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1#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一个母亲是人格化了的牺牲,那一个女儿便是无法赎补改变的罪过。”                                     ——米兰 昆德拉
  我很讨厌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由,且仅由,第三方来支撑维系。这个第三方有时候是物品,比如“爱屋及乌”里的那间屋子;有时候是他人,比如“我爱我婆婆是因为我男人”;有时候是一些抽象的东西,比如“我爱她是因为我们在探讨哲学或艺术的时候有共鸣……”
  ……
  世界那么大,第三方涵盖的内容也无奇不有,哪怕不因为别的,仅仅因为自己的原因,也不能为我所容忍。
  真正的感情是,抛却了那些杂芜的物质、那些浮华的谈资、那些无关紧要的旁人,仅仅是这段关系中的两个人,安静地呆着,只因为彼此,也觉得自在和快乐。
  我要的是一眼泉水,而不是一台饮水机,或者一口轧水井。
  事实上这是一种假到让我都怀疑的理想状态,就像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应试教育:假设市场出清,假设完全竞争,假设绝对光滑没有摩擦阻力,假设这个不变那个恒等于。且不说除去物质、谈资、旁人……这是压根儿达不到的极品境界,倘它真的达到了,我们的境界还能不能消受得起?这日子还能不能过下去?
  为了让生活好过一些,很多人都依靠着第三方的介入来维系,或者被维系着人际关系。有些人很习惯这样,也不折腾,还有些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脱离了第三方的维系,真的爱上了那个人。在芸芸众生里,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地活着,只是在有些时候,对有些人,我就会拧巴,要求也变得苛刻。我不喜欢以爱的名义为很多无理的要求作借口,但又想不出其它别的理由。比如在面对这样一个人,我常常会变得连自己也无法理解,她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我的母亲。
  以前,我常常觉得她并不是真的爱我。我那时大概是太过聪明了吧,总认为这种感情是一种“愚爱”:她爱的并不是我这个人,她爱的只不过是我作为她女儿的身份罢了。只我恰好是她女儿而已,倘我是某个路人,她是定不会爱我这种人的。
  这种想法淤积在我心里很多年,直到某一天,我放假在家,夜里已准备入睡的时候,她拥被而起,突然讲很想跟我说说话。我听了只觉心里一阵难受,想我平日在朋友面前常常谈笑风生,跟自己的母亲却不知道如何交流。不记得那晚开始说了些什么,只记得我终于问了她那个排演了很多次的假设:
  “如果有一天发现我其实并不是你的亲生女儿,而是弄错了,你的女儿是另外一个人,你会不会不再对我好了?你会对她好,像对我一样,可能还要更好?你不要我了,你只要你女儿……”
  不知怎的,我当时难过得快要哭出来。
  她很惊讶,几乎没有思索便说“当然不会了,你竟然会这样想……”
  “那你会怎么办?我是跟你毫无关系的人了……”我又继续追问。
  “两个都是我女儿啊,我两个孩子都要,要知道,生只是一瞬间,养却是二十年。”她说完这话,我就愣住了。
  她文化不高,我跟她讲的那套什么存在主义、每个人都是个体、人生来孤独诸如此类,她从来都觉得无法理解,也不要听我解释,反而觉得我不可理喻不通人情。如今她一句“生只是一瞬间,养却是二十年”让我觉得所有的哲理都显得苍白无力,我的上纲上线则显得滑稽可笑,我竟然纠结于这么狗血的桥段!
  想我以前常以恶意揣测她对我的感情:出于道德、出于责任、出于舆论、出于她对女儿的定义、出于她争强好胜的性格……却从来不会出于我这个人本身。现在看觉得自己像林黛玉加强版,小气又拧巴。我只是自卑而已,我没有信心她会爱我,任何一种病态,其实都是在补充自己生命中最缺失的部分。
  我像雷达一样辨别着母亲的爱,并自以为是地做出各种成份分析,却忘了把破碎拼成完整。自始至终,她都并不懂这些范畴定义,也没有刻意怎样去爱——她已经给了她所能给的,她只会这样子去爱。感情有着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
  我的母亲,她大概是看我最清的人,我的谎言、把戏、内心真正的声音,她都常常可以看穿;她似乎又是最不明白我的人,我说了句英文,或者答对了开心辞典上的某个问题,她就会惊讶不已,我在她眼里永远是个孩子。
  我知道她常常会怀念我小时候,对她有着崇拜和依恋的时候。长大后的我变得不再可爱,她一直独立支持很是不易,人到中年,诸多压力让她常常暴躁,我又是这样不肯迁就,总和她争吵,有时候口不择言,说些刻薄尖锐的话。我只想着要证明自己的正确,却未想着母亲是个有这么多伤疤的人,揭哪个来气她都会让她痛很久。
  如今,经过这么多年的波折变化,我已经决定,在面对她的时候,彻底放弃自己的那些原则和道理,满满的,只有爱。
  “如果一个母亲是人格化了的牺牲,那一个女儿便是无法赎补改变的罪过。”
  当时读此书,这句话就狠狠地刺入我心,痛得清醒。现在好几年过去了,书虽是经典,内容情节也都模糊得只剩个大概,唯有这句,还像利刃一样,闪着冷光,让我良心颤抖。
  原来她为我已经做了太多太多,以至于我察觉不到的幸福,还感到天经地义,稀松平常。
  毕竟,她给了我生命,带我来这世界,无论她做了什么,都不算过分,无论我做了什么,都无法偿还。
  毕竟,有她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就还算有家。
  一年只有一个母亲节,但我会用整个生命来爱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2#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遍没看懂,正在看第二遍。
     不太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轻”“重”。开头时似乎明了一些,但一融入后面的章节立刻不知所云,甚至连书名亦是。
      看完第二遍后再说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3#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读到这本书。看了一下,叙述的是一个男人复杂的情史。以前觉得冗长,让人敢到疲乏。
  
