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1#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大一时候就买了这本书,读的很纠结。
  意思其实很好懂,内容也不是很复杂,就好似那些所谓生命轻如鸿毛的感情,沉重的难以呼吸。
  米兰昆德拉,是从这一本书才开始了结这个人的。惨老的面容,那是我的第一印象,不过那细腻柔和的感情着实让人无措的揣测。毕竟,就是这样吧。
  再看看这个故事,才发现,有些生命的轻,我们真的无法承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2#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读的比较快的一本书,被书里的语言和观点吸引住了,迫不及待的想看故事的发展。
  因为鄙人读的书不多,所以该书的叙述顺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章一章,一节一节,一个片段一个片段。作者细心的设置着悬疑,又不急不慢的一个个揭开···像是在进行着一场心理猜测游戏。呵呵,好玩。
  被这本书的语言和观点给迷住了,当阅读时,心完全沉浸在其中,像是徜徉在一片寂静无人的广原中行进,没有盲目感,不存在那种感情,只是陶醉在两岸的风景中与广阔无垠的惬意充斥胸间···在这无人打扰的环境中,我可以思考与审查自身。
  书中的观点有些很是吸引人,比如对媚俗的评论、对性与爱的分离的观点、伊甸园中自我认知的蒙昧···那么多新奇的观点,每次被他点破时,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继而是舒展的微笑···
  “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当心灵在说话时,理智出来反对是不对的···作者对人生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化成的该书智慧的结晶,让饥渴如我这般感受到了思想之花的绚烂与芬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3#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一本书读的让我这么眷恋,却又不执着
  不时回忆细节,那个关于赤裸的梦,画室中央的床,甚至是所谓的6个巧合... ...
  
  赤裸的人没有不同,拉窗帘、浴室锁门,要遮掩是要证明自己与众不同,要表现特里莎的知耻,还是要表达这世界的混乱与罪恶。
  那么自己是什么样的?这让我想起了当年上学时所广告心理学,之所以要讲求名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身份,也正因为如此在商品营销时才会根据受众划分子产品。
  到现在我都认如果一个要用品牌来表达自己的人是个肤浅的人,自己就是自己,为什么要用别的来证明或表现自己。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是让有着同样生活理念的人来认同购买,理想的品牌营销应该是在销售生活方式。比如曾子墨与阿玛尼。
  看这句子:要看这个品牌如何,就要看用这个品牌的人的生活理念是什么样的。
  今天与闺密讨论社会问题,她用了同一个句式: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富裕经济情况如何,就要看这个国家的农民生活情况是什么样的。(这些扯远了!!!幸好不是写作业、交报告!)
  
  故事里的特里莎呢,人总是要通过一些东西表现自己的,特里莎的标志是《安娜.卡列宁那》,是贝多芬,是照相机,是枪管下短裙热吻的相片,还有她的男人托马斯。这些共同指向一个目标,积极上进的思想(虽然那男人有些让人不齿的爱好,但他的职业相对一个女招待来说确实算的上是指向积极的了,故事中有那么点儿瑕疵才会让人觉着真实)。好了,由此可知:特里莎是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特里莎是夜来香,热情奔放却不放弃原则。故事读到第一个灵与肉一半得出结论:特里莎是个懂礼知耻思想上进的好青年。
  
