活动都会在0点前结束,然后在床上等待着刷新一刻的到来——醒着被剥夺记忆的感觉十分痛苦,这也是烙在他们体内的本能告诉他们的。这里没有竞争——因为一切都已经注定,他们只需要跟随心中的本能生活。有时候,路过的商人会进入贝姬,进行简单的物物交换,给贝姬的居民带来一些贝姬不曾存在的事物——吐火的蝎子,会咬人的花球,永远只想缠死别人的围巾……而贝姬的居民用来交换的物品永远只有一样——冰雕。贝姬的冰雕永远不会融化。
  
  没有人愿意入住贝姬,他们怕自己珍贵的记忆被贝姬无情的剥夺。直到一个隐士在某一年的夏至曾来到贝姬。他渴望用贝姬的魔力洗去他在尘世痛苦而繁杂的记忆。可是,第二天清晨,在贝姬旅店下一层又一层的纯净镶边的被单下,他痛苦地发现,曾经热恋过的少女脸颊上的痣,家门口前石狮子的位置,所在国家礼崩乐坏的混乱……有增无减。贝姬对外来的人是如此无情,她恶毒地净化了他们那如同树根般错杂的记忆。
  
  于是,那些皮肤白皙,面貌和善,目光呆滞的贝姬居民,在一次又一次的记忆的刷新中,获得了并不被人们所羡慕的永生——死亡对于他们没有意义,因此死神也远远地避开了这座纯洁的城市。商人们在用嘲笑的口吻,在贝姬西南伊卢萨卡的酒店里,对怀里的少女或妓女讲着贝姬里的种种流动的凝滞,他们笑到:真是愚蠢至极,纯洁到忘记生死的城市。
  
   http://www.dafeisky.com/index.php/2010/11/21/城市与记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0#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面对城市的情怀——《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
  
  
  一、概况说明
        《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于1972出版的小说,全书的主线是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全书总计有五十五个城市故事,即五十五座虚拟的城市,归属于十一个主题,前后穿插有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同时,这五十五个故事又归属于九个章节,除了第一章和第九章各有十个故事外,各章有五个不同主题的故事。
        与一般书籍不同的目录能够清晰地表示出这些故事间的结构关系,新一主题在前一主题后错位出现,并竖向组织起来,预示出一种层层交叠、层层深入的递进。
  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下称讲稿)中,对《看不见的城市》进行了一些说明,成为阅读此书的最好注解。他提到,(《看不见的城市》)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明确地点出了本书的主题,事关怀念、抒情和梦想。在讲稿里卡尔维诺还提到,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 他的目的在于轻柔地唤起一种情怀,深入人们的记忆中寻找共鸣。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试图去解读它的任何领域都不能够完备,只能回归文学。本文并非学术论文,只是一个建筑系背景的文学爱好者的读书笔记。卡尔维诺的独特正如他自己所追求的,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每篇故事都是重新发掘一种逻辑的结构,引起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和快感。
  
  
  二、视角——城市与眼睛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并没有将[城市与眼睛]这一主题放在最先,但在我看来却是非常重要并且容易被忽视的。在这一主题中的五个故事里,作者映射了一种观察或体会城市的方式。
        上百万只眼睛向上望着窗户、桥梁、刺山柑,但他们看见的也许只是一张白纸。像菲利德这样的城市很多,它们能够躲过所有凝视的目光,却躲不过那些出其不意投来的目光。——P92 城市与眼睛之四
        观察的视角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去除一切偏见和预判,去除想要得到什么的功利心,才能发现事物的本真。一双裸眼最接近本能,看到的被打动的都无比真切和诚实。这样来读一本书、逛一座城市会比带着有色眼镜有效得多,因为得到的东西,会被同样“无心”的人所感知,远比处心积虑凝视到的范围更加广阔也更加准确。
  
