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1#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很久没有这样一个晚上,披个毯子,点个蜡烛,关掉所有的灯,捧着手机慢慢的读书。我得承认,手机书这种借助JAVA而存在的小东西,让我对手机又多了一个使用方法。因为从前,我只承认,手机,就仅仅是打电话发短信的工具,而在国外的日子里,我几乎,快要抛弃手机了。
  
  我终于,读完了许多年断断续续却一直没有读完,也许当时根本就是看不懂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想,这些书,像这些类似于《爱弥尔》或是《情人》还有《广岛札记》的书,应该是经历过一些事情的人才读得懂,至少,会有深深的共鸣。我不认为,我现在读懂了。但至少,我很入迷,比任何时候,都在黑暗中坐得久,比任何时候,都能静下心来,尽管,心里,涌动着根本不平静的疑问和情绪。
  
  我不想对小说过多的加以评论,在我看来,不去枉自评论,而仅仅去内化一本书,仅仅沉思默想就是对作者的一种最好的献祭。我用我的沉默,尊重作者,而不随便猜测。可我又在想,真正的昆德位,是一个怎样的人,真正的昆德拉,在某个时刻,写下“一个被迫离开热土故地的人是可悲的”这样的句子,他心里,是清醒的?还是悲伤的?他的悲伤,是不是也像一条河一样,流过了一个地方,就一去不回头。
  
  人,能为心里的悲伤做多大的解释?有些时候,莫名的悲伤,就在暗夜里突然袭来,卷走所有足以在白天支撑自己媚俗下去的勇气。人,又能用多大的狂热,去成全自己对悲伤的放纵。我不酗酒,因为,不想用酒精去成全自己内心那处悲伤的角落,却间或,在那些与身边人群推杯换盏之中,发现和自己一样放纵悲伤又把自己内心深深封闭的灵魂。可在这个时刻,灵魂都是轻的,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因为,短暂的放纵过后,人群又不得不媚俗。
  
  我从前,在《在彼德拉河畔哭泣》和《百年孤独》里,体会过这种悲伤,那是一种,不能用语言表达,有一些神经质,却深深浸入骨髓的情感。可笑的是,生命里并没有太多起伏的我,通过这些那些的语言,却悲伤着作者的悲伤。由于那些悲伤,还有那些与快乐一起并存的痛楚,完整了我对人生的想象。所以,成全了我这种生命里的轻,让它变得沉重,变得我可以承受。
  
  我一次一次读昆德拉,反思着我自己人生前二十四年所有的决定与走过的路。可是,他老人家早就说了一句无奈的话,人生,没得回头,因为,人不可能再活第二次,用来去和第一次做比较。我记不清楚原话是不是这样说的,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我反问自己,是不是对身边的人群或者自己,太过苛刻,或者,又太过放纵。试着站在TERESA的角度上去分析自己。我试着给自己做出下面的总结,有时候,过度强调自已的感情有多强烈,其实,是给对方一种负担,其实,是让对方出于这种负担,为你去负一些责任。所以,这一时刻,我想在心里,放开这种负担,解脱了对方,也还有自己。
  
  人其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值得怀念,特别是我这样平凡的人。因为,我用尽力量去做任何一个事情,做完了,事情结束,在我心里,就成了一个句号。句号画在哪里,我并不介意。我悲伤着一件事情的结束,却同时,欣喜着另一种生活的开始。可是,一个美丽的夜晚里,我问了一个人,为什么你的钱包里没有家人的照片。他笑笑说,因为,在我脑子里呀。那种笑,简单,却又很固执,因为,固执坚信自己的记忆,可以抗拒所有的忘却。相反,我却喜欢,用照片,提醒自己很多很多事情,也许,是想固执地去证明,有些回忆没有过去,有些美丽还依然存在。年轻的面孔,简单的欢笑。。。。
  
  今天,试着去想起一个本科同学的名字,那是一个久未联系的人,却只想起了他的英文名字,怎么都想不起他的中文名字。原来,我自以为很好的记忆力,也因为少了复习,就少了很多很多可以联系的点。我坐在书桌前,心里暗暗笑着自己。是不是终有一天,会老到,什么都忘记了,就连那些今天刻骨的悲伤,都忘记了。
  
