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1#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我还不能很顺畅的接受他的书,不过我承认这是经典之作。欧洲的哲学离现实有些远。看电影更容易理解一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2#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看似承载了太多沉重的人类之河,最终却带走了一切。就像河水冲走了布拉格公园里的长椅,就像生活默默地滑过我们的皮肤,而我们却无动于衷,任其带走所有的色彩。时间,轻而易举地抹去曾经的过错与责难,那些看似沉重的东西,最终却轻如鸿毛,轻的似乎从来不曾存在过。
     合上书本的那刻, 心情又归于平静.终于明白轻与重,这对在昆德拉眼中最沉重,最模糊的对立.其实我们根本无从选择,自由与囚禁,痛苦与幸福相距咫尺.生命只是一张永远无法成形的草图,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这便是人类的限制.就好像一出生就被扔进了一条河,只能随之起伏,直至终点,再无循环往复.不可期待,也无路可逃.
      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却令我深陷其中.充满了感动和惊喜,同时带给我几位如此可爱的主人公.尤其喜爱特蕾莎,这个为追求新的生活,带着"那个世界的通行证"而来的女子,这个企图透过肉体看到灵魂的女子,就这样偶然而又必然地出现在托马斯的生命中,如同顺水而来的婴儿,唤起托马斯无限的"同情"与怜惜,并且拥有卡列宁牧歌般的情感.却始终挣扎在不安与嫉妒中.一夜又一夜的噩梦,带给她无尽的痛苦折磨.在经历了无数情感煎熬后,在她的梦中,托马斯最终变成了一只小野兔,她快乐的抱着怀里的小动物,幸福地掉下了眼泪.美好的梦境终结了她所有的忧虑:"我们终于在一起了,不必再逃了"而我的心却被这一幕深深刺痛――昆德拉最终只留给我们一个梦,和梦境中完满的幸福.
      也许是生活过于沉重,以至于许多的真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无法领悟.而昆德拉抽丝剥茧地将它们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得以暂时浮出水面,却在匆匆一瞥后,又不得不沉没.
      面对人生,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这些而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3#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很少会去买那么厚的书看,但名字很有吸引力,2004年买了,2005年读了一遍,2006年推荐给一80后读了,没什么反映,2007年我还清楚记得2005年镜子里瞪大双眼的自己。确是一本好书!要爱就勇敢去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4#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什莫拉不下来面子.
  
  我一开始看这本书.有些吃力..可慢慢融入以后发现了.人性
  
  我们都在互相剖析,也在互相嘲笑,研究么?其实谁也不能承受谁生命的重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5#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老实说,不是很喜欢这本书.虽然也像哲理小说那样谈论生与死,轻与重,但是还是流于表面.米兰昆德拉太过于痴迷于文字上的操作,虽然本书写的十分简洁、匀称和优美,但是却没有深入到生命最本质的层面去,过多于文字上的雕琢。而生命的本质,不单单是爱情,也不单单是哲理上生与死的思考。书本总是让人觉得安全,即使像死亡这类话题也是如此。而真实生活所展现给我们的要多得多......相对而言,个人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克尔恺郭尔的日记和散文都要比米兰昆德拉的要强很多,因为他们的文字更真实,是用自己的血和热情写出来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6#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在休息的时候重复的看昆德拉的这部小说,是上海译文的新版,标题改了,曾经沸沸扬扬的事,但我对标题没有意见,我喜欢新的版本,是因为译者采用的文体:平实,清晰和克制。对一本嘲讽”媚俗”(kitsch)的小说,太多的成语和文采反而是有害的。旧版在网上流传很广,那个版本的翻译本身就非常kitsch,我怀疑这也是造成许多人误解这部书,乃至误解Kitsch含义的一个原因。另外新版译本有个好处,就是尊重原版,把小说明确的划分成了一个个小节,这里的节奏感其实很重要。
  
  这部小说有过太多评论,长篇大论,充满空洞的词汇,尤其是摆着文学批评架子写出来的那些, “元叙事”,“复调小说”,“自我指涉”,“存在编码”,用这些词语可以制造出许多垃圾著作和论文,例如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我后悔看过吴晓东这本无聊的书。用小说理论去批评小说,比按照营养成分表赏鉴美食更糟糕,营养成分还可以参考,但小说理论完全是纸上谈兵。吴晓东在他书的封面上留了一句话,“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这正是吴承认自己缺乏理解力的自供状。但让他变的可恶的关键原因不是他的愚蠢, 而是他当起老师,把一种痛苦的阅读方式教给更多的人。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在电脑上做眉批,摘录那些关键的线索,从中得到了非常多的乐趣,获得阅读乐趣说穿了很简单,所以我不打算故弄玄虚的说很多废话,也不唠叨的罗列这个小说中随处可见的伏笔和呼应,直接说一下读昆德拉的几个要领,其实昆德拉的小说非常清晰,有结构美感,发现结构之后,就一点也不难懂了。
  
