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由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
发表于 2013-8-7 18:32:50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到了结局,是欢乐的。
  从一开始阅读的苦涩无味 到后来仿佛是与主人公们一起体验着世界和人性带来的杂味,亦或是好奇、疑惑、震惊和甜蜜。
  好比 用了几十个小时,过了把别人的人生。
  但好玩的地方在于 作者试图将每一个故事情节透过不同人物的思想活动呈现出来。虽然有时还真会眼花缭乱,但你会突然发现,人性并非如此复杂,它只是顽固地植根于个人的原生家庭及人生经历。取决于你愿不愿意去了解去思考去接受。
  同时,当读到某个情景时,就仿佛那些事那些人就活生生地在你生活中出现过,甚至像在复现你自己的一段旅程。
  这本书挺「重」
  二十几年的人生 还太「轻」
  我想 应该还能读很久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发表于 2013-8-8 13:20:41 | 只看该作者
         在这本厚达六百页的书的腰封上,印着作者的一段话:“我唯一不会谈论的问题便是自由......”但对读者来说,要看出作者为什么把此书命名为“自由”并不是件难事,相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但几乎都与“自由”这个抽象的概念分不开来。
      帕蒂,这个疯狂的抑郁的好胜者,因为自由得过分而被锁住。书中的每一次关于她的描写。都有种令人躁闷的忧郁。她对沃尔特无条件的爱不知所措,在这份给予了她死心塌地的崇拜、无所保留的赞扬和充分的自由得爱中,帕蒂感受到的却只是感激---所有不爱的借口。她一心想要寻求更刺激的,更符合她骨子里竞争天性的爱。而沃尔特,处于他天生的无限同情和对帕蒂盲目的爱,给予---或者说是强迫---帕蒂去有条件胡思乱想,去忧郁。书中花了很大一部分写帕蒂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写她的家庭对她的影响,但大部分都是站在帕蒂那怪异、偏激的角度上去看待的。而事实上哪有这么糟糕?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矛盾,而她显然太过于沉迷于这种自己被家庭成员间无法避免的竞争感和恶意所压迫而想去做得更好更偏激的想法和行动。帕蒂无疑是享有充分的自由的,而她却可悲地花光这些自由来换取抑郁和崩溃。关于帕蒂的事情太多太杂,而我敢肯定的是,她对谁都不爱,因为她只爱她自己。即使她在努力去爱她的家人、朋友,但她显然没有这个能力。她的爱充满了要完成的紧迫感、压抑感和利己感。对乔伊无私的付出和无微的照顾,不过一半是出于母性的本能,一半则出于对乔伊斯---她专注于工作(或者说在工作上寻求逃避和安慰)而忽视家庭的母亲---的拙劣报复。对理查德的渴望,到最后却发现也只是出于性、未被满足的欲望的瘙痒和对沃尔特的微妙的排斥(我非常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书中人物里我最喜欢的是沃尔特---说实话,是因为我在他身上找到了太多自己的影子。别的暂且不说,光凭最后一部分写到他用尽办法劝告邻居们把家猫关在室内,我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同情、理解和同病相怜。他和我一样,是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他悲观地看待这个人口过剩、贪婪的世界,他的眼中全是腐烂的土地和死去的动物,而他又积极地费尽心血为保护生态奔走(而最后却沦为一个过去时的笑话)。沃尔特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伟大而又悲伤的同情心注定将他的双眼牢牢地钉在人类疯狂的杀戮和对自然无休无止的破坏上。他的内心得不到安宁,即使在那个寂静的湖边小屋里,他所感受到的也只是一切都会失去,一切都在趋于更糟,一切都不可救药。如果不是从小习得的令人惊佩的忍耐力,我觉得沃尔特是做一个恐怖分子的好料子---有毅力有头脑有恨意。整本书的语调都很平淡,少笑点,无泪点。而最后看到“‘老天,你真是个混蛋’,他边笑边哭,‘这是多么的不公平,你个混蛋’”的时候,真的就很有流泪的冲动了。理查德绝对是真正爱着沃尔特的,像爱儿子、爱父亲、爱远方、爱自己的那种无法形容的爱。这也是书中我觉得唯一经得起推敲的爱。
        理查德的确是个魔鬼般的存在。但一开始可以看到,在大学期间他是如何和沃尔特死心塌地地成为挚友的。理查德是个有心有感情的魔鬼,是个天使般的魔鬼。他很聪明,有才华,却羞于被大众承认,他对自己这种仍在人群中立马就成为焦点的气质既骄傲又烦恼。但他无论怎样就是这么酷。对理查德而言,“他人即地狱”是完全正确的。他无比享受诱惑新鲜猎物的过程,而之后又立刻厌倦。他人的存在对理查德而言是维生素也是细菌。那他和自由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觉得,他好像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他独立于这些抽象的概念之外,因为他太难以被定义。那么或许,他就是最自由的吧。
