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1#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书的叙事结构很奇特,有两条平行的叙事线。我第一次读到这样的书。
  书中的文字和场景描述有一种很奇怪的力量,让人置身于一场回忆之中,用卡尔维诺的话来说,就像是在记忆中旅行,不断碰见过去的自己和曾经可能变成未来的自己。对我来说,记忆的潮水不断把我推向十年以前那个小文艺女青年,我几乎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的面孔,但透过这本书,我又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模样。
  这本书当然不是一本温暖的怀旧的书。它有力的提醒我们当下生活在地狱和绝望之中。书中最后一段话堪称醒世名言,摘录如下:
  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在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一起集结而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辩论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2#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从欲望到存在——评析《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生平和作品简介: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在一开始看看这个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作家的一些简要的生平 。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看不见的城市》出版于1972年,是卡尔维诺后期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幻想作品中的经典代表。本书以马可波罗给忽必烈大汗报告的口吻写成,共分9章,11组,共55座城,每章均以马克和大汗之间发生的事情开头和结尾。
  
  当我们真正开始观察一座城市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城市其实是一个当前世界完美的微缩模型。在城市中夹杂着人与城市、人与人、城市与历史、城市与其它城市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欲望、秩序、未来,和它们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卡尔维诺不仅是在研究城市,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本书在观察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并最终解构它们。
  一、        贸易的城市——人际关系及其意义
  贸易,引申为相互,暗示的是人们之间的相互需求,和由此引发的关系。在第一座城欧菲米亚中,商人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别人的商品,还有别人的故事借以在旅途的孤独中相互温暖;在第二座城克萝伊中,人们在冷漠中不按与欲望的骚动,借以相互幻想来温暖自己。可是每次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得到的结果却总是伪装、误解、冲突和压迫;在第三座城郁特罗琵亚中,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幻想。他们一次次地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希望从新的关系中得到慰藉。于是他们热衷于过别人的生活,这座看起来不停在变化的城市,实际上一成不变;在第四座城爱希莉亚中,人们用绳子表示人际关系,当绳子多到连路都走不通的时候,人们就放弃原来的城转而去建新城。人们总希望绳子结成的网能更有规律、更精细,但最后的结果是就当连城墙和尸骸都消失了的时候,那些纠缠不清的网仍在风中寻找形式;在第五座城爱斯梅拉尔达,地图上每一个地点都有数不清的路径可供人们选择,但是最重要的是那些没有画出来的路——属于老鼠的隐蔽的路和属于燕子的在天空中最直接的路。
  从欧菲米亚、克萝伊、郁特罗琵亚、爱西莉亚、爱斯梅拉尔达,我们可以看到人际关系的形式是展现并发展变化的——从互相需要记忆以慰藉;到人们惯于冷漠,然而打破冷漠得到的却是冲突和压迫;到人们不断变换生活方式、角色、关系借以寻求新鲜感;到人们希望人际关系能给生活带来意义,结果却事与愿违;最后到人际关系的瓦解,情感的丧失而变得贪婪。我们的现实生活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总是寄希望于人际关系能给我们带来意义。可是我们又习惯于冷漠,在后现代纷扰的环境之下,人际关系不断变异,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冲突。人们幻想从人际关系那里得到生活的意义,在此被卡尔维诺解构了。
  二、        亡灵与城市——人生的意义
  亡灵,直接与死亡相关,暗示人的一生。在第一座城美兰尼亚中,人们的生活只是在不停地重复扮演别人已经演过的角色,做着别人已经做过的事,借以在其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在第二座城阿德尔玛,居民眼中的陌生人都有一张已故亲友的脸庞;在第三座城欧莎匹亚中,活人的生活一直在追随死人的生活,居民从带罩帽的兄弟会口中了解死人的欧莎匹亚情况如何,然后据此加以改变自己的城;在第四座城阿尔姬亚中,居民住在地下,街上全是泥土,在湿气中居民像昆虫一样静卧不动;在第五座城洛多美亚中,有三座城分别建给已死的人、活人和尚未出生的人,活人到死人城和尚未出生的人的城去询问关于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但总是得不到清晰的答案。
