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1#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这本书.
  
  生命里何以轻?又何以重?
  时间一直都是在流逝的,记忆却层层叠加.我们最终拥有的,不还是虚无的记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2#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 只看该作者
      先谈谈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永恒轮回学说”——
  
      永恒轮回学说是尼采对古希腊哲学中的一种观点的改造。它用一种轮回的观点代替了那种认为时间和历史是线性发展的观念。尽管对于如何解释这一观点存在着不同意见,但是思考它的一个有用的方法就是:如果你认为将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生活中的这些事情,就像生活在重复其自身,那么,你将如何行事?隐含其中的其实是这样一种劝诫——要在我们自己的每一次行为中来确立自己的生活。
  
      荣格在关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研讨班中,探讨了自我与人格面具之间的一些关系。所谓人格面具(persona),是“一种为了适应环境或个人利益而存在的功能性情结”,基本上它不是真实的存在——它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于人应该如何行事所达成的一种妥协。“人格面具是一种伪装。换一种叫法,可以说是一种二维的存在”。(与它密切相关的是“阴影”这一概念,荣格称之为“对完整的自我人格构成挑战的一个道德问题”,亦即“现存和真实的人格中的黑暗面”。如果我们力图将阴影整合到人格中来,我们就得接受自己跟其他所有人一样也有这样的黑暗面。这种整合是困难的,并往往会引发某些抵制。整合的失败将会导致诸如强迫症或强迫性神经病这样的失调状况,因为我们过分执着于阴影之上。)有时候,我们会过分依赖于人格面具,产生荣格称之为“膨胀”(inflation)的情形——与人格面具的同化将可能使得接纳和处理那些与阴影相关的难题更加棘手,或者将导致一种对于自我的自卑感。
  
      荣格谈到,我们必须接受“在某种意义而言我们的命运自始至终就是我们的选择”。既然世界是因为人类的心理状态而成为其现在之所是,“我们只能认为我们所遇到的一切,由于其在人力所为的范围之内,因而都是我们自己所选择的,是我们特殊心理状态的结果。”承担这一重负是件困难的事。我们面对周围世界而戴上的人格面具,其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可以说我们的人格面具是强加给我们的,而实际情况是“你只能因为戴上人格面具、因为允许自己被周围环境毒害,而谴责自己!”
  
      我在05年5月8日曾经莫名其妙地写了这几句话:
      “重生,究竟意味着永乐?还是永劫轮回?
      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双料背离。谁也不能保证,在历经“自我毁灭”与“无尽等待”的炼狱后,就能如期所愿。所以有时候,“诉求圆满”与“弃世逃避”是同义词。不满足使选择有了借口,选择的泛滥使自由更加不自由……”
  
      前文就当是对这段话的解释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3#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 只看该作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书名好像更好些。being翻译成生命其实可以翻译成“在”。叫《存在中不能承受之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4#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 只看该作者
  书是在大学时看的,从同学那儿借来的。
  记得一些段落,但还是觉得很多说法相当到位。
  比如,生命是没有预演的草稿,只有一次。媚俗什么的。。。
  
  电影部分看起来觉得很好笑。因为先看的书,而且不止一遍的看了,然后,你看见主角想当然的在大街上,在酒馆里说着有哲学意味的台词---别扭又好笑。
  
  然后努力说服自己,电影是电影,书是书。
  恩,不过于苛求,电影也是不错的。让我意外的是托马斯居然是个年轻帅哥,哈,也许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吧。
  
  无论是电影还是书,都不是让人失望的作品,我喜欢。
  会一直看下去的书。
  电影也会重新回头看。
  
  你觉得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5#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 只看该作者
  充满哲思的作品,力透现代社会人的呼吸困境,承受,才能解脱。
  有时会想象自己的生活也许是幸福的,也许是最不幸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透生活的本质,更极少人敢于坦率的承认这份沉重。悲哀吗?现实就是如此,亟欲摆脱的,往往是无法抛弃的,没有了依赖,似乎灵魂连21克的微小重量都没有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6#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 只看该作者
  A:这本书到底想要说什么.除了开头对命运的轮回解释很精彩以外,我真不知他要说什么.特别是最后几章,都没兴趣看下去了.
  
