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1#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小说在开篇大谈永恒回归。于是很多邪恶帝国的轴心国子民一说起这部小说,便滔滔不绝的谈论起永恒回归与短暂生命之间的冲突。这让我想起昆德拉在某次说起的一句话:
  
  “捉傻鸟的夹子。”
  
  该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是昆德拉喜欢与邪恶帝国的子民开玩笑么?
  
  昆德拉在一个音乐世家长大,因而可以武断的认为此人的作品大都有着明显的音乐特征。事实也大致如此,他自己在多次就提到作品结构和音乐结构的关联,将自己作品与各种音乐家的作品关联,在评论中时而说小说时而分析音乐……
  
  那么音乐特征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睿智的先人们总结过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优秀音乐的一个特征就是很少用“赋”,但是有着奇妙的“比”以及完美的“兴”。
  
  但要命的是,什么属于“比”,而什么属于“兴”?钱钟书在《管锥编》拿儿歌里面举了个例子:“一二一,……”,钱先生认为开头的“一二一”便是所谓的“兴”。
  
  昆德拉的作品也是如此,“兴”常常用到,尤其在开头部分和主题的轮换之间。可惜,我在邪恶帝国的轴心国长大,从小靠着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去博得师长欢心。昆德拉的“兴”,对于我更像是个恶作剧。
  
  永恒回归也罢,巴门尼德也罢,从音乐的结构分析均属于前奏。那,前奏是什么?好像是种形式吧,后面提到的巴赫的平律钢琴曲每首都带有自己的前奏。
  
  回头再看看小说的结构,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伟大的进军、卡列宁的微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么划分:
  A. 轻与重、卡列宁的微笑(算是轻与重的变奏吧)
  B. 灵与肉
  C. 不解之词、伟大的进军(不解之词的Redux)
  
  那么整体的结构就可以划分为:A-B-C-B-A-C-A,有趣的一点是昆德拉把每个单元都划分的比较平均,按照这本书的版本的页面数量:45P - 52P - 55P - 56P - 80P - 50P -40P,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昆德拉曾提到的巴赫弄出来的对位法。
  
  对位法?这么多名词都是谁发明的?这些人目前是不是都轮回在今世做着IT产业?
  
  说回对位法,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巴赫老爷子琢磨出来,要给12音调来个平等化的处理。当然,以前在每部作品中一直是不平等的。可为什么平等能够带来这么重要的意义?我一直是搞不太明白。
  
  从结果看,对位法的实践带来了一个新的局面:作品中各个部分没有直接联系,各个部分按照音调特性排列,排列中通过对比可以体现转调带来的细微变化。也许可以这么理解,巴赫老爷子籍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音乐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主题涣散,有着难以言明的对比和排列。
  
  大概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是如此:主题涣散、结构以对比和排列为主。有趣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有趣在任何人可以喜欢任何主题或者其中任何一段,也可以乐在主题的变化之中,这大概就是巴赫所谓的“赋格的艺术”。
  
  好像很少有评论家会把巴赫的平律钢琴曲集统一在一起概括,我想昆德拉的这部小说也是如此。
  
  但是,归根到底,我还是不习惯这样的书。这个需要从我的几个朋友说起,他们喜欢将我称呼为:
  
  “邪恶帝国的轴心国子民”
  
  因为,我总是喜欢有明确的巴门尼德式的答案,总是习惯循着巴门尼德式的真理之路给各种事物加以评价。当然,更重要的是从小我就立志要把自己炼成钢铁,要和恶势力进行决绝的斗争。而学习的是大写的历史,进而则是大写的牧歌。
  
  所以,很容易误解这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2#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很喜欢这本书,喜欢到原本想深深藏在心里,慢慢品味,无奈看到某位仁兄居然说这本书只看前两章就好,顿时大怒,所以,也写点东西,至少希望有心人不要错过这样一部感人和发人深思的经典~
  
