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8| 0
|
神雕侠侣 |
最新书评 共 7 条
still-
《神雕》一书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怕就是李莫愁到死都无法得到答案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个问题,似乎谁都碰到了,却没人能给出答案。
一见杨过误终生,一语成谶。傲气的陆无双,女中君子程英,因了杨过而孤独终生;古灵精怪的郭襄把对大哥哥的爱珍藏至死;公孙绿萼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他的生命;甚至连郭芙都是为了杨过而痴痴不觉中做了那么多傻事坏事。身在局外,总觉得她们太傻太不值,明明是一个过客,明明知道他已有了小龙女,却硬生生赔上一生把过客在心里定格。只是,谁不是呢,李莫愁是如此,痴等了十六年的杨过小龙女亦是如此。不禁要问,何必呢?
打心底我觉得杨过和小龙女本身是不合适的,一个单纯爱清净,与世无争,甘心寂寞,她可以独自一人等杨过十六年,她需要的或许只是她的过儿,她不爱搭理外界世俗的一切。她是超脱世俗的“仙女”,而杨过仍只是一个“凡人”,他聪明,他狂傲,一个狂傲的人不可能完全脱离世俗,他需要小龙女但他也需要这个世界。神仙眷侣,隐退江湖是美好的传说,只是我怕要做到没那么轻易。
只是,有些东西有时候还真不能从理性现实的角度去想,金老在书后曾有说明,他说很多人无法理解接受很多感情,觉得逻辑因果不够顺畅,他说,因为理智人不理解热情人。这就是答案了。我们或许不理解人物的情感,不接受她们的痴情痴念,可当感性压倒理性时,一切都不需要理由了。这世上或许就有那样一个人,遇到过,就再也不肯将就。这世上或许就有这样一种情怀,感受过,就甘心拥有直到永恒。
情为何物,这个问题本就无解,实在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详情
王二大
神雕侠侣是我少年时期最喜欢的金庸小说,无论是小说原本还是电视剧,都是看的如痴如醉,欲罢不能。现在再读,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一、情节
小龙女和杨过成婚后在古墓化妆一场写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令人不忍猝读。双方甫结鸳盟,就要面临生离死别,杨过暗地里泪流不止,又怕小龙女伤心,于是强颜欢笑,胡说八道逗她开心。小龙女又如何不知?只是担心引得对方心中更加难过,于是强忍泪水也配合着将这喜剧演下去,双方演着演着,情绪越涨越高,终于小龙女不能自已,终于的哇的一声大哭爆发出来。妙极!
二、人物
杨过似遗传其父的风流性情,加上形容俊俏,武功高强,又擅调笑,一路招惹不少未婚女青年为之倾心流泪,到了后来一等十六年,那时候没有因特网、没有草榴、没有苍老师,做为一个正常的雄性动物,漫漫长夜如何度过?
我突然想起《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有对爱情跨越半生的漫长等待,主角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男青年。男主少年时和一个富家女相恋,无奈身为屌丝阶层,天鹅肉是不该吃的,终于劳燕分飞,但是他始终念念不忘,后来阴差阳错转身成为高富帅,从此生命不息,做爱不止,专注约炮50年,睡过的妹子如恒河沙数。到了龙钟老年,初恋情人的丈夫终于死去,他忙不迭的跑去求婚。新婚之夜,他十分骚情的对初恋情人说,我始终为你保留处男之身。噫,色即是空,身体是皮囊,真爱驻心中,这难道不是高级的纯情和忠贞?