  从一个纵向的维度,这五座城说明了同样的问题,人生没有意义。美兰尼亚居民重复着相同的角色,重复别人说过的台词;阿德尔玛居民似乎对此有所了解,知道所有人只不过是准备互相代替自己生活中某个已死的角色,继续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意义;欧莎匹亚居民希望从死者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在兄弟会的欺骗下安心等死,可是死了又能怎样呢;看看阿尔姬亚居民,他们就如死人般躺在潮湿的如棺材一样的房屋中;洛多美亚最后揭示了生与死其实都没有意义,未出生和死后的状态其实都由活着的时候决定,而活着的时候由机缘决定。生命并没有意义,我们也本无必要去美化它,人生所经历的所有好坏不过都是由机缘决定。就像洛多美亚里面提到的那样,活着的时候,劳动、情欲、幻想都不是必要的,这些都是由机缘产生,那些讲不完整、互相矛盾、令人失望的唯一理由就只能是机缘使然。有人问为什么不出现别的城而都是洛多美亚,因为由机缘决定下的城市只能是洛多美亚这个形态。而为什么会出现3个洛多美亚,就像文中说的那样,洛多美亚就是一个沙漏当人们的生活一开始由机缘使然之后,接着就是无限的重复。这一组和其背后的意义完全解构了生命种种伟大的意义,甚至尼采那句借西列诺斯之口说出的名言:最好是不出生,次好是死 。都已摇摇欲坠。本无所谓好坏,生死都由机缘决定。生活就像沙漏,何时落下由机缘决定,获得什么由重复决定。
  三、        城市与眼睛——城市现实生活的意义
  眼睛,代表心灵和交流。也象征着他人的印象,在此眼睛成为卡尔维诺进入城市生活的代言人。在第一座城瓦尔德拉达中,人们不关心自己在城中的影像,而关注城边湖中自己倒影的样子;在第二座城珍露德中,路人抬头看见的美丽的景象是不真实的,真实是低头看见的那些丑陋,丑陋逐渐向上爬,侵蚀着不真实的美丽;在第三座城波西丝中,居民住在细长的支架上,用望远镜审视脚下每一寸土地,永远不下来;在第四座城菲丽斯中,美丽的景致掩盖下的是虚无,居民被这表象的美丽蒙蔽,只有出其不意的目光看到美丽背后的东西;在第五座城莫里安娜,美丽与丑陋不断繁殖。城市就像一张纸,没有厚度,美丽和丑陋相伴相生。
  从瓦尔德拉达、珍露德、波西丝,再到菲丽斯,最后到莫里安娜,眼睛被赋予解构城市现实生活的力量。从本质上来说,人生本就无意义,然而在现实中生活同样不可能找到意义,满眼放去都是虚伪与欺骗,美丽的不真实下掩藏的是丑恶与虚无;人们满足于在脆弱的幻象中生活,满足于顶着那些虚假的自以为是的骄傲的帽子在众人面前招摇过市。人们本想在无意义的生命中寻找有意义的事,可是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滑稽——当生活脱离了真实,人们所获得的一切都如同海市蜃楼般虚假和易逝。
  四、        城市与名字——城市历史和身份的消解
  名字,确定了一个城市的存在,也是其历史的曾在对现时表现。在这里,城市从名字开始在两个维度——历史的和现时的——瓦解。第一座城阿格萝拉,古时观察家所认为拥有优良品质的城市,其道德准则正在不断悄然地发生变化,在远古时代真实的阿格萝拉现在已经不再真实;在第二座城莉安德拉中,居住在屋子里的神和跟随屋子主人的神在鸡毛蒜皮中度过一个个无聊的日子;在第三座城琵拉中,没人知道为什么一个平白无故的想象会出现在那些从来没去过琵拉的旅人中,当他们见到真实的琵拉之后,已经不能分清眼前的和心想的到底谁是琵拉;第四座城克拉莉斯,经历过多次兴旺与衰败,每一次复兴之后的克拉莉斯总喜欢将之前城市的格局打乱,给那些从历史中遗留下来的东西赋予新的职能,表面上它是继承了历史的光荣,私底下连他自己都觉得是个不陪衬的外国人,一个篡权者;对于第五座城爱琳,人们只能在远处的山上眺望,永远不能走进,一走进爱琳就变了。所有的人只能在山上看着灯火通明的爱琳,幻想着在那里度过不愉快或是不愉快的夜晚。
  从阿格萝拉,到莉安德拉,到琵拉,到克拉莉斯,再到爱琳,城市从当前开始倒退着蜕变,解构了历史,最终解构了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的唯一的标记。先是从当下开始蜕化,现实成了对历史光荣的嘲笑和戏弄;接着是居民的流动,蕴于其中的神祗的脱变表现了家族与城市宏大历史开始消解;再接着是城市当前的整体印象开始消解,只有吉光片羽还能闪烁在旅人的脑海中,被叫着一个完全错误的名字,承载着不可名状的欲望,代替了整个城市的形象;然后便是历史的全面消解,几个时期的城市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历史成了随机安排次序的结果;最后的结果便是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差别,不同地点的城市代表着人们相同的,不可名状的欲望,只有在不可得的时候欲望才能发挥她的最大效用,人心甘情愿地成为她的奴隶。从横向的和纵向的维度,城市的现实意义如庖丁解牛般被解构得一干二净。
  五、        城市与符号——意义的诞生与消解
  符号,象征着意义,和其背后固化的欲望。它已不仅是事物的指向,更是一种欲望的暗示。它是欲望的一层外衣。在第一座城塔玛拉,每一种符号都有所指——地点、作用、宗教,等等。还有那些由机缘决定的东西,开始被人们当作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在第二座城芝尔玛中,所有的事情都在重复地上演,旅人的记忆也在其中不断重复而变得累赘不堪;在第三座城婥伊,旅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任何一栋建筑物都有不同的作用,旅人心中清晰的印象也变得模糊起来;在第四座城海蒂亚,由标记形成的语言使得旅人摆脱了形象和语言,从最直接的欲望入手;在第五座城奥莉维亚中,人们不能再使用语言来形容她的美丽,因为这些词语马上就可以让人们联想到现代工业文明的黑暗和污染。
