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1#
发表于 2012-8-28 13:49:3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对情人忠贞,对肉体却是放荡的,这人对爱情忠贞吗?一个人追求情感,他又追求不同的肉体,这是什么样的爱情?
  
  我们旁人无法用传统的眼光去评价,肉体是有质量的看得见的,实实在在存在的,灵魂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虚无的,哪个更重要?
  
  如果追求虚无,在这个唯物论占主导地方的社会里,那是矛盾的,如果只追求实在的为什么要寻找灵魂。
  也许这些只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物质生活追求丰衣足食,暖身子饱肚子,社会主义是很实在很务实的社会,物质是功利性的,灵魂是非功利的。
  
  因此追求实在和虚无其实是一个两难。无论主流社会把社会主义粉饰得多么美好,把资本主义贬得多低即使它就是吃人的社会,也有它的好处和坏处,这个时代多种制度同时存在就是一个证明。
  
  灵与肉孰轻孰重?如果放在天平上没有短斤少两的话,灵会比肉重,有科学上说人死后体重会增加,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我会做这样的解释:因为人生在世的时候灵魂是没有重量的,只有肉体的重量,人死之后灵魂会随着人死去,附在人的身体上——所有人死后的尸体会变重。这是我个人比较不靠谱的猜测没有可以依据,因为我没有抬过死人的尸体。
  
  灵与肉从来就是一个矛盾,关键看人会不会转化,两个人抱在一起真正接触对方的是灵魂,哪怕两个肉体交织在一起没有灵魂的相遇他们也不过是陌生人。两个从没有见过面不知道对方样子的人,能够知心的相互靠近感受到内心甚至肉体的快感这是灵与肉融合的最高境界。
  
  恋爱中只有情感的爱情是有缺陷的,只有肉体也是不完整的,柏拉图的精神恋爱在这里日益多元化越来越没有价值的年代,人生活其中不过就是找份好工作,娶个好老婆嫁个好老公,买套好房子蜗居其中生儿育女教育下一代。就像放羊挣钱盖房娶老婆生孩子再放羊。
  
  灵与肉不应该冲突,如果发生矛盾那不过是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无法把握,人是活着在这个世界上会有追求会有目的性。肉体衣食住行不是生活的全部,灵魂也不仅仅是生活的佐料,他们相互相承,这个社会谈和谐,灵与肉的结合,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2#
发表于 2012-8-28 13:49:39 | 只看该作者
  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有时候像特蕾莎,有时候像托马斯,有时候又像萨比娜。所以当时我很不清楚,为什么我会像他们中的每个人?
  
  特蕾莎的忠诚与对背叛的恐惧(我觉得更加是恐惧,因为不理解也无法谅解而产生的恐惧,因为她不敢这么放胆地去背叛,我猜就算托马斯说没关系,你可以和另一个男人发生性关系,特蕾莎也不会去这么做),其实存在于许多女性当中,当然,也存在一些十分忠诚的男性身上。但是她的懦弱与遵从,却不一定出现在这些人的身上。很多时候,憎恨背叛和外遇的人,个人不会去主动去搞外遇,除非对方先背叛,导致我们的复仇行为。因为我们不会去妥协,更不可能会像特蕾莎那样去装作没事,甚至去试着理解和接受。
  
  托马斯是个很有思想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性爱和欲念的理解。这些不是产生于人生理上的特别渴望,而是他对于女人那万分之一的特殊的征服欲望。如果说能从这个角度去看,托马斯的花心和不忠诚,似乎变得更加能够被理解。日常生活中那些选择出轨的人们,都是因为突然临时的诱惑,或者是寻找“轻”的过程中堕落的。因为和恋人相处中的付出和责任,太沉重了,情人变成一种轻。出于逃避的喜欢,变成了背叛的理由。反倒是托马斯对于那万分之一的特殊的欲望,是很多没有去出轨的人们身上出现的。他的性,只是另一种欲望的征服,并不是一种欲望上的满足的过程。因为他的心还是在特蕾莎那里,无论出于什么理由。这跟现实中的人们还蛮像的,心中一直留有一个人的位置,无论现在有没有和这个人在一起。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与相爱的人在一起。相爱的两人的恋情,会更加的沉重,也可以说是不能承受的轻。
  