  最近又拿出来读。觉得其中的感情细腻。将矛盾以及冲突很好的融合。
  复杂的感情,却又有它动情之处。那些都是真的,他是真的觉得对他妻子愧疚,真的想与情人保持谐和的关系。其中的纠缠与矛盾/。
  
  萨宾娜是有自我的人。她有自己的想法以及主意。她不喜欢不高兴就可以说不,却又肆无忌惮地和托马斯在画室做爱。而托马斯的后来的妻子,也是他以前众多情人的其中一个。他说,他慢慢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却很不习惯。对他来说,她象个孩子,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而他在床榻之岸顺手捞起了她。
  
  
  那不是因为爱情,又是因为什么呢?是爱吗?那种想死在她身边的情感显然有些夸张:在这以前他仅仅见了她一面!那么,明明知道这种爱不甚适当,难道这只是一个歇斯底里的男人感到自欺之需而作出的伪举吗?他的无意识是如此懦弱,一个小小的玩笑就使他选择了这样一个毫无机缘的可怜的乡间女招待,竟然作为他的最佳伴侣,进入了生活!他望着外面院子那边的脏墙,知道自己无法回答那一切究竟是出于疯,还是爱。 更使他悲伤的是,真正的男子汉通常能果敢行动的时刻,他总是犹豫不决,以至他经历过的一个个美妙瞬间(比如说跪在她床上,想着不能让她先死的瞬间),由此而丧失全部意义。
  
  托马斯得出结论: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岂止不同,简直对立。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即对无数女人的激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只限于对一个女人的欲求)。
  
  “看来,你都变成我所有作品的主题了,”她说:“两个世界的拼合,双重暴光。真难相信,穿过浪子托马斯的形体,居然有浪漫情人的面孔。或者这样说吧,从一个老想着特丽莎的特里斯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被浪子贩卖了的世界。”
  这是托马斯一个谨慎的情人对他说的。被浪子贩卖了的世界。并不是所有都那么的不堪。
  
  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复杂难解的那一面,也可以看到一人对另一人单纯的依恋,我想复杂的是关系。爱还是单纯的,让人满怀希望。
  
  这个世界有太多变数。有什么东西一直跟随着我们。历久弥新。
  就象萨宾娜的礼帽,这顶礼帽是萨宾娜生命乐曲中的一个动机,一次又一次地重现,每次都有不同随意义,而所有的意义都象水通过河床一样从帽子上消失了。
  
  消失的是时间。还有生命。那些只存在一次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就能说没有发生过?那它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4#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
  
  这是最近在困扰我的,我一面在感叹生命的不可预知性,一面又在想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当选择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在想我选择甲会失去乙,或者选择乙会失去甲,这是一个衡量轻重的过程,事实上,在这个取舍的过程中,在犹豫不决之后,却发现自己失去了丙,于是开始自嘲,觉得荒唐又可笑。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副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无论你选择甲或者乙,失去丙是必然的,于是我这样给自己找托辞,因为不寻在任何比较,那么当初做决定时,无所谓选对了还是选错了。
  