  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本关于重与轻的思考的书,很多人记住的也是那关于重与轻的讨论~ 这是这本书的开始,也是这本书吸引人之处,但绝不是这本书的全部,更不是昆德拉思绪的终点~ 轻与重不过是个引子,引发了关于灵与肉的思考,引发了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引发了关于人生与历史的遐想,引发了对生命的嘲讽与背叛,引出了媚俗,最终引出了昆德拉最向往和憧憬的生活——卡列宁的微笑~
  
  起初读的时候以为仅仅是关于爱情,关于人生,至多关于历史,关于那个可怕和残酷的时代。。。 但读着读着,才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与肤浅~
  
  所有的罪恶都终将被原谅,所有的卑鄙都是预先被许可的~
  
  重让我们靠近大地,轻让我们远离生命孕育的地方,这是轻与重,更是人生~
  
  人生是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否有第一世,第二世。。。 我们带着前世的记忆来到新的世界,一切定会不同,但一切会更好吗? 历史也不过是草图~
  
  每个人都是媚俗的,媚俗是一种美好,或者说是人尽可能把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愿望美化的自然和本能,我们都生活在媚俗中,生活在自己和别人的媚俗中~
  
  人之所以难以觉得幸福是因为人只会直线行走,而幸福恰恰是简单的重复~ 所以卡列宁是幸福的,即便原地绕圈,不停重复,他也乐在其中~
  
  Es muss sein? Es muss sein!!!!!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3#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受益匪浅。
     在看第三遍了,的确,把自己当主人公去理解更有利于了解。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一直在找一本书来描述自己身边的生活。
     终于找到了。
  
  印象很深的一句话
  
  灵魂的船员奔上肉体的甲板。。
  
  叛己所叛~
  
  
  最觉得收益的是
  在解读一个男人想与女人睡觉和想与女人做爱的区别。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4#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对米兰昆德拉生出深深的厌恶来。不为别的,只因为书中的那篇不解之词。---------又是政治!艺术屡屡被政治强奸着。从社会主义的强奸,变成资本主义的强奸。这种强奸是对于艺术的迫害。
      不喜欢特雷沙,就因为她给维也纳某报社投稿的时候,在编辑、女摄影师的一番对话中,她的表现让人失望。甚至使我怀疑,她的爱国是否是出于心理上的安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被坦克、军队的蹂躏竟比不上资本主义国家海滩上的裸体。而这种看法却被特雷沙所认同。比起萨比娜的叛逆,特雷沙是比较温和的,极度的厌恶萨比娜是因为,在她的身影中,我看到的是米兰昆德拉的嘴脸。他借萨比娜之口,将对社会主义的憎恨全部倾泻在那篇不解之词当中。我不喜欢政治,对于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常常是嗤之以鼻的,不论是为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摇旗呐喊一样都会使我厌恶。以鼓手面目出现的郭沫若,对拿破仑奴颜卑膝的歌德,以及韩愈的临老失节,这些屈服于政治和暴力的人往往让我产生对其作品的痛恨来。
    我们不能否认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作者的政治倾向会多多少少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同样,我们也不能否认文学对于政治的影响。甚至许多政治运动往往以文学运动点燃火种。但是,如果文学完全为政治服务,那么其充其量之能是垃圾!现在,米兰昆德拉将托马斯和特雷沙美丽的爱情故事,装扮成了政治的新娘。虽然她有美丽的爱情故事做为嫁衣,仍然摭挡不住新娘的丑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政治倾向是明显的,尤其是体现在萨比娜的身上,从她的背叛父母到对祖国命运的漠然,是一个一直渐进的过程。她刺痛的是我们每一个爱国者的感情。和莫索尔对社会的冷漠相比,她的冷漠是对于国家的冷漠甚至是对于她自己的冷漠。对于祖国,她想念的只是幼时常去的那片墓地。政治的压迫与人性的冷漠一样是可怕的。在维也纳某报社的编辑部,编辑告诉特雷沙劝她去拍仙人掌,因为人们对她祖国的关心不及欣赏仙人掌。那个为了自己的幸福,轻易的将自己就交到一个陌生的男人手中的特雷沙,那个不愿意将自己迷失在俗人中的特雷沙,那个极力将自己与众人区分开的特雷沙,在冷漠的人性面前竟失去了自己的信心。她对于摄影师的邀请的同意,证明着她被冷漠所同化。
    脱离了政治和性,我们还能在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看到什么?虽然他总是不承认自己的强烈的政治观点,但是,对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政治倾向是世人共认的,西方甚至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政治心理分析小说。米兰昆德拉的知名度大部分与他的政治批判有关,对于他的争议也将他推向了他所不可能达到的高度。他的聪明在于他以媚俗的手段来反媚俗,因此,他的反媚俗是令人怀疑的。这种显隐着政治观点的小说到底有多少可读性?同样令人怀疑,盛名下的米兰昆德拉究竟能走多远,也许他只能是社会进程河水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不否认自己的幼稚与无知。因为,我还年轻,我还想说话。。。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5#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酒店招待特蕾纱的生命是重的,女画家雅比娜则是轻的,医生托马斯犹豫不定,从开始的轻,慢慢在特蕾纱的生命越来越重时他也从轻一直在变的沉重,佛郎茨的生命我没想通时轻是重。
      特蕾纱和托马斯想爱,她的一生就是想要摆脱母亲的影响 最后想在托马斯身上找到自己 但是她认识到托马斯的不忠后 反而变的越来越沉重。
      雅比娜则是轻的,她从小时候爱上一个小男生 她爸爸阻止她后 她就开始变的反叛 从她的画里 五.一节的游行里 还有离开托马斯 离开佛朗茨 都说明的她要的是不受管制不受限制的东西 永远向往未知 反叛的生活,最后 她在遗嘱里要求被火化并抛洒骨灰 都说明了她的生命是轻的
      托马斯医生开始也是轻的 离开那个共产主义思想的前妻后 一直过着拈花惹草的放荡生活 这些是轻的表现 但是此从爱上特蕾纱后 他就开始变了 变得犹豫不觉 不知该轻该重了 他穿过窗户 望着那赌墙 思考究竟该怎样 但是他不可能一下就改变的 因为他是爱特蕾纱的 于是在同情心的指示下他看到沉重的特蕾纱 他想要减轻她的沉重 于是和她结婚,离开苏黎世再次回到已被占领的布拉格 回到特蕾纱身边 以及和她生活在乡下的举动都说明他的生命在由轻变的沉重 因为爱着特蕾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6#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身体不过是灵魂的玩具,再也不要把生活与哲学混为一体。
  