  记忆就像时间一样,带走了沉重,放纵了那些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其实,在偶然的那一时刻,就瞬间决定了生命里后面发生的所有事情。让人不能轻易动摇,或放手。因为失去了这些,所有偶然就失去了变成必然的意义。
  
  我们现在过着的生活,就是那无数的偶然时刻顺流而下,带到我们身边的一个篮子。我们于是,收养了这个篮子,和这个篮子带来的所有。
  
  人不可能同时跨入一条河流,可是很多人,却在同一时刻,跨入一条河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2#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一只都知道,一只没看过。。谁借我本看看?
  记得听到说“米兰昆德拉说过:每个女人都渴望承受男人的重量” 是这样么?太经典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3#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读完一遍之后 我并不觉得我懂了,很多地方 我仍然不是很理解,比如媚俗。
      这本书 表达了很多东西,像革命,像共产主义,像信仰,像爱情,像责任……
      弗兰茨的生活太稳定,平淡的趋于空虚,所以他喜欢萨尔娜,喜欢她遭受侵略的国家,她的画,她的不平常的生活经历,他喜欢游行,喜欢革命,那些萨尔娜称之为“媚俗”的事物 这就是为什么萨尔娜会离开他吧,虽然他喜欢游行之类的,可他终究是稳定的,他喜欢的只是表面的媚俗,不是真正的变革,就像那次去柬埔寨……真是媚俗到了极限。即使有真实的地方,但表现的程度更多一些吧。
      萨尔娜骨子里就是要背叛,她不能承受的正是生命之轻……生命中没什么能够牵绊她,所以她像断线的风筝,只能一直飘…一停下来就会摔得粉碎
      托马斯,他的生命,正是从重到轻,从坚信“非如此不可”,到意识到一切都是偶然,没什么是非如此不可的……以前,他身上背着医生,背着特蕾莎的爱…… 移居乡村后,他才明白,医生,甚至特蕾莎……不是非如此不可……
      而把他的生命从重带到轻的,正是他身上最重的——特蕾莎
      生命,你可以想象它很轻,你可以想象它很重
      不知道这本书究竟想说什么,是要告诉我们,因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以,我们要背上责任吗,应该给我们的生命拴上重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4#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在高中的时候看的这本书,当时确实看不懂里面的深奥的精神上的东西,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似乎越来越能体味其中的滋味。
  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男主人公可以将性与爱完全分开的想法,确实有时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尤其是女主人公这样的女人来说,难以接受,但也难以放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值得珍藏,慢慢品味里面的韵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5#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快高考了,却翻出这本之前看过的大部头。。
  
  大约是去其中找安慰。
  看着别人也在故事中挣扎着生活,自己就觉得不那么孤单,当然也可能更孤单,即使那不过是作者肚子呱呱叫的时候的突发奇想的人物。
  
  大约是去其中找共鸣。
  那些对软弱的厌恶,细想是因为自己软弱的缘故;还有背叛的快感可是却没有得到惩罚的虚无缥缈的“不能承受之轻”;还有“手无寸铁”(如果你看过会知道我说的是。。相机。。)的感受……或经历过,或可以想象,都是人性的荒谬的共同之处。让我知道自己的所感所想也有别人和我一样,自己就觉得不那么荒谬。
  
  大约是喜欢当中的隐喻,大约是喜欢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大约。。
  
  这不是一本讲一个故事的小说,而是讲的每个人的故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6#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初体验,这不是一本看一遍就可以指手画脚的书
  下面只是我肤浅的记忆而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特蕾莎,托马斯,萨比娜,弗兰茨……
  越来越远,却开始怀念
  那是一个美好的谎言
  