  由于失去,我暂时变得“轻”了,然而是真的轻了么,如萨比那一样,轻所带给她的是真的快乐么?是可以承受的么?当她看见和睦的一家人时,她是憧憬的。我想,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选择都是惯性使然,当有了第一次的背叛,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家人、祖国、身边的一切都被自己背叛的时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笼罩着你,但由于“惯性”,继续着自己的选择,继续着这条背叛之路。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背叛时,在 轻之重 向你袭来,压抑着你不能呼吸的时候,心里想着,这只是一场暴风雨,很快,它将离去。于是风轻云散,你继续着背叛之路。
  
  “比喻是危险的,比喻可不能闹着玩儿,一个比喻就可能播下爱的种子。”
  
  你用一个“虫子”的比喻吸引了我,我用“苹果”的比喻中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比喻是危险的。
  我们由这个比喻牵引着,一晃就是许多年,“苹果上有一个小洞,是专为虫子准备的。”这个危险的比喻,将我们联系到了一起,即使多年之后虫子离开,洞却依然存在,这便是比喻的危险性。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萨比那与弗兰茨向我们展示了“不解之词”。随着时间,我们遇到的人、事、物,会让我们感受到很多不解之词的存在,于是回想起旧时的人、事、物,想着那时的默契将消失不见了,而我们也没有力气再建立起新的默契。
  
  特蕾莎与萨比那,看起来,他们像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在我看来,她们有一点是相同的,执拗、固执、或者说是“惯性”。
  特蕾莎逃脱了原来的世界——那个所有的肉体都是一摸一样的世界,她对托马斯的爱让她拥有灵魂,逃离那个世界,然而托马斯的不忠,一直折磨着她,伴随着她的还有那些送她回去的噩梦。她的一生都是在克制自己不去嫉妒,发抖的手,可以想象她心中的痛苦,她被“爱”之重所压抑着,痛苦着,然而却无法说服自己放下这沉重的爱。
  萨比那则是无法说服自己放下那沉重的背叛。
  于是两个不一样的女人固执的过着自己的人生。
  
  生命变得既像是可以预知的又不能预知的,我们被巨大的推手推着向前行走。
  生命是一张草图,比喻是危险的。
  苹果洞依然还在,舍弃洞,对于苹果来说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于是苹果带着洞继续着既像是可以预知又不可预知的生命,并写下这段媚俗的书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5#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前两天又翻出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高中时读到一半忘了什么原因中途而废,但是此书的影子一直游荡在心里。大师写作的审视角度像上帝洞悉一切,让“轻与重”的辩证问题在现实中得到解答,又或者说让表象的生活被高深莫测的哲学命题驱动。一切都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所以一切也都是可以感知可以碰触的。印象最深的是那句“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当时有醍醐灌顶之感,好像生命中的苦难都在这里找到了意义。与之同时被唤醒的是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记忆,那个像苦行僧一般将自己放逐流浪的孙少平,让肉体承受重压的同时追寻精神洗礼。似乎是在说明这一点:当我们的身体沉重越贴近于大地时,灵魂却反而可以超脱轻松飞在空中,于是在“灵与肉”的分离上实现了“轻与重”的辩证统一。
             
              胆战心惊于对大师理论的妄自揣测,实际上某人只不过想求得一个笨拙的引入而已。
              事情起源于前不久心理教育0603班举办的一个所谓“学术沙龙”,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讲人特意选择了爱情这一话题。在主讲人介绍了各大哲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生理学家的观点后,大家也发表了平民式的“百家争鸣”。结果在反思爱情的本质时,某人的言论遭到大家的强烈质疑。因为某人提出,若想准确抓住爱情的真实面目,就一定要区别出“爱与欲”,做到“灵与肉”的分离。
  
