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1#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大二寒假的时候在家看完了这本书,很生涩,觉得遥不可及。之后的初恋,让我痛入骨髓的了解了生命之轻的难以承担。他头发里的味道,和那个骇人听闻的噩梦如同复制般重现在我的生活,只不过华丽的开始有着恶毒的结局。
  
  在丽江的独自旅行,一个人住在古城,在四方街的书店买了我的第二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在的地方总是希望有我喜欢的书,即使是只短短的停留几日,非如此不可。
  
  独自去泰国学习潜水,离境之前在机场书店买了我的第三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坐飞机的时候喜欢看书,走得匆忙没有带书,当时的心情看他刚刚好: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2#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灵与肉、轻与重,我总是在思考何为生?是追求肉体的沉重,还是灵魂的轻盈呢???应该是灵魂的深度,人类的精神世界吧!在世界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绝对、完全的对与错!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终究学会了尊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人活着应该保持自己的灵魂的纯洁,而不是沦为欲望和物资的奴隶!!!那一切都太浮华、虚伪了,缺少了生命的质感!!!
     这本书值得一看,一部优秀的作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3#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昨天书到了,读了一章半,感觉沉重,貌似不敢读下去了。无端的沉重,大家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可能有些东西,离现实的心理太近,太透,反而重起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4#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曾幻想会有一种力量抹去一段不欲回首的记忆。
  
        也曾想过,生命如果可以轮回,那令我不快或有些失落的记忆会扭转现实本身,让我现在不再有什么遗憾或是别的念想。总是在顺利的完成一件事时,会忍不住责怪自己为何对此事还有一定的疏忽?又为何没能始终如一种状态的完成这件事?另一种情形。如果当下很浮躁,致使一件事被延搁或没有做成,轻易的放弃会让我有一种卸下重担般的轻松,然而这种轻松转而会让自己“心有余悸”,在未来的某一刻会像现在这样“幻想”,幻想重新来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是否真的应该放弃什么,让自己得以清静?不过知道自己总是多虑的,现在的我抱憾着过去没有去做什么已经让我预料到明天的我,后天的我,也一样会如此。或者是埋怨自己未能达到一种状态,或者是抱怨自己为何没能坚持完成一件已经放弃了的事。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境遇不够完美,才幻想着另一种选择,但谁又能给我保证另一种选择会让人满意呢?又可能是现在我做的所认为有意义的事,恰恰是一种对过去的补救,这种补救过后,如果我觉得真的有意义,那么会让我更加忧伤,忧伤自己当初是由于什么原因才会让自己放弃一件自己可能毫不理解的事情。是浮躁?浮躁只不过是懦弱和懒惰的表现而已。
  
         不想以一种“怪异”的方式陈述什么,或许世界原本没有那么复杂,不想等到另一种真相告白于天下的时候,看到的是自己大费周折的徒劳。因为可能一切都不高深,可能一切只具有表面的意义。一切生活都是现实的,现实的不允许谁有其他的解释。那么那循于思考的假设,那对生活另类的解释,那隐于其后的“现实”又是否具有意义呢?我是否不应当剖析,是否应该把重只当作重,把轻只看做轻呢?
  
          伊甸园的亚当和卡列宁的相像,让我们洞悉了另一个真相,那一直被我们奉若神明的恰巧是我们所轻视的,甚至是我们所鄙夷的。这就预告着,如果你鄙夷一切“尘滓”,去找寻那牧歌式的天堂,就会成为昆德拉所讲的媚俗者,这些媚俗者扬明煽动一种虚无,就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说:“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是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天堂的唯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他们大无畏的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但若干年以后,事情变的无比清晰明了,原来天堂并不存在,而那些积极分子成了杀人凶手。”那些政治媚俗者永远不会明白他所追求的伊甸园就是他所构建的社会秩序之前的社会,是一种最原始的,令大家所轻视的一种形态。追求天堂者恰恰又是破坏天堂者本身。
  
          这样的媚俗者是否等同于“俄狄浦斯”呢?如果所有人都被一种不是信仰的信仰所蛊惑,那么他们无罪吗?他们是无辜的吗?如果这样,那么被这种追寻乌托邦社会所破坏的个体生命又将怎样申明自己是更加无辜的呢?“俄狄浦斯”最后的命运或许真的是命运……
  
          这就让我更加思虑,我现在的“背叛什么”是否具有意义,如果经过无数次的“背叛”,我们就会放弃所有“天赋”的使命,那么我们作为活生生的生命还具有怎样的一番意义呢?
  