至于说一个具备潘驴邓小闲各种绝对优势条件的雄性动物16年不近女色还没变态,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另,小龙女跳谷以后,杨过苦等,本来等到没等到,都可以完结了,又要救襄阳又要大费周章的哄郭襄开心,不知道是为了哪个层次的心理需求。按今天的话来说,杨过从小是苦水泡大的,生长在旧社会,没受过党的温暖,长期接受阶级压迫和摧残,导致性格偏激,爱走极端,不热爱集体,不关心群众,典型的个人主义。
但凡个人主义者都对政党、团体、组织抱着深深的怀疑,敬而远之。况且国家的事又自有老爷大人们和武林正派人士操心;另外赵宋军事积弱,是输是赢往往是系统问题,不是短短一二十年能够改善的,杨过就是操心操了十来年,搞搞暗杀,也该知道国事不可为了。何以后来杨龙二人团聚以后,不好好去如家开房,又巴巴跑到襄阳大发神威一招击毙蒙哥,让蒙古大军铩羽而归?
而黄老邪明显是参照魏晋士人描摹的(恐怕金庸写他的直接灵感就是世说新语这本书),落拓放诞,其偏居一岛,离群索居,本来就是因为对社会组织的深深厌恶,神秘失踪了十来年,不知从哪里又冒出来保卫襄阳格勒?晋人王羲之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言,净是道家万物从无中来,又归于无的思想,黄老邪心慕竹林遗风,一辈子装神弄鬼,到了晚来竟然又有这许多执念?!
一灯更是逗了,跟瑛姑、周伯通欢乐三人行,结庐山间,遁世十来年,大理国灭都不吱声,襄阳城危倒是上心的紧?让我们重温一下,一个大理人,不远万里来到大宋,把大汉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一位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世界本来就是参差多态,有周树人这样向敌人心脏投掷匕首的猛士,也该有张恨水这样鸳鸯蝴蝶派选手,甚至在敌人淫威下依然美酒加咖啡的周作人。《V字怪客》中有这样一句:“没有舞蹈的革命,是不值得发动的革命。”何必要把杨过等一干人等统统敲打捏造成第二个郭靖?
三、结构
全书故事以杨过和小龙女的四次分离为线索进行铺陈,以李莫愁寻找古墓遗书、杨过一代大侠的养成为暗线,为了照应前书射雕英雄传,中间横生出来欧阳锋和洪七公逝于华山、周伯通和瑛姑旧情、一灯助裘千仞赎罪等几乎独立、和故事主线衔接不紧的枝节。
沿着射雕的脉络讲故事,是读者和作者之间一个默契的互动过程,可以两相对照,增添了超脱于故事的趣味性,但是内容也显得拖泥带水。
射雕故事四十回,背景从瀚海边塞的军事生活,写到逐水草而栖的草原部落,再到烟波浩渺的太湖,还有惊涛骇浪的、九死一生的海上搏斗,最后又经过水系发达、柳暗花明的湖南,内容汪洋恣肆,想象雄奇,令人咂舌,而神雕侠侣写来写去就是两个小儿女的悲欢离合,地点无非就是终南山、绝情谷、华山、襄阳,竟然也是四十回。
另外,作者让周伯通不分东西的瞎跑,从而触发剧情,也是当吐一大槽的了。比如周伯通把李莫愁师徒和程英姊妹引入绝情谷,还说是童心大发而引起的,这句交代如此含糊,近乎一个笑话了。作者的目的就是让李莫愁这个情魔身中情花之毒,在绝情谷葬身,但是这种安排缺乏剧情的铺陈,又要刻意为之,因此只好麻烦周大神人一顿乱跑一顿乱发童心了。
好端端一篇书评写成吐槽文了。说来说去就是金庸小说有浓厚的传统小说色彩,强调趣味性、通俗性,颂扬的都是忠义爱国等主旋律;写作手法上强调大轮廓,逻辑性并不严密;人物塑造上缺乏立体感,没有纤毫毕现的细部描写,以贴标签式和画脸谱式手法反映人物性格,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个黑匣子没有足够的重视。(不过相较前几部,该篇中杨过的心理矛盾和内心冲突已经得到重视了)。
最后一句话,我喜欢程英。
详情
我的名
注:文中的一些观点不是我本人的原创研究,之前也做过一些相应的整理,这一次加入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一起讨论让我反感的《神雕侠侣》。