  1. 要用欣赏音乐(古典音乐)的方式去读昆德拉。这是昆德拉写作小说的方式。他按照动机,主题和旋律来组织他的小说。托马斯是一个动机,特蕾莎是对比的动机。 而萨比娜和弗兰茨是另一组。你能发现这些动机是如何呼应,对比,编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抽象的小说。
  
  2. 昆德拉是克制的作者,无关主题的描写都被忽略了,所以反过来说,凡是昆德拉写到的细节,都有隐藏的意图。但这个意图可能需要到几十页或半本书之后,才被你发现。你会不断发现各种伏笔和线索,有类似侦探小说的乐趣。
  
  3. 昆德拉是反现实主义的,他总是用作者或我的身份直接插话,在故事进展中揭开幕布的一角,让读者看一切都来自虚构,这个立场在小说里就是萨宾娜的立场,就是萨宾娜在画布上洒下的颜料。至于他为什么反现实主义,因为他认为现实主义是Kitsch的虚构,是虚构,但装成现实,所以是他不能忍受的 Kitsch.
  
  4. 什么是媚俗(Kitsch),媚俗不是庸俗,也不是取悦大众。在wiki上其实有kitsch从现代主义艺术浪潮说起的冗长解释。给个简明解释的话,Kitsch就是“矫情”,随时意识着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这种情绪的“正当合法”,哭不是为了悲痛,是因为应该悲痛。笑不是为了幸福,是为了应该感到幸福。以上的,基本被昆德拉看作是人类无聊的表现,是一种Kitsch,翻译成媚俗之后。就和红楼梦的意淫一样,被广泛的误解了。读这本小说,看萨宾娜怎么嘲笑Kitsch是个很有趣的事儿。
  
  5. 关于永世轮回,把它作为浮生短暂及时行乐的反面去理解就可以了。昆德拉太爱好哲学了,我觉得引用尼采很KUSO.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7#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似乎被很多人喜欢,很流行。
  我是看了封面很好看(我是个注重设计的人)才买下的。
  我以为会感动我。
  也许涉世尚浅,也许我文学功底不足,
  反正读完了仍然是不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
  是一本很淡的小说,也许平淡中见真实。
  可是我承受不了。
  我看不懂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8#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很高兴有人读不懂这本书。很怀疑有人说读懂了这本书。一本充满了背叛,逃离和回归的书。一本讲述我们精神旅程的终点风光的书。是的,是终点。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痛苦了。生活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战斗,直到最后一刻。你能有什么办法呢?灵魂离不开肉体。飞得再高的鸟儿也有回归大地的一刻。特丽莎最后也要找个寄托,沉醉在家庭的幻想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9#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相对于小说来说,电影显得太简单了。书本身充满思辩的色彩,和举重若轻的人生智慧,还有昆德拉特有的反讽和幽默。这些都是电影所不能赋予的,看电影只会加深对这本书的误解。其实本书的背景和中国的某些历史背景还是有相似之处的,看了可以让人会心地微笑。
  如果大家对情节更感兴趣,可以看看昆的另一本书《玩笑》,不过个人认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更加圆润成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20#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米兰德拉
  译者:许钧
  ISBN7-5327-3107-3/I1822
  出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
  
  
             昆德拉的轻与沉重
                一
    很早就听说过这部著名小说和它的作者米兰昆德拉的大名,那时候我听到的名字叫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不过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版本译者都变成许钧先生了,小说名也改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韩少功那个版本早已销声匿迹。
    初读昆德拉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只读了一两页,突然就犯迷糊了,开始思索自己究意是在读小说还是在读诗。这是到目前为止,只有昆德拉那种和诗相仿的语言所特有的。
    这种语言,不仅仅是浮于语言表面的文字,更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轻灵的感觉和节奏。用一个词来形容,也许就是――牧歌。
    大段大段的,关于其它某种看似与小说主线本身完全无关的描写,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普遍存在。在这本里也不例外。例如从289-291页,总共三页,全部在写斯大林的儿子的事。这看似和小说本身的人物(托马斯和特蕾莎)无关。可实际上,昆德拉却在天马行空中把自己思想的一部份通过这些表达出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当然,关于这一点,也曾经看到过某种评论说昆德拉这样做只不过说明他缺乏编故事的能力,他对于情节本身把握的不足导致他需要用这样一种方法进行写作,这点在他的新作《无知》中表现的犹为突出。
    不过,也可以说,是昆德拉对故事本身的轻视和对诗性的重视。也许我们渴望一切全面的东西,我们喜欢把故事尽量叙述的完美,导致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有太多沉重的负担,所以,反而根本写不出昆德拉的轻灵,更不会有昆德拉蕴含在文字中的诗性。
  
