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1#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在图书馆偶然看到其中的深刻的一系列语词后,就开始关注她!
       托马斯从不同的女人那里得到温存,感受到快感并且一度乐此不疲。但当他在一个普通小镇上遇到一位平凡的酒吧招待女后,他便一步一步从之前那个污浊、淫乱的漩涡中走出,回归到那种平静的生活!也许是特丽莎给与了他真正想要的,即便之前他一直逃避!他给与使特丽莎感受大地的力量,而特丽莎让他发觉活着的真正的意义!他们两就是一对共生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2#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是我最早看昆大叔的书
  看了两遍
  昆德拉的文字总能很轻易地直指心底,彻底被击中,竟可以如此相通
  太多想说的时候,反而不知从何说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3#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专业学习很少规定课堂阅读。
  张小亮说这学期我要着重讲讲米兰昆德拉。
  我爱张先生一张娃娃脸 与人谈话笑眯眯还恳切
  爱他讲马克思追溯德国古典
  一路下来 通达顺畅
  
  
  总之书还没有看完。也没有什么感想。
  忘记能这么通顺无异物感的读一本书 是什么时候
  午休时间 抽根烟
  阳光晒着左半边身子 微热 一页一页
  睡意顿生
  扔下书爬上床睡觉
  那应该是每个星期三  下午上课
  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呢
  因为每次我冲出去上课 就把它落在刘小四寝室里
  任它接着晒太阳。
  
  
  ==
  十月二十三日 补
  如果按张小亮的剖析方法。
  本书又重新沦为了数千万本 听XXX讲那自己的故事 的书中的一本
  如果张小亮是一类人的代表
  那我突然觉得马克思根本没从黑格尔里走出来。
  书不能是这么读的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4#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喜欢我的人推荐我看的。讲的是有关一个男人的故事。里面有他对女人的界定,深爱着的人和与之发生性关系的;还有他做人的原则,以及由于这个原则不了了之事业,还有一点他的家庭故事。书的语言很美,作者看待人生的眼光佷冷,或者说是犀利。但我还是喜欢温暖的书,所以就不像大家力荐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5#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总觉得米的小说看起来不那么顺畅,有时候甚至半个小时只能看完一页.剧情性是他的不能承受之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是他剧情性最强的小说.
  
  思维容量庞大的可怕的老人,我们果然还是很年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6#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很久之前读的了。我想这是共性,也许能离开所爱的人,最后会跟所不能放下的人在一起。感情的长久需要的是爱情?是同情?我想应该是同情,是特雷莎那种让人不能割舍的女人才能让男主人公最终选择承受。相反的,爱情想要保持最好的方法却是分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对此书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很讨厌里面的男主人公,品行太差,实在配不上女主人公,
  唯一喜欢的是里面一直陪着女主人公身边的一只狗,可惜最后它却死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8#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這更似意識流般的生活形態,Thomas and his woman is ostracize respectively, turn out to be a sophiciticated ideology. 我欣賞他們若即若離,愛又不愛的不安感。 或者是當時作者的真是寫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9#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一直都想找个时间好好地把这本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重读一篇,很是可惜。所以它在我脑海里的印象仍停留到04年大一时第一次读的片段。读来读去,总是想能在里面找到一些东西,有趣无趣的,跟自己产生共鸣的。中国有一段时期很流行昆德拉的语言方式,读了点哲理书的人开口闭口免不了与生命有关的东西。
  
     书里面的感情表现一般,穿插着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因为读起来实在找不到头绪,后来一直找由这本书改编的《布拉格之恋》,但当你带着读本产生的感觉去看影片的时候会有种先入为主。时间场景人物与自己想像不符。
     
      生命的轻重我并没有从这本书里面读出让我唏嘘不已的东西,却使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少许的思考。有许多东西并不是自己能够改变的,个人生存背后的大环境也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些无力改变的东西只求能在一个幻想中的大环境更符合自己的理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0#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神舟七号飞船的宇航员回到地上,大家从外面扶着他们出来。我刚回到家,手里拿着这本从安徽书城买回来的书。我在改建后的长江中路上行走,觉得宽阔的让人记忆错位,只有当走上书城那被劈砍的只剩半耷的楼梯时,才寻回一点过去的空间感。
  
  更何况,路上的行人密度仿佛并以前小了许多。
  
  我拍了照片,发给她,说现在通车了都。她说,每天上下班都经过。
  
  书城里很惊奇的在外国当代小说柜子的最上方整整齐齐摆了四套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好壮观。这套分上下册的书的书脊是安兰德的脸庞,三双秀眼扬眉望着你,哦,还有一副上下册摆反了。
  