  看书中的释梦,这论调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佛氏释梦如出一辙。梦可以表达精神思想,这是大家达成的共识,表达什么样的精神思想,对此解析的过程就是释梦。想起了希波克拉底的催眠术,心理暗示,想起了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甚至想起了荣格的格式塔心理学,这些都是对特里莎那梦解析时用到的东西,或者反过来说,是特里莎的梦证明了这些理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4#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几个人的故事,几个人的内心与现实的挣扎.人生或许就是这般的渺茫,渺茫得我们没法去承担一点小小的错误.因为人没有能力去改造历史.人生或许就是那般的矛盾.有时自己执着去追求的.得到后才发觉它是而此的轻?什么是轻什么是重?谁能来画个界限?人,或许只有在明白自己的心后才能去抓住命运.让内心保存荒凉之美,不受世俗的污染. 才能真正营造自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5#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很少读外国文学。
  光是繁琐的人名就让我产生不了读下去的欲望。
  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也暂未寻到。
  但一口气读完第一章还照样保留原先的新鲜感。
  是我喜欢的不太正常的爱情故事。
  参杂着深奥的哲理。
  文章的开头有关众劫回归的解释让人一知半解。
  什么是重什么是轻。
  读了好几遍总觉得有很多矛盾点。
  我是偏向“重”的。
  那就显然与巴门尼德的轻为积极重为消极的观念格格不入。
  托马斯这个医界人才。
  在众多女人的心里是该死的。
  却不得不为他着迷。
  这个媚俗王国里的魔鬼。
  对于特丽莎,他选择了重。
  而对于他的其他情人,除了萨宾娜都是轻的。
  那萨宾娜呢。
  她扮演的是又怎样的角色。
  这一章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托马斯带给特丽莎的沉重远比幸福要多的多。
  甚至还夹杂着同情。(对于同情的解释也还没太明白)
  这样的女人是可爱还是可怜。
  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
  但起码我不喜欢她的过度脆弱。
  特别是托马斯的出轨行为曝光后她只能被整夜连续的梦魇折腾得生不如死。
  我只能选择第一种同情方式。
  即低一等得看待她。俯就于她。
  却又暗自伤神联想到自己。
  不可把爱情看得太轻。
  所以还是不能理解书名为何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空白太久了。
  思考都成了一种奢侈的负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6#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一直被称为小资必看的书
  和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 有的一比
  开始的时候 这么也看不懂
  后来硬看下去 才能慢慢领会到其中的味道和意思
  总之 值得一读
  慢慢品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7#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生命不能承受不轻”,摸了三个不同版本。一,大学,看两页,很黄很XX,扔。二,小摊上买的,看两页,几个错别字,扔。三,正儿八经的上卓越,这回不扔了。
  
  看完第一感觉只想做条狗,因卡列宁绝不知道肉体和灵魂的两重性,也没有恶心的概念。而且,特蕾莎认为,她与卡列宁的爱,要比她与托马斯的爱要好。不过:“狗类不是从天堂里放逐出来的。”这果子有点青青涩,不够软和。
  
  小说的入口,开得一眼望下去太幽深,令人萌生退意。昆德拉迷哲学,就把尼采的“永劫回归”观立在门口,堵个严严实实,黑咕隆咚,需“站在窗前,遥望着院子那边的高墙”才能看到光明。那光太刺眼,弄的我还是看不清。“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哪一方是积极?沉重?还是轻松?”至少我这个女人从没“渴望”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由女人到“于是”这便沉重了,反之就轻松了?现在的女人都渴望搞搞女权运动倒是真的。我渴望男人去渴望承受一个女人的重量。
  
  细节铺垫的老丰盛奢侈的。奢侈的我都心疼,非得找点不干不净的东东出来,否则不成光吃不拉的了。P32“在特雷莎眼里,书是友谊默契的象征。”p35的“巧合”细节说明,p36“这本书就像是进入托马斯世界的通行证”,都是为了解释p7“第二天夜里,她来了,肩上挂着个提包,看来比以前更加优雅,腋下还夹了本厚厚的《安娜.卡列尼娜》”。Kundera一定绞尽脑汁证明自己这个点子不错。我还是不为所动,怎么看都觉得太牵强?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就能让放荡不羁的托马斯离不开简爱式的特丽莎?“她像一个放在草蓝里的孩子,顺水漂到了他的床边。”没想法了。我想用点法语,这是merde。还有些,想不起来了。
  
