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1#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我终于发现我在阅读者这种身份中又成长了,这本书,我感觉到是一本好书,也感觉出自己还读不懂,以现在对人生的经历,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我读不出来,理解不到,有一天我一定会再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2#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刘小枫读出这本书里的伦理问题,关注人的生命感觉。显然基督教灵性写作对于他解毒这本书时深有影响的。
  这本书我花了半天时间读完,对他的感觉是生命——肉体与意识是奇妙的关系,我们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索求。
  看看《沉重的肉身》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3#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开始读书的时候是什么书都可以看,一本接着一本,最多的还是武侠小说,后来开始一直追逐名著,也许是一种标榜,渐渐开始体会到其中的好处,这一本书在我的必读书目中一直排列着,但是一直没有看,看过几页,开始就觉得很与重不同,但是现在这样的生活实在让我难以淋漓尽致的看完这本书.
  希望大家有实力就多看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4#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我曾三次看过这本书,不过说实话,直到最近的一次,或是看着书评我才明白一直困扰我的问题,重在选择,而孰轻孰重,我们不就是在选择么?
    初中有大面积的时间看书,但看的是少之又少,当时是把它当作禁书看的,因为一些情欲方面的细致描写,家长把它束之高阁,而这偏偏成了我阅读它的动力,就像人生多数时候都是被本性驱使的一样,我怀揣着异样的心理开始异样的阅读。
   而高中时候的阅读更像是解译,解译生命中存在的而又悬而未决的那些意义一样,我艰难的想着,看着,我没有读入到书中,因为我被我的疑惑包裹的过于严实而备显沉重,它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它植入我心中一块芯片,指示我这样那样,却不告诉我是谁,而我是谁,我该怎样选择。就像生命中的轻与重,谁会轻易的选择?我们大多数时候是浑噩的拖着,面对现实至于现实可能更加残酷。
   一切起于虚妄,一轮镜花水月,不都是选择的水中幻影,我们捞轻是假,捞重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5#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比《生活在别处》更为宏观的昆德拉哲学,但整体结构和叙述上没有后者紧凑。个人更喜欢《生活在别处》中的心理描写和大段隐喻、类比。
  
  爱情
  不论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是《生活在别处》,昆德拉笔下的爱情,总是一场较量。较量谁爱谁更多,较量谁比谁付出更多,较量是为了爱还是性,较量是有力量的一方战胜了软弱的一方,还是软弱的一方无形中战胜了有力量的一方。大概只有卡列宁,那条最后得了肿瘤死去的狗,能够免于这种较量之中,所以它总能令特丽莎非常安心。
  
  『她总是对自己说,她用了自己一生的软弱来反对托马斯。我们所有的人总是倾向于认为,强力是罪犯,而软弱是纯真的受害者。但现在特丽莎意识到,在她这里真理恰恰相反。即使是她那些梦,在一个男人的感觉中仅仅是软弱而非坚强的梦,也展示了她对托马斯的伤害,迫使他退却。她的软弱是侵略性的,一直迫使他投降,直到最后完全丧失强力,变成了一只她怀中的兔子。她无法摆脱那个梦。』
  
  人生
  人生充满未知,这是谁都明白的浅显道理。但实际生活中,总有人喜爱给自己设定一条看似实际的人生轨迹,并希望一步一步走往轨迹的终点。
  
  如果,人生可以用轨迹来明确规划,那么,还具备怎样的趣味和冒险意味呢?
  
  弗兰茨大概是其中最有轨迹的人物,他总是精心为自己设计各种可能性,并想像和萨宾娜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昆德拉没有让他走上这条轨迹。他看似精确的一生,最后还是出了轨,并死于异乡。
  
  『他再也无法明白自己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此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与特丽莎结合或独居,哪个更好呢?
  
  没有比较的基点,因此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检验何种选择更好。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临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象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的第一排练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这就是为什么生活总象一张草图的原因。不,“草图”还不是最确切的词,因为草图是某件事物的轮廓,是一幅图画的基础,而我们所说的生活是一张没有什么目的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
  
  “EinmaliStKeinmal”托马斯自言自语。这句德国谚语说,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象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
  
  轻与重
  这是小说的精华所在。
  
  萨宾娜穷其一生都在背叛。背叛父母,背叛媚俗的社会主义教育,背叛自以为了解她的男人。她渴望走初所有的禁锢,但当什么压力都不再存在时,轻本身成了难以承受的压力。
  
  特丽莎也在逃避。她渴望跳开母亲那个没有美丑只有肉体的世界,她无法接受千篇一律式的洗脑。她渴望“出人头地”。但,即便她从此离开母亲,生活在托马斯的生活中,她仍然难以回避,担心她在托马斯的眼里,和其他情人一样,只是一具肉体。
  
  弗兰茨也在逃避。他渴望逃脱那个充束缚条条框框的学术世界,他渴望逃脱因爱上萨宾娜而对妻子产生的负疚感,他渴望一场“伟大的进军”,从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而托马斯呢,他无法摆脱自己对特丽莎的爱,虽然一切都只是出于机缘巧合。但是他又无法停下和其他女人做爱。直到他最后和特丽莎去了乡下,他终于承担起了责任,并因此感受到了贝多芬“非如此不可”的沉重。那份重,让他感到安宁。
  
  究竟是摆脱一切的极轻,还是承担责任的沉重,更好?昆德拉没有说,但我想他是更欣赏后者的。
  
  『萨宾娜继续忧郁地思考着。她若是碰上一个要对她发号施令的男人会怎么样?一个想控制她的男人?她能忍受多久?五分钟都不行!由此得出结论,没有一个男人适合她,强弱皆不行。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痛创作旋律,交换动机(像萨宾娜和托马斯便交换产生了圆顶礼帽的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个物件所致的意思便不相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6#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文学的定义是很复杂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今天在图书馆看了一本外国文学的导读书目,很高兴看到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己的喜欢的书也被他人喜欢和推崇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在他的书中,关于“轻与重”,关于“灵与肉”,关于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我认为,灵与肉的较量写得最为让人感动,是一种生命的共性体验,包含人的爱、欲望和自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7#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很出名,很有小资气质,好像读过它就能代表自己很有文化有思想。。可是我根本看不下去,虽然我很喜欢文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8#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歡這本書......
  雖然看不太懂......
  但是覺得他把人性本能的一面相當赤裸地展現出來.....
  人對性的一種本能的、野性的渴望.....
  怎麽說呢....
  這對於我們這樣保守、含蓄的國家....
  還是不能接納這樣坦白、裸露的東西呀.....
  哪怕是人最本能的欲望....也無法這樣直接的表達出來.....
  只是我不明白.....
  沒有愛的性.....
  究竟是如何存在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9#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朋友搬家时候把这书留给我了一直没有看
  反而看了他的《慢》
  纯粹喜欢其中一段话而已
  小说本身还是很多地方看不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0#
发表于 2012-8-28 13:50:4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是在高一,完全没有看懂,脑海很错乱
  第二次读,终于明白了时空关系,看到最后,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
  第三次读,大概从卡列宁死时开始,默默地泪流,直到最后.
  
  那时我相信,这就是爱情,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平凡的爱情。纵然大背景充斥了政治、战争、宗教等一切让个人命运显得极端微小无关紧要的东西,who cares? 只是当特丽莎诉说噩梦时托马斯感到自己的指尖隐隐作痛,我俩之间的一切connection在那一瞬间充分体现...
  
  我们悲哀,因为走到了尽头,
  我们快乐,因为我们在一起.
  
  最后这一句,让我嚎啕大哭...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3 23:12 , Processed in 0.0571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