  B:一本小说有时候是不能以好不好看来评价的.一本小说的妙初也并不是每个读者都能领略的.自认算个三流读者.关于这本书.
  1阅读的障碍
  故事本身读起来是不费力的.障碍首先是翻译上的问题.比如媚俗一词.怀疑这个翻译的贴切读.也许中文中没有可以和原文想对应的词汇.比如关于两种同情(compassion和pity见P23-24)的探讨,就好比中文中区别寂寞和孤独一样,而都译为同情,阅读的趣味实在是大打折扣了.
  此外作者的政治立场也是不可以忽略的.因为对此以及历史认识的匮乏导致了<伟大的行军>一章看的很吃力.
  2开头关于轮回的论诉的确很动人(注:这个从我对<中国科幻小说精编>的评论里面也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相当令我迷醉的课题)
  3宿命
  一切都有预示.特蕾莎的安全感来源于童年生活,来源我母亲.
  萨比娜的背叛同样是有缘由的.早年生活对她整个的人生的烙印如此之深.这个注定行走,漂泊,孤独的女子.是我钟爱的角色.
  4生活的荒诞.无趣.
  萨比娜&弗兰茨.他们的关系的不对等.There is a deep gap between them.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由此,弗兰茨的种种行为简直就是可笑的.
  托马斯说,特蕾莎是一个被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顺流而下的孩子.这是一个很令人着迷的比喻.他对她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以前对任何女人的情愫.而书中又说一切不过是产生于六个连续的偶然,从主任的坐骨神经痛开始.不觉得这种俯瞰尘世的视角另人生显得如此荒诞吗?
  5关于情欲,表现的其实不在于情欲本身.而是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沉沦吧.这个在<可爱的骨头>中,那位母亲有直接表达.
  性欲不过跟食欲一样,是人类的动物属性.至于可不可以跟爱情分开,不负责任,也算是一个哲学命题吧.个人而言,还是觉得那些东西满挑战我的底线的.即使能够理解,于己,仍是难以接受吧.有调查说,广州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高于80%.
  
  A:这个!对于中国传统的道德,以及中国人特有的认识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很怀疑有多少人看这本书能接受它.反正我,无所谓,可以接受.
  另我记得特蕾莎和托马斯见面的时候,手里拿了一本<安娜卡列尼娜>.文章说那本书是***的敲门砖,我不赞同.
  
  B:特蕾莎想摆脱母亲阴影下的小镇生活.在书中可以幻想,可以忘却现实生活.而在托马斯身上,她看到了不同的生活,她想要的生活.所以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托马斯都是属于她想要的那种生活的,一定程度上,是等同的.
  
  A:这倒是可以理解.
  
  B:却有男生表示,那种独立,个性强势的女生会欣赏,却不不会娶做妻子的.What about you ?
  
  A:哈,要结婚干什么,同居不就得了!
  
  A:想说说托马斯.给这个可怜的外科医生,一生中不知道和多少女人有过剪不断里还乱的关系.他有足够的魅力去满足他的性渴望.但为何要与特蕾莎结婚?只有那个一夜情不是更美好?他无法萨比娜她想要的安全.印象很深的是她睡觉的时候要紧紧抓着托马斯的手.
  
  B:不同于萨比娜的独立和强势,特蕾莎是怯弱的.不是男性都会比较容易怜惜怯弱的女子么?甚至有人说柔弱是女子最大的武器.
  你看P17末段
  托马斯心想: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A:或许吧,这种欲望不曾体会过.每天和一个女人"共眠"能满足他的什么心理.不会厌倦么?
  
  B:<倾城之恋>中,让樊柳原和白流苏结婚的契机并非情欲,而是某个清晨醒来时,他握这她的手,他们在那一瞬间彼此理解.人们调侃说"握着老婆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怎么说呢.情欲本不能长久.可是那种熟悉却能够吧.托马斯在对特蕾莎的保护中得到某种满足.他不习惯别的女子躺在身旁,不习惯陌生的身体.可特蕾莎不同.身边躺着她,不是欲望,而是令他安心.似乎在这个茫茫漠漠的世界中不再是一个人.然而,悲哀的是,相爱并不能消解人生的荒凉.
  