  
  
  米兰·昆德拉
  
  学到的: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的许可了。
  
  尼采 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
  
  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Einamal I st keeinmal ”
  
  
  
  得到的:
  
  看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想要翻过扉页看看昆德拉的生平——米兰·昆德拉(1929-) 哦,怪不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能听到萨特的演说弗洛伊德的解析后现代解构主义……
  
  忘却布拉格的春天爱上浪漫的波西米亚。
  
  我没有小资的月薪,米兰·昆德拉的一套作品还好买的起。因为小资的品味离劳动人民太远,什么两性间暧昧与赤裸的纠缠什么人性中形而上的负担……于是米兰·昆德拉也被罩上北欧扑面而来的寒气。这些我不懂,我只能面对我普通生活里的轻与重。
  
  (今天本该看灵与肉呢,我的身体在不停的提醒我它的存在。)
  
  
  
  轻与重
  
  许多我们自以为重如泰山的东西往往轻如鸿毛。米兰·昆德拉已经说的太明白,个中观点再任由你我诠释都降低着他的高度。
  
  那虚无缥缈的轻与重,
  
  那几乎不曾降临的轻与重。
  
  今天不小心再次逃掉一节法律。收到的只是良心的谴责。在暗中向法夫人道歉,实际上对别人最隆重的道歉也比不上对自己轻微的懊悔。因为本质上说,我只对我自己负责的。
  
  游离在轻、重之间,当生命抛开无法承受的重,我们轻盈享受轻的轻松;同样,当生命无法忍受毫无份量的轻时,我们“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似乎我们畅翔在气泡与神的角色之间,尝尽世间幸福。孰不知“轻”,我们无法决然放松;“重”,我们不能全然前进。我们从不曾成为真正的气泡和完全的神。这便是源源不断的痛苦之缘。
  
