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由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2-8-28 13:48:33 | 只看该作者
      《自由》一出,广受赞誉。大家都说这真是21世纪头十年最重要的美国文学甚至是英语文学,有人更夸张的说是世界文坛的盛事。假如你说这本书,这个作者他就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美国文坛向世界交出的成绩表的话,我们会发现太奇怪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居然违反了他自己心爱的美国大家丹·迪里等人的一个小传统,就是他完全回归到几乎是十九世纪的写实主义。从这个角度上讲,你的确可以说他有点像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
  
       他用一种几乎是复古的、还原的写实主义的方法或者他自己讲的悲剧写实主义的方法来写小说。没有什么太超前的技巧,虽然夹杂了一些不同的文本在里面,但大体上它是一个能够让你读的很顺的小说。
  
       它很厚,你看的很慢,但是你不会有太大的阅读障碍。你会觉得它像个画卷一样慢慢铺开,全景式的一个画卷。它也许不像十九世纪的很多伟大的写实主义小说,一下子很夸张,把整个时代包进去。他虽然写的集中在几家人身上,但是这个家庭的整个时代的背景、美国的社会的情况到“9·11”、伊拉克战争这些东西也都在里面。
  
       一个新世纪的小说要回到一个最传统的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它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美国文学、英语文学传统的新看法,那么到底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话,也是非常有名的那句话来描述它: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但是每一个不幸的家庭,都有自己不幸的故事、不幸的方式。这本书基本上要谈的就是这么一个不幸的家庭,它是怎么变的这么不幸。
  
      这本小说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让我们看看,这个普通家庭的成员到底为什么会变的这么痛苦,为什么这么难过。那么,基本上他讲的是在六十年代美国中西部成长起来的这些人的故事。但是你在看的时候,会感觉到弗兰岑触及到的远远不只是美国的问题,而且是我们所有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都晓得的一些家庭里面永远会出现的困难,他写到了某些很共通的东西。他就这样,从邻居,从一个社区开始慢慢慢慢,很缓慢、很细心的铺开了当今的美国社会的画卷。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2-8-28 13:48:33 | 只看该作者
        (引自《乔纳森·弗兰岑与我们的错》,作者:倪湛舸)     
  
          当意识到自己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浏览(甚至只是刷新)网页,我(仍然是通过点击)买来了Kindle阅览器,而入账的第一本书,是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Franzen)的《如何孤独》(HowtoBeAlone,2002)。弗兰岑以抨击传媒时代、宣扬文以载道著称。我想我有必要接受他的再教育,谁知事与愿违,他对电视和网络的鄙夷完全不能引发我的共鸣,倒是描摹父亲和全家受老年痴呆症折磨苦状的文章读得人心里发紧。
    
     有句政治不太正确的老话又得拿出来重复:既然是作家,还是少喊两句口号,多刻画些街头巷尾、家长里短、鸡飞狗跳。其实这倒也正是弗兰岑的写作姿态。他的小说好看,写的都是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把语言当照相机和录音机使,有19世纪现实主义遗风。可他自己总不满足,一会儿说卡夫卡那样的奇诡想象才最真实,一会儿跳出来呼吁读者反思信息爆炸的肤浅。不过这样的弗兰岑才够可爱。他早年曾喟叹小说之丧失公众,而曾几何时,据说就连他爹妈都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见过厄普代克。后来他自己也上了那封面,这究竟是夙愿得偿,还是转而痛骂“公众之收买小说”的良机?
    
    小说《矫正》热销时,弗兰岑曾受邀请出席名嘴奥普拉的读书会,据说弗兰岑不慎表达了对该读书会品味的怀疑,于是双方翻脸;可数年后,他的新小说《自由》再次畅销,两人冰释前嫌,弗兰岑终于回归奥普拉的推荐榜。瞧这些个翻云覆雨的皮影戏和走马灯!
    
    乔纳森·弗兰岑生于1959年,在圣路易斯度过幼年时光。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读于斯沃思莫学院(SwarthmoreCollege),修德语文学,而今在纽约东村与加州均有住处,享受着最完美的美国生活。1988年,弗兰岑发表以故乡圣路易斯生活为原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十七座城》(TheTwenty-SeventhCity,1988),第二部小说《强力运动》(StrongMotion,1992)的主题是某分崩离析的家庭。《矫正》呈现了又一出悲欣交加的家庭闹剧,弗兰岑因此赢得了国家图书奖的小说大奖。在前作成功的巨大阴影下,最新长篇《自由》终于在9年后挣扎而出。弗兰岑的虚构世界回到了圣路易斯,而寻常百姓家的可怜与可恨始终是小说家和读者共同的心神所系。
    