  从塔玛拉,到芝尔玛,再到婥伊,再到海蒂亚,最后到奥莉维亚,符号,这个充斥于后现代社会里的东西,开始被逐步瓦解,露出掩饰着的的欲望。首先是符号开始诞生、丰富,记录背后人们种种不得言说的欲望;其次是符号开始不断重复以求得存活于苍白的意义中;再次是符号的能指—所指链条断裂,符号与意义不再固定;再到最大的符号系统——语言开始瓦解,人们绕开符号,直接走向欲望;最后符号本身的意义变得苍白,最终完全消失,所有欲望与其后果都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人们不再被符号所欺骗,而是直接走向欲望。所有的意义此前都已经被一一解构,作为符号的所指——欲望,隐藏在意义背后,利用符号欺骗与伪装。现在人们看到了,在那些所谓宏大的意义之下,隐藏的欲望是多么的丑恶与无聊!
  六、        瘦小的城市——欲望中意义的苍白
  瘦小,是城市的形态,暗示了欲望的形状。在第一座城伊素拉建在一个地底的深湖上,这里有两种宗教,城市向上发展;在第二座城珍诺比亚有着奇怪与不和当地特点的设计,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最好的,这是一座又欲望决定并最后抹杀了欲望的城市;在第三座城阿美拉中,只有大大小小沐浴设备,每天有许多少女在阳光享受沐浴,据说这是居民向河神许愿的结果;第四座城索伏洛妮亚是一座两半组成的城,一边是过山车,是永久的,另一半是正常的城市所需要的一切设备,是临时的。时间一到,临时的一半就会被拆走,居民民就在过山车的飞驰中计算被拆走的城回来的时间;第五座城奥克塔薇亚是一座建在悬挂在悬崖上的一张网上的城市,居民在网上生活得很安定,因为他们知道网的寿命有多长。
  从这五座城中我们看到,欲望的膨胀不仅消解了符号,现在又开始威胁符号所指的意义。人们不得不为欲望划个界限:从依靠自然——地底的深湖;到依靠祖先的欲望和城市最初的形态;再到通过一个自欺欺人的借口放纵欲望;再到通过不断的刺激寻找意义,使欲望麻木;最后将自己的生命放置悬崖之上,从而限制欲望。欲望与意义相伴相生。人生本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建立在欲望之上。然而欲望正在威胁意义的生存,不仅使得人生变得越来越漫无目的,就连作为人生目的之一的欲望也在渐渐死去。
  七、        城市与记忆——记忆与欲望
  记忆,由欲望决定,暗示了欲望的诞生。在第一座城迪奥米拉中,有着其他地方所有的美景,这象征着财富、权威和高贵。但是最重要的是旅人在九月的黄昏,当水果店门口亮起彩灯的时候,他能听到一个女子幸福的一声“啊”,他就会羡慕且嫉妒别人同时相信自己曾经度过一个相同的黄昏并觉得幸福;在第二座城伊希多拉,旅人需要走过很长的路才能到达。这里有精美的楼梯和小提琴,还有暧昧的邂逅。只不过当旅人到达这里的时候已经变成老人,欲望变成记忆,他和老人们一道坐在墙根下看着年轻人来来往往;在第三座城采拉,欲望隐藏在城市不起眼的角落,还有人们的记忆中。那些曾经的事情已经模糊,变成历史住在人们的脑子里,只有在互相交换时才会醒来。可是历史背后隐藏的欲望却越加清晰;在第四座城佐拉,城市的顺序结构从来不变,欲望凝固其中,变成记忆,最后随着城市一起消失;在第五座城摩丽里亚,所谓的历史只不过是远古时代一座凑巧也唤作摩丽里亚的城市,与现在的摩丽里亚没有任何关系。
  从五座城中,我们看到了欲望是如何从记忆中苏醒过来;到欲望变成记忆,横贯于人生中;到记忆如何变成历史,在城市的角落里留下欲望的影子;再到欲望被固定下来以至于毁灭;最后到新的欲望如何代替旧的欲望并如此周而复始。人们记得什么东西并不是因为它特别,而是它记录了或者唤醒了他们的欲望。就像在某个时间,一首歌、一束光线、一阵气味,会勾起人们的回忆,伴随着使身体某个部位的骚动与不安。我们在前文中看到了意义在欲望的挤压下逐渐消解。在这里,我们目睹了欲望的诞生。
  八、        欲望与城市——欲望的潘多拉
  欲望,现在开始赤裸裸地走在城市中。在第一座城朵洛茜娅,人么可以根据居民婚姻时交换的专利商品推算出这个城市的历史。旅人在某天早上到达了朵洛茜娅,后来他才知道那天早上有很多路会送他到那里,那天他走的只是其中一条;在第二座城安娜斯塔西亚中,人们所有的欲望都不会感到失落,而且这座城钟爱人们所不喜欢的东西,人们就只好满足于在欲望中。当人们在享受安娜斯塔西亚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成为她的奴隶;在第三座城德斯庇娜,从沙漠来的商队发现这座城是一艘巨大的帆船,带他离开沙漠。而水手则觉得这是一只巨大的骆驼,带他离开海洋;在第四座城费朵拉中,有一座巨大的博物馆,里面收藏了诸多费朵拉的模型。居民在这里找到自己中意的一款,在幻想中游览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费朵拉;在第五座城佐贝德,据说以前到这里来的所有旅人晚上都做了一个梦,看见一个女子从街上跑过。于是他们醒来就根据自己的梦境把所有那个女子可能逃跑的路线给堵上。后来再也没有人做过这个梦,也没人知道为什么面对着一团如毛线的街道有人会做那样的梦。
  在朵洛茜娅,我们看到了欲望是如何运作并且如何变成历史;在安娜斯塔西亚,欲望给人以不安,让人欲罢不能,最后使人成为她的奴隶;在德斯庇娜,欲望勾勒出人们眼前所见的事物,成为人们的幻想在脑中徘徊;在费朵拉人人么无法满足自己飞快变化的欲望,只能在幻想中满足自己;在佐贝德,欲望终于战胜了一切试图去限制它的东西,欲望开始直接掌管人们的生活。最后当欲望成为主宰人们的僭主的时候,它也差不多要死去了。
  九、        相连的城市——欲望的城市