       单从书本身而抛开人物来看,我认为弗兰岑这本《自由》被誉为“世纪小说”也是当之无愧的。
       书中提到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我并不能很清楚地搞清楚。但我的确看见了一个缺陷丛生的美国,一个很不完美的世界。政治家腐败(当然,这是我们不用看书都懂的),环保家虚伪,群众无思想。而有思想的呢,又要么太过无力,要么就是太偏激---总之,有了和没有差不多。
       弗兰岑对家庭问题、个人性格缺陷的分析非常精确。令人赞叹,我不得不成为他的忠实拥护者了。首先,他的条理非常清晰而有独特,他并不满足于单纯地叙事,而是“东拼西凑”地慢慢把整个地图展开。再者,人物的刻画很到位,这一点是所有这类小说要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类型的还有如 John Steinbeck 的《伊甸之东》,但后者显然要在其他方面---无论是叙事的手法还是故事的结构---都要稍显逊色)。
       但是我不是很理解这样的结局的意义何在。是要先用力的搅拌成一团乱,再出人意料地呈现出一杯美味的麦片吗?还是作者希望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破碎之物是能修复的呢?......或者,这样的结局也算是一种妥协,停止向世界向众人宣战,而最终得到了真正的安详的自由?
       抑郁,放纵,沉溺,破坏,愤怒,无力,疯狂,死亡,逃避,自卑...真是这样,“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除自由外的所有东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发表于 2013-8-11 08:43:15 | 只看该作者
  西闪说“去接近离你最远的人生”,弗兰岑说“看,你的人生在这里”。
  用半月的时间,看一部六百页的小说,已是我的最慢的记录了。而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也无疑会成为我阅读书目里最棒的一部作品。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合起书本,重读这句话,似乎才对作者的意图有了一些踏实的理解。
  琐碎里的真实,真实里的阵痛,阵痛后的清醒,清醒后的领悟,领悟后的反省,反省后的宽容,宽容后的平静,平静后的从容……生活里还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还有什么是意义亘古的?仅有的是对欲望的克制和对生活的应战。
  乔纳森.弗兰岑对人性至真至细的洞察令我敬佩,那些来过的人们,他们人性中的可爱、可叹、可怜的故事真实的发生在现实的每个人身上。生活的每次举动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自己的未来,影响着周边的他人,有时也被他人影响着,走在自己不愿行经的路上。人生是只皮球,对外力的反击有时执着到让人心碎的地步。帕蒂,沃尔特,乔伊,康妮,杰西卡,卡茨,拉丽莎……他们的生活,让你不能用幸福,或快乐去评判,甚至让你没有评判的可能,你有的是,静静欣赏,或者说静静经历那些类似的情感的洪涛或细流,那些发生的事如一面面镜子,反射出我内心的柔软或疼痛,然后和那些角色一起康复。
  感谢弗兰岑,给了我们预示和提醒,也给了我们看见未来的希望 。
  自由,应该是有所克制的,开放的自我,在自我的圈子周围,尽可能去宽容,理解那些相伴你的人们。理解他们,不要苛求他们,宽容他们,不要指责他们,接受他们,不要拒绝他们,爱他们,用内心的真实和柔软。我想,这是我试着理解的弗兰岑的忠告。
  妻说,你每次一阅读这本书,就心烦气躁。我得承认,当从那些人物的幸或不幸里窥见了自己灰暗的已经无法挽救的失误时,的确另人沮丧。但是,能感动是好事,能体悟也不坏。我想,我需要通过这样一些笨拙的方式触摸触摸自己的路,“去接近离你最远的人生”当从自我开始。
  我清楚地知道,我还会在某个年龄,再次进入到这个琐碎的世界,然后,看那些失败和成功,看那些伤痛和从容,来预示我的前路。从这个角度看,《自由》也不失为一盏路灯,在前方蓄势,等着我的到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发表于 2013-8-12 20:55:46 | 只看该作者
          “一切都围绕着同样的问题,即个人自由的问题,”沃尔特说,“来这个国家的人,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自由。如果你没有钱,你就会愈发愤怒地紧抓住你的自由不放。就算抽烟会杀死你,就算你喂不饱你的孩子,就算你的孩子会被疯子们用突击步枪射倒。你可以是个穷人,但有一样东西任何人都无法从你手上夺走,那就是你拥有想怎么糟践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践的自由。”
  