  萨比娜的思想,更加让人难以理解。她是一个很自由的人,不受束缚(包括感情上的,这点我很佩服她,也许这就是学艺术的人共有的特质吧)她最享受的感情关系,不是公开的大家都认可的所谓轻松的关系;而是那种隐秘的,只有两个人之间知道的感情。这点刚开始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们正常人都应该觉得公开的恋情更加方便,因为这样就可以两个人没有束缚的出现在各个场合。但是后来才发现,萨比娜的追求,其实是对自由的绝对追求。一旦两人的关系没有曝光,两人的期望也会相对下降。他们不需要努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也不需要给出承诺,也不用在外表现的很亲密。他们有的是最真实的感情。因为想在一起而在一起,不是为了向外人展现他们在一起。(感情一旦公开很容易变成一种媚俗,因为很有可能为了告诉周围的人“我们还在一起,并且很甜蜜”而表现的甜蜜形影不离,因此喜欢变质了,不是单纯的喜欢)所以萨比娜也是一群人类中的某种思想与渴望。
  
  三个主角都有着一种很极端的个性,这也是现实中不常见的。他们就像黑白一样是绝对和必然的,而我们却常常是灰色的,有着许多模糊不清的界限。所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主角,其实是在现实中大部分人不同个性中的缩影。也就是说,我们一个人,也许就同时有着所有主角的个性和行为,并不会绝对归为某一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3#
发表于 2012-8-28 13:49:39 | 只看该作者
  准确的说我已经不记得我到底读过这个书没,大约可以认为我读过,这个名字过于的熟习,在很多的地方都出现过……    最初的理解是关于生死?    中途的理解是关于某一天的生活……日子还在继续,以后的理解未完待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4#
发表于 2012-8-28 13:49:39 | 只看该作者
  米兰昆德拉忘记是谁介绍给我的一个作家,亦或是我看哪位大家的介绍后特意去搜的,反正在大学时候在图书馆一摞没拆封的新书架上摆着就是了,生性敏感的人当你还没找到共照时候是很困惑的,生怕自己思想有问题。与周围交流也有障碍,反正就是找不到那个点,有时候你是因为一本书而一位作者,那是点和点的距离,而另一种惊喜的状态是一位作者而所有他的书,那是点和面的距离。他的书我只看了两本,应该说仔仔细细看的话。因为他的书不夸张的说每句话都非常能到你的点,把你想表达的意思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你就会豁然开朗起来,词不在多,组合成理就行。我的层次还是比较低的啦。还是那句我一直的观点,看书,最好是第一手资料。译者还不错,我也喜欢这种纸质。但如果你说要真正写品论,我说的是品论,只有译者才能胸有成足的表达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5#
发表于 2012-8-28 13:49:39 | 只看该作者
       我知道这是小说。但却是一本让我内心安静下来的小说。
     生活中不一定有真正的特雷莎,真正的萨比娜,但是生活中有自己,她们是我心理上的寄托。她们给了我感情上的梳理。
     选择了一份然自己担惊受怕的爱情,独自爱上了一个让人那么无法安心的人。他是小说中的托马斯,他对爱情忠实,但是向往着情爱上的自由。在他的心里面,会有一个人是他的至爱,可是他的忠诚保留在和至爱在一起的时候。当他一个人的时候,他对自由的向往,让他喜欢那种背叛的快感。
     爱上了这样的一个人,心里永远充满担心,想知道他的底细,想知道自己是在悬崖的边上,还是已经坠入了悬崖。他真的让人不安,因为他对你的不忠实是肯定的,而自己一定要对他忠实,因为他-----毕竟没有离开自己,而他没有离开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忠实。
     如果自己是萨比娜,那么情况截然想法,可是我们之间也许只是享受爱情的快感,但是各自对自由的渴望,无法让我们在一起。我们彼此独立,彼此爱着彼此,却无法靠近。只因为,我们都渴望自由。
     给自己的自由找到一个寄托?给自己的忠诚找到一个寄托?
     身为一个女人,是希望承担一份重,还是一份轻呢?
     
  ----------------------------------------------------------------------------------
        对你的感情,比喜欢要多很多,谈不上爱,只因为爱是相互的。如果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做一个解释,那么我只是做得像特雷莎那样。自己说过的话,如同巨石一样,沉重地压在自己的身上。喜欢说出口,就仿佛一个紧箍咒,命令自己吊在了一棵树上,即使身后是一片森林,即使我知道怎么解救自己,但是我不知道如何面对自责。
     我转身离去,奔向森林,对我来说是对自己的背叛,我对你忠实。
     对我来说,是你没有选择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6#
发表于 2012-8-28 13:49:3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读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庆幸自己是在现在才开始读这本赫赫有名的书,因为我不敢保证自己以前是怎样的理解力和价值观。是谁说过它晦涩难懂颓丧已经忘了,我是带着这样的预想以一种探险和谨慎的态度读这本书,却并没有得到“精心寻觅而终求得”的宽慰,它只是耗费我的脑力与心力,我需要将他隐喻的哲学辨明和论证,将这所有的共鸣与我并不广泛的生活、并不丰富的经验、并不脱俗的价值一点一点熨帖平稳。我甚至想说他写得那样动人。无法抽丝剥茧写出专业的、全面的、旁征博引的、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我的小眼光注定我只能将它与自身相联系而并非探寻昆德拉所揭示的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并非讨论他小说里深刻的隐喻式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并非评论和揣测这世间一切的男人和女人,一切的情爱。
  