  相连,暗示着城市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引申出城市的个性化在不断丧失,同时也暗示着全球化。在第一座城里奥妮亚中,居民每天早上起来都是用崭新的东西,因此他们每天要产生数量巨大的垃圾。这些垃圾堆积在城市的外围,就像一个火山口,保护着里奥妮亚,同时将陌生的敌对城市隔开;在第二座城楚露德,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和其他地方的一模一样,相同的建筑、饮食、谈话,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楚露德,只是机场名字不同罢了;在第三座城珀萝可琵亚,人口的数量不断激增,粮食被吃光,就连容身之地也在逐渐被侵蚀;在第四座城赛里茜亚,城市的无限扩大让旅人迷了路,不知身在何处。就连原来在城市外面放牧的牧羊人也无法找到原来的那一片山丘,只有羊能认出交通岛那一片的草;在第五座城赛德里茜亚,人们只知道自己工作和睡觉的地方,并不清楚这个城市具体在什么地方,同时也不知道城市的出口在哪里。
  城市开始连接起来,跟随面积扩大的同样还有欲望。可是看看城市的扩大又带来了什么:城市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变得充满敌意,摇摇欲坠;城市恶俗的发展充斥着单调的重复,抹杀了个性;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严重的粮食危机;巨大的城市不断侵蚀原属于自然的领地,破坏自然;人们最终迷失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目的,没有灵魂。这便是现代城市的绝好反映。巨大的城市、庞大的人口、忙碌而没有目的的生活,背后是已经破坏殆尽的自然和阴霾的天空。欲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沉迷在文明的繁盛中,却不知道我们正在失去的是无法用我们所有的来弥补。欲望不是人的最终归属,也不是终极目标。当我们在这样的喧哗与骚动中奔走的时候,作为人的本真正在离我们远去。
  十、        城市与天空——大道出于天
  天空,象征着制度与完美的秩序。在第一座城欧朵茵亚中有一块地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难以置信,但是地毯实际上完美表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相信这块有着完美几何形状的地毯属于天空,但实际上混乱不堪的欧朵茵亚才是;在第二座城琵尔希巴中,居民相信天上的城象征着财富与和谐,而地下的城则是一片肮脏与混乱。但实际上他们搞反了;在第三座城莎克拉中,居民不停地建设自己的城市,因为一旦停下来城市就会开始腐烂,因为他们所依照的蓝图是天上的星空;在第四座城白林茜亚,天文学家被请来依照宇宙的运行规律和轨迹为城市订立规律,等建好后城市出现了诸多违反自己常理的人——那些长着胡须的女子,还有六只手或者三个头的婴儿;在第五座城安德莉亚中,城市完全依照天象运行订立规则,每当城市做出改变,天空就会有相应的现象出现,这是一个完美的城市。
  从欧朵茵亚、琵尔希巴、莎克拉、白林茜亚,到安德莉亚,象征着人们所订立的制度,期待以此能够获得永久完美的秩序。大道出于天,可是天空就是完美的么?在欧朵茵亚现实不是这样。制度本身就是混乱的,并且只要建立秩序就只能一直为它不停地修补,而且制度并不能带来完美的秩序。只要有制度,必定是建立在专制的基础上,就必定会将一些本质上怪诞和不可理喻的东西推上神坛并奉为至尊(在某些国家尤其如此)。在这里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期望获得秩序,并不是为欲望下定制度,而是为实现欲望订立规则。欲望一直以理性为旗号,把科学奉为高尚的手段掩人耳目。可是理性终究无法控制欲望的膨胀,就像一个公式,无论怎样完美,都需要一个自变量,而这便是理性无法控制的。琵尔希巴希望将天上的城作为蓝本好让他们追求更丰厚的财富;白林茜亚希望借鉴宇宙的运行以获得福祉,这些都是打折“虔敬”旗号去实现欲望。欧朵茵亚居民的忧郁则在与欲望如何实现,城市是自然状态——混乱的体现,而地毯则是人造的秩序,他告诉居民欲望应该如何实现,居民便可以在其中找到欲望的答案,一生的故事和命运的转折。而在安德莉亚中,泰勒斯雕像则暗示了理性与虔敬的关系 。只有像安德莉亚居民那样,将欲望与天体运行结合,将欲望客观化,才有可能获得秩序。用虔敬限制欲望,限制理性。所谓之“大道出于天”,由此观之,这该是一个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和张力的严肃话题啊。
  十一、隐蔽的城市——后现代之后
  隐蔽,指向那些尚未诞生或不起眼的东西,暗示着未来。在第一座城奥琳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3#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城市,岛屿,村庄,羊群,面条,平原,沙漠,海滩,骆驼,雪山,草甸。胡杨林,高塔,广场,人间烟火。食物,地图,栖身之所。蓄谋已久的约会,农田,麦地,道观和庙宇,日落月升,为了那轮金黄的月!黑颈鹤,荞麦粥。就让自己自由。古人手植的银杏,乱世佳人的红土地,庄园,木材厂,泥泞的道路,不走寻常路,寻隐者不遇。高速公路的拦截,贩夫走卒,庙堂之远,心怀家国。一块奇怪的石头,洪水肆虐的边城,人生何处不相逢。夜深人静心会痛。路遇美少年,忧郁的文艺分子,突如其来的propose,边疆之城美不胜收。眼眶湿。人间烟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秋天的海。南北分界线,邂逅寂寞小镇。小朋友的吻。风吹星落塬。高贵洁白的朱鹮。临渊羡鱼归家结网。闷热,夏夜校园晚风,荷塘边香烟袅袅。远方好友相当烦恼。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莫高窟美轮美奂,我喜欢他们的脸。心中留下伤痕。习武道童。赤脚会很打动人。一直一直游泳的温泉。午夜场电影,如沐春风。这个冬天已经下了7场雪。一期一会。家庭事件。海边的轰炸机,贡嘎雪峰看到的流星。哼一首歌等日落。星汉灿烂。追求不过是在陌生城市美美得睡上一觉。大梦谁先醒?小酒馆夜半歌声,弄错的车站。怨女,小团圆。一面湖水。辛夷纷纷开且落。带着一本日记却不想拥有回忆。好几场演唱会。好几场重感冒。尼古拉斯凯奇说:成年人的生活没有简单2字,坚如磐石。迈克尔凯恩说:人总是要扔掉一些东西,我们必须扔掉它们,在这狗屎人生里,总有要照看的东西,但是,你有时间!
  