  既然“死”都不是人的绝境,那还有什么可称之为“置之死地”?一个气泡多彩轻盈,升腾再升腾。总有一时不能承受之轻,碎裂。品尝轻的甜蜜的尽头就是无因的死的甜蜜。同时演化为不堪重负的完全解脱。哪怕尚没有学会像气泡一样的飞,没关系,最终结局都是一个。
  
  以米兰·昆德拉年长(1983-1929)年的思考,在我刚刚发觉父母与子的关系时他居然告诉我:“他为什么非要牵挂这个孩子而不牵挂别的孩子呢?他和他没有任何维系,除了那个不慎之夜。”
  
  是的,开花结果生儿育女是生命的必然。但上帝也不曾规定我们要有必然的爱。托马斯放弃这开花结果的“必然的爱”,反选了偶然的爱情,他本身也在辗转反侧“Es k謓nte auch anders sein” 没有什么非此不可。生命中没有非担不行的重责。感情上,没有非选不可的必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无限选择的世界,似乎无限自由。可是,不幸的是,面对世事我们依然无奈,因为我们没有“不选择权”!
  
  无论选择必然,选择偶然;选择天经地义血缘之爱还是在无数邂逅中选择一个来爱。你都必须选择。等待就是“选择”,被选也是“选择”,活着是种“选择”,死亡更是“选择”。“Es k謓nte auch anders sein” 没有什么非此不可。但一切又非此不可。
  
  我们都不曾排练就走上自己的舞台,永远传来哄笑、鼓掌、尴尬、出彩。有的人惧怕的旁人眼睛,有的人热爱别人的视线。《身份》中的恋人只在彼此身上寻找存在……
  
  有时候我会抱怨时间太快,来不及换上不同时期舞台所需要的面具。
  
  其实登台倒不如蓬头素面。不要保护,也不去吓唬。
  
  有人担心卸去面具会被称作“不要脸”,事实上大多被称作“不要脸”并非真的“不要脸”,而是带错了面具。
  
  卸去面具的人是透明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f65ca0100031y.html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7#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全书最好看的只有前面的貌似哲学性质的关于轻与重、死亡与永恒的讨论,所以如果还有想看这本书的,只看前面的几页就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8#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1、“媚俗是对粪便的绝对否定,媚俗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外;
      媚俗是掩盖死亡的一道屏风,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心灵的专制,人类的博爱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上;
      在整个政治运动独霸整个权力的地方,人们便一下置身于极权的媚俗之王国。”
      用心说话,敢情人生,果果说,理性之后是媚俗,释放自己的灵魂吧,活在真实里,遗憾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人注定要演戏,”人注定要媚俗,因为我们全都需要友人注视我们。
     
      2、“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且只要他这个人快乐。”原来我一直在进行非爱掠夺,我选择后者,只要他快乐。
  
      3、读完以后,我感到承重,不!是稳重,从未有过的一霎那的稳重,豁然!还有那只狗,卡列宁,我爱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9#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昆德拉和克里马是我喜欢的两位捷克作家,当然还有另一位很神往但没有看过其作品的只是感叹其言行的作家——哈维尔。他们三人号称捷克的三驾马车。在那政治黑暗的年代,三个人有不通表现:昆德拉选择离开,克里马选择卑微却不失自尊的活着,哈维尔则选择斗争,在反抗中体现其存在的价值。昆德拉在异乡有的只是虚无的感觉,毕竟失去了自己的语言环境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荒谬可笑。存在?没有依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0#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高中的时候就买了,图的是附庸风雅。
  不是能很轻松读下来的书,我分了很多次断断续续地看,常常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只得从头再读。我想应该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吧。
  总的来说,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找不到的故事,挺新鲜。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要求结合政治背景来分析这本书。不否认这里面有浓厚的政治背景,但如果单纯以文学的角度来看会更舒服。阅读本来就应该是愉快的,别用政治压迫我的神经。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3 08:27 , Processed in 0.0416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