一、金庸嘴里的礼教
《神雕侠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但简单说一说:由杨过和小龙之间的曲折爱情贯穿全书,而能构成这些的前提,就是《神雕侠侣》里所谓的“礼教大防”。其实如果是虚构的话,那么也没什么,因为所有的故事本来就是编的,再编个这样的教条,也没什么。非常奇怪的是,金庸本人自己多次自己出头说,什么宋代礼教很严之类的话,比如,在第十四章中自己伸出头来特别加以评论说:“宋人最重礼法,师徒之间的尊卑伦常,看得和君臣、父子一般,万万逆乱不得。”还比如,在金庸为《神雕侠侣》写的后记中,他又一次强调说:“师生不能结婚的观念,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当然是根本不存在,然而在郭靖、杨过的时代却是天经地义。”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喜欢金庸的所谓“金学家”们,也将宋代说成一个礼教大防的朝代。
宋朝确实有很多非常主张礼教的学者,但老子告诉我们,什么东西不行的时候,人们就更强调什么,如果真的礼教建设相当好,那么根本不需要提倡。宋代其实继承了之前五代十国,低下的道德混乱状态,比如五代著名的冯道先生,一生在四个朝廷当高官,服侍过十个皇帝,亡国废君根本不往心里去,更别说投江什么的,同时代的文人却推崇他为圣人。
南宋朱熹的哲学体系,是典型的礼教集大成者的哲学系统,程颐也反对寡妇再嫁,说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没挨过饿的屁话,但南宋反对道学的力量非常强大,比如:朱熹本人的哲学体系,就被批判称伪学,在禁止的行列,程颐的观点更是没有人理会。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父亲李格非着意经血、礼记,应该是个很讲礼教的人,可李清照48岁丈夫去世后,就再嫁一个叫张汝周的人,后来又离婚了,可见,宋代的那一套所谓的理学,在官二代、富二代家庭中也没什么人接受,更别说普通百姓之家。
不知道,金庸和“金学家”们,是根据什么判定“宋人最重礼法”。
二、失败的杨过塑造
杨过,是我本人比较喜欢的一个人,但我喜欢的是我想法里的杨过,因为我个人猜测,金庸是想把杨过塑造成为天生名士那样的人物,可偏偏最莫名其妙的就是这个人。他一开始的性格像韦小宝,全书结尾的时候,他变成了乔峰,并且不仅如此,他的性格在金庸小说里,是空前绝后的复杂,变化多端,完全可以说是一会儿一个样。
在整部《神雕侠侣》里,杨过报杀父之仇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但很奇怪的是,好几次他明明找到了线索,但不去追查,只是让自己在糊里糊涂的状态中过着,他对书中的很多人物,感情也很奇怪,比如:他看到蒙古兵恶行,非常厌恶,但转眼又成了忽必烈的座上客;看到周伯通武功高深,是郭靖的把兄弟,必须先除掉,转眼周伯通被抓,他又想自己非救他不可;他和郭靖共处一室,几次暗杀未遂,第二天在襄阳城头,又冒着生命危险救郭靖;蒙古人伏击郭靖,他先是准备要杀死郭靖,然后有改变主意拼命救郭靖脱险。
有人可能会解释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民族矛盾和私仇之间的冲突在杨过身上的体现。不过仔细看来,不像是这么回事。以金庸的笔力,想表现这种冲突,一定可以写得好得多,不会出现主人公的表现和性格自相矛盾的现象。
还有不仅如此,那个大反派金轮法王也是一样,他根本没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