  路过高山,路过河流,路过人们的城堡和花园。路过幸福,路过痛苦,路过很多人的眼泪和微笑,路过生命中漫无止境的寒冷和孤独。。。。。。看不见的城市萦绕在耳畔,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4#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卡爾維諾在序言裏說,他寫下這本書,“就像是在越來越難以把城市當做城市來生活的時刻,獻給城市的最後一首愛情詩”。如果說博爾赫斯總書寫著布宜諾斯艾利斯,伍迪艾倫總書寫著紐約,老舍總書寫著北平,那麼,卡爾維諾筆下的馬可波羅,總書寫著威尼斯,那個用瀲灩的水波拍打出永恆與無限的城市。
  
  馬可波羅在威尼斯這張素樸若水的畫布上,描摹出五光十色的種種可能:威尼斯是她溫婉的情人,嬌柔的曲綫勾勒了他思想的形狀,枕著她,他睡進了記憶的席夢思上,覆了一身慾望的天鵝絨被。他把各地搜羅的珍羅奇錦披在威尼斯身上,成就了千姿百態的群豔眾芳,但那藏匿其中的胚子啊,還是一個孤落落的威尼斯。
  
  我看不見威尼斯。我看不見城市。我看得見的,是關於夢想的破碎的旅程,是關於生命的精緻的思考,是關於真理的脆弱的執著,是關於希冀的執拗的確信。我讀到的,不是威尼斯。我讀到的,也不是城市。我讀到的,是一串串四月的草莓,或者六月的葡萄,我把她們一粒一粒地揀入口中細細咀嚼,造成一種鬱鬱的香的氣場,蔓盪在黑暗與火花的碰撞中。我想到的不是威尼斯。我想到的也不是城市。我想到的,是文字背後深藏的肥胖的譬喻,被思維的火光烘烤地流出了不盡的油脂,像蜘蛛網般盤入詩的飄忽的地盤。
  
