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1#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想到了一座寺庙,前面开满了鲜花,后面也开满了鲜花。我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在漂流中,爱,如何可能?
  
  漂流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爱的最初,是在这条河流中捡到的一个篮子,最初的婴儿躺在这个篮子里,一声不吭,或者哇哇哭泣,特丽莎就是这样一个婴儿,被托马斯在一个捷克的小镇上捡到了。一个花花公子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展开了行程。
  
  昆德拉过多的议论,减弱了整篇《轻》的艺术感染力,但我们读这篇小说的时候,仍然能感受到沉重和轻松的幸福,一段漂流中的爱情何以能打动我们?——它与我们的爱情之间有什么区别?
  
  首先,昆德拉的叙事是节制的,他不故意拉长、或者说缩短事件的本来面目,他不依靠一些外在的巨变来推动,或者说减缓事件的进程。——只有爱本身的面目能够打动我们,花花公子托马斯并不把自已的过错归结为任何外界的力量,他对特丽莎的爱情也充满了真挚、疑惑、惶恐、欣喜……这中间技巧的东西是不重要的,昆德拉依靠的是人身体内部的东西来展开叙事。
  
  昆德拉的感慨太多,但他的叙事从不煸情。无论是萨宾娜在房间里想到出走也好,还是一条叫卡列宁的狗的死亡也好,没有任何刻意的煸情手法,一次见面来得平平常常,一条狗的死亡来得平平常常,作者在叙事时依靠的仅仅是人之常情,“只有平常的东西能够打动我们”。——平静而且有力的叙事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昆德拉的小说之所以无法打动斯德歌尔摩的评委们,在于他评论的冲动太强烈了,这种冲动摧毁了他的艺术成就。但他的小说有重量,是有别于今天我们的爱情的。——重量,是衡量一本伟大的书与“我们的书”之间的试金石,作者没有用大量的“书面体式的对话”、“王朔式的对话”来败坏我们的胃口,作者宁肯让自已的对话来得简短,让自己的书变薄,也要保持自己作品的质量。
  
  既使是议论,昆德拉也是有所节制的,每一本书,他的思想触角只聚焦于一个主题,这种对主题的精简追求是极其重要的,否则,议论会彻底摧毁一本书的美感。
  
  鲜花如何盛开?——选择一块好的土壤,有所放弃地吸收营养,对阳光和雨露的尊重,克制自己其它花苞的哺育,专心致志——只有这样,一朵鲜花才可能盛开,这不是一种“空”的禅意的揭示,而是在过程中,让人性的光辉得到光亮。
  
  前面是鲜花,后面也是鲜花,捷克的春天,不是一粒尘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2#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仍然处于大家所说的“N年前我看着它没有多少感觉”的阶段,也不知道这阶段要持续多久。不过我确信大部分人的初读都像我一样,支离破碎。当然支离破碎的它也是可以读的,并不能损害太多什么。
  
  新版的名字总感觉别扭,原来那个太入人心了吧。陆智昌的封面没有不好,大家都拿去用才不好。素淡中的那一抹浓艳的边让人恍惚。翻译时段落明晰很好,可语句有些别扭,大概待到我能深得其神髓时才能辨别优劣。
  
  十八岁看到那狗,二十八岁可能看到不能释怀的性爱,三十八岁也许能看到时代变幻,四十八岁该看到虚幻和讥讽的重量,接下来还能看到什么呢?拭目以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3#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一直都在讲述着轻与重的故事.其实也就是责任与背叛.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说自己的一些责任与职责很沉重,令人疲惫.譬如爱情会让人受伤,工作令人不堪重负.但当我们选择逃离和背叛,选择远离这"人无法承受之重",我们获得了自由与解脱了吗?没有,作者用这本书来诠释了这件事情.当一个人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当把一切都背叛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自由也是这样难以承受---生命之不能承受之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4#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看这本书。第一次看是去年夏天,朋友寄存了这么一本书在我那儿,没事翻了一遍。
    可能是自己的人生历炼不够深,这本书还是没太看懂,说到底应该是没沉下心来看这本书。写得很有哲理很有内容的一本书。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与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至少这一段话,比起看第一遍来说,更能够理解一些。
    原本以为自己不能再承受的一些东西,在放下之后,变得更为难以承受。那是飘着,自由却又毫于意义的感觉。现代人的压力都很大,但有压力总比没压力好,有压力至少还有了意义。
  
      “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急切地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那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向他的奉献给予,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为什么米兰.昆德拉能这么一针见血呢。自己想了很久没明白的事情,居然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特丽莎在看到卡列宁(陪伴了她七年的一条狗)因患癌症快要死去的时候,感受到了她和它之间的爱。她从未怀疑过这份爱,因为她爱卡列宁从未有想过能从它身上得到什么,事实上它也不能给予她什么,也从未想过它会不会也“爱”着她。可是人与人之间会有这么简单吗?至少她还有卡列宁的陪伴,失去的时候她也会感到难过,所以她从来不会觉得不能爱它。
    其实对这段话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还需再根据文意做进一步了解,等什么时候有兴致看第三遍了再说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5#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很难理的书,不知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刚看时有些不理解,觉得作者有啰嗦。
  后面才慢慢发现作者好像想表达什么。
  但是偶经历的还是太少,所以很多地方都不能理解。
  有些觉得书中的男女主角是不是有些想得过头了。不太能理解。
  说实话,这本书很怪。因为他有些枯燥,一般枯燥的书会让人想睡觉,但是它却不会。
  或许它就像杯茶,还是需要让人慢慢的品尝。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6#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当初借的是半新不旧的一个版本,捧着很不舒服。文字看着也没通常的小说那样流畅温润。但是是很好的书,很好的作家,敏锐而细腻。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剖析的入木三分,甚至感到人性的可怕。他会关注我们忽视的任何东西,然后以我们熟悉的方式阐释。如果你想成长,那么阅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7#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之一——灵与肉
  