个人猜测,杨过之所以成为这样,是因为金庸小说里的主人公,多半最后封顶的人物,但在《神雕侠侣》里,因为杨过在智力上黄蓉压着、武功上有五绝、周伯通、郭靖这样的人压着,性格上左边是周伯通右边是郭靖,最后变成一个类似东西的人,不能成为单独的性格个体,甚至连他的武功上也是如此,没办法的情况下,出现一个:独孤求败,然后让读者自己去揣测。
三、长寿老人们
实际上,这个问题很早就在网上流传,但完全推理论证过的只有一个叫闫大卫的人,让我们看看《神雕侠侣》中,我个人认为最可笑的事情。注:这些人的各种状态,都是按照壮年人写的。
《射雕英雄传》第一回中写到:“光宗传到当今庆元皇帝手里,他在杭州已坐了五年龙廷。”——1194年。
《神雕侠侣》第三十三中写到:“大宋理宗开庆元年,是蒙哥接位大汗后第九年。”——1259年。
郭靖:《射雕英雄传》开篇时候,是郭靖出生的前一年,也就是说,《神雕侠侣》结束时候。——郭靖64岁
黄蓉:其实黄蓉的年龄是有问题的,比如郭靖没出生,她就在桃花岛上见过梅超风,《神雕侠侣》结束的时候。——黄蓉70岁左右。
柯镇恶、沙通天、侯通海:这些人的年龄大概是80-100岁之间。
下面是真正的老人们:
黄药师:郭靖18、19岁的时候,举行第二次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周期是25年一次,第一次举办的时候,黄药师已经是天下五绝之一,推测他是30岁左右,应该是合理的,那么郭靖出生,黄药师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神雕侠侣》结尾的时候。——黄药师105岁左右。
黄药师:郭靖6岁见到梅超风,当时梅超风大概是40岁左右,《神雕侠侣》结束的时候,梅超风如果活着的话,那么她是100岁左右,黄药师如果只比梅超风大10岁,那么黄药师就是110岁左右。
结论:黄药师年纪是105岁左右——110岁左右。
一灯大师:第一次华山论剑后,王重阳带着周伯通去大理国,周伯通和刘贵妃私通,生一子,被裘千仞打成重伤,段皇爷拒绝医治,后出家成为一灯和尚。出家时间为第一次华山论剑后的第三年,即郭靖4岁那年,他出家带着四个徒弟,是原来朝廷里的重臣,将军、宰相什么的,按照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能熬到这个官,要很长一段时间,介于大理是个小国家,算低一点,就30岁吧!(30岁熬到将军、宰相真不可想象),一灯和尚是他们师父,就勉强只大10岁好了。而黄蓉和郭靖去找他的时候,是他出家后22年,书中的描写是“一个老僧,银须垂胸,两道长长白眉从眼角垂下。”这个描写怎么也是七老八十的老人,这一年距离“第三次襄阳之战”,还有大概40多年,所以一灯和尚的年纪和黄药师差不多,甚至更老。
结论:一灯大师年纪是至少105岁——110岁向上。
周伯通:他早在《射雕英雄传》的时候,已经以“老顽童”名震江湖,郭靖看到他的时候,是个“长须老人。”在阳光下看,他是“须发苍然,并未全白。”可见他是个头发有些白的老人了。少算一点,但最少也是100岁
瑛姑:他和周伯通勾搭上的那年,是郭靖出生前6年,如果她那个时候20岁,那么最终他的年级在90岁左右。
最终结论:第三次襄阳战争中,宋军的主帅,东路、西路、南路等各路领军统帅,竟都是百岁老人,这真可谓奇观。马马虎虎读小说时,给人的印象并不是这样,这些百岁老人都被写得像四五十岁的人,正好作军队的统帅。
四、后记
在我个人看来,金庸在写作《射雕》、《神雕》的时候,过分追求不朽和史诗,在文中清楚交代了年代,甚至在《倚天屠龙记》开篇的时候,金庸仍然意犹未尽,借郭襄的口再次提起外公、老顽童等人,如果他们那个时候还活着的话,当真是一群老王八。其实,其实未必不注重武侠小说里,高手和年龄的关系,比如张三丰在赵敏等人攻上来的时候,想的不是击退敌人或者避开,而是想就算不遇强敌,又有几年活头,担心太极功能不能流传下去,这是个行将就木的人,正常的心态。但是金庸在不朽面前,已经忘记了这些,只是一味的写下去,最后出现了一堆如壮年般的百岁老人,他们就像神奇N侠一下,永远的活着。究竟,不朽对我们有多大的吸引力呢?或者说欲望到底会多大程度上破坏一个人的专业修养?