  Kundera也信佛,卡列宁投生为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特丽莎投生为蝴蝶,托马斯投生为兔子。
  这样安排,我想就是书里写的: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昆德拉对他们幸福的重复存在的渴求。
  托马斯留下了什么:他要在人间建立上帝的天国。贝多芬留下了什么:一道紧锁的眉头,一头未必其实的长发,一个隐喻的声音在吟咏“非如此不可!”弗兰茨留下什么:慢慢迷途终有回归。
  
  关于贝多芬音乐,关于特丽莎的梦境,关于肉体、灵魂的解读,关于同情与爱的关系,关于对希特勒、苏联等极权主义的仇恨,关于托马斯、特丽莎各自不同嫉妒的描述,关于俄狄浦斯的罪恶分析,关于肉欲与睡觉的关系,关于特丽莎与萨宾娜的友谊,关于卡列宁的微笑,关于弗兰茨对萨宾娜的痴迷,关于萨宾娜的不媚俗观,关于萨宾娜的背叛之途,关于特丽莎与她母亲、及斯大林父子间的亲情,关于托马斯对儿子的恐惧,关于爱与性,关于我们希望承接的不同目光的分析,关于政客“为了久远的未来保存暴力的嘴脸”的特写,关于特定环境中个人命运,关于社会形态转变,etc. 象炸弹一样有力!
  
  好在哪里,却是不可言说的。
  
  最喜欢的一句话:我喜欢你的原因,是你毫不媚俗,在媚俗的王国里,你是个魔鬼。
  这也是序里Kundera在演讲最后强调的,小说艺术要与“Kitsch”抗争,不竭力的迎合既定的思维模式,否则独立思想、个人创见和神圣的隐私生活都会受到威胁。
  这辈子,不知道有没有机会遇上这样魔鬼般男淫?
  
  最感动的叙写:特丽莎觉得自己总是用隐秘的怀疑来折磨他,她总是隐秘地责怪托马斯爱她爱得不够,把自己的爱视为无可指责,视为对他的一种屈尊恩赐… …她召唤他一步一步随着她下来,像山妖把毫无疑心的村民诱入沼泽,把他们抛在那里任其沉没.… …她总是对自己说,她用了自己一生的软弱来反对托马斯… …
  这爱,太无我!
  
  “一个看书不看第二遍的女人,也定不会是个好妻子。”
  
  用Milan.Kundera的一句话总结:这一切令人厌倦的东西现在终于都消失了,只留下了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8#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原来真的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原来思考都是没有意义的。
  人们荒诞的以为自己懂的多,明白的多,觉得自己的感觉是对的,甚至妄图去感觉别人的想法。
  其实一只蚂蚁在一万人眼里有一万种想法,多到竟是那么的没有意义。
  思想这种东西,甚至比不过一次口感,一次触摸,一次味道,来得真实而有意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9#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我就是个小虚荣。我喜欢读别人嘴里说的那些经典,恰好《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就常常挂在他们嘴边,所以我就很自然的看了,并且看得很愉悦。
  
  
  第一次接触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是在中学旁边一个黑黑的书店里,恰好那个书店的老板娘不会凶巴巴的赶人,还有一个大大的沙发。但是愚钝如我在那时以为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不可饶恕的淫书。咳咳还好,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捧起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可收拾的走进了昆德拉的大网之中。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有些像意识流的叙事,可以完完全全吸引不喜欢约束的人。而这本书在几个人的爱情背后缜密讲述的作者的一系列思索,还是可以完完全全吸引不喜欢约束的人。你会感觉昆德拉不出声色的像春蚕一般细细编织,你身处这个华丽的茧子之中,顺着某一条纹路看过去,你会找到一些东西;顺着另一些,又是一些不同的东西。你很想像烫茧子一样,在这些原本就是一条脉络的滤出一条主线,但你总生怕破坏这个尖子闪闪发光的外形——昆德拉做得太出色了。
  