  豬流感時期的情種,在美人的陪伴下,粗俗不堪地嚼下了字字豬肌。他不厭地做了最勤快的摘抄,最後卻彙不成一首完整的情詩。“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僅僅由差異構成的城市,一座既無形象又無形態的城市,而那些特別的城市則填充了它。”我的心裡也裝著一首最初的愛情詩,直到一個特別的你填充了它。看不見的城市。看不見的卡爾維諾,看不見的詩。
  
  
  吾薦
  2009-04-28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5#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玩大航海4,同时看《看不见的城市》,突然觉得两者有某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正如宋祖英的《辣妹子》和周杰伦的《本草纲目》一般。以下故事中,名词全部来自大航海,句式全部来自《看不见的城市》。熟悉这两者的读者,可以看出哪部分是来自游戏,哪部分来自书。两者之间奇妙的结合让我惊叹。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李华梅舰队从杭州港出发,绕过泉州和澳门,迎着东南风走上几百海里,就会到达雅加达。每年的冬夏至和春秋分,七个舰队的商人都会聚集此地。载着陶瓷器和丝织品驶来的船只,扬帆而去时满载的是奎宁和郁金,刚卸下肉豆蔻和葡萄干的商队,又把一箱箱靛蓝装入行囊,准备回程上路。远航的风帆在海平面上高高地扬起,像征服者高傲的头颅。
  
  如果一座建筑没有招牌或什么形象标志,那它的形式本身和在城里的位置就足以说明它的职能:王宫,酒吧,港口,旅馆,广场,造船厂。就连商贩在货摊上陈放的商品的价值也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作为符号代表其他什么东西:珠光闪闪的珊瑚,香气扑鼻的肉桂,大把大把流出米袋的米,和带着海腥味的鱼肉。李华梅放眼打量街巷,就像翻阅写满字迹的纸页:城市告诉你所有应该思索的东西,让你重复她的话,而你虽以为在游览城市,却不过是记录下她为自己和她的各部分所定下的名称。
  
  旅途终于把舰队带到了卡利亥特。你沿着两边墙上挂满招牌的街巷走进城市,眼中所见的不是物品,而是意味着其他事物的物品的形象:王冠代表王宫,船锚代表造船厂,街道代表广场,座椅代表旅馆。交易所的店铺中堆满豆蔻,棉花,纱布和软玉。在古代遗迹的里面,能够看到各种神灵的雕像,都带有特殊的象征:花砖,绳索,水瓶,信徒可以借此辨认神灵,并向它们正确地倾诉和祷告。
  
  在巴斯拉,一个少女走过,转动着肩上的阳伞,自己浑圆的臀部也微微晃动着。一位身穿黑色衣服的酒吧女走过,她的名字叫萨菲雅,戴着一副陶瓷的耳环。面纱下一双不安的眼睛和颤抖的双唇,更显出饱经风霜的年岁。
  
  
  
  
  来到威尼斯,你会非常欣赏架在运河上的各式各样的桥梁:驴背式罗锅桥,有顶蓬的桥,有柱脚的桥,驳船托着的桥,悬空桥,带雕花栏杆的桥。还有临街的各种式样的窗子:双扇窗,摩尔式窗,哥特式窗,镶着半月形或圆花饰彩色玻璃的窗。道路由各种材料铺砌:鹅卵石、青石板、碎石子,还有蓝色与白色的瓷砖。伊斯坦堡,光荣的城市,有着一部痛苦的历史。它不止一次地衰落又复兴,但始终以最初的伊斯坦堡为无与伦比的辉煌的楷模,拿今日的城市与之相比,总少不了在星光暗淡时引发叹息。
  