原文地址:http://www.nameqi.com/2013/04/23/nasty-evil.html
详情
菲安
百度一文,一语点醒梦中人。小龙女冲虚宁静,杳然自存,杨过热力阳刚,灭裂多变;小龙女已是忘情灭欲的世外之人,而杨过则是心肠如火,风流多变的世间英雄;一个至纯,一个至性。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这种极致的吸引力,最好还是生命的暂时安顿,而若谋长久结合,最后注定磨难重重,彼此牵制让两人都无法圆满自己根本的生命成全,收尾于一段悲剧的感情。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29.htm
杨过与小龙女一离一合,其事甚奇,似乎归于天意和巧合,其实却须归于两人本身的性格。两人若非钟情如此之深,决不会一一跃入谷中;小龙女若非天性淡泊,决难在谷底长时独居;杨过若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会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当然,倘若谷底并非水潭而系山石,则两人跃下后粉身碎骨,终于还是同穴而葬。世事遇合变幻,窍通成败,虽有关机缘气运,自有幸与不幸之别,但归根到底,总是由各人本来性格而定。
诚哉是论。信哉是论。说是杨过的性格,我们看到,台湾学者曾昭旭在其《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论<;神雕侠侣>;中的人物形态》(载《诸子百家看金庸》一书,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一文中,将杨过归于“刚猛的生命”一类,其中写杨过道:
我们前说郭靖是代表一纯朴的先天理性,这理性是独立完足,能自作主宰,衣被他人的。现在,我们如果将这阳刚的理性拉下来,变质为一种生命气质的话,这就是一种阳刚的生命。但生命的本质既原是空而无自主性,则这阳刚的生命便也只能是有一种形似的独立自主,形似的对他人之爱。实则他独立自主只是意气的刚猛,他的爱也只是情绪上的风流,这全不是理性与道德,全只是浮动的野气。
而杨过便是这刚气的代表,他因此轻浮佻脱,灭裂多变,然而生命热力姿彩,也随处突出。使得一切受压抑委屈,而生命中有缺陷,有伤痛,有浓郁,有渴求的人,为之痴醉颠狂……这样的生命,当然不如黄蓉的清畅轻柔而得生命之正(生命本质是虚,所以其表现也当以阴柔和顺为正),也因此不易受道德理性的感召而立即欣然顺受。但也不如阴柔生命一遇到创伤,便委屈退缩,而是自有其冲突果决,不甘雌伏的气力。这样旺盛的生命,也是可以隐通于无限之境的。他只是不如阴柔的生命之易受感召而被提携至无限,而是要采取主动有态度去求进取,而逼近到无限。他因此不能接受任何委屈任何管束任何领导的,他固不受气(不接受一切强权的欺负),也不受理(不接受道德的教训)……其次…… 而其可能有的归宿有二,其一便是积极在指向道德仁义的理想,贡献出他全部的的生命热力,以建设一个合理的世界。其二便是消极在归宿于彻底宁静的玄境,以平息他生命的躁动不安。前者是他生命的根本成全,后者则是他生命的暂时安顿。而在书中,杨过是放弃了前者而毕竟归宿于小龙女所代表的冲虚之境。
在同一文章中,曾先生言小龙女道:我们试品味《神雕侠侣》中小龙女的神韵吧,她清淡绝俗,几欲透明,长居于幽深的古墓之中,直言万古之长寂,而实无时间空间的变化。所以她是永远不会老的(她的形貌永远只是一个小女孩),她只是绝对的冲虚,绝对的宁静,而即以此冲虚宁静杳然自存。这是一种又像有,又实在冲虚无迹的存在。这是一种玄境,一种纯阴之体。这使我们相起“庄子”里同样的象征:“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
进而,该文言“杨、龙结合的本质缺憾”道:
现在我们要谈到像杨过小龙女这样的结合,中间含有怎样的困难与缺憾呢?