  刚才,写日记,提到灵与肉
  为了避免贻笑大方
  上网检索了一下别人的用法
  碰巧,搜索到《生命之轻》
  此书有一部分的标题就是灵与肉
  
  十多年前就知道此书
  原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近来译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少不读红楼
  我是同意这段话的
  没有足够的经历
  难以引发共鸣
  
  《生命之轻》
  一个飘零的小国
  一群精神、肉体困惑的人
  祖国、自由、爱情、欲望
  寻常少年郎是难以理解的
  
  我是寻常人
  所以十年前的我是读不懂此书的
  
  2007年5月1日
  放弃了下楼买鸡蛋的想法
  迅速浏览了全书
  思绪飘荡
  
  在我烧水的时候
  看着窗外的蓝天
  我在想
  我们现在算是幸福了
  没有××××监视左右——××也曾经遭遇过这个问题
  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很多东西——想想小时候的粮票、布票.....
  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如果想出国居住一段时间也是有可能的
  
  在我煮面的时候
  看着翻滚的白沫
  我在想
  “你会离开中国吗?”
  这句话,是偶像问我的
  那是2006年生日
  我与偶像两个人爬香山
  他问我:如果战乱,要不要离开祖国?
  我说不会离开,因为我的亲人朋友在这里
  
  在我吃面的时候,我在想
  结婚后,我会××吗?
  我会允许老婆××吗?
  万一......,怎么办?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之二——巧合
  生命中,有太多巧合
  你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
  若干经历,尤其是童年的经历,极大地改变了人的一生
  
  “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在与机缘的碰撞中度过。更准确地说,是在与人和事的偶然相遇中度过,我们称之为巧合。‘巧合’是指两件事出入意料地同时发生了,相遇了”
  
  曾经与几百个女人鱼水之欢的他,“一个小小的玩笑就使他选择了这样一个毫无机缘的可怜的乡间女招待,竟然作为他的最佳伴侣,进入了生活!”
  
  此前,他“告诉他的情人们,只要有外人在身边他就不能入睡,半夜之后都得用车把她们送回去。”
  
  “这一次,他在她的身边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她还握住他的手睡着。真是难以相信,他们整夜都这样手拉着手的吗?”
  
  从她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
  “她叫完了,便握着他的手在他身旁睡着了,整夜地握着,还在八岁时,她便一只手握着另一只手睡觉,并使自己相信,她握的这只手属于她爱的一位男人,她的终身伴侣。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了,她梦中如此顽强地握着托马斯的手,是因为从孩提时代起就训练出了这一习惯。”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之三——睡觉
  “他得出结论:同女人××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岂止不同,简直对立。”
  
  对于28岁的我而言
  已经过了向往××的年代
  而是渴望安心的睡觉
  
  我要创造一个氛围
  能够让自己与老婆安心地睡觉
  在租的房子里面
  很多女人会不安心吧?
  
  现在,我是没有这个实力的
  索性,单身好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8#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17岁第一次读时,以为自己懂了很多。
  20岁翻出来,随便看一些句子,然后再读一些片段,最后忍不住又把书读了一遍。原来我什么都不懂。
  现在想起来,应该是明白一些东西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9#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很多时候,发现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就像是灵与肉的关系。无法完全分割,又不能全然融合。若是能达到某一个顶点,不是幸福至极就是悲哀至极。
  我想起特莉莎的那个梦,围着水池转圈,我可以看见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她知道那个男人的心在,可是依然无法接受现实里的肉体被判,仿佛一场恶梦。只是醒来,生活照样要继续。而托马斯也深知自己无法改变肉体满足的生活,但又抛不开灵魂那一端的女人。就是这样,不断地奔向死亡。
  我曾经问朋友,这本书里的结局算不算好,他说不算。因为他们的爱,到最后都已经耗尽了。我一度倾向于这个观点,然而此刻,我忽然发现,也许一同死去是他们所能拥有的最好的方式。这是一种平衡,不用再为了灵与肉的天平而烦恼。人生的轻与重在于可否选择,若身不由己,再沉重也是无可抵挡的轻微,而选择在手,似乎可以随意应对,却有着衡量的种种压力。
  思与身,有着矛盾与统一的关系,以不同方式装载在同一个躯壳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00#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 只看该作者
  N年前赶时髦看过这本书,确切地说,没有完全看懂。
  但其中有一段理论印象挺深: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直在寻找:
  
  一种人永远找的都是同一种人,其实也就是他自己。由于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所以他永远都找不到,所以一直还在寻找;
  
  另一种人永远找的都是不同的人,哪怕有99%的部分相同,但他只对那1%的不同感兴趣。由于世界上人人都不相同,所以他也可以一直寻找下去。。。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5 01:30 , Processed in 0.0561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