          看完这部600页的书,只记得这段话。
  
          人生追求的再多,最虚无缥缈的自由仿佛还是最诱人的苹果。社会却永远用它的规则阻挡你冲出牢笼的渴望。
  
         年轻的人们雄心壮志,遗憾的是初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意味着你是你以为的那个独特的个体,你终将要懂得的游戏规则,告诉你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什么时候要扮演不擅长的角色,然后才得到属于你的利益。
  
          婚姻之外的爱情,不去用道德来批判。无论为了旧时的错过,为了更年轻而饱满的生命,在高潮褪尽的空虚里,依然只有自己而已。然后花掉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反省不是过错的过错。
  
          直到有一天,我们终于理解父辈对我们过于严苛的管教,终于宽容对待他们的不完美不高大不伟岸,终于接受自己是平凡人的事实,也终于和这个社会握手言和。或许我们想要的幸福,真的只是以自由为代价。在明白这一切之前,必须要以自由的名义去冒险。
  
          就像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一样,静静讲述一个外表平淡的家庭,在所有事实被层层剥开露出他们的本来面目后,现实主义的残酷还是毫不留情地刺痛了我。喜欢这个突兀却给人一点温暖的结局,至少生活依旧继续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发表于 2013-8-13 10:30:55 | 只看该作者
       自由这个词似乎在它一接触到这个世界时,就镀上了金,没错,灿烂夺目的金色。人们追逐它,簇拥它,拥抱它,亲吻它。已经得到它的人(请允许我暂时这样说),毫不掩饰的夸耀它;被束缚的人则对它露出赤裸裸的贪恋。我从没怀疑过自由的光亮,它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这样昂扬的矗立着,像贤者的雕像,引人膜拜,给人力量。但是,我一直却在怀疑另一件事,那就是究竟是哪种程度的自由才令人满意,我们在自由中获得的到底是什么?
      前一个问题就充满了争议。一旦我们将自由的可接受程度缩小,必定  有些人会立马站起身来,以时代先锋的姿态毫不讳言的指出那其中可能存在的保守主义错误。但是,当我们将自由无限放大时,也必定会有现实主义者以轻蔑的语气,像教育小孩子一样告诫我们“这世上本没有自由”。我最开始在自由上面的辩证就是试图在自由的范围上寻求平衡以使持上两种观点的人都能够满意。但是,问题在于,这两类人在自由上的追求就是极端的崇拜或是妥协,要让两者都服气,硬来不太可能。《自由》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新鲜的角度。
      凭我的能力必定远不能彻底理解这篇文章吧。但是有一点须是确定的,我还会再读它,现在第二次动笔写这篇读后感离读完它时便是更久了。我特别在意的还是作者对于这本书取名的用意。他也在别处(或是某个推荐吧,记不太清了),说了读者应该思考一下自由的含义。我看这部小说,完全感觉不到自由在哪里,处处都是束缚,掺杂着欺骗的酸楚,仇恨的火焰,矛盾编制成一张巨大的网,罩住所有人。
      人们总是试图挣脱,但终究妥协,不知是怎样的力量让所有人都释然,将苦涩装点。我坚信,作者绝不是像前文所说的现实主义者,这观点或许有一点我对于作家浪漫情怀先入为主的介怀吧。但是我这样说也是有实在的根据的。单从结局而言,确实是浪漫的,闪耀着宽容的光辉。我不认为这是作者给读者的某种形式上的希冀。我认为,这正是答案。是人们在经历自由时候的思考,自由本身只是一种状态,能够使人们真正有所得的是自由在我们胸前佩上的勋章。
      我映像最深的便是沃尔特一家人的儿子乔伊了。受人宠爱,有着畸形的性格,对女友的不诚实与对财富盲目的追求,带来了迷茫与胆怯。一时的冲动就做出的决定就像无数的钉子,铺满了他的生活。他不断地踩上钉子,留下的血就是他一路走出的足迹。自由让他享得了狂喜,却终是“自我界限”暂时且部分的崩坏。这种捆绑着的微笑的脸,勒出的痕,终化作醒悟的符号。释然与接受,自由的回归于收敛,变得厚重且缤纷。
      其次就是理查德了。与朋友与朋友之妻的牵绊,他不知做出了多少的妥协与挣扎。在这里,自由就是一种逃避。放纵与麻醉,背对着的微笑与哭泣,像是蒙着浓浓雾气的独自驾着小船的旅人。这里的自由是可悲的,灰色的,没有希望的。随着所有的联系暴露在巨大的探照灯之下时,自由才发出了光亮。
      我所思索的就是“自由”的真谛。我一向就是不期望什么绝对的自由的。但是奇怪的是,我却对飞翔感觉情有独钟。我一直思索,我是不是平时对自己有太多的束缚,才在梦里获得解放。但是,不是的。我想得必是一种思想的自由,是一种轻松的,排除杂念的状况。所以我寻求自由,但是我不愿沉溺在自由虚假的温暖中,那是一种可以跟温水煮青蛙相比可怕的事。我愿看到的是最后“自我界限”的释放。我一定会努力。
      