  
   特蕾莎结识托马斯,结识于千丝万缕的偶然。托马斯结识很多人,千丝万缕的女人。在特蕾莎眼里,爱是忠贞的独享和占有,自己霸道的母亲硬是占有了自己童年的所有美好,而用一本《战争与和平》搞定的托马斯,却始终与自己心目里的爱人差了从布拉格到华盛顿的距离。托马斯喜欢性,并且托马斯于千万个女人的看法截然相反——性绝不仅仅出于爱,当然可以出于爱。譬如他对特蕾莎的性。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性还意味着好奇,他想借助这一方式,解剖开所有撞见的不同女人的外表,窥探她们的内心,是不是如外表那般光怪陆离。
  
  
   特蕾莎经常做梦,而且除了那个卡列宁分娩的梦之外,自己都会在梦里,托马斯也在梦里。可她总抓不住托马斯。自己太轻,自己似乎从来都是托马斯生命中匆匆而过的女人中最普通的一个。她全意的爱着他,换来的东西从来都平衡不了自己的付出。她甚至在忖度,是不是应该让托马斯关心自己的灵魂,然后他可以和任何女人风流快活。这真是令男读者感到愉悦又吃惊的决定。在托马斯眼里,特蕾莎是自己重要的爱人,他可以为了爱人一次又一次的搬迁,他可以为这个女人最微小和最极端的梦懊恼和安慰,它可以为这个女人放弃同样美丽同样令自己想有一万个“解剖”的萨宾娜。特蕾莎是自己生命最重要的重量,丢失工作和遭遇恐吓都不会具有那些分量。可是特蕾莎却把这么多重量用心的一一过滤,轻与重不是对立,而是观念。
  
  
  昆德拉却发明了萨宾娜。萨宾娜似乎是特蕾莎的补集,她有浑然冲破一切的重量,相形之下特蕾莎却总是战战兢兢。你在看这本不厚不薄的书时候,每当萨宾娜出场,一切就很奇异很不要常理,因为萨宾娜一直在寻求背叛,可能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背叛什么,可总可以背叛出读者的直觉。也许在这本尽力尽力讨论“媚俗”的书的字里行间,萨宾娜一直背叛的,就是媚俗,拒绝向世俗媚俗。她甚至可以不可想象的放弃托马斯,一切人眼里即使多么重要的东西,在萨宾娜看来,都是极其轻缓的,都是可以放弃的……最后西蒙的来信丝毫不能使她哪怕有最后一丝期许,回去看看托马斯。
  
  
  萨宾娜那些独立特行的因子可以更好的同 媚俗 斗争。其实昆德拉更让另一个人发挥得淋漓尽致——弗兰茨。我有时间之天真的以为,托马斯特蕾莎们的作用就是为了引出来弗兰茨们。弗兰茨可以不管不顾似乎很顺流的生活,却非要被萨宾娜带进一个背叛的世界,但是他自己不需要什么背叛,他需要追随。追随萨宾娜和萨宾娜那个令他着迷的的背叛世界。喔~~,一个相当的理想主义者。
  
  
  昆德拉似乎很不确定托马斯们的作用。在简简单单叙述一些关系以后,倒是着重的讨论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专志何在共产主义国家的自由。比如人的情绪和历史。比如媚俗。都是这本书中有一个任何人都休想忽略的角色,卡列宁。我一直认为,一条狗简直就是朋友的缩写。他可以填补很多东西。比如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感情洞隙。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简直是温情的文字,特蕾莎的依赖和不舍,甚至把卡列宁白的位子摆的比托马斯更高。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完全是思想,是是是非非。特蕾莎和托马斯之间可以不稳定,那是因为两个人想得太多。而不懂思考只需感受的卡列宁,却真真正正的夺走了两个人最最深处内心的一块地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0#
发表于 2012-8-28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故事,不懂其中的欢爱
  第二次看境遇,感叹人生的起伏
  第三次、第四次...已经忘记作者在讲述怎样的经历,只觉得每行字都让人痛彻心扉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3 08:27 , Processed in 0.0437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