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1#
发表于 2012-8-28 13:50:21 | 只看该作者
  庸俗  低俗  媚俗  我要反三俗(大声点儿)!!!呵呵呵。。。
  
  究竟在肯定与否定着什么。。。
  
  谁又能  真的  不  媚俗  呢。。。
  
  。。。不  媚  俗  可以  走多远。。。
  
  。。。勿求绝美,必然媚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2#
发表于 2012-8-28 13:50:21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相信男主人公喜欢过特丽莎
  
  对于他来说,他宁愿她像萨宾娜一样,不成为他的负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可为什么他会对她有种要照顾看到她跟别的男人在一起有吃醋的感觉呢?
  
  是因为特丽莎紧紧地抓住了他!
  是她给了这个男人"你要照顾我对我负责"的感觉,不然我就去死..
  
  这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没有物质的重量,没有体积,甚至是看不见的
  生命中没有比它更微妙更轻的东西
  
  可是这对一个没有过责任概念随心所欲的男人来说
  它像一座五行山
  你承受不了它的重量
  
  于它自身
  没有东西比它更轻
  因为它仅仅是一种感觉而已
  
  于一个人
  却是不可能承受的轻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3#
发表于 2012-8-28 13:50:21 | 只看该作者
   萨宾娜一生都在与媚俗抗衡,可是她最后还是让步了.
  其实看书是一种喜悦,能从中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了,并不一定要
  看得很明白的.
      名著的定义是什么?米勒的<北回归线>应该归在哪一类小说?色情?
  没有标准的,看任何书只能用喜不喜欢的问题而已,对很多以看书
  是乐趣而不是任务的人来说.
      始终忘不了那个在悬崖边守望孩子的十六岁男孩.
  很多伤感的小说,臂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挪威的森林>......
  说不出的喜欢,我并不是自比,我可以说不是迷惘的一代,我只是
  在那些类似作者本人的独白的文字中得到淡淡的喜悦.
      村上春树曾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
  生的一部分并存.
      可是当一个人只剩下生命的痕迹时,那还有别的意义吗?我不
  知道,我只知道我活着,满怀喜悦的活着,或许逃脱不了媚俗,可
  还是快乐着的.
      生命的尽头是什么,不是死亡,是完成了你要走的路之后的那
  种无憾.
      我看的第一本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是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而是<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因为真正的生活在别处.
      这小说很容易让人想起作者的国家,捷克,那布拉格的春天.就象美
  国的旅欧作家一样,永远在路上.
      一个人只有生活在别处,才能看得到他自己.
      如果没有后路可退,那只有继续前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4#
发表于 2012-8-28 13:50:21 | 只看该作者
  仿佛被驱赶般读完了这本书
  不时被触动
  不时好像懂得了些感情和人性中真实但残忍的东西
  但总的来说,我没能消化
  还算庆幸的
  很久前听说的这本书
  只是最近才读
  若是早2年
  对于我将是不适时的
  30岁以下的人说 看明白了
  我就不明白了
  mission impossible嘛
  
  感受,只是因书而起的自己的感触:
  爱情很重 当时觉得非他不可
  爱情很轻 不过是一场偶遇
  我们有时不顾一切
  倾尽自己的力量 纵身跃去
  却如一片薄羽在空中
  只是为了一些很可笑的东西
  当时确是那么毅然决然
  这一些,有关书:
  媚俗,这个书中的词语
  让我很感慨
  但不敢评说
  我太浅
  粪便,有趣的可笑的像故事但相信它是事实
  它让我想不少,不知是不是身在机关的人的特殊感受
  狗狗,爱人不如爱狗?
  有人说过这么句话吧?
  我对动物打小有些恐惧
  恐怕是不会到这个境地
  但是男人带着气味的头靠近女人发现她无比悲哀神情的那一幕
  我的心底如女人一样哀伤着
  
  这一本书,慢慢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5#
发表于 2012-8-28 13:50:2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自由的飘逸,一个沉重的艰辛,但是直到最后还是沉重的幸福了,一个人再怎么飘荡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要有定下来的时候的,没有人想要孤独的活着,如最后两个人幸福的走完了最后,哪怕他们有再多的分歧。承担越多,才会越觉得充实,人就是奇怪的生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6#
发表于 2012-8-28 13:50:21 | 只看该作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纽约时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简介 ······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米兰•昆德拉于中国,是个并不陌生的陌生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为了告别的聚会》这些让多数国内读者如雷贯耳、又有一些似懂非懂的语言就出自于这位捷克著名作家之笔。但是,直至上海译文出版社获得昆德拉13部作品的独家授权前,米兰•昆德拉的作品都是经删改或译自英译本的“非法出版物”,读者始终难以一窥米兰•昆德拉的真貌。  
    这本书不仅是米兰•昆德拉作品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出版,而且改编剧本《雅克和他的主人》之前更从未被译成中文。米兰•昆德拉对作品的翻译一向慎重,他严格要求翻译其作品的人要以他直接撰写的或亲手校订的法文本为准。这位由旅居而定居而入籍法国的捷克作家早已经视法语为他的第二母语。上海译文版的“昆德拉”全部从法文重新翻译,都源自法国著名的伽里玛出版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7#
发表于 2012-8-28 13:50:21 | 只看该作者
  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激情澎湃的大学时代。那时候总觉得有很多书要读,要读很多书,事实上却大都浅尝辄止。被茫然、冲动控制着的头脑,总是显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有时候茫然地头脑一片空白,像个白痴一样;有时候脑子里面却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没有被引导,一排混乱。一直到很久以后,在清华大学的一个课堂上,我才知,这种状态和学识多少没有关系,而是有些心理疾病的隐患。
  一个在山村中长大的孩子,突然之间来到了繁华的都市的感受,有时候是没有办法想象的。巨大的视觉落差,强有力的心理冲击……很多年之后,我都对自己能够顺利地度过那四年孤独的岁月心存感念,我知道我是有真主庇佑的宠儿。
  