     
                                                              2013.4.5
                                                                   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发表于 2013-8-17 14:23:38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自由》是半年前的事了,现在回忆起来故事情节依然清晰,帕蒂小时候在家里的不受重视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怪异,长大后她想极力逃出这个家庭。上大学交了一个性格同样怪异的朋友,遇到了好朋友的男朋友理查德并喜欢上了他,理查德是个放荡不羁的乐队成员,喜欢四处漂泊。帕蒂伤心之余选择了理查德的室友兼好哥们沃尔特,婚后的帕蒂相夫教子,觉得儿子聪明并引以为傲,不想长大后儿子同家庭的矛盾也越来也大。。。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发表于 2013-8-17 19:40:50 | 只看该作者
  去年就听说《自由》,如此庞大的字眼再配上六百页的纸张,我很自然地想象这是一部晦涩艰深但在内行人看来价值十足的著作,就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或者黑格尔的《小逻辑》一般。望而生畏,停滞不前。机缘巧合之下借到此书,竟然意外地可读性极强,即使作为一本小说,作者也将其叙述能力展现地淋漓尽致。我倒是不强求作者能够用一部小说来诠释自由二字,毕竟每个人对这个词的定义,基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都有着自己的理解。现在看来,freedom更像是一个噱头,大抵和奥巴马的yes we can一般,及时地抓住了读者的兴趣点和好奇心。之后翻开此书读了进去着了此道不能释卷,有几个人在乎书名和内容之间的真切联系呢?
  《自由》这个故事是以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基础展开的,大概的内容应该是关乎这个阶层的精神情感生活状态和危机。如此匆匆一笔带过是因为我无意于对故事本身做过多的介绍,那样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剧透和无聊的复述。我更关心的是,能否通过一些对比来发现更普遍的意义。显然,《自由》这部小说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备受好评。大概是它真实地反应出目前美国人特别是中产阶级人士的一些问题,但对于我们而言呢?我们身处不同的文化,亦不属于那个国家的那个阶级,会感同身受吗?这么想也许有人会觉得太功利,觉得小说只要过瘾就好,不需要寻找更多的意义,可是如果不这么做,倒是真有可能忽略《自由》的价值,这对自己同样是不负责任的。
  《自由》的男主人公沃尔特是一个自然爱好者,身处于他们这个阶级的人,似乎不用为生活做出过多的操劳,因此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更伟大的事情,例如思考人口过剩资源紧缺又或者保护一种名为蔚蓝莺的鸟类,可是当这种高尚的理念遭遇现实阻隔,而后又混杂着家庭关系破裂等各种危机问题时,我们看到的沃尔特似乎只是一个可悲哀伤又不被人理解的男人;女主角帕蒂的一生似乎也并不是很如意,尽管她出身于一个良好的家庭。年轻时的争强好胜和之后错误百出的人生履历,让我甚至怀疑帕蒂应该是从DH劳伦斯小说里走出的人物,纠结又自我伤害。但凡当我们试图理解一个人的悲剧时,我们都不应该错过他/她童年时的成长环境。所以作者乔纳森弗兰岑才会为我们展现帕蒂年轻时发生的故事,之后沃尔特和帕蒂他们儿女们的故事也就更加合乎情理了。除此两个男女主角,还有一些人物的存在也是十分关键的。理查德卡茨,沃尔特和帕蒂的共同朋友;乔伊,沃尔特和帕蒂的儿子;杰西卡,沃尔特和帕蒂的女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对整部小说做了最好的补充,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实际上,当我在读这本书的期间,我曾两度向我的朋友们提及书中的某些片段故事。