  我爱这书中所表现出的所有矛盾,他告诉我你所有的挣扎和悲观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背负。就像生活的轻和重对于所有人永远都是一个悖论。何时对这世界表现出妥协,又对什么展示出强硬,你在内心里反复诘问。你希望自己的弱柳扶风柔情蜜意有足够强大的支撑和倚靠,又要自己坚强到拥有西西弗斯般强大的人格,最不济,你甚至祈求所爱的人变得和自己一样软弱。你无时不希望有安定闲适充满归属的生活,却按捺不下追求新鲜与探险的蓬勃的心。像《午夜巴塞罗那》中克里斯蒂娜享受着筑造三人独特生活的奇妙,却最终选择在这种安稳被建构之后恐惧地离开。到底,人的内心始终追求的还是新鲜猎奇。弗兰茨对萨比娜说,因为爱就是放弃力量。这句话美得真实动人,却又让人心生失望。你如何让自己逃出这存于书、存于脑、存于心、存于生活而无处不在的矛盾和悖论,你无可遁形。
  
  每每纠结于这个问题,我的脑里总浮现出黄依依,她脉脉回首浅浅微笑的倩影还有她轻轻的叹息。只剩叹息。这个女人才华横溢,天赋异禀,笑笑的、有条不紊的爱着、生活着。然而她所有的荣光、才华、成就在他爱的那个男人面前变得微乎其微,她终其一生不过在寻找自己生命的支点且目标明确,这支点叫爱。在这爱里,她接近他挑逗他冷落他刺激他逃离他,她自信她气恼她痛苦她歇斯底里她拿自己毫无办法,她不遗余力的展示自己的爱情,然而“她爱上的男人,却以一个无产阶级刀枪不入的大无畏对她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缠绵熟视无睹”。遇到这样正派儒雅又睿智的男人,她又有什么办法?看着这坚毅如铁的女子,不免疼惜。她的勇敢和热烈以及她的痛苦都让你感到真实,真实得几乎可以碰触到她蓬勃的心跳和疼痛。但她又是那样飘渺虚无,你遁入书海和置身人群都再难寻觅。说这个,只是在试图验证前面的假设,即使你拥有光耀如黄依依般的资本,强大如西西弗斯般的人格,在我这悲观者的眼中,你也无法逃离这自我的矛盾与生活的悖论。“女人啊,你的名字叫软弱”,这句话,以一个女权主义者的眼光我曾一百个不同意。然而在爱面前,谁能够担保呢?
  
  无需试验,所有的过往成为不可轮回的永恒,试验便不存在意义。昆德拉告诉我这样一个显而易见却不被洞悉的哲理。我的生活保持井井有条安然有序,却一直追求自由新奇。所有的一切这么存在,并没产生激烈的冲突,似乎没什么不好。不必去试验何种性格更好、何种资本值得夸耀,虽然这些东西总是让人迷惑让人仰望,可不是自己的东西、手上砝码太轻,最终也只一地鸡毛。
  