  然后就是2004年了,买了这本书,翻阅了一些章节,有些陌生,有些熟悉,感人至深。然后推荐给了我当时的搭档去看。书还没有还回来呢,人就已经去世了。你看,世事就是这样,从来就没有给你足够的时间,让你做好心理准备。你只能逐渐地适应,一个人慢慢适应。
  
  生活里面有些不能承受之轻,更多不可承受之重,但无论如何也得承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8#
发表于 2012-8-28 13:50:32 | 只看该作者
  这就叫做一意孤行。明知道这本书早已被炒烂了大街,我还是来饶舌了。
  
  一千个字太啰嗦了,一首诗也太啰嗦了。
  
  昆德拉让我尝到了"轻"的味道。"轻"有时是对重的一种反抗和叛逆;有时是失重后的永坠的虚空之感。所以是不可承受的。"轻"是一个为作曲家心碎的"半音"从它的乐章中逃出来,可以表示一切音,同时什么音也不是。只有自由,没有必然。
  
  那么,当我们倾听莫扎特第九交响曲,时而捕捉到那个特别悦耳的音符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悦耳只是音与音之间的落差,并非是某一个音本身。季节只有两个:夏和冬。许多人喜欢春天同时喜欢秋天--那只是季节的落差。却不是季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9#
发表于 2012-8-28 13:50:32 | 只看该作者
  他和她在去往温泉旅馆的路上。
  他们又怎么会知道两个小时后他们就会死去。
  他们在那里度过了一个美丽的下午。
  而美好的时光又总是那么短暂。转瞬即逝。他不愿意面对自己。
  他们到这里度假是因为他们刚在家里吵了一架,
  在车上,来时的路上,
  他们在车内也有争执。
  但如果他们知道自己会在两个小时后翻下山崖。他们还会不会这样。
  其实有时候吵架会使我们之间的感情深度得以体现得更为赤裸。
  谁说吵架不也是一种美呢?
  一种暴力的美。一种情感的喷发。
  就像初升的太阳要把光喷薄欲出那样。
  
  
  他们下车走进酒馆。
  远远地就听见里面的爵士乐流淌出来的声音。
  他们和人们一起跳舞。
  沉浸在忘我的时光中。
  抛弃了回忆。
  只是把他们置身于这温暖的人群的呼吸中,人群的包围里。
  好像世间什么都不存在那样。没有时间了,没有空间了。
  只有他们自己忘我地舞蹈。
  
  
  再回来的路上,没有人关心他们在车里说了什么。
  是什么让男人或女人分了心,
  以至于在下山路上翻下悬崖,
  他们死的时候手没有拉到一起,目光也没有交汇在一起。
  他们只是惊恐地看着前方。
  在坠落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原来爱也是这么脆弱的,无力的。
  
  
  我想象两个人面对面。
  互相用枪直指着对方的头颅。
  那一刻,我能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什么,是对爱的渴望,还是对生的留恋。
  我看到他们。
  他们是那么强烈的留恋于世间的美景。
  为了爱。
  
  
  只是,如果两个人背对背,流着眼泪,
  他们又能否察觉对方的伤心。
  也许他们都堵上了彼此的耳朵,为了他们听不见他们感情的深度。
  是眼泪落入大海的声音。
  
  
  现在,我唯一能想起的,只是两个人在酒馆门口,打开门。
  看见里面的光流泻在他们的脸上,既温暖,又安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0#
发表于 2012-8-28 13:50:32 | 只看该作者
  看过韩少功写前言的那个版本,感触很大,那时候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尤其读到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彩排的机会,类似这样的话语的时候,至今仍深深感动。
  
  我有个思维习惯,就是看到美丽的东西总想着下次再来看,做数学题总想着再检查,所以第一遍总是马马虎虎,可是数学考试时往往没有检查的的时间,而美丽的东西从不为谁停留。我错过了很多。这个时候就会想起这本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3 02:21 , Processed in 0.0494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