  安兰德下面,是一整排的昆德拉。错失的记忆再次迷惑我,让我感觉这套书的装帧已经绝版,就是书套上竖着一边白色,一边油彩画似的绚烂。看了其中一本的价格,才22块,好便宜,我买了。前段时间,无欲哥哥在回复我的日瓦戈医生评论时,曾说这本书的文字,比电影更好。
  
  那还有什么犹豫的,我买了。
  
  昆德拉的书,大学时候有一位好朋友看他的《玩笑》,看过之后直夸好,我那时读的多是伊里亚特之类的,心想昆德拉还不着急。这位同学大学时候在我印象中只看过三本小说,还有两本分别是我借给他的1984,和图书馆的《好莱坞的娘们》。后来有一年在上海,晚上突然接到陈刚的电话,说他要回老家了,让我去把他的书都拿回家去。我接收了一些,包括昆德拉的书,但是其中没有这本。
  
  后来陈刚当然没有回老家,他现在的藏书,我也根本拿不动了。
  
  但是拿回家的昆德拉却没有完整的看完过,都陆陆续续翻了翻。总觉得这位作家的小说脱离不了一些特定的主题。
  
  比如布拉格之春,比如关于小说这一表现手法本身的探讨。
  
  那么,简单说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罢。
  
  朋友曾说过,《布拉格之恋》也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电影版,很适合和女友一起看,情到浓处,便可以圈圈叉叉了。就像歌里面唱的那样,我看《布拉格之恋》的时候,没有女友,等我有了女友,我哪里还管什么《布拉格之恋》啊。
  
  不过电影倒是真的删减了大部分原著的内容,除了留下特蕾莎和萨宾娜二位的眼神和绰约的姿态,让我在看书时候有了形象的参照物。围绕萨宾娜的两个大章节,基本上在电影中不见踪影。
  
  扯得太多了,还是要谈书本身。
  
  全书一共七章,三位主人公各占两章,名叫卡列宁的狗占一章。昆德拉的手法很复杂,但也许也是随意。他分别从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再特蕾莎,再托马斯,再萨宾娜,最后卡列宁的“叙事维度”来推进小说进展。并不是单纯的换主视角,而是换“心理视角”,在特蕾莎的章节,她的梦,她的回忆,她的痛苦,她的经历几欲让读者跟她一起崩溃;在托马斯的章节,他的隐私,他的手术刀,他的绝望,又让读者深入体会托马斯的言行;在萨宾娜的章节,“主体”成分淡出,是独立成章的故事,如果说托马斯和特蕾莎的互相纠缠是一条河,萨宾娜的故事就像是河上的一条船。
  
  我们站在船上看河水湍流不息,但终有一天,船会离开这条河,驶向另一条河,甚至大海。
  
  布拉格之春,布-拉-格-之-春,越是被揉碎的花朵,我们越是怀恋她的骄贵。书中更大的篇幅谈论的并不是布拉格之春本身,而是当她被揉碎之后的形貌。作者并不带着探讨的口吻和你谈论这些事情,他只是在自己不停地做一些证明题。证明极权主义和其他一切专制制度的媚俗性质,证明历史的草图性质,等等。作者总说,巴门尼德看来,重是负,轻是正,他自己将沉重的话题直截了当的搬出来开始演绎和比喻。也许是想为书的重量剪掉几分?
  
  如果删掉所有对沉重命题的探讨,略谈那些淡忘的历史事实,这本小说,会不会读起来更好。
  
  我总觉得,好的小说的第一要素是吸引读者兴味盎然的读下去,如果看完之后,能有所思考,当然更好。这种“夹叙夹议”式的风格,堵塞了所有想象的空间。好比不留一丝白地儿的水墨画,有点看辋川图的感觉(只能说有点儿)。
  
  前不久,在寿司店里送一位美国的EP回国,我对面坐着捷克来的新Producer,和他聊起昆德拉,他只说这个人在捷克国内并不有名。我们看昆德拉,有几分是因为他描述的爱情关系很生动,也有几分好像是在说着咱们。但是你瞧咱们是怎么干的呢,桌上有七位,两位美国人,一位法国人,两位中国人,一位捷克人,和他的斯洛伐克女友。常任理事国的子弟觥筹交错之间总想找个Cheers的由头,都找遍了,不知谁兴起,说,For Russia!于是五位都满面红光的说,For Russia!捷克的Producer涵养很好,脸上还挂着笑,但绝不碰酒杯。那位斯洛伐克女子,虽然不太会英语,也多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翻了翻白眼,没理我们。我们哪管三七二十一,就喝光了杯中名为Cloudy的日本清酒。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3:33 , Processed in 0.0428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