我们前文已提到这冲虚的理想不是人生究极圆满的理想,这刚猛的生命也不是冲与清畅的生命。因此在本质上这种结合就只是暂时的。小龙女之下凡是暂时应迹,杨过之要求平息其生命的冲动也只是一种心灵受伤时的暂时要求。到末了,小龙女还是要回归玄境,杨过也还是要再涉人间的。所以他们的相遇,最好就是如浮云之聚散,缘尽了,彼此挥挥手,各奔前程,则小龙女不失其应迹渡化,杨过也如其暂时小憩。而一定要归宿于此,而谋长久的结合,则不但处境磨难多多,内在的缺憾也是极深沉的。而杨过因种种外缘,毕竟决心归宿于小龙女了,于是,这一份感情便显现出悲剧性质来。
这悲剧从杨过这边来说。便是他原可以凭自己冲至道德理境,如今限于清虚的格局而不能出头了。而从小龙女那边来说,则是她对杨过的许多言行表现有根本的不解。遂显出二人的结合,有着隐隐的危机……
以上曾先生的论述虽有不少生涩难懂之处,然而论到杨过、小龙女及其相爱与结合的必然性与隐伏的危机,大体上还是清楚明白的。实际上,小说中的杨龙相爱的种种磨难,虽是缘于外界客观情势,然而究其根本,乃在于心中不自觉或“下意识”地对于这种隐伏的危机的警醒。甚而,便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造成。小说中的杨龙之难,每次都是小龙女离杨过而去,表面看起来杨过不无责任,而小龙女之离去,也因为深爱杨过而愿为之做出牺牲。然而在更深的一层次上,我们则又可以见到小龙女的屡次出走,未尝不是她对这种结合的下意识的逃避。(在83版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个新添情节,很是别开生面。杨过用计令二武对郭芙死心,编剧安排小龙女和李莫愁在暗处目睹这一幕。李莫愁认为杨过对小龙女确实负心,因而出言刺痛小龙女。可是小龙女却仅是淡淡一笑,对李坦言自己相信杨过的心里只有她一人。李莫愁不禁感叹,好,好!郎情妾意,情比金坚!于此处表达自己对小龙女的羡慕。后来小龙女离开杨过是仅仅因为得知真相这一重打击。这一幕其余版本皆无,也只有这个版本点出了小龙女对杨过的信任。由此证明,经过数度离合,杨龙对感情是有自己思考的。可惜其他的版本都没能点出这一点。连原著也是如此。)
从本性上来说,小龙女已是忘情灭欲的世外之人。而杨过则是心肠如火,风流多变的世间英雄。
小龙女之爱杨过,则是因为杨过的热情感染并“不断追求”;而杨过之爱小龙女,则是“隔岸观景”自比人间女子更其动人。更何况这一对少年男女自小同居古墓,再无外人,自是心心相印,如母子,如姊弟,如兄妹,亦貌似情侣。杨龙之恋饱经磨劫,反而显得格外的灭裂多姿,这极符合杨过的理想--他曾说:“不错,大苦大甜,远胜于不苦不甜,我只能发痴发颠,可不 能过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而小龙女则喜适应“宁”而且“静”,亦即正是喜欢那种“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从而,劫难重重使杨过非但丝毫不会觉出他与小龙女长久结合的危机,反而使他对此历尽尘劫的情爱充满了异常的热情与幻想。而小龙女只能是一次又一次自觉与下意识地逃避,逃避……
这就叫做:“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5:38 , Processed in 0.472585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