  A:不过那些身体托马斯并不陌生吧.说不定对萨比娜的身体,他比她更清楚,乃至身体的每纹沟壑,每个痣,每寸肌肤.陌生这个词,未必合适.我倒觉得托马斯当萨比娜是红颜知己.在知己中,包含了一般人不认为的"性".
  
  B:看P15第三段.
  他讨厌深夜在一个陌生的身体旁醒来;男女早上起床的情景让他憎恶;他不想有人听见他在浴室刷牙,两人一起亲密用早餐也无法打动他.
  A:一个人最丑的瞬间,是早上起床的那片刻--蓬乱的头发,口中的异味,眼角的污物,都会使一个完美的形象大打折扣.
  
  B:我想陌生并不在于是否清楚状态,而在于一种认同感.他们也许是某"性友情"发展而来,但跟托马斯发生性关系的有多少女人,却只有一个萨比娜!她是太聪明的女子,了解托马斯,也许甚过脱马斯自己.其实,萨比娜未必就没想过停留,为一个男子,比如在某一瞬间,为弗兰茨.只是他一直未能遇到真正可以令她停留的人罢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7#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 只看该作者
  想说下译本的事儿。正版的呢,就只有这一个译本。可是,就译本而言,韩少功的译本虽然是盗版滴,但真的比较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8#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 只看该作者
  2月6日
    一直都想读这本书, 而且最近觉得自己很是堕落, 所以下班后就去书店逛逛,买了这本书回家。
    昨晚只读了1,感觉是非常的哲学。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9#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 只看该作者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我是在高二的时候看的。一篇文章说,有三本书是中国的小资必看的:《挪威的森林》,《情人》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虽然我从不立志当小资----没有钱啊,三本书我都陆续买来瞻仰了一下。
  说老实话,《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不想另两本让我看了又看。把它草草游览之后,随手丢在寝室里。室友拾起翻阅,惊呼:"这就是传说中的黄书!"夺去,研究了一个晚自习。回来,室友深沉的对我说:"我最喜欢《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种有内涵的小说了。"叹了口气,他继续说道:"其中有一句:爱一个女人,是会喜欢她睡觉的样子。很有道理咧!"我笑得不行了。
  高中毕业清寝室的时候把这本书搞掉了。上大学,发现学校里盗版书横行。那时《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刚在大陆有了正版,贵呀。见学校有盗版的卖,变又买了一本,重读了。
  忘记说了,我不太喜欢《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是因为其中过多的涉及到政治。我一直认为如果文学成了哲学到的政治的说教,其文学性必然无存。
  重读一遍之后,发现小说对共产主义的讨论并不让人生腻。
  而我看到最后一章,讲到托马斯和特里莎下放到农场后的田园生活。读起来意味深长。因为在前面的章节已经知道两人都丧身于车后,看到小说的最后两人参加了一个愉快地舞会,竟有些许伤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80#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 只看该作者
      我原来就知道昆德拉的名字,是从《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本书里知道的,但我没有买过他的书,具体缘由可能自己也无法说清楚。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根本没有看作者的情况下买了这本书,一读起来反而很上瘾。
     
      2006年的春节我是这样度过的,这本书+茶水+睡觉。
  
      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对于某些语言仅仅是看过,只知道有些话语引人思索,没有细想,读下来原本浮躁的心态反而平静了许多。读第二遍的时候,我逐渐的开始思考,思考一些原来也许并未考虑过的一些事情。
     
      在此,我害怕将自己看完书后思考的问题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因为一怕别人说我媚俗,二怕自己浅薄因无法理解作者的深意而误导大家,毕竟各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读完后的感受也将不一样。
  
      我把自己看完这本书的一些小考虑告诉给大家,也算是对此书的一点评价吧!
       一个人在异乡的城市打拼多年,虽事业无成,但总感觉自己肩上背负着千斤重担。我总希夷自己有一天能够抛开一切去彻底的放松自己的心情,我不敢说我读过此书后就会彻底改变我自己的那些想法,但起码我知道了,轻似乎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我仅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让人思考的书。
  
      这似乎不象是一篇评论,我仅想建议,不想干预。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5 11:25 , Processed in 0.0431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