有一次是在西湖苏堤,我和朋友提及了发生在帕蒂和卡茨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另一次,我则试图用乔伊的故事来为我的朋友提供一些解释性的理解。显然,《自由》中的某些情节已经介入我自己一些观点的形成,我接受它们,因为确实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在认真读书,类似的境遇总会邂逅个一两次。
  基于我对美国中产阶级的理解仅限于几部美剧和索尔贝娄的《赫索格》,我不能对关于他们这个阶层做出太多的评论,所幸的是作者似乎也不是很关心这些,他只用了很少的篇幅来描写他们的政治观念和治国理念,有点春秋笔法的味道,更多的还是关乎人心。我想提及几个细节,以作思考。第一个细节是沃尔特的崩溃。当他崩溃时,他的那段演讲似乎就是发自内心的呐喊,无法抑制的悲哀和愤怒。“欢迎加入中产阶级……你们能够参与到这些经济活动当中来了,你们也能够帮着毁掉亚洲、非洲和南美的最后一块原始栖息地了!你们也能够买六英尺宽、即使关着的时候也要耗费大量电力的等离子电视了!”你看,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可是如果他食不果腹,还能如此吗?这就是我尝试着去理解他的一点,因为我知道,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读者而言,沃尔特的行为确实有些怪异。而当沃尔特的邻居都在为经济危机而削减开支时,他要求人家管好自己的宠物当然就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了。这就是自由吗?我想这是自由的一种,你总有权利来要求别人做到你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他们总有权利来拒绝你!每个人都在说,那是我的自由!在彼时彼地,每个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更可怕的是,他们都认为自己站在真理的那一边!哦不不不,我想我有点儿跑题了,我不是故意要讨论自由的,请千万别以为《自由》仅仅就表达了这个观点,这只是沃尔特的一小部分观点,沃尔特也不是小说的全部,还有帕蒂,还有卡茨,还有其他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想要追逐幸福的自由啊!说欲望也好,说志气也罢,说是听从自己的内心也不是不可以,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自由。只不过,每个人的自由权利就如一道深刻的锋芒,总在照面之间就伤害到彼此,直到最后,我们已经分不清谁对谁错,谁的身上留着谁曾到过的伤疤。
  《自由》的最后,我惊奇地发现,一切又变得和开始时一样了。同样在一个安静的住宅小区,周围的邻居依然是那些热情又怀有私心的普通人,每天做的事情似乎也没有发生变化。可是,未曾到过和到过又离去毕竟不是同一种存在方式。沃尔特和帕蒂经历了那么多,终于在寒冷的夜里拥抱在一起,他们的目光相互辉映,触到了某个虚无的空间,“在那里,他们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他们加诸彼此的每一分痛苦,他们分享过的每一分快乐,都将轻如鸿毛,消散于风中。”我们只听到他们在耳边呢喃,“是我。”“我知道。”尘埃随着狂风被卷起,无助地在命运的漩涡里飘荡,他们如此卑微又细小,没有人会关注,没有人会同情。在这个自身难保的时代,握紧自己左手的,似乎就只有右手。生存的哲学简化了一切道德标准,只留下冰冷和坚硬。不过我想,至少还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等待。在迷茫中等待也好,在奋起中等待也好,狂风止后微微风未起之前,尘埃终究会落定。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发表于 2013-8-20 22:54:19 | 只看该作者
  此书初读是抓不到重点,不太明白要表达什么,但其叙事的节奏和语言还是能吸引人读下去的。渐渐地,开始看到这自由的怪圈。
  