  记得这样一段话,不记得出处,大意是说,在自己心底一个角落,你的形象宛若神明,在这里你卸下所有繁复的伪装与虚妄的欲望,你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原始崇拜与安慰。像《生命》中特蕾莎的灵。那么,请拿起扫帚将这里清扫,清扫你一切的厌恶、欲望与束缚。你宽宥那些伤害过你的人和事,你承受生命的虚无与沉重,你与这不甚完美的世界达成和解,你的生命飘扬起美妙的赞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7#
发表于 2012-8-28 13:49:39 | 只看该作者
  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书。没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小说给我的感觉有些糊,也许还看不懂小说内在的含义。关于书中的男男女女,在我看来都是活得比较累的。他们在一种不和平的时代生活着,同时又在艰辛地寻找自己理想的生活。而自己追求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连自己到头来也许很不明白。
      能找到生命、生活的归宿是美好的。但孜孜的追求可能还得不到满意结果。或许不要太执着,回望身边的事物,有时最珍贵的就是这些东西。
      人类是很强大的生物。但生命相对又是很渺小、脆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果呵护好它,生命才能让满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8#
发表于 2012-8-28 13:49:39 | 只看该作者
  越是沉重的事物,我们越是能好好的处理好它。不管是留在记忆里。或是背着。然而,有些东西这样的轻,这样的微不足道。我们以为很快就会忘记。像是空气里的有害微粒,我们吸进肺里,并不知道它会给肺什么样的影响。那些记忆,总是无耻的拖着我们。无法忘记的“轻”。我们必须这样承认自己的媚俗。只是需要重复阅读的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9#
发表于 2012-8-28 13:49:39 | 只看该作者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国庆阅兵及大游行的准备如火如荼之时,书中描绘的那种整齐划一的欢乐和不容造次的和谐,多么熟悉,多么亲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0#
发表于 2012-8-28 13:49:39 | 只看该作者
          哲学的宿命,便是在不断探索答案的过程中获得永恒,答案不过是一个闪耀光芒的点,非答案的部分,才是构成一切的主体。
          正像是我们所寻求的生命的意义,不过是在漫长的无意义中浮现出来的可辨别的点。若说可辨别,不如说诧异使之存在:我们很难找到所谓意义,对平凡和无意义的事情却能一目了然。若是没有无意义,我们要如何定义意义。
          昆德拉的魅力在于他可以将自己的哲学思维代入可见的故事情节,使之变得通俗易懂,同时并不引用过多的超脱人群的作者作品。人们强调昆德拉的重要性,目的是在于说明自己的读书目录中有了一些值得骄傲的东西,那么,昆德拉的成功,其实来自于他所没有料想的方面:人们将书中所谓经典语录摘抄转载,奉为格言,到最后,还是没有人去理解他本身的思考方式。
          或者说,人们对于形式的看重已经超出了对于内容本身,而内容则又战胜了背后的思维,到最后,我们所拥有的,不过是一些形而上的句子,脱离了思维本身,其实毫无意义。
          渗透着佛洛依德和卡夫卡的味道,《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倒像是昆德拉自己的梦魇,历史的纠结构成滑稽的闹剧,其中不乏让人落泪的插曲,所谓轻重,不过是引出诸多对照的幕布:强大与软弱、卑贱和高尚、自由与拘束、永恒与瞬间。说到底,昆德拉并没有得到答案,所谓的轻与重,哪个才是生命寻找的终点。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寻找本身一定是具有意义的,没有人会寻找却没有目的,所以,到底何为无意义,何为有意义,在不同的背景下,在不同人眼中,都只是没有答案的问题。
          主角们都在抹杀自己本来的存在形式,这本身,便很佛洛依德式,像是一个甩不掉的纠结,时不时地呈现在梦中:自然,小说里的梦并非真实的无意识表现,但是昆德拉构筑的理论,还是从此而来。日耳曼族群的智者们,留下了太多黑暗却宝贵的财富,不知为何总带着孤高神秘的印象,很多时候都成为禁忌,比如佛洛依德、比如卡夫卡、比如海涅。
          当然,昆德拉在某种形式上,是在对佛洛依德的三我论的否定,所谓的本我自我超我,究竟如何才能区分,媚俗的波涛将所有人都同化到只有自我的阶段,本我会被鄙视,超我成为虚伪,一千个人,长着一副面孔心肠,其实,到现在依旧如此。
          那么说,所谓的自由平等,都是谎言吗?
          人们喜欢鼓吹自己的宽容以及对于任何事情的接受能力,事实上,所谓的“接受”,不过是某种程度上的漠视,就存在性而言,甚至比反对还要残忍,人们认为,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只需要不去想便是认同,事实上,这是一种无声的抹杀,而这样的杀人者,恐怕遍布整个地球吧。
          我非常在意的是此间的美学观念,所谓寻找无意义的美,是否真的有意义呢?现代艺术总被人斥之无意义,而事实上,看起来简化了的形式,目的是为了传达更多精神层面的感情,从印象派到未来主义,都有过于明确的主题,归结之下,相似在于通过不确定的形式来启发观看者,就思想而言,恐怕要比古典艺术更有“意义”。
          那么,昆德拉所说的“轻”,大约不是指对于所谓正道的远离,也非简单的无意义,有时或许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负面的存在。
          因此,如果有人问所谓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到底是什么,请把这本书递给他,而非尽力去解释我们所解释不了的庞杂过程。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4 20:28 , Processed in 0.0443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