    与小说相比,弗兰岑的非虚构作品——散文集《如何孤独》和回忆录《不安地带》也许是因为少了虚构的假面,多少显得太过端正而几近拘谨。弗兰岑自称年轻时是马克思主义者,至今仍坚信文学要有社会担当,要做新时代的堂吉诃德,讨伐以真人秀、漫画和微博为代表的碎片万花筒。对此我只想说:时已过,境已迁,与其讲这些抱残守缺的理,还不如赶紧去琢磨人情世故。其实弗兰岑又何尝不明白,他小说里所营建的一幕幕场景,恰好是向虚拟社区寻求逃避的宅男宅女不能也不愿直面的人生尴尬。
     
    读完为弗兰岑赢得盛誉的作品,我不由对这位也许并不太高明的散文作家刮目相看,甚至感慨道,这就是我梦寐以求想要写出的小说。早些年,我热衷于纯粹的审美趣味和大一统的命运悲剧,现在吃的盐渐渐能够与读的书相平衡了,忽然就爱上了哭也不是、笑也不该的讽刺故事。以前最不喜欢的就是世故文章,为此宁可去读学问书或是美不胜收的妙文,可这些年下来,在经历且目睹了一场场头破血流之后,不得不笑着解嘲:谁敢说叫嚣精神追求和境界不是另一种明目张胆的势利?谁又能说冷却的热血所意味的不光是妥协,更还有幻灭,甚至不乏点缀着苦笑的谅解?这其中的流程,也许是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天凉好个秋”;也许是从狂飙突进的左翼文学到低入尘埃的苏青、张爱玲;再也许,就是从弗兰岑的宣道文到结结实实塞满了他小说的那些欲说还休的美国琐事。
    
     我的朋友曾斩钉截铁地说:“去大街上随便拉人,要是能找到背后没有见不得人、或是谁都不稀罕搭理的破事的,我这就输给你钱!”可是,满大街衣冠楚楚的也好,破衣烂衫的也罢,又有谁愿意叫你知道他/她的那点破事?除非??除非你去读弗兰岑的小说,边读边骂,这不就是我家那点破事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2-8-28 13:48:33 | 只看该作者
  沃尔特和帕蒂绕了好大好大一圈,从一墙之隔到千里之外,
  又走到咫尺之间,再大打出手,
  人生如戏啊。
  帕蒂确实自由,自由得令人发指。
  所有人都自由,自由得令人发狠。
  但慢慢地,会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像琳达那只丢失的猫。
  自由是生活,以外也是生活。
  无论希望和绝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发表于 2012-8-28 13:48:33 | 只看该作者
  无论使用什么喧嚣的字样,都无法形容最后——读完最后一页时的沉默。
  那种带有某种绝望的沉默。
  默默无语。
  身边有许多技巧高手,有许多文本高手,有许多带着众多"post"字样的高手,但在这本厚厚的《自由》面前,
  都会黯然失色。
  更相信,弗兰岑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不愿意用高手)
  他甚至蔑视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的技巧,也蔑视《尤利西斯》语言绚烂的技巧。
  他更像一个美国西部牛仔的后代,一个不养牛马只种地的后代农民。
  
  自由意味着选择。
  选择意味着失去自由。
  这是一对意味深长的悖论,一对人类与生俱来的异化之词。
  天堂,不是永远,只是起点;
  进入天堂,与踏入地狱并无差别。
  自由不意味任意选择,一旦选择便意味着失去更多的选择。
  这不是哲学的考量,
  是美国的“自由”。
  
  读到最后,最后,文字说,“帕蒂最大的温暖作用就要发挥在沃尔特身上”。
  不如说,万里的圈子,其实就是一邻之墙。
  这是绝望。
  也是自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2-8-28 13:48:33 | 只看该作者
  书确实厚,英文版562页。
  一个“自由”的故事,一个女人关于自由的故事。
  一个不是没有自由、而是自由太多了的故事。
  一个因为“自由”而陷入迷茫的故事。
  