          对生命的终极认同应该变为对生命存在的终极认同,生命存在本身且人的秉性存在就预示着要依照人的秉性去探寻一些问题。如果抛却了个体生命、凌驾社会团体去审视或者验证“所认为的天堂”是否存在,那将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只能构成另一类破坏。
  
          所以,对于生活也就简单些,所谓的天堂并不存在,那另人向往的完美也定然不存在。在思维的清晰下能够补救些便补救些,这样的积极永远胜过那无谓的幻想“我当初为何?我当初何以?”,而应该知道,我现今如何?我应该肩负人之为人的使命,去承受生命赋予我的重量。
  
          因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么就让生命简单些,让自己追寻自己内在的潜质,也就无欲摆脱任何重量。因为只有这重量才让我得以存在。
  
         让我勇敢的像一个人一样走下去。
  
         让我以自己这卑微的生命去诠释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5#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我所渴望的力量
  
  第一次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候还小,读这本书不过是被小说的名气和精致的包装所吸引。当然,完全没有看懂,看了50多页就放弃了。只觉得文字艰涩悔意,想是因为年龄太小,没有阅历和思考的缘故。第二次看的时候是在大一,懵懵懂懂,但总算是硬着头皮把故事都看完了。有一些思考,一点点感悟。到了大三,选修近代西方文化思潮这门课,很高兴地在老师建议的阅读书目中找到了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了自己又一次去阅读它的理由。
  