              某人并不是身心平行论者,相反,正因为清楚地知道身心互相影响的重要性,所以才会作如此“萃取”,为提取出专属于人类的“高级情感(纯粹的爱情)”——它必须是能动的,诱发生理因素而非被生理因素诱发,就应该摒弃其他动物也可以拥有的成分:来自生理冲动产生的肉体迷恋。更有针对性地说,是过滤掉“因性而爱”的现象。然后得到的“爱情”是一个极为狭隘的定义,它不是某种激素的产物,也不存在于人类的繁殖意义,而更像是一件生命高度燃烧后产生的艺术作品。它由我们的灵魂决定,不服务于肉体。
            这个概念太过绝对,以至于某人也知道它只存在臆想里。现实中的爱情不可能如此悬空孤零零,正像我们的灵魂还得依附于沉重的肉体。生活中的爱情成分包含复杂,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我比较赞成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要素理论:爱情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搭建的三角形。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则主要指对对方的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基于此,某人的“爱欲分离说”也可以调整为:爱情的原生部分是“亲密”,继而产生“承诺”和“激情”。这样它似乎就不再是轻飘飘、形而上学的了。
  
               于是最后能得出,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相反,某人肯定了“爱”为第一性,“欲”为第二性的结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6#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最开始听说这本书是在高三的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买了来看。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一是因为高三嘛,时间有限,二是听这个名字就觉得不是一遍能够读懂的。
  大学里面老师又一次推荐此书,好奇心使然,我便去买了这本书。
  第一次没懂,但是并不觉得枯燥。
  看了第二次,觉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翻译的太好了。
  人生在世,有许多许多的事物需要我们的承载。如果什么都没有了,就像失重一样难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7#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同学看这本书看不下去  确实 不能够太理解  看了两变   或许是已经理
  
  解只是心里拒绝吧            似乎原来我们心里所谓的那些的那些在乎
  
  那些承重其实是无关紧要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8#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很早以前就想读完这本书,一直觉得太厚重。近日,终于读完了。
  人就是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生命越长,直到深深的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
  中途描写俄国对捷克的侵略,捷克的报复,是暗示这什么呢?萨比娜的画如此明显的代表着两面性,背后的意义赤裸裸的暴露出来给人以怎样的警示呢?
  也许对于特蕾莎来说 母亲对她的阴影太过巨大,托马斯也没能忠诚于她,可是她却相信自己的生活还是依附着他,摄影原本可以变成另一条出路,可是又有谁知道呢。
  有时候我会想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 究竟有多少人能免俗呢?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着朴素,或者说“媚俗”的愿景,既然不能避免,就只能美化它们,将之描绘成一个美好的目标憧憬吧。
  对呀,那么生命之重就变的有意义了,反倒是那种轻才让人觉得空虚迷茫。
  最后那张卡列宁的微笑 虽然看的很沉重,可是也很温暖,简单的生活背后还是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9#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衡量一个人的年轻与否,不是看生理年龄,是看一个人的心理年龄。衡量一个事物、一段生活、一份生活、一个生命的轻与重,看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我闲暇时间,会去大学里散步,看到那些20左右的人,充满了生命活力,感觉自己确实是老了,但仔细一想,并非如此,他们确是一种年轻,因为,他们多数的生命不曾沉重过。
      反之,年过40,几曾不惑的众人中,谁又能摆脱岁月的沉重,使生活轻盈起来呢,他们不是生活在过去的回忆与遗憾中,就是生活在未来的忧虑与迷茫中,无论年龄如何,也是一种衰老。
     重视与轻视,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根本取决于这个人生命的质量。生命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这对谁都是一样,只要拥有一颗开放的心灵,对世界的万千存在持一种开放和包容,善于、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融入生活,体会当下,就能将生命看重,将生活写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0#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难得有这样的好作品,我和一位朋友相约一起看完此出,她对托马斯的疑问,也是很多的人的疑问,为什么他不能对他爱的人忠心而依呢?我谈谈我的感受:托马斯周旋在很多的女人中间,有很多的性友谊并存, 他不喜欢对爱的占有,喜欢对爱的分享,同时他又不喜欢短暂的欢娱,喜欢天长地久的相守;他会为得到一个人真心的爱而幸福万分,同时,他又会因为她的爱而疲惫难安,因为,这样的爱以占有为最终目的,这是他开始感觉厌恶和无力.
     情与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人们往往在自身自信心不足,感到卑微无力的时候,需要得到他人的证实,婚姻\爱情和性的一致性和专一性是最可靠也是最安全的保证,只有身在其中才是幸福的.说到根子上,是因为人们很难将自己的生命与生活加以区分,大部分的人将生命看的太轻,将生活看的太重,这样的比较现实,少数的人将生命看的太重,将生活看的太轻,这样的比较理想主义,这不书写的好的地方,就是从不同人物的内心告诉读者,什么是生命的轻与重,我们该怎样对待自身与他人的生命,怎样去生活!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11 05:56 , Processed in 0.0745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