  
  爱着,却停不了伤害
  从自己创造的对方的伤口上感受自己对对方的爱
  不痛不知道有多爱
  
  
  难以言喻的控制欲,希望他是一条狗,一只兔子,任何没有被从伊甸园赶出来的未开化的东西
  永远的拥有它,控制它,它不会抱怨,不会背叛。
  
  
  得到的同时在抛弃
  只要得到了,就不再有意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7#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终于读完了第一遍,匆忙的读完了:脑子中没有能够用文字描速的整体感悟。只是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喜悦,作者对世俗存在的抨击与深思,我仿佛感觉到遇见了知己。最近一直在阅读克里希拉穆提的著作,感觉他和米兰.昆德拉的灵魂很靠近,似乎是孪生的感觉。还打算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8#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重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位捷克的完美哲理小说家写的东西值得慢慢品味。轻与重、灵与肉,这些东西或许有人一辈子都搞不清楚。面对沉重和轻松,我们到底该选择哪一方,而于我们而言,哪个积极些,哪个消极些?轻与重的对立变得如此神秘,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权衡,所以这个问题仿佛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而且本来绝对这个词就有些装X的嫌疑,所以我不喜欢说绝对的话,我叙述一个东西喜欢用的词是“或许”。当托马斯觉得他和特里萨的爱并非如贝多芬乐曲中所说的“非如此不可”时,他的胃有种强烈的压迫感,因为他们的爱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是众多巧合下的一个巧合结果,在另外的巧合下,她还可能和A或B任何一个人结合。
    当我们明白我们和谁的爱不是“非如此不可”的时候,那种可恶的消极情绪就会充溢我们全身,至少我是这样的。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巧合是发生了的,至少那些他(她)和别人的巧合只在我们的想象中不停得伤害着我们,到底遇到谁,我们才有种到家的感觉,心不再漂泊,不再想象自己或她(他)和别人的巧合。
    灵与肉同样折磨着我们。特里萨的母亲曾经是个很漂亮的女子,可年华已逝的时候,她开始糟蹋自己衰老的躯体甚至女儿的青春,她憎恨这些离开她却又留下痕迹的青春。这些肉体衰老的折磨,当然还包括我们还要面对的胃的饥饿,身体的饥渴,这些折磨又成全我们的东西让我们不得不一直旋转着去寻找,可又有多少人勇敢地面对了自己心灵的渴望。多少人找到了灵与肉的平衡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9#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生命轮回是那么诱人的名词,曾经有多少人在爱欲与卑微中挣扎.我喜欢这个标题,也喜欢米兰.昆德拉,这个曾经让我疯狂的作家,用他灵魂的声音追忆生命给我们的启迪.可能人活了一辈子,从没有想过什么才是真的活,什么才是真的爱,那么你一定要去读读米兰的作品.在人生沧桑后总有一颗纯净的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0#
发表于 2012-8-28 13:50:01 | 只看该作者
  “永恒轮回是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
    许多年前的一个夏天,这句话牢牢地抓住了我。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第一句话。
        多年以来,我一直想着昆德拉。我看见他时常带着微笑的神情,慢慢地又转为忧郁。他让我联想到了卡夫卡。
     那是重读《饥饿的艺术家》时,我的目光在标题下的注释停住:卡夫卡死前一个月,在病榻上校队这篇小说,不禁泪流满面。
     如果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首句比作一条林中路的入口,那么当你真正走进了这条林中路后,也就不难理解卡夫卡缘何流泪了。他再也找不到别的合适的食物了,他只知道这是最适合他的食物。
     生活在别处,兰波第一次说出了这句话;六十年代,巴黎的学生把这句话涂在了巴黎大学的围墙上;昆德拉用这句话作了他小说的标题,书的原名叫《抒情时代》,雅罗米尔是书的主人公,他是个蹩脚诗人,他的不幸在于他一直不清楚自己什么也不是。抒情时代指的是青春,青春没别的,就是一系列幻觉,一系列关于生活在别处的幻觉。昆德拉说,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一种价值,青春就是面向未来,就是不向后看。我为雅罗米尔而徘徊了很久,直到偶尔一次在书店里翻到一本很薄的书,是纳博科夫写的。纳博科夫告诉我:过去可以描述,现在可以体验,而未来,仅仅是个比喻。
     一个走在林中路的人容易陷入“kitsch”的陷阱,就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弗兰茨。弗兰茨的墓志铭上写着“迷途漫漫,终有一归”。他“kitsch”了一辈子,到死也没醒悟。林中多歧路,何处是归程?
     “维特根斯坦死前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当时我正在读王小波,我看见了这句话,然后恍然大悟:林中多歧路,可有心人自会摸索着走出自己的方向,这才是最快乐的。
     “永恒轮回是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许多年后,我依然清楚的记着那个夏天,我拿起了昆德拉,看见了这句话,然后被深深地吸引。在幽幽暗暗中,我窥见了一条林中路。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3 11:20 , Processed in 0.0463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