  轻与重
  我想人生一直是在一种不断寻找探求的过程中反复。面对这浩然的世界,我有太多的疑惑和不确定。我从何而来,将去往何处,我又该用什么姿态在这世上度过一生?我该相信什么,坚持什么,追求什么?这个社会的评判标准在哪里,奖惩机制又在哪里?一切一切,有太多的迷茫。也许平凡的生活并不会使人思考太多,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不会影响人正常快乐地生活。于是我习惯不去想太多,有些疑问就让它继续成为疑问,毕竟我只是个平凡人,不是哲学家。但这些迷茫总是会时不时冒出来困扰自己一下,遇到选择时,遇到不合理时,遇到矛盾时。尤其在遇到人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候,这些迷茫更加让我不知所措!就像在迷雾森林里,不知道该如何迈出下一步。可是我所曾经接受过的20年的教育和学到的知识似乎并不能帮我解决这些迷茫,它们大多互相矛盾、各说有理却又各有缺陷。这个时候,我多么期望有一种既定的、标准的、不容置疑的“神圣判断力”,给我一个框架,免去我的疑虑、免去我的迷茫,让我依循框架里的思路,找到彼岸。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被束缚”,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我渴望一个框架,因之而找到依托。
  西方的文明发展经历过禁欲与纵欲的斗争,在这个问题上的反复,应验了中国的古语——物极必反。如今,又是一个纵欲的年代,不单单是西方,更包括在长期禁锢后渴望释放和爆发的中国。在这样浮躁的现实社会,年轻人都追求自由解放,要张扬个性,要打破陈规,要推翻枷锁,放纵自己的狂野,找寻所谓的明天。这样不要束缚不要压力不要责任的“轻”,被认为是“青春”的含义。但是大家也都明白,对“轻”的一味追求,最终将落得空虚的下场。所谓“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便是空洞的自由。就像小说里的萨比娜说过,当亲人、丈夫、爱情、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当回头想想却发现曾经走过的路上,什么都没有留下,这种空虚的恐怖是放纵时怎么也想不到的可怕后果。于是因为空虚而继续迷茫,因为空虚而始终迷茫。以为在放纵自己听随欲望的过程中能够忘掉空虚的恐慌,却最终重复着从18岁一直到80岁,摆脱不掉的空洞和彷徨,周而复始。
  人必须承受一些重量,这便是责任感。责任感促使人们去做一些事,约束人们不去做一些事,它可以使人们的生活走上正轨,可仅有责任感还不足以化解我的迷茫。它虽然告诉了我该如何去活着,却没有告诉我,应该相信什么。当我遇到不公平,遇到想不通,遇到不幸的时候,我应该凭着什么,去抹平心中的疙瘩,去安抚受伤的心灵,好让自己还能够微笑着继续面对人生?因此我想,责任感必然不是令人安定的“重”的全部,不是我所期望的“框架”的全部,我希望还有着别的什么沉重的力量,能够包围着庇佑着我的心灵,像一双大手一样把它捧在手心。
  灵与肉
  我所认识到的世界是矛盾的,就像那些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也同样是矛盾的。世界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人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有没有上帝、天堂以及轮回?等等。似乎每一个观点都有自己的论据和支撑,人类还太过渺小,并不能完全看透世界。于是我从不分清自己的立场去支持或者反对谁,只是自以为客观地认为所有理论观点都有其道理依据。直到有一次课上听到老师说,白板说的性善论把一切罪责推给社会,于是人类从不反思自己,而《圣经》的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就是罪人,所以要不断的反思、检讨和赎罪。这时我突然觉得,重要的不是那些观点正确与否,能不能被证实或证伪,重要的是我选择相信什么,我用什么来指导我的行为。因为不管承认与否,那些被接受了的观点在人的思想里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也许性善论并不是教会我推卸责任,而是教会我宽容他人,性恶论也不一定教会我忏悔赎罪,却教会我自暴自弃。不管哪个方面,它一定会发挥作用,多多少少。
  看到“灵与肉”这个标题的时候,想起高中的时候老师教过一句名言:“让你的灵魂高高地飘在空中,双脚踏踏实实地走在人间的道路。”意思是,在追求精神境界的同时,要脚踏实地地生活。再一次想到这句名言,不禁心底产生了疑问:灵与肉,真的能够分开吗?小说里的托马斯口口声声说,性与爱无关。于是他可以有200个女友,每天与不同女子寻欢,同时还声称对特丽莎的爱深刻永远。在我看来,可笑至极。性与爱无关,不过是一个纵欲的借口,灵与肉分离,不过是他自欺欺人的托词。也许他并不是故意撒谎,而是无意识的,并且连自己都骗了都相信了。当贪婪的人类既想要心灵的升华,又不愿意放弃肉体的欲望时,诞生了灵与肉分离的说法。说到底,就是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原谅了自己,并纵容自己继续犯错,甚至为自己的错误找到了华丽的衣装。
  于是我又想,拥有双重标准比拥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更加可怕吧。比如我既相信唯物论也不否认唯心论,或者我既认为性本善又认为性本恶,等等。所谓“辩证”的观点也许并不一定能让人更客观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更多地反而给了人类双重标准,让自己轻易就能原谅自己。这难道不正是我们生存的现状吗?我们有太多“相对的”标准,对自己的标准,对他人的标准,对这件事的标准,对那件事的标准。每个都不一样,连律法都写得模糊。说好听的是“灵活变通”,说难听的是“善变狡猾”。可是当困难真正来临,需求真正出现,当我们需要一个绝对的、公正的、可信赖的力量来主持一切时,却找不到那股力量。当别人也同样用双重标准、用托词、用变通来处理我们的要求时,又一次发现,原来仍然需要一个“神圣判断力”,还是需要那个强有力的框架。
  罪与罚
  是的,那个我期待的“神圣判断力”,那个框架,就是信仰。
  在迷茫与困惑中,在思考与摸索中,隐隐约约我感觉到,人是需要信仰的。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像是被一股力量支撑了起来,面对苦难不再惧怕,面对矛盾也不再彷徨,面对美好更懂得感恩,生命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意义。我渴望那样的世界,被告知所有的罪都会受到惩罚,所有的好都会得到恩宠,所有的人,包括我,都被爱着,都没有被放弃。我渴望那样的世界,因为我虚弱无力,无法独自面对人世的苦难,我需要一个比我强大的力量,依靠,依偎。我渴望那个世界,因为现在的世界变幻莫测,我伸出手却只能抓住风,什么都把握不了的我,需要一个绝对的标准轴。
  
  责任感、绝对性、公正的爱,这就是我所渴望的力量。
  
  读过第二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觉得自己对它的理解还尚浅,有些书是需要随着时间、阅历和沉淀反复阅读的,每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就像是我对信仰的思考依旧尚浅,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没有想明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领悟。但是这门课的学习还是着实让我收获了不少,我试着用了很多以前不曾用过的眼光和方向去看待身边的事,尤其在这个困惑的时期,很有帮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6#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昆德拉总会在他的文字中隐约透露出对于我所信仰、认可至少是默许的信念的无情嘲讽;嘲讽的形式是自由的,肆意的,隐秘的,盘旋环绕的,而嘲讽本身并非是无病呻吟式的,或仅仅是无知的表现,恰恰是历尽人性之丑恶和苦难后的深刻反省,。尽管我对此会感到某种挑战甚或是诬蔑, 但却无力反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7#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的高贵在于意义的明确,生命的绝对在于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和永恒性。生命承受的重负使得她们能够承担起世界的意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8#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应该是我看得最慢的一本书了,也是最纠结的。
  