  舰队来到阿姆斯特丹,每天都在更新自己:清晨,人们在新鲜的床单被单中醒来,用刚从包装盒里拿出的香皂洗脸,换上崭新的浴衣,从新型冰箱里拿出未开启的罐头,打开最新式样的收音机,听听最新的歌谣。酒吧女汪达捧着制作面包的石臼,眼中泪光闪烁。
  
  满载乳酪和毛织品,舰队驶往新大陆。如果你在点灯时分向高原边沿外探望,所见到的城市就是波多韦罗。透过清澈的空气,它的玫瑰色的居住区在你脚下展开:这里窗户密密麻麻,那里小巷灯火稀疏,这里是花园的浓厚阴影,那里是塔楼上的信号火光;如果晚上有雾,朦胧的光线就像吸满奶汁的海绵在谷地里涨起。这里有马铃薯和可可,还有海盗们被眼罩遮住的放浪眼神。
  
  航海者能够看到她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年轻的舰队提督在一座城里,看见某人在广场上所过的一生或一个瞬间,而这一生或一瞬也许就是她自己的。
  
  
  
  
  本篇博文剧本:
  
  《大航海4威力加强版》,光荣游戏,2001年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张宓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6#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你以为你来到了一座城市,你就看到了它?不是的,你看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城市的空壳。对你来说,也许这座城市已经死了,你看到的只是它的遗骸;也许它还没有出生,正在空壳里孕育,就像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个奇点;当然也有可能这座城市是活生生的,对你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可它又常常像蜷缩起来的蜗牛,虽然活生生的,却还是一个壳。而且那个活生生的壳也常是一厢情愿的假设,谁知道是不是空的呢。
  
      可是你明明看到了,那鳞次栉比的高楼、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蜘蛛网一样的公路天桥、无精打采的行道树、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故事织布一样交错成明线、暗线在城市里穿梭、交会、离散。有时候你觉得你看到的城市把空间分割、变形、扭曲,异化之后不仅空间,连时间都虚虚实实的存在;有时候你又觉得城市的“空”完全是一种错觉,那些看似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全都暗流涌动,无数的思维混合着电波像在空气中挤出真空一样交错。你不仅看到了,还听到了,闻到了,摸到了,城市是一个难以捉摸的生命,有时温和有时暴虐。它是一个只有内部的奇怪存在,就像一个奇特的克莱因瓶,一切都在体内消化,一切也同时在体内生长。
  
      当然你看了那些,感受到了那些,就像忽必烈大汗对面的马可波罗一样,如果你走的更远些,你还能看到更多,它的边界、隘口、港口、码头、教堂、胡同、偶尔突破水泥地的界限显现出来的让土地透气的草地、教堂、民宅……你可以认识城市里更多的人,知道城市里更多的故事,甚至在城市里拥有自己的传奇。
  
      可你还是没有看到城市。你看到的是建筑、人、工具,以及它们纷繁复杂的种种组合。这座城市的这些东西和那座城市不一样,给你的感觉也不一样,可是作为楼的楼就是楼,正如抽象出来的人就是人没有区别一样。那些所有的不一样,经过分解、重组,总能变得惊人的相似。城市也许是存在的,独一无二的,可是作为城市的壳,那些塞满眼睛的水泥风景和卑微弱小的自然风景却总归是一样的。作为城市的壳,它不是一个膜一样的二维存在,也不是一个有厚度的三维存在。城市壳的,就是城市的全部,所有的人造的一切、所有的人和屈服于人的人造自然的总体。假如剥掉城市的壳,城市也就消失了。
  可作为城市的城市在哪里呢?你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了这里和那里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太阳,也在不同的地方表达出完全不同情感。那个没有看到的城市,那个空城以外的存在,似乎就萦绕于这个空壳之中。你摸不到它,却有时候被它碰到。城市,那一个个符号背后,到底是什么呢?隐藏于一座座空城里的,真的存在所谓城市之神,城市的灵魂吗?
  