  天朝没有自由,天朝的屁民都以为美利坚是何等天堂。
  但这个天堂也会让人沮丧。
  却不能因为“沮丧”而不给子民以自由。
  这是一段痛苦的记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13-8-1 10:24:57 | 只看该作者
  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是,这本书为什么叫自由?我不知道,比起能写几千字严肃书评的人,我也算不上是什么有特别的文学艺术鉴赏力的人。可能是最近自己一个人,所以脑袋运转的也勤快了起来。所以还是有一些模糊的未成形的想法,对于本书的解读未必是正确的,但是对于自己的启示而言,是真切的。
  观点之一是可能社会和外界整体对于自由的宣扬和鼓吹将其定义为人的一种基本道德和人格财产是误导性的。并非说人不需要自由,追寻自由是必须的,甚至要为之斗争,但是需不需要被定义被宣传是值得商榷的事。要获得自由,必然要独立。小说中的角色不是为自由而抗争的斗士,所以这个观点或多或少有些莫名其妙。但是我觉得,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困顿的个体,与其他个体的结合与亲密联系,意味着失去一部分的个体自由。掌握平衡是艰难的,或者彻底沦落为关系的囚徒,或者走向孤独的疏离。从这个层面来说,外界对于自由这一观念的强力推动会让人们走向过分疏离的极端。(好天马行空的idea)。小说里每个人的关系都徘徊在亲密与疏离之间,渴望亲密与爱,又在微妙的竞争中形成奇怪的对抗,所有人都被安置于一种充满时代感的焦躁与困惑中挣扎。而人的融合与妥协又是那么的必须,所谓“两个人在一起才能对抗生活”。配角们在挣扎中非死即伤之后,主角们开始在完全破碎的生活中重建爱与连结。最终达到一种自由与妥协的平衡。虽然这个重建显得有些突兀,在整部书的基调之上也显得太过温情。
  其他的idea在工作琐事中被扼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3-8-2 09:01:12 | 只看该作者
  刚刚把这样一本大块头给看完了,原先还想着争取两个星期看完,没想到一拖就是一个月了。小说的结局真的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小说的描述在后面越来越具有画面感,让我完全沉浸在作者所构造的情景中,非常感同身受,映像出了一些个人情感。整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心理,真实贴切,自然流露。每一个情节都能够表现得非常饱满,在每个情节中都能给于读者一定的高潮。很佩服作者采用的这样一种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带有一种旁观者平静客观的视角,而通过自述人这样一种形式,又能让读者跟帕蒂有着一种潜意识的熟悉亲近。故事并不深远,记录的就是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事情,那样的成长环境,塑造了那样的人物形象,那样的生活态度,成就了那样的人生。小说没有怎样去强调自由这个话题,但情节的发展就是围绕着每一个人的自由,在缓缓的故事描述中,流露的都是每一次自由的渲染和芳香,它就散发在我们每个平凡的人内心里,无处不在,只是有些人会去主动感知,而,有些人,就存在无意识中的生活细节里。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发表于 2013-8-4 07:14:1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乔纳森用三个故事串起了整本书。
  NO。1
  帕蒂,理查德和沃尔特·伯格伦德三个人的爱情,当然了如戴安娜王妃说所说三个人的爱情有点挤。从一开始帕蒂就要在理查德和沃尔特两个人之中做出选择,理查德象征着自由,他邋遢滥情甚至和最好朋友的妻子上了床。但混蛋就是惹人爱,作者有意在前头打压了沃尔特来烘托理查德,沃尔特在自我救赎中收获了圆满。拉丽莎之死成了一条出路。而帕蒂出身于一个爸爸是律师妈妈是议员的家庭,姐妹都比作为体育生的帕蒂有前途,她在年轻时遭遇了强暴,为她后来的情爱之路的坎坷埋下了伏笔。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3-8-4 20:17:28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有着大部分美国小说共同的特点,即治疗各种失眠。当年我看《暮光之城》看到340来页还是多少来着,发现男女主人翁居然还没上床,用四川话说还在“欧起”,我就立刻把这套花了我差不多快300块的英文原版扔到不知道哪个角落去了。
  
    但是这本书让我坚持了下来。
  
    POV视角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本书主要的几个POV角色——帕蒂、卡茨、沃尔特顺带帕蒂和沃尔特的儿子乔伊,每个人的故事读起来都带给人一个晚上的好睡眠,但是几个人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就把人惊醒。
  
    帕蒂、沃尔特、卡茨的三人关系是故事的核心,每个人的在这共同的故事中都有独立的一个角度,包含了每个人鲜明的个性和他们自己纠结的内心。三个角度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五味杂陈的故事。在每一个人自己的角度里面,无论是帕蒂、沃尔特还是卡茨都像是一个神经病。但是三个“神经病”的结合,使得三人的复杂关系让人理解。
  
    看上去这本书有一个不错的结局,至少帕蒂、沃尔特和卡茨三人的关系得到和解,但是个中滋味着实令人唏嘘不已。这不是一个悲剧的结束,只是一种解脱。悲剧来源于三人各自扭曲纠结的人格,正是这些多变的扭曲的无耻的人格让三人陷入深渊,而也正是这些人格又让他们最终从深渊中走了出来。
  
    而让人惊魂不已的是,这些人格不止是存在于小说之中。
  
    书名叫做自由,书中的人物渴望心灵的肉体的自由,却被这种渴望纠缠束缚在牢笼之中,痛苦不堪。看着这种痛苦,想起一种说法,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而真正的悲剧应该是,拿出一种痛苦来告诉你,看,你也一样。
  
    平静的开始,平静的结束,这是我喜欢的小说开始和结束的方式。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发表于 2013-8-5 18:33:47 | 只看该作者
  《自由》给我一个窥视的机会,从西进运动到20世纪中期的反战hippee到性解放,抗争,深深植根于美国文化。但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国,同样是抗争,但对象是人性。Walter对商业欺诈的抗争,Patty对中产家庭禁锢的抗争,Joe对贪婪的抗争。在虚荣、占有等人类劣根面前,是妥协还是抗争?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8 03:54 , Processed in 0.0463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