  看起来有些酸涩,需要很用心很用心地去思考
  
  所以经常会回避去看
  
  每天的上班已经很辛苦了,不想再去耗费脑细胞
  
  可是偶尔拿起,却不由地吸引,沉迷
  
  
  
  其实里边很多东西,我还并不能完全理解
  
  而我依然固执地喜爱着,不知道算不算作者所说的“媚俗”
  
  
  
  说来挺惭愧,已经沉不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书,或者写一些文字了
  
  总是显得很浮躁
  
  很多时候,宁愿戴上耳机对着电脑发呆
  
  
  
  书里有一段话,写得很精彩。(只是N多精彩中的一处)
  
  摘录一下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这个是作者从特蕾莎对卡列宁这条小狗自愿的爱而引申出来的
  
  反观现实生活,还真的是这样。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对宠物可以无私,而对人,却一定会考虑回报。
  
  
  
  顺带着想起刚看到的一句名言
  
  We waste time looking for the perfect lover, instead of creating the perfect love.
  
  Tom Robbins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9#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媚俗是以一种形式主义去追求所谓心灵东西。
  
  媚俗是人的牵绊
  
  可是人不媚俗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我觉得其实很多人看这本书是出自媚俗的目的或原因,包括我在内。
  
  也有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得出了媚俗的答案。
  
  当一个人自曝自弃的时候,他会让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想象中的媚俗的人,虽然他一直按一种媚俗的方式活着,他自己不知道。
  
  这是一本探讨生命的书。
  向死而生说的是生命的终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说的是生命的过程。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和书上主人翁的经历一样,一边从书上的东西了解形而上的生命形态,一边经历着婚外情,骨折,加班。
  好像只有死亡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统一的。原来生命的终结会如此契合而完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0#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几年前看的,那时候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萨比娜最终得到的竟是空虚。在情节的发展中,我一直赞同她的“背叛”,不管是离开亲人、配偶、还是她的祖国。如果亲人或者配偶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和感受,甚至横加指责,我们为什么不能摆脱这种束缚,为了自由选择出走?当“祖国”变得狂热和嗜血时,我们非得献身其中才叫“正义”吗?当时在我看来,萨比娜的出走带有一种英勇的、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色彩。但,为什么她最终得到的是------不能承受之轻?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我想,萨比娜也是想去寻求幸福和自在的吧。只是,我们在出走之前根本没弄懂什么是幸福,天真地以为没有束缚就是自由,得到想要的东西即幸福,我们从没想过要去------爱!
  
          纵然我们可以甩开一切我们厌恶的东西。但一颗受尽折磨而四分五裂的心,一个只想脱离一切干扰的心,它既舍弃了外在世界的一切,又被规范及服从折磨得迟钝不堪,这颗心就算花再多的时间寻找,找到的也只是一个被自己扭曲之后的东西。真的自由和幸福应该是无忧无惧的,只有无惧,才能勇敢地爱;有爱就能随心所欲了。你惧怕爱别人或是相信别人吗?
  
          生活是残酷的,只是我们都学会了掩饰......
  
          但掩饰不等于忘记,在某个时刻,某段记忆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不管你多努力地想要忘掉。也许是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某个问题你没有解决,让它在你心上烙上疤,以后它总会在你遇到其他问题时,跳出来提醒你------小心受伤!
  
          所以,去爱真的好难啊!但,如果我们还想要幸福,就别无可选......
  
          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宽恕。去宽恕,把疼痛的记忆稀释掉,让自己轻松。我记得一位哲学大师说过,我们应该在问题一出现时,立刻加以解决,使它无法在内心生根;如果你任凭一个问题拖到下个月、明天、甚至几分钟后,它都会扭曲你的心境;立刻面对一个问题,然后从中彻底解脱,而不留下任何残存的记忆。
  
          爱是人生最伟大的哲学,也有人说它是人生唯一的理性。它绝非如某些人口中的慰藉和安全感之类媚俗和功利的东西。关于它是什么,我们也许要用一生去寻找答案。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11 06:19 , Processed in 0.0518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