  
  三、城市的根本——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
      在讲稿里,卡尔维诺提到最前面两个系列是基本的(城市与记忆和城市与欲望),之后的主题建立于其上。在这两个部分里,描述了城市最根本的性质和规则,包括人和城市的关系及二者是如何互动的,城市和外部的关系,新城与旧城的关系,等等,细碎隐秘但接近本源。
  例如:
       你的辛苦就会为欲望塑造出形态,而你的欲望也会为你的劳动塑造出形态;你以为自己在享受整个阿纳斯塔西亚,其实你只不过是她的奴隶。——P11 城市与欲望之二
       欲望在卡尔维诺语境下是一个偏积极意义的词,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某种动力,作用微妙。在[轻盈的城市]中,作者将城市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尽沧海桑田而仍然让欲望决定面貌的城市,另一类是抹杀了欲望或者被欲望抹杀的城市。这从一个角度阐释了人和城市的本原关系,是以欲望作为基本纽带和牵制。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舒可文曾经在文章里说,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之间总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这个默契中包含的是人类最宝贵的财产,那就是“分享经验的能力”。
        这句话给我印象极为深刻,这道理在经验中一次次印证。在[城市与记忆]里,作者的描写迫使人唤起自身经历,他写到:
        因为他们之间毫无关系,就像那些彩色明信片并不代表莫利里亚,而是代表一座偶然凑巧也叫做莫利里亚的昔日的旧城。——P30 城市与记忆之五
        如何处理城市与记忆的关系决定着我们对旧城建筑保护的一种认识,卡尔维诺在这里显露的尽是情怀,而没有丝毫激进和断定。这让我想起北京,我们必须接受旧城的样子已经远去的事实,甚至接受我们所深爱的记忆中的老城并不是如今所处的这座城市的事实,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摒弃那种绝望地想要复制出旧城形式的想法。正如城市与记忆之三(P9)中描述的一样,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真正的价值像手纹一样被隐藏起来,想要发掘它在于从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找到故事,还原出真正能引起人心中共鸣的经验。
  
  
  四、描述方式和终极意义——两人的对话
        在二人的谈话中,提到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描述一座座城市时起初由于言语不通而动用了很多肢体语言,后来随着对对方的熟识复杂的词汇多了起来,描述更加精确有效,但交流却变得不那么愉快了。语言当然比物件和手势更能表达每个省份和城市的重要的事物:建筑、市场、风俗、植被和动物;但当波罗讲述那些地方每天每夜的生活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语,结果,还是回到用手势、表情和目光来表达。(P40)
        这不仅重申了城市的真正意义所在,并且强调了关于体验的重要性。建筑师和规划师都会做的就像是用明确的语言和复杂的陈述来构筑城市,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在所营造的空间内产生生活。造城和描述城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共通性,这种产生生活的不确定正如“用手势、表情和目光来表达”一样,有语言所不能够达到的准确。
  
       同样在章节间的对话中,卡尔维诺轻描淡写地提出了城市哲学的全部,他却否认掉这个身份:“我与一个哲学家截然不同,我只是一个遵循故事内在逻辑的作家。”
       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是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或者在于她能提出迫使你回答的问题。——P44 二人的谈话
        这就是城市所能够带给人的终极意义,是城市存在的原因。在书中,作者多次提到城市的“镜子”意象,意指在城市的场所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故乡的意义在于使人在生长环境中的脉络中找到构成自己思想的元素,而日后其他城市的意义在于使人更加看清自己,了解人类更多的规律,能够解答更多的问题。
  
  
  五、接受与批判——城市与天空和连绵的城市
        本书是由城市危机而生出的,在这两个主题下,作者描绘出城市美好的对立面,却不是一味否认和批判。在[城市与天空]里,污秽面的必然性被奇妙的勾勒出来,就算是按照神的秩序严密造城仍然存在反面,理想城市并不是试图摒弃所有污秽
        佩林奇亚的天文学家面对着艰难的选择:要么承认他们的所有计算都是错误的,他们的数字不能反映天象;要么说明天国的秩序就是这座魔鬼般的城市所反映的样子。——P147 城市与天空之四
        这并不是城市独有的特性,同时也是卡尔维诺的哲学观点。在《命运交织的城堡》中他写到,每个选择必然有个反面,亦即放弃;于是选择与放弃的举动并无差别。在看不见的城市的多个主题中,卡尔维诺多次描述了“镜子”“半边”“地下城”等意象,一直在强调着城市自身的某种二分性,而二者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
  
        污秽和罪恶并不是最大问题,对城市特性丧失才是作者所痛心而要批判的。[连绵的城市]主题明显指向现有城市问题和错误方向,却没有像很多人那样姿态很高的指点。卡尔维诺在这部分调用了最平淡冷酷的叙述,唤起文字无以伦比的感染力,面无表情,让人不寒而栗。
        今年,我终于又掀开窗帘,整个窗口框住的只有一张张面孔……到处都是静静的平平的圆脸,带着一丝微笑。——P149 连绵的城市之三
        对于人口过剩、环境破坏只是一笔带过,留下一个个小小的寓言,却能在人心里产生巨大震撼。作者还描写了人想要离开一座城,却发现世界被唯一一座城覆盖着,只是飞机场的名字在更换而已(P130 连绵的城市之二)。一旦人类的共同经验被唤起,即是最有力的共鸣。卡尔维诺曾说过:“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文字的力量被推到极致,他直接用读者产生的回忆、怀念、伤感和恐惧来传达思想,自己退到一旁。
  