      是的,城市是看不见得的,看得见的只有空城。那些真真切切的存在、差异、气度、性格,都藏在这空城里。或者说城市其实不是空的,但是看上去都是相似的实心空壳。有时候,时间久了,相似的实心空壳里会开出绚丽的花,那是唯一的,也是看不见的。
  我一直试图认识一座城市,可终究也没能做到。一开始我来了,城市是空的;后来我走了,城市渐渐的又空了。也有一段时间,就像从暂时栖身的地方滴下了一滴墨点,我渐渐的看到了城市的一小块,一个角落。那感觉像是在水里看世界,睁不开眼睛,睁开了也没法看清那一部分确切的样子。至于城市的全貌,就像泡在海里去看海的全貌,能看到的只有水。与城市很像,海水就是海的空壳。
     
      城市是无法言说的,空城无须说,看不见的城又该怎么说呢。有时候你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只是走进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然后又走了出来,城市的界限消失了。你还没来得及看清一个孤立城市,整个世界就成了一个联系的城市。就像你还没来得及认识一层没有边际的图书馆,偶然走进了一个房间,出门的时候却进了另一层。这种转变有时这样不明显,你甚至都不知道那不是你正在认识的地方,放眼望去都是相似的壳,望不到头的笨重书架、看不懂的书、积满了历史尘埃的灰。在困惑之中,世界成了一座空城。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自己的存在吧,可又如何这种存在呢。天问、斯芬克斯之谜?在虚无里打转发现切实的存在?皓首穷经之后朝闻道夕死可矣?蓦地就走进了自己的迷城,那是一座空荡荡的迷宫,装满了镜子,看上去都是自己的影子,可依然还是空城。明明填满了空城的空气与光辉,是存在的吧,只是依然很难看见。外部的空城与内部的空城在躯体这里相会。偶尔两座城的幽灵相碰,带来震颤的感觉,显示着两处其实都不是空城。
  
      人活着很孤独。走在空城里,建着自己的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7#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记忆,欲望,符号,轻盈,贸易,名字,眼睛,死者,天空,连绵,隐蔽...所有看不见的城市,看见的城市经历着这些描述。城市体现人类内心的生活与习惯。  每一个城市都是想象出来的,那里有人类心中最美好的想象,有人类心中较为贪婪的一面,有社会现象的突显。  或许真的每一个城市给每一个人带来的感觉是那样的不同,只是希望所有的感受都会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生活在社会,城市,记忆着城市的面貌,参与着城市的变化,领悟着个人内心的变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8#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城市与光明 上
  
  大海边群楼的坍塌其实是一个表象,在你没有走进这座城之前,你看到这一幕会觉得这是一座堕落的城。梦境边缘是一座无尽之城。忽必烈汗和先世帝王都有过这样的幻想,幻想一座没有尽头的城,不过他知道这样的城并不存在。他问马可:“可有一座无边无际的城?”马可知道忽必烈汗并非想知道一座没有边界的城。马可说:“这座城早已存在,你忘记了吗?”梦境边缘里的阳光总是斜射,要么没有树,要么成片的树,要么没有水,要么都是海;斜射的阳光都能穿透建筑,高耸的建筑像是幻影闪着光,楼很高你看不到树,楼很低看得到大片的树,海里的水有波浪,地上的水很宁静。用不了走多久你就能觉察到,这里没有居民,不对,这里有一个居民。“汗王,那是您!”马可说。忽必烈汗听着描述有些神往!
  
  “梦境边缘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人创造出来的!”我去过那里,我也没去过。那里有无尽的时间,时间多的成了累赘。我没有办法去第二次,因为再一次去它会成为一座新的梦境边缘城。它唯一的创造者也不知道它何时呈现何种模样。
  
  城市与光明 下
  
  塔普拉(Tapula)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见到,见到的人也不都能进去。它的妙处在于整个城不断漂浮,很少着地。各部分之间像用树藤一样连接,房屋有的在外面有的在洞里,有的用瓦有的用树枝,有时候房子是倒过来的,不过没有东西会掉下来,攀着树藤就可以把房子摆放正。没人能说出塔普拉城到底有多大,也没人知道上面居住着多少人。真正去过的人从来没有回来过,只有看到过的人能想象它的轮廓。
  
  有人猜测塔普拉城是一座邪恶的城市,把每个去过的人都吞噬了。可是他没见过这座城,所以没人知道会是怎样的真相。我们不该讨论它是不是邪恶,因为为数不多见过的人都对它很向往,对未知下结论太不聪明了。马可这么想,但没有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9#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初读第一遍,略有费解,但是那种描述心情和境遇的感觉找到了。想想自己,去过很多地方,呆过很多城市,遇到很多人,有过很多心境,却未曾留下这样那样的回忆,青春略有遗憾。
  
  用只言片句的简单描写,用肯切的词汇,用细到不能再细的细节白描,心情就浮现在眼前了。
  
  有意境、有城市、有心情,挺好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
发表于 2012-8-28 13:41:46 | 只看该作者
  标题已经表达完全了,只是这五十个字,我只有用句号充数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16:13 , Processed in 0.0444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