  即每个人在追寻自由的时候,陷入了另一个深渊,反而不那么自由了。后来读到了这句话,“一个人可以想象他是特殊的,但是,这种特殊感最受不了的就是其他同样自觉特殊的人的存在。“这是一个很好的阐述,我们认为自己是不同的,努力地找寻自己的自由,然后让自己和其他人陷入痛苦,然后继续追寻。
  
  这个怪圈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生,不限于在美国,美国只是更明显更特殊。这个怪圈还包括“轮回”,不是实实在在的轮回,而是代际之间交往模式的延续变化以及复制。帕蒂和父母之间的交往模式,影响到了其与子女的交往模式。帕蒂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忽略,而她要把忽略的反面给自己的儿女,可还是没有处理好这种关系。原因还是由于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以至于为了去弥补而弥补,却少了一种真挚。不可否认她是爱子女的,但是从她一开始说要把自己没得到的给子女的时候,就注定这是会失败的。沃尔特也是一样的。反而到了最后,当帕蒂处理好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后,和儿女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顺手多了。
  
  书中的多角关系,帕蒂一直在将沃尔特往外推,自己抑郁得像是个不会说话的小孩,说什么都是在把关系推向终点。这是一种对自由的吗?我认为是的,只是效果不那么好。她也许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爱的是理查德而非沃尔特,所以一直默默地向理查德靠近,人就是这么的奇怪和复杂。当两个人真正分开后,才能够好好地去修理自己的羽翼,修剪自己的刺,这种自由是必须的。
  
  自由是一个怪圈,追它它就跑。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发表于 2013-8-21 15:28:5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首先是一本好看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得既美好又辛酸。
  
  这也是一本伟大而厚重的小说,看似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两代人、三角关系,但其实涵盖了那个年代美国千千万万的家庭。在好友和爱人的三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深层次的竞争关系,而同样的竞争也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甚至是两代人之间。作者一点一点地向我们展示了与同辈人的竞争和好胜心如何推动我们不断超越自我或是走向疯狂、走向自我毁灭。
  
  然而,于此共存的还有“爱”。“爱”无处不在,“爱”与 “爱”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康妮的爱过于无条件,他妈妈的爱过于自我”。“爱”有它美好的一面,也有其丑陋的一面。我们单知道溺爱有害,但或许并不晓得,父母鼓励孩子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最终带来的也可能不仅仅是子女的一事无成,还有他们的不幸福感。相当讽刺的是,有时候,“不爱”往往更助人健康成长。“爱”可以是不自由的源泉,或者说,太爱一个人,会让我们放弃掉自己的一部分自由,人生变成一种迁就,一味地深爱,意味着一再地迁就,像一颗威力与日俱增的定时炸弹,最终会带来痛。
  
  那书的题目“自由”又是源于什么?我只在故事里看到了人生,我们经历过的、尚未经历的、本来会经历但是错过的人生。“自由”到底指的是什么? “自由”是故事里游离于字里行间的幽灵。我肤浅地认为,选择的权利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意味着放弃其他所有的东西,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禁锢。而帕蒂、沃尔特和理查德这三个人之间的纠结,让人不得不思考“爱”与“自由”是不是两样不能兼容的东西。
  
  这本书的厚重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
  
  [余下全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8ce20101b0ad.html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2:26 , Processed in 0.0482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