                二
    小说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就像是小说的几个章节的大标题:轻与重,灵与肉,灵与肉,轻与重,反反复复就在叙述着肉体和灵魂,轻和重之间的转换和倾轧。
    托马斯有无数性伙伴,而特蕾莎也许只是其中的一个,可以说肯定不是最好的一个,可是,托马斯最后还是爱上了她。不管结局如何,这份爱总是存在的。也正是因为有爱,所以托马斯最后可以作出在他以前看来是不可能的选择,可以放弃他所不能放弃的东西。
  托马斯习惯了逃避,每次都选择开车送女伴回去,可特蕾莎却是个例外,也许是特蕾莎总是习惯紧紧攥着他的手。实际上,托马斯在逃避他生命中沉重的负担(包括他十年前的离婚也可以说是这种逃避的体现),而特蕾莎却在逃避那种轻,那种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这也许是由双方的地位际遇决定的。托马斯是地位优越的著名医生,特蕾莎却只是普通的女招待。所以托马斯会害怕被压迫被束缚,而特蕾莎害怕的却是失去。
    萨比娜也是一个重要人物,或许在昆德拉心中,她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托马斯的无数性伴侣之一,而是特蕾莎的导师,她教给了特蕾莎不一样的东西,她也反映了作者的另一种价值观。
    不过,总得来看,除了两个主角以外,小说中最有趣的人物却不是人,而是那只叫做卡列宁的狗。在小说的最后一章,写的就是卡列宁的生与死。
    毫无疑问,生与死对于一个生命而言,是一种沉重。可是一但越过生与死,一切就真的变的很轻很轻。卡列宁在它生命的尽头,肯定很痛苦的,可真的到了就要被托马斯施行安乐死的时候,却又微笑了。这个微笑难以捉摸,因为即使是作为读者的笔者,当时的心情也是沉重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微笑反映了卡列宁的什么态度,它至少反映了作者本人的一种态度。
    当然,这个小说和昆德拉其它作品一样,总会看到一个独特的时代背景――布拉格之春。也许当年发生在布拉格的一切对于昆德拉本身来说,也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所以他当初会离开祖国捷克,来到法国。而小说中,托马斯的逃出布拉格去法国的经历也许就是他真实经历的映射吧。
    可是这种记忆不可忘却。所以昆德拉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写到了布拉格,不论是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是《生活在何处》或者《无知》等,总是充满了对布拉格的逃离或回归。或许这也是他所想要写的轻与重的一部分。无论如何,他总是给我们这些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的平台,否则在一个完全架空的历史时空中去理解一些看似荒诞的行为是很困难的,可是,当我们回想起布拉格当年的种种故事,一切似乎就要容易一点
    有了一个时代背景让你去时时回顾,读起故事来自然会轻松一些。  可是,老用这样一种沉重的枷锁去限制自己,真的可以吗?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放弃这样的沉重而去对这部作一个延伸阅读,是否有助于我去理解书中那些故事之外的东西。
  
                   三
    昆德拉是一个标志性人物,他的价值不可忽视。最起码当周围的朋友问我有什么好书的时候,我总会向他们推荐昆德拉和他的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许这本书在我看来最特别之处就是它作为一个小说而忽略了情节。昆德拉并不刻意去编这个故事,也许故事这个对于小说家来说最沉重的负担被他给抛开了。可是,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也必然面对也许是他所不能承受的轻。对于昆德拉的书评不难见到,我就曾经看到了批评者说昆德拉正是因为缺乏编故事的能力,所以只能选择这样一种独特的写法。
    我却不想对此多于置评,也许是角度不同,我想一方面侧重的是他诗性的语言,这是一种在铺天盖地的媚俗文学中所完全找不到的语言。我认为,在这样一个灵感干枯的年代,诗性真的很重要。另一方面,本书最值得一读之处自然就是昆德拉对于轻与重的思考。本书的封底在关于这本书的一些介绍中,最后一句话就是“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也许,每个读者读完以后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理由,而昆德拉则是提供了我们思考的平台,尽管在字里行间,他也许也做出了他自己的选择。
  
  
                       作者:流星闪电
                  mail:meteorlightning@gmail.com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5 02:39 , Processed in 0.0507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