  
  六、卡尔维诺的乌托邦——轻盈的城市
        把这部分放到最后是个人的擅自主张,[轻盈的城市]本处于中间位置。不过在前言讲稿中,作者表示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卡尔维诺在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读者时,认为这部分是全书“最为闪光的地带”。在[轻盈的城市]里,主要表现出理想的城市是如何理清自己,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运作,并轻巧地处理和自然的关系。城市应该无比轻柔、带着一种情怀地和大环境相处,就像人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姿态和欲望那样。
        那些纤细的尖顶似乎专门供旅行中的月亮轮流在上面休憩,或者在起重机的缆绳上摇摆游荡。拉拉杰的居民提供这些夜空中的休憩点,是为了让月亮能赐予城中一切事物永无止境的成长力量。
        月亮赐予拉拉杰最罕见的特权:在轻盈中成长。——P74 两人的对话
       卡尔维诺是一个文学家,在[轻盈的城市]我们看到了他最闪光的一切:优美而奇妙的问题,诡异的想象力,和无限真挚温柔的情感。
  
     
  七、尝试
       FW老师在听过我被卡尔维诺全身心俘获后建议我,也试着写一写这样的小故事,创造出自己的虚拟城市。水平不足是肯定的,但跃跃欲试也是肯定的。
       献给我深爱的天枰男卡尔维诺,你给了我很多很多。
     
  城市与天空
  
        世界上总要有不被注意的城市,玛卡就是这样一座。极度贫穷又极度落后,也难说是谁决定了谁。玛卡城从没有固定形态,无数大型船只漂浮在宽阔的水面上,但动力只有风。夜晚强劲的季风来到,一小片一小片的城市在睡眠中开始游移。如夜空中的默默旋转的星盘,安静而神圣。城市中充满微不足道的期望,正像那被风吹得摇曳的虔诚烛火。
        居民并不在意被吹去什么样的地方,因为从未决定过自己的方向,他们沉浸在未知的欢愉之中。风让他们遇到一片鱼群或者另一船的陌生人,交换到彼方的奇珍异宝,交换妓女、雪茄或者他们的儿子。
        一切社会关系都交给冥冥之中的力量来维系,相遇、离别、死亡不由人意志,一切公平,所以没有伤感。因两只船偶尔凑在一起而陷入热恋的情侣轻易被风分开;自己的孩子踏上另一只船后也许就再也不会回来;飓风带来死亡,将两艘船只愤怒地挤压到一起,毁灭居民们的家园和一切关系。最大的船只负责建造新船,然后循环重新开始。
        玛卡的居民快乐、瘦小又充满神性,因为来去都如此轻盈。
  
  
  轻盈的城市
  
        对于有很多秘密的人来说加特不是该来的地方,在加特,视线是一种实体,就像物理实验室里笔直的激光,既能被所有人看到,也能被被注视者感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明了,交往很坦诚,因而也顺利得多。无论是看向心爱的姑娘还是嫉妒的对象都一目了然,爱恨不再被隐藏起来。那些人性缝隙中的微妙与隐晦都被公之于众。走在加特的街上和店面间,行人的视线交错成一张可视的网,可按图索骥串出全部的关系。
        睡眠是最静默诡异的时候,一切关系在这段时间内不能确定。入夜的城市里充满了可怕的不为人知的私欲,一个个梦境中埋藏最深的事情浮现出来,击碎了白昼里辛苦经营的面具。小伙子爬进有夫之妇的阳台,学不会盲盗的偷窃者们终于可以得到一些财产。
        每次满月的时分,全城居民聚集在城墙上,千万双眼睛齐刷刷射向夜空,一道道射线连接了地球和月亮。这种虔诚的仪式持续一整个晚上,月亮也因此而获得下次圆满的力量。
        说到底,加特的本质是一座奔放的爱情之城,欣赏、贪婪与爱慕赤裸裸的表达着。表白变得十分容易,只要你看到我一直在看你,那就是我爱你。